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双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
主编:张国平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刊号:ISSN 1008-9209 CN 33-1247/S
邮发:国内 32-48 国外 BM4108
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整期   收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1-134.  
摘要( 75 )     PDF(43743KB)( 106 )
综述
哺乳动物核心岩藻糖基化研究进展   收藏
田银平,易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1-1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3.231
摘要( 864 )   HTML( 38 )     PDF(1502KB)( 679 )

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修饰,能够参与重要生理功能的调控。其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是只发生在N-聚糖上的α1,6岩藻糖修饰。目前研究发现,只有一种糖基转移酶——岩藻糖基转移酶8(fucosyltransferase 8, FUT8)能催化核心岩藻糖基化。本文重点介绍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及其相关的生物学功能。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8以鸟苷二磷酸岩藻糖为糖供体来催化核心岩藻糖形成。人源FUT8蛋白结晶对该酶的催化机制及其底物特异性进行了合理解释。现有研究发现,核心岩藻糖基化在肿瘤进程、免疫调控和干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岩藻糖类似物既可以是代谢标志物,也可以是岩藻糖基化抑制剂。核心岩藻糖基化N-聚糖的特异性标记和全自动合成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蛋白磷酸酶2C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收藏
陈耘蕊,毛志君,李兆伟,范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11-2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5.291
摘要( 902 )   HTML( 14 )     PDF(1325KB)( 516 )

蛋白磷酸酶是蛋白质可逆磷酸化过程中2个关键酶之一,蛋白磷酸酶2C(protein phosphatase 2C, PP2C)是蛋白磷酸酶的重要成员。PP2C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可以调控真核生物细胞生命活动。PP2C成员主要参与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尤其可作为脱落酸信号途径的关键调节因子,能响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在器官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植物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PP2C成员,该酶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不同的生理活动中均有不同的调控方式,这也是目前及今后对PP2C成员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PP2C家族的结构特点、亚细胞定位及其在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逆境胁迫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提高植物生物产量、促进果实发育等方面的新进展。

作物栽培与生理
抽穗期补充灌溉对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收藏
白岗栓,杜社妮,苗庆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21-3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3.181
摘要( 330 )   HTML( 17 )     PDF(1456KB)( 183 )

为了提高地膜春小麦的千粒质量及产量,以河套灌区春小麦常规灌溉为对照,在地膜春小麦抽穗期分别补充灌溉90、70和50 mm水量,监测不同补灌量对土壤水分和地膜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补充灌溉提高了地膜春小麦在扬花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的土壤水分含量,且补灌量越大,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水分蒸散强度越高,春小麦的成熟期越晚,不孕小穗数越少,千粒质量及产量越高。而补灌量越少,春小麦的增产强度越高,但补充灌溉对地膜春小麦的经济系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抽穗期补充灌溉50~70 mm水量,可有效提高地膜春小麦的千粒质量及产量。

园艺学
玫瑰香味玫红百合和橙香味紫红花滇百合的花香成分研究   收藏
郑冉冉,吴景芝,谷志佳,袁文斌,吴红芝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32-4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4.221
摘要( 476 )   HTML( 12 )     PDF(1584KB)( 267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香型百合花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具有玫瑰香味的玫红百合(Lilium amoenum)和橙香味的紫红花滇百合(L. bakerianum var. rubrum)这2种清香型野生百合中分别鉴定出33种和26种花香物质,从浓香型野生百合紫花百合(L. souliei)中鉴定出30种花香物质,从浓香型栽培百合‘西伯利亚’(‘Siberia’, O)和‘罗宾娜’(‘Robina’, OT)中分别鉴定出27种和34种花香物质。在清香型百合中,玫红百合的主要花香成分为芳樟醇(15.42%)、乙酸叶醇酯(9.93%)、桉油精(7.54%)、α-金合欢烯(α-法呢烯)(7.05%)等;紫红花滇百合的主要花香成分为芳樟醇(46.38%)、顺式-β-罗勒烯(33.08%)、β-月桂烯(4.75%)等。在浓香型百合中,紫花百合的主要花香成分为dl-柠檬烯(45.31%)、芳樟醇(13.57%)、苯乙醛(4.01%)等;‘Siberia’的主要花香成分为芳樟醇(48.53%)、苯甲酸甲酯(23.24%)、顺式-β-罗勒烯(13.99%)、异丁香酚(6.12%)等;‘Robina’的主要花香成分为顺式-β-罗勒烯(33.43%)、桉油精(11.93%)、苯甲酸甲酯(10.27%)、水杨酸甲酯(8.21%)、异丁香酚(7.67%)、芳樟醇(6.92%)等。5种百合的花香物质均以萜烯类为主,其中芳樟醇是5种百合共有的主要花香成分,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酯类在‘Siberia’和‘Robina’香气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综上所述,玫红百合的玫瑰花香味可能与其香气成分中的α-金合欢烯有关,紫红花滇百合的橙香味可能与其香气成分中的β-月桂烯有关。

