摘要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黏连蛋白REC8在减数分裂中的功能和机制
戴晶玲,余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5): 607-61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121
摘要   HTML PDF(pc) (2028KB)(186)   

黏连蛋白(cohesin)是在功能和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类多亚基蛋白复合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保障姐妹染色单体的黏连及染色质环结构的形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其经历1次DNA复制后连续进行2次细胞分裂,分别完成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这一过程需要黏连蛋白的调控。在减数分裂中,存在1组不同于有丝分裂的特异型黏连蛋白。研究特异型黏连蛋白的功能和机制对于深入认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结构与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REC8是减数分裂特异型黏连蛋白复合体亚基之一,不但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合,还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特异性事件的调控,对减数分裂的发生不可或缺。本文聚焦于减数分裂特异型黏连蛋白REC8,对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从磷酸化修饰、微RNAs(microRNAs, miRNAs)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对REC8功能研究的方向。

2. 植物与青枯劳尔氏菌识别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肖志亮,杨爱国,张美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5): 644-65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6.161
摘要   HTML PDF(pc) (832KB)(237)   

青枯劳尔氏菌(简称“青枯菌”)可在多种作物上引发细菌性青枯病,严重威胁全球作物的安全生产。青枯菌遗传多样性高、变异快,目前生产上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这给青枯病的防治带来了挑战。挖掘植物中识别青枯菌相关分子模式或效应子的受体蛋白,并解析其识别的分子机制,可为认识植物与青枯菌的互作机制提供线索,同时为植物广谱抗病性的创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与青枯菌识别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植物中识别青枯菌的膜上受体和胞内受体的鉴定、功能解析,以及受体与青枯菌相关分子模式或效应子的识别机制,并对今后青枯病防控中抗病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行了展望。

3. 青枯劳尔氏菌型效应子的致病和无毒机制
戚培培,于晓,李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5): 651-66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6.011
摘要   HTML PDF(pc) (1680KB)(178)   

青枯劳尔氏菌(简称“青枯菌”)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植物病原细菌,其引起的植物青枯病严重影响番茄和马铃薯等作物的健康生产。青枯菌寄主种类广泛,而且能够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和基因重组获得新毒力,以扩展寄主范围。青枯菌的致病机制复杂,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是关键的致病因子,其分泌的Ⅲ型效应子(type Ⅲ effectors, T3Es)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从不同层面抑制寄主先天免疫反应;此外,植物寄主也能识别青枯菌的效应子,激活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并产生抗病性。本文对青枯菌Ⅲ型效应子的毒性机制与无毒功能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为深入了解青枯菌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青枯病的机制提供了思路。

4. 植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陈文臻,刘佳琦,都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5): 591-60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5.101
摘要   HTML PDF(pc) (1889KB)(272)   

植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 TOR)作为信号和代谢调节中枢,通过磷酸化修饰整合营养、能量和环境信号,感知植物体内能量变化,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TOR的发现历程,总结了以往和近期植物TOR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包括新发现的部分上游效应因子和下游调控路径),TOR在植物胚胎发生、分生组织形成、养分利用、开花和衰老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响应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的生物学机制,还展望了TOR激酶在未来的研究热点方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 维管束木质化调控植物抗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李陈莹,王冉,梁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5): 633-64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6.171
摘要   HTML PDF(pc) (2188KB)(240)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以下简称“青枯菌”)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发病后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选育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青枯病危害的最有效措施,而了解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管束免疫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植物识别青枯菌后,通过信号传导诱导维管束细胞壁木质化,形成植物抵御青枯菌扩散的主要屏障。木质素的合成受到精细的调控,其关键合成酶基因在转录、翻译、时空特异性表达等不同方面受到调控。本文综述了植物对青枯菌的识别和信号传导机制,以及诱导维管束木质化调控青枯病抗性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导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木质素单体转运和聚合、不同木质素类型产生等分子机制,以期为利用维管束木质化改性技术进行青枯病的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6. 油料作物育种的分子工具和技术创新
许玲,LIU Hui,YAN Guijun,COWLING Wallace,周伟军,路战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4): 445-45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4.181
摘要   HTML PDF(pc) (885KB)(213)   

油料作物的主要育种目标是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目前,就产量而言,全球主要油料作物依次为大豆、油菜、向日葵和花生。本文综述了这些主要油料作物育种的分子工具和技术创新,包括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指出了当前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技术进展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油料作物高产、优质、高效育种提供借鉴。

