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浏览

电气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零碳交易下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
王谦,王斌,刘翔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3, 57 (11): 2294-2304.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3.11.017
摘要   HTML PDF(pc) (2236KB)(214)   

以长三角地区某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一套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考虑园区冷热电汽负荷的优化配置方法. 通过引入0-1型整数规划并以综合能源系统年折算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合理选择风、光电系统及固体熔盐、蓄电池储能的配置规模. 基于园区热能和电能实时功率变化,证实优化配置方法的合理性. 对含碳交易成本的约束求解表明,综合能源系统的储能设备应向高效率方向转移,热负荷由电极锅炉向空气源热泵转换,蓄电池由锂离子向钠硫电池转换,熔盐储热向镁砖固体储热转换. 在加入综合能源系统后,系统从外部购电、购热成本大幅减少,实现了日折算总成本和总运行成本的双重降低,总运行成本约为原先的20%~40%,日折算总成本仅为目前的30%~40%,且碳、氮、硫排放量显著降低90%以上. 研究结论指明未来各部分储能的发展方向,对于当前建设零碳工业园区具有积极意义.

2. 计及共享交易机制的多微网氢储能容量规划
尚怡铭,王维庆,李笑竹,郭成康,闫斯哲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2): 426-436.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02.020
摘要   HTML PDF(pc) (1851KB)(257)   

为了促进区域配电网新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解决传统储能形式难以满足由新能源间断性发电带来的长时存储需求,考虑氢储能的多能联产联储特性,提出计及共享交易机制的多类型微网共享氢储能系统容量规划方法. 考虑异质性微网的多种调节需求,设计由微电网群运营商配置氢储能的多微网能源交易基本框架. 考虑氢储能在共享运营时与多微网间复杂的利益交互关系,计及微网内部的电热需求响应,提出基于主从博弈的共享氢储能交易定价机制,以保证共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对共享氢储能的容量规划进行研究,降低微电网群运营商的投资成本,保证微电网群运营商的共享收益. 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所提的容量规划方法,能够缩短微电网群运营商的氢储能投资回收年限2.36 a.

3. 含多种灵活性资源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邢海军,叶宇静,刘哲远,江伟建,张文博,田书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6): 1243-1254.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06.014
摘要   HTML PDF(pc) (1651KB)(255)   

针对含多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IES)所面临的灵活性和低碳性不足的问题,提出考虑多种灵活性资源的综合能源分布式低碳经济调度模型. 分析系统的灵活性需求,提出IES灵活性裕度约束,并构建包含碳捕集电厂在内的多种灵活性资源模型,充分利用碳捕集电厂的灵活运行模式. 引入阶梯式碳交易,建立综合能源系统双层调度模型. 模型上层以能源供应商供能成本最小为目标,下层以由能量枢纽(EH)组成的能源运营商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 针对多主体运营特性,利用目标级联分析法进行求解,实现能源供应商和能源服务商上下层协同调度. 通过由IEEE30节点电网、比利时20节点气网和多个能量枢纽组成的算例,验证所提模型对提升系统灵活性和低碳性的积极作用.

4. 基于温度和SOC的锂离子电池特征提取及SOH估计
董浩,毛玲,屈克庆,赵晋斌,李芬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3, 57 (7): 1470-1478.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3.07.022
摘要   HTML PDF(pc) (1630KB)(389)   

为了解决电池日常使用过程中数据量获取不足和健康因子提取难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温度下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SOC)与充电电压的变化曲线,提出基于温度和SOC的锂离子电池健康因子提取及健康状态(SOH)在线估计的方法. 在电池的实际充电过程中,根据环境温度差异选取电压和电流作为健康因子. 利用遗传-爬山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网络参数,建立健康因子和SOH的映射关系,实现SOH在线估计. 使用9组NASA电池老化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估计精度高、环境温度适应性强的优点.