植物保护
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特征及其安全性评价   收藏
王天玉,林媚,姚周麟,王鹏,平新亮,方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43-5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7.151
摘要( 320 )   HTML( 15 )     PDF(1557KB)( 225 )

为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园中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建立了杨梅和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浙江和福建2地进行了为期2年的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研究。植物样品采用乙腈作为提取剂,N-丙基乙二胺和无水硫酸镁作为分散净化剂;土壤样品用水和乙腈作为提取剂,用N-丙基乙二胺进行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通过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在0.001~0.5 mg/L范围内的质量浓度和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在0.005~0.5 mg/kg 添加水平下,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40%~101.85%,相对标准偏差为3.63%~7.25%;其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09%~102.66%,相对标准偏差为3.05%~3.61%;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其定量限均为5.0×10-3 mg/kg,检测限均为5.2×10-5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按1.5倍的最高推荐剂量(60 mg/L)于杨梅刚开始转色时喷施1次,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4.4~5.2和1.2~1.9 d,属于易降解性农药。田间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7 d后,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073~0.353 mg/kg,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低于定量限~0.094 mg/kg。综上所述,采用该方法能够实现杨梅和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残留检测,简便、准确、灵敏度高;按照田间试验推荐的使用浓度和次数后,乙基多杀菌素的降解半衰期短,其最终残留量远低于国标规定的在杨梅中的最大临时限量标准(1 mg/kg),说明乙基多杀菌素在安全间隔期内用于杨梅树上害虫防治是安全的。

食品科学
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序列的DNA微条形码技术鉴别11种生鲜肉制品掺假的研究   收藏
励炯,吴琼,扈明洁,金朦娜,邱红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52-5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4.291
摘要( 349 )   HTML( 8 )     PDF(1268KB)( 184 )

建立并优化了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 COⅠ)序列的DNA微条形码(DNA mini-barcoding)技术,以检测生鲜肉制品中11种常见肉类的掺假情况。样品经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提取DNA后,采用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目标条带扩增产物经切胶、回收、纯化后,进行克隆测序,并将测序结果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http://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中进行Blast比对,筛选出适合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鸽子肉、马肉、驴肉、鹅肉、兔肉、鼠肉等11种肉类扩增的通用引物COⅠ-A,并对PCR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18个掺假模型,以对低经济价值肉类的最低掺入比例进行考察验证。结果表明:11种肉类的PCR扩增效率均为100%。在这18个掺假模型中,牛肉和羊肉中掺入6种低经济价值肉类(猪肉、鸡肉、鸭肉、马肉、驴肉、鼠肉)的最低检出比例均为5%,而在鹅肉、鸽子肉和兔肉中其最低检出比例为10%。本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高经济价值生鲜肉制品中掺假低经济价值肉类的有效检测方法。

不同包装材料对正山小种红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收藏
刘亚文,于飞,陈聪,严斯惟,吕杨俊,朱跃进,孔俊豪,杨秀芳,吴媛媛,何普明,屠幼英,李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60-7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3.101
摘要( 347 )   HTML( 10 )     PDF(2680KB)( 303 )

为探明常用茶叶包装材料铝箔袋、牛皮纸袋、铝箔牛皮纸复合袋、玉米纤维袋对正山小种红茶贮藏保质的效果,采用40 ℃恒温贮藏8周,分别于1、2、4、6、8周取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并对茶叶含水量、茶多酚、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汤色色度和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在贮藏末期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详细比较不同包装材料对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包装材料对阻止正山小种的含水量上升,茶多酚、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以及汤色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铝箔牛皮纸复合袋的保存效果最佳,其次为铝箔袋和牛皮纸袋,玉米纤维材料的保存效果最差。相对于无包装对照茶样,包装材料对上述指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包装材料对正山小种香气的保留效果较为明显,感官审评和OPLS-DA结果都表明铝箔牛皮纸复合袋在4种包装中效果最优。香气感官评分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但最高分在不同包装材料中出现的时间点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用40 ℃恒温贮藏模型中,所选4种常用红茶包装材料都无法有效减缓正山小种在贮藏过程中的整体品质劣变。因此,采用其他保鲜措施对提高正山小种等工夫红茶的贮藏效果非常必要。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关键时期淹水对不同土壤上水稻镉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收藏
邹文娴,周于宁,顾思婷,黄涂海,支裕优,孟龙,施加春,陈謇,徐建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74-8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4.081
摘要( 304 )   HTML( 11 )     PDF(1718KB)( 217 )