7.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李红招,王浩,尹睿,乐敏,李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5): 618-63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051
摘要   HTML PDF(pc) (4481KB)(118)   

作为一种古老的细菌和古菌免疫系统,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Cas), CRISPR/Cas]系统现已发展为新兴的热门基因编辑工具,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多个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其中,通过结合CRISPR/Cas系统与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建立了一些新型的高效、灵敏、不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测方法,如DNA内切酶靶向的CRISPR反式报告系统(DNA endonuclease-targeted CRISPR trans-reporter, DETECTR)、特异性高灵敏度的酶报告器系统(specific high-sensitivity enzymatic reporter unlocking, SHERLOCK)等,不但提高了CRISPR/Cas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检测性能,更进一步激发了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潜力。本文基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3种CRISPR/Cas系统(CRISPR/Cas9、CRISPR/Cas12a以及CRISPR/Cas13)的生物核酸检测方法,阐述了CRISPR/Cas系统的生物学意义及一般作用原理,并通过回顾以往开展的CRISPR/Cas系统相关的病原检测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检测系统的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针对不同病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建立更加高效、合理的CRISPR/Cas系统检测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8. 牛和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谱系发育调控的比较
吴潇彤,史延,李爽,王少华,张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6): 765-77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12.131
摘要   HTML PDF(pc) (2280KB)(236)   

高产奶牛繁殖效率低是世界性难题,其中早期胚胎死亡率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有限,而对于小鼠这种模式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研究已相当深入。因此,本文从胚胎形态、转录因子以及信号通路3方面对牛和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比较,以加深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认识。经比较发现,受精后,牛和小鼠早期胚胎在不同时期发生母源因子降解、合子基因组激活、细胞极性建立和不对称分裂,最终使得胚胎形态发生变化,形成具有3个胚层(滋养外胚层、上胚层和原始内胚层)的囊胚。此外,牛和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多个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形成复杂网络调控细胞谱系分化。综上所述,在牛和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相似的生物学事件陆续发生,但是细胞谱系分化的调控呈现差异性,提示我们将小鼠早期胚胎作为研究模型的局限性,该领域的研究对提高奶牛繁殖效率以及促进牛遗传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9.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紫娟’和‘迎霜’茶树花代谢物差异
朱婉,吴颖,黎晓湘,张龙杰,梁月荣,陆建良,郑新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6): 825-83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10.091
摘要   HTML PDF(pc) (5972KB)(158)   

为探究茶树品种‘紫娟’和‘迎霜’茶树花之间的风味差异,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2个品种茶树花轻发酵样品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的丰度,并对其进行筛选和鉴定;参照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评价2个样品茶树花各项审评因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检测儿茶素类、黄酮类等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紫娟’茶树花滋味甘和较鲜、略苦微涩,‘迎霜’茶树花滋味甘和、微苦略涩。2个品种间有酚酸类(56种)、黄酮类(46种)、脂质(26种)、鞣质(19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7种)等219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对其代谢通路进行注释分析发现,氨基酸类物质相关代谢途径以及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途径是‘紫娟’和‘迎霜’茶树花之间的主要差异代谢途径。此外,‘紫娟’和‘迎霜’茶树花中黄酮类总量、花青素总量、儿茶素类和部分生物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初步说明了黄酮类化合物使茶树花的滋味具有一定苦涩度,相较于‘迎霜’,‘紫娟’茶树花中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上调是其茶汤滋味较鲜的主要原因。

10. 观赏植物糖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黄子洋,刘洁,康婕,任梓铭,崔祺,李东泽,夏宜平,马斯,吴昀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50 (1): 12-2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3.241
摘要   HTML PDF(pc) (4869KB)(148)   

观赏植物因其花、叶、果实等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而在环境美化中得到广泛应用。糖转运蛋白在观赏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以及逆境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糖转运蛋白对观赏植物产生的影响具重要意义。单糖转运蛋白、蔗糖转运蛋白和糖外排转运蛋白是目前植物中发现的3大类糖转运蛋白。本文对这3类糖转运蛋白成员的分类及基本特性进行了比较和讨论,重点介绍了观赏植物中糖转运蛋白功能和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观赏植物并提高其观赏性及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11. 大豆炭疽病的分类、流行监测与防治研究进展
李建飞,王肖肖,舒跃,黄奇,唐桂香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4): 463-47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3.162
摘要   HTML PDF(pc) (2526KB)(178)   