5. 基于动态量化的电力系统事件触发负荷频率控制
丁三波,张康,杨飞生,张家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3, 57 (7): 1460-1469.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3.07.021
摘要   HTML PDF(pc) (1511KB)(380)   

针对新能源高比例并网以及由此产生的二次调频通信负荷增加问题,为了节约网络资源,将动态量化技术引入网络控制的电力系统中,应用事件触发负荷频率控制(LFC)方法,通过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器,实现了LFC系统输入到状态稳定. 根据系统状态和动态量化参数,在反馈通道中设计加入指数衰减项的事件触发机制,在前向通道中设计加入状态模拟项的事件触发机制. 建立基于量化控制的事件触发LFC系统动态模型,在有界负荷扰动下得到闭环系统输入到状态稳定的条件,排除了Zeno现象.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6. 基于组合零样本学习的接触网吊弦线缺陷识别
顾桂梅,贾耀华,赵岩浩,张文辉,闫炳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3, 57 (11): 2285-2293.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3.11.016
摘要   HTML PDF(pc) (1081KB)(334)   

目前现场接触网吊弦缺陷图像严重不足,导致模型特征学习不充分,识别准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为此提出基于组合零样本学习的接触网吊弦线缺陷识别方法. 采用以ResNet-50作为主干网络的视觉特征提取模块提取图像视觉特征;使用预训练的Word2Vec词向量对标签组合图中的节点特征进行初始化,并通过2层图卷积网络学习标签组合图中各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优化组合标签节点的语义特征,改善最终的识别效果;将提取到的视觉特征和优化后的组合标签节点的语义特征相对齐,构建相似度函数计算图像视觉特征与组合标签语义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得分,并通过交叉熵损失完成图像组合标签的预测.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可见类样本的类平均检测准确率为93.5%,对不可见类样本的类平均检测准确率为86.5%.

7. 基于改进模拟退火-粒子群的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
门茂琛,赵睿,张金帅,王鹏,张庆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6): 1255-1265.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06.015
摘要   HTML PDF(pc) (1285KB)(146)   

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并网给中压配电网带来严重功率反送,导致中压配电网出现节点电压越限和配电变压器反向过载问题. 以系统潮流平衡、节点电压偏差、配电变压器反向负载率和线路载流量为约束条件,以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与系统网络损耗之差的分布式光伏等效并网容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中压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模型,并提出改进模拟退火-粒子群(SA-PSO)算法. 对IEEE33系统和实际中压配电网进行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评估模型适用于中压配电网节点电压稳定性与配电变压器安全运行问题评估;相较于其他算法,改进SA-PSO算法提高了评估模型计算的收敛速度与寻优能力,在相同约束条件限值下,所得线路分布式光伏承载力更高,且系统网络损耗更低.

8. 自同步型直驱风电机组暂态稳定分析
王子骏,庄可好,辛焕海,孙大卫,吴林林,王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4): 867-878.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04.022
摘要   HTML PDF(pc) (2209KB)(157)   

随着大规模风电的接入,电网面临系统变弱及调频能力变差的问题. 直驱风电机组采用自同步控制,在有效提升设备自身的小扰动稳定性和对电网的支撑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暂态稳定问题. 为此,针对2种典型的控制结构(功率自同步和直流电压自同步)分别建立风机系统暂态模型,揭示机侧动态及直流电容动态对暂态特性的影响. 针对功率自同步型风电机组,分析频率跌落下风机系统的同步失稳风险;结果表明,机侧动态会降低风机系统在电压跌落下的稳定裕度. 针对直流电压自同步型风电机组,揭示暂态下直流电容动态导致的直流电压崩溃失稳风险. 总结对比储能和风电机组的暂态特性差异,讨论直驱风电机组的暂态控制设计思路.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时域仿真模型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控制的有效性.

9. 计及不同控制方式的混合直流多馈入系统电网强度评估
江俊贤,陈启超,王菲,王奕鑫,李辰,王冠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3, 57 (11): 2305-2313.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3.11.018
摘要   HTML PDF(pc) (1658KB)(298)   

综合多种高压直流(HVDC)控制方式,进一步完善基于交流网络模态解耦的混合直流多馈入系统电网强度评估方法,使之适用于异构的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和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的混合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电压稳定分析. 推导计及多种控制方式的LCC-HVDC直流侧雅克比矩阵,定性分析LCC-HVDC控制方式对电压稳定裕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异构LCC-HVDC多馈入系统的电网强度评估方法. 把握混合直流馈入系统电压稳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将次要影响因素以模态摄动的形式进行近似计算,以保持电网强度评估方法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通过数值计算和时域仿真说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分析结果表明,LCC-HVDC的受端定熄弧角控制方式是恶化系统电压稳定性的主导控制模式,混合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随着直流容量减小或联络导纳增大而增强.