采用水稻盆栽试验,设置全生育期湿润(CK)、全生育期淹水(YS)、分蘖-拔节期淹水(FB)、抽穗期淹水(CS)和灌浆-成熟期淹水(GC)5个处理,探索水稻关键生长时期的淹水模式对2种土壤(淡涂黏田和洪积泥砂田)上水稻镉(Cd)累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2种土壤的可交换态Cd含量呈现CK≈CS≈GC?FB≈YS,而在水稻的其他生长时期呈现CK≈FB≈CS≈GC?YS。在淡涂黏田中,水稻籽粒Cd含量呈现FB>GC≈CK>CS>YS,CS比CK处理下降49.99%;而洪积泥砂田中籽粒Cd含量为CK≈GC>CS≈FB>YS,FB和CS处理分别比CK处理下降50.52%和44.85%。在淡涂黏田中,与CK处理相比,CS处理明显降低了茎向籽粒Cd的转运能力而FB处理增加了其转运能力;在洪积泥砂田中,与CK处理相比,FB和CS处理均明显降低了茎向籽粒Cd的转运能力。在这2种土壤中,水稻籽粒Cd与根表Cd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FB和CS处理均能降低根表Cd含量;且FB处理根表铁膜[主要成分是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盐-碳酸氢盐-铁(dithion-citrate-bicarbonate-Fe, DCB-Fe),其次是根表氧化锰DCB-Mn]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洪积泥砂田水稻根表DCB-Fe、DCB-Mn与籽粒Cd含量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但在淡涂黏田上不存在任何相关性。综上所述,水稻关键时期淹水处理通过影响根表Cd含量和Cd从茎向籽粒的转运能力来影响水稻籽粒Cd的累积。抽穗期是淡涂黏田水稻降Cd的关键淹水时期,而在洪积泥砂田中是分蘖-拔节期和抽穗期。不同土壤中水稻铁膜对籽粒Cd积累的影响不同,导致2种土壤的关键淹水时期有所差异。

模拟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收藏
肖玖金,杨礼通,杨智富,冯秋红,陈良华,胡宗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89-9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4.021
摘要( 247 )   HTML( 6 )     PDF(1275KB)( 139 )

为研究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设置5个模拟柴油污染梯度,采用手捡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21 135只,隶属于3门9纲20目54个类群,以线虫纲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54.88%和14.82%,其中,线虫纲最高占比达70.94%(7月的240 g/m2柴油污染量处理组),最低为36.15%(8月的对照组,柴油污染量为0 g/m2)。与同期对照相比,柴油污染降低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这些指数在同一时间下随污染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柴油污染增加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的月动态变化幅度,且各月土壤动物密度随柴油污染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柴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规律,破坏了土壤动物个体数的“表聚性”分布特征,部分样地土壤动物数量甚至出现“逆层分布”现象,但随着污染时间的推移,表层土壤动物群落逐渐得到恢复。而土壤动物类群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受影响较小,表明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影响更大。

一种内源性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特性及其固定化对猪场粪污水的处理效果   收藏
尤新新,王晟,都林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98-10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3.122
摘要( 298 )   HTML( 7 )     PDF(3444KB)( 214 )

以规模化猪场粪污水为研究对象,以污水原液为主要营养来源,通过富集内源性土著微生物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WKM),并分析监测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猪场粪污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和氨氮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投加WKM处理3 d后,猪场粪污水(ZW)中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94.8%和61.8%。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复合微生物菌剂中主要微生物种类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其主要的微生物种类属于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卡斯特兰尼菌属(Castellaniella)、Camelimonas属、Moheibacter属、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Cloacibacillus属和尼古丁降解菌属(Pusillimonas),丰度比例约为2∶2∶2∶2∶1.5∶1.5∶1。基于直系同源蛋白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 COG)功能分布预测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WKM的微生物功能结构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E])、能量产生与转化([C])、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G])、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P])、辅酶转运和代谢([H])的功能丰度相对较高,对含高浓度的氨氮和有机污染物的猪场粪污水中蛋白质及脂类等有机物质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猪场粪污水(ZR)中,经麸皮固定化后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COD的去除率进一步提高,极显著高于无添加组(P<0.01)和显著高于WKM组(P<0.05)。通过固定化配比优化实验得出:按照质量体积比1∶50的比例混合的麸皮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COD的去除效果最佳,高达89.4%(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获得的麸皮固定化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猪场粪污水的除污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高温胁迫对美洲鲥1龄鱼种抗氧化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收藏
袁新程,蒋飞,施永海,徐嘉波,刘永士,邓平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107-11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9.12.091
摘要( 235 )   HTML( 9 )     PDF(1419KB)( 207 )