大豆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orda)真菌侵染引起大豆产量与品质降低的病害。该病普遍发生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鲜食大豆主产区及南亚、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区。本文从炭疽病的危害、分类和发病循环出发,综述了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田间发病预测及绿色防控等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大豆炭疽病的田间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2. 益生菌帮助动物抵御流感的机制研究进展
韩美晴,王迪,彭先启,李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6): 755-76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07.182
摘要   HTML PDF(pc) (2174KB)(317)   

流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仅给我国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还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流感病毒能够在猪体内重组并跨越物种屏障进行传播,这给预防流感带来巨大挑战。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快,流行的病毒株和疫苗株之间的差异会降低疫苗的效力,因此增强机体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显得尤为重要。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对动物机体抵抗流感病毒是有益的。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在动物体内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阐明了益生菌可以通过平衡动物肠道菌群组成、调节机体黏膜屏障功能、增强或抑制Toll样受体相关分子信号通路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干扰病毒的侵袭,为了解不同菌种发挥抗流感的相应机制及开发更有效的抗流感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金佳敏,巩倩,庄乐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50 (1): 1-1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5.081
摘要   HTML PDF(pc) (940KB)(162)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类以一侧或双侧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包括遗传性的基因突变及多种继发因素。人类DCM动物模型涉及小鼠、大鼠、斑马鱼、猪等多种实验动物,一般通过基因编辑、药物诱导、自身免疫缺陷诱导、病毒感染等方法构建。借助DCM动物模型,研究者对该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简述了人类DCM的病理特征、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对近年来DCM动物模型的种类和构建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优化造模方法与推动治疗研究提出了新的展望。基于DCM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DCM的发生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4.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LY31AB的选育及利用
许明超,黄倩,张康妮,邹旭东,陈兴凡,陆鸿,王艳惠,张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4): 507-51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3.291
摘要   HTML PDF(pc) (2702KB)(55)   

为充分利用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优势,以甘蓝型油菜‘Q1012’商品油菜籽为来源,用系谱选育法选育出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LY31AB,分析其育性、抗性、配合力等特点,并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结果表明:LY31AB不育性遗传稳定,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且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菌核病抗性和抗倒性;LY31AB配合力高、恢复源广、杂种优势强,其所配组合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LY31AB育成并登记的乐油8号、得乐油1632、万家油520、乐油7号4个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也均表现出菌核病抗性和良好的抗倒性,已被大面积推广应用。综上所述,LY31AB是一个选育系谱清楚、遗传性状稳定、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好、配合力高、恢复源广且具有良好杂种优势利用价值的不育系,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5. 普通油茶良种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邢凯峰,张剑,陈尚,张立冬,谢昊星,赵耀,戎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50 (2): 244-25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12.182
摘要   HTML PDF(pc) (2295KB)(55)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总产油量最高、栽培面积最广的木本油料作物。为促进我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巢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及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探究560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使用熵权TOPSIS法对560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560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4个表型性状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0.05~2.35,均值为1.06,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2%~53.33%,均值为23.25%。普通油茶良种资源34个表型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的方差分量均值分别为53.591%和32.382%,说明普通油茶良种资源表型性状种源内相似性较高,其分化主要来自种源间。随着纬度的升高和年平均温度的降低,普通油茶良种资源平均单果质量、种仁含油率及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纬度和年平均温度是限制普通油茶生长的主要因子。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显示,长林4号综合得分指数最高,浙江、云南、安徽、湖南等地区均有多个选育的良种综合排名在前30以内。本研究结果为普通油茶育种及良种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撑。

16. 甘蓝型油菜肌醇加氧酶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陈书冰,许孜书,黄倩,张慧,张康妮,段怡,孙月娥,周伟军,许玲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4): 484-49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09.281
摘要   HTML PDF(pc) (12145KB)(153)   

肌醇加氧酶(myo-inositol oxygenase, MIOX)催化肌醇转化为葡糖醛酸,在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甘蓝型油菜MIOX家族基因(BnMIOX)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BnMIOX家族包括12个成员,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根据MIOX基因结构域特点,可以将甘蓝型油菜与拟南芥、白菜和甘蓝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为Ⅰ、Ⅱ、Ⅲ3个亚家族;且共线性分析中没有找到串联重复基因对,全部为大片段复制基因,表明片段重复和全基因组重复是甘蓝型油菜MIOX基因家族扩增的主要驱动力。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BnMIOX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不同。不同胁迫下的表达谱分析表明,BnMIOX1基因在干旱、盐胁迫下被显著诱导表达,且BnMIOX1BnMIOX2BnMIOX9基因对干旱、盐、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和冷胁迫响应较为明显。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BnMIOX与GLCAK、PIS1、VTC2、VTC4、PDF2.1等蛋白存在互作,推测BnMIOX基因在提高甘蓝型油菜抗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BnMIOX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17. 浙江省大豆油料产业现状及未来展望
张慧,怀燕,周伟军,冯玥,王月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4): 454-46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4.171
摘要   HTML PDF(pc) (1519KB)(100)   