10. 基于空间域dP/dV计算的光伏控制方法
倪佳华,项基,赵波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3, 57 (7): 1450-1459.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3.07.020
摘要   HTML PDF(pc) (3176KB)(259)   

为了消除基于扰动观测方法下的光伏系统输出稳态振荡,针对当前步长计算中dP/dV存在的零分母问题,以空间上相邻的数据计算dP/dV,去掉扰动观测,直接以dP/dV作为控制变量. 在稳态下,避免了零分母问题,实现了稳态时无振荡;在动态下,高频的信号更新反馈保证了快速的动态跟踪过程. 统一了最大功率跟踪模式(dP/dV = 0)和功率热备模式(dP/dV < 0),可以在不同的d P/dV参考值下实现优秀的输出性能. 在Matlab/Simulink仿真和实物实验中,通过与传统P&O算法及最新MPPT算法的对比,证明了所提算法在最大功率跟踪性能上的优势;与基于时域dP/dV计算的控制方法对比,证明了所提算法在功率热备输出性能上的优势.

11. 非最小相位的单电感双输出 Buck-Boost变换器的复合控制方法
皇金锋,李啸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6): 1266-1274.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06.016
摘要   HTML PDF(pc) (2067KB)(150)   

单电感双输出Buck-Boost (SIDO Buck-Boost)变换器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下工作存在交叉影响以及非最小相位特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储能函数的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改进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NFTSM)和自抗扰控制(ADRC)相结合的控制策略. 设计主路控制器,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拟合得到ADRC范式,利用该范式对主路进行解耦控制.设计支路控制器,采用改进型ESO对储能函数进行观测,并将观测值反馈补偿到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律中,达到支路解耦的效果. 为了抑制滑模控制的抖振问题,对趋近律进行改进. 利用Lyapunov理论证明系统稳定性. 基于硬件在环(HIL)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与PI控制策略以及基于ESO的滑模控制策略相比,在超调量和响应时间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12. 适用于无人水下潜航器电池管理系统的SOC-SOH联合估计
卢地华,周胜增,陈自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5): 1080-1090.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05.021
摘要   HTML PDF(pc) (2962KB)(188)   

为了提高无人水下潜航器(UUV)电池管理系统状态的估计精度,提出荷电状态-健康状态(SOC-SOH)联合估计方法. 搭建测试台架,采用4组锂离子电池进行全寿命周期下的充放电测试,获取不同老化程度下的特性数据. 经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设计四维表征因子,建立基于改进支持向量回归(SVR)的SOH估计模型. 探究电池状态的耦合关系,建立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的SOC估计模型,采用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RLS)更新模型参数,利用SOH对SOC估计结果进行修正. 通过不同工况的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维表征因子和电池容量相关性好,SOH估计模型精度高,SOC估计模型精度在联合修正后得到提升. 所提的联合估计方法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有效的嵌入式电池管理系统状态估计算法.

13. 双有源桥无回流功率控制的死区影响与补偿
张国澎,蒋闯闯,陶海军,陈卓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11): 2406-2416.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11.022
摘要   HTML PDF(pc) (3254KB)(474)   

针对三重移相协同控制(CTPS)加入桥臂死区后,会导致双有源桥(DAB)变换器回流功率发生及软开关失效的问题,提出针对CTPS控制的死区补偿策略. 通过分析CTPS控制不同模式下桥臂死区引起的变压器原副边电压及漏感电流的变化,基于回流功率产生的原理,更正了不同模式移相比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功率传输模型及CTPS控制模式的切换条件进行修正,实现了死区对CTPS控制影响的有效控制. 利用所提的补偿方案,抑制了由死区引起的回流功率,恢复了CTPS控制的软开关性能,具有较补偿前更优的电流应力. 分别开展死区补偿前、后的实验,对死区影响的分析和所提出的补偿策略进行验证.