为探讨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将其分别置于24 ℃(对照组)、28 ℃和30 ℃的不同水温梯度下胁迫96 h,研究在高温胁迫及不同时间(0、3、6、12、24、48和96 h)下美洲鲥肝和血清中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肝中,28 ℃和30 ℃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随时间增长均呈上升变化,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24 ℃组均无明显变化;其中SOD和CAT活性均于48和96 h时显著大于24 ℃组(P<0.05),而30 ℃组MDA含量和GSH-Px活性在96 h时均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血清中,30 ℃组SOD活性和MDA含量均随时间增长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在96 h时均显著大于24 ℃和28 ℃组(P<0.05),而24 ℃和28 ℃组均较稳定。28 ℃组CAT和GSH-Px活性均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并在48 h时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而30 ℃组均呈下降趋势,并在24~96 h时显著小于其他2组(P<0.05),24 ℃组均基本稳定。28 ℃和30 ℃组肝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均随时间增长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48和96 h时显著小于24 ℃组(P<0.05),而24 ℃组基本稳定。30 ℃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活性随时间增长均呈升高趋势,其中,AST活性在96 h和ALT活性在48 h时均显著大于24 ℃组(P<0.05);28 ℃组的AST活性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大,而AL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AST活性在96 h时显著大于24 ℃组(P<0.05)。综上所述,高温胁迫对美洲鲥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对其肝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避免因急性高温对美洲鲥产生的应激反应,建议养殖温度控制在28 ℃以下。

茶多酚抗炎和促外伤愈合作用及其机制   收藏
赵航晔,夏琛,何普明,屠幼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118-12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5.201
摘要( 629 )   HTML( 14 )     PDF(5252KB)( 337 )

为研究茶多酚(复合物)在活体动物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试验选取ICR小鼠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伤口造模,并使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1.0%的茶多酚溶液对伤口进行处理,以人工细胞愈合膜处理作为阳性对照,并设置空白对照组,于9 d后测定不同含量茶多酚对受伤小鼠免疫系统以及伤口处肉芽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0.5%茶多酚处理能加速小鼠伤口愈合,其愈合情况优于阳性对照组;同时,0.3%、0.5%茶多酚处理在伤口愈合后期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等细胞因子水平,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通过对伤口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的测定发现,茶多酚处理组的SOD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其可能对伤口处因炎症反应而产生的自由基的清除有一定作用,从而阻止其对机体的损害;对伤口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发现,茶多酚处理可促进伤口处毛细血管的形成。同时,茶多酚(复合物)表现出的促外伤愈合功能与其含量有关。在较低质量分数(0.5%以下)时,随着茶多酚含量的升高,其促外伤愈合能力增强;而在较高质量分数(0.8%以上)时,茶多酚表现出抑制伤口愈合的生理特性。该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茶多酚的部分抗炎和促外伤愈合机制,并发现促进创面愈合的茶多酚的适宜质量分数范围为0.3%~0.8%。

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收藏
张静,周倩,高玉时,唐修君,陆俊贤,马丽娜,陈大伟,唐梦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1): 127-13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0.03.241
摘要( 840 )   HTML( 7 )     PDF(1127KB)( 243 )

本试验旨在研究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鸡蛋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预防组和治疗组蛋鸡分别按体质量以15和30 mg/kg剂量预拌料方式给予氟苯尼考粉药物,连续5 d,分别收集给药期和停药后第1、2、3、5、7、10、12、15、18天的各组鸡蛋,测定全蛋、蛋黄和蛋清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全蛋、蛋清和蛋黄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检出限均为2 μg/kg,定量限均为5 μg/kg。鸡蛋样品在氟苯尼考添加水平为1.0~5.0 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8.9%~105.0%,日内精密度为2.22%~4.22%,日间精密度为4.22%~6.54%。停药后,氟苯尼考在预防组和治疗组蛋清中的残留量峰值(520.70、797.12 μg/kg)高于蛋黄(285.96、442.40 μg/kg),氟苯尼考胺在蛋黄中的残留量峰值(218.40、646.14 μg/kg)高于蛋清(87.36、36.89 μg/kg),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在蛋清中的消除速率均快于蛋黄。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量及其总残留量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蛋黄中以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为主,蛋清中主要是氟苯尼考残留。不同剂量组蛋黄中氟苯尼考残留时间为1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