本文总结了全国和浙江省近年来大豆油料生产现状,重点分析了浙江省大豆油料的生产特点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浙江省“非粮化”整治耕地实际,本文提出通过油料作物多用途利用、推广新型种植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等途径,充分利用浙江省冬闲田,深度挖掘种植潜力,扩大大豆油料播种面积,提高大豆油料产能,从而实现浙江省大豆油料产业可持续发展。

18. 不同原核表达载体对非洲猪瘟病毒CD2v蛋白可溶性表达及免疫反应性比较
冯梦珂,王星博,林璐璐,崔明仙,颜焰,周继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6): 873-88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11.071
摘要   HTML PDF(pc) (2580KB)(138)   

本研究旨在系统性地探究不同原核表达载体对非洲猪瘟病毒CD2v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差别,并利用临床非洲猪瘟病毒抗体阳性血清比较包涵体和可溶性CD2v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利用5种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pET28a、pMAL-C6T、pGEX-4T-1、pET32a分别表达去除信号肽和跨膜区的非洲猪瘟病毒CD2v蛋白,利用镍-氨三乙酸(nickel-nitrilotriacetic acid, Ni-NTA)亲和层析法分别纯化源自pET28a和pCold-TF表达载体的包涵体和可溶性CD2v蛋白,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比较纯化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pCold-TF载体以表达可溶性蛋白为主,pMAL-C6T载体同时表达包涵体和可溶性蛋白,而其他载体主要表达包涵体蛋白。临床非洲猪瘟病毒抗体阳性血清检测数据显示,可溶性蛋白的免疫反应性显著优于包涵体蛋白(P<0.05)。pCold-TF载体的触发因子(trigger factor, TF)标签可促进CD2v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其表达蛋白的免疫反应性优于包涵体蛋白。本研究结果为CD2v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亦为其他重要抗原的可溶性表达提供了思路。

19. 低空无人机遥感在油料作物表型分析中的应用
孙永祺,陈梦媛,黄倩,张康妮,王兵,刘飞,周伟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4): 472-48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3.04.201
摘要   HTML PDF(pc) (1737KB)(111)   

传统的油料作物田间表型数据采集方法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低空无人机遥感具有快速便捷、成本低、易操控等优势,提高了在中、小尺度区域遥感观测油料作物的形态学参数和生理生化指标的精细化程度,初步实现了油料作物田间生长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与分析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低空无人机遥感在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油棕等油料作物表型分析上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无人机飞行平台、机载传感器以及作业流程,重点梳理了无人机遥感在油料作物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产量估测以及逆境胁迫监测等多方面的应用情况,指出了低空无人机遥感在油料作物监测领域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智慧农业的后续发展和精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 常山胡柚果实不同部位中主要功能性成分分析
余丹丹,吴家雄,刘英,汪丽霞,杨兴良,叶兴乾,陈士国,陈健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 (6): 802-81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11.011
摘要   HTML PDF(pc) (1537KB)(172)   

本研究针对常山胡柚全果油胞层、白皮层、囊衣、汁胞和籽5个不同部位,连续提取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和果胶多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部位中的30种柑橘多酚类物质,比较果胶多糖的组成及分子量,全面分析常山胡柚果实不同部位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常山胡柚各部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黄烷酮类形式存在,白皮层中新橙皮苷、新北美圣草苷质量分数较高,分别可达13 700.72 μg/g(按干质量计,下同)和6 270.24 μg/g;不同部位酚酸类组成中肉桂酸类含量高于苯甲酸类,且以油胞层中肉桂酸类含量最高;淀粉酶辅助乙二胺四乙酸溶液提取到的白皮层果胶多糖得率最高(27.46%),氢氧化钠(NaOH)溶液提取到的油胞层果胶多糖得率最高(11.30%),且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油胞层果胶多糖重均分子量均最大,分别为6.888×105 g/mol和2.343×105 g/mol。常山胡柚油胞层、白皮层和囊衣可作为黄酮类化合物和果胶的加工来源,其丰富的新北美圣草苷可作为胡柚加工副产物新的开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