14. 同步磁阻电机非对称转子结构优化设计与分析
柴晓艺,董砚,刘荣哲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5): 1063-1071.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5.019
摘要   HTML PDF(pc) (3268KB)(49)   

针对同步磁阻电机(SynRM)转矩脉动大和输出转矩低的问题,提出非对称贝塞尔(Bezier)形转子结构. 利用等价二次Bezier曲线确定磁障边界并建立初始模型,通过改变磁障偏移量进行转子非对称设计. 分析磁障厚度、磁障张角和磁障偏移量对转矩性能的灵敏度,筛选出显著参数. 以提高输出转矩和降低转矩脉动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蛇算法(MOSO)对显著参数进行优化,根据帕累托(Pareto)前沿解确定目标电机. 对比分析非对称Bezier形、圆弧形、双曲线形转子结构的SynRM转矩性能. 结果表明,在额定电流下,非对称Bezier形较圆弧形转子结构的SynRM转矩提升了2.7 N·m,转矩脉动降低了8.53%,较双曲线形转子结构的SynRM转矩脉动降低了15.49%. 样机实验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15. 基于重组二次分解及LSTNet-Atten的短期负荷预测
刘洪伟,王磊,刘阳,张鹏超,乔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5): 1051-1062.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5.018
摘要   HTML PDF(pc) (2539KB)(43)   

针对电力负荷数据随机性强、波动性大,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重组二次分解及LSTNet-Atten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自适应白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负荷序列进行初步分解,降低原始信号的随机性和波动性. 根据子序列的样本熵值,将相似的子序列重组聚合. 在特征工程阶段,采用变分模态分解对重组得到的复杂度较高的分量进行再次分解,通过皮尔逊、斯皮尔曼、最大信息系数方法评估输入影响因素与负荷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证据理论优化输入数据的特征维度. 在模型构建阶段,重构LSTNet-Atten预测模型,采用卷积模块挖掘序列的局部依赖关系,通过循环和循环跳过模块提取数据的长短期特征,提高数据本身的可预测性. 利用自回归模块增强神经网络对线性特征的识别能力,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增加时间注意力赋予重要特征更多的权重,实现全局与局部联系的捕获. 在瓦伦西亚区域级负荷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所提方法的序列预测误差最高降低了66.69%,拟合系数提高了5.04%,预测精度和鲁棒性更高.

16. LLC谐振型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解耦控制
王子钰,石健将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6): 1322-1332.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6.023
摘要   HTML PDF(pc) (7603KB)(74)   

针对太阳能无人机高效发电系统的应用需求,提出集成光/储一体化设计的LLC谐振型三端口DC-DC变换器拓扑及其先进控制策略. 采用时域分析的方法,对该三端口变换器在不同功率传输模式下谐振腔具有的多种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并采用移相控制实现对3个端口之间功率的灵活控制. 为了得到准确的变换器增益特性的数学表达式,采用多项式近似的方法,拟合时域分析得到的增益曲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耦控制策略. 解耦环路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三端口变换器多控制环路之间的功率耦合程度,优化动态性能. 搭建500 W的试验样机,对该三端口电路拓扑的稳态运行特征、模式动态切换过程以及解耦环路的设计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该时域分析方法能够准确描述电路特征,同时解耦环路能够有效降低控制环路之间的功率耦合程度,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17. 基于电力系统机电振荡的发电侧惯量评估
任智强,田铭兴,姜宇,邢东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4): 870-878.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4.023
摘要   HTML PDF(pc) (1102KB)(83)   

新能源发电设备接入发电侧会导致发电侧呈现“弱惯量”特征,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利用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测量机电振荡响应,提出基于小扰动下机电振荡参数的发电侧惯量评估方法. 根据惯量响应过程的特点,推导与各发电机惯量有关的不平衡功率分配公式. 根据多机系统小信号状态方程与特征根的关系,推导多机系统发电侧惯量计算公式. 介绍单机系统发电侧惯量的计算方法,阐述惯量计算公式中的惯量比与固有振荡频率的测量方法. 通过单机系统、双机互联系统、WSCC3机9节点系统、10机39节点系统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多个系统中的发电侧惯量评估值与实际值接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侧惯量评估.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1页 共17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