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浏览

水利工程、土木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隧洞尾部带加压板弧形闸门水流垂向收缩特性
万五一,潘锦豪,俞韵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5.020
2. 横向预应力下多梁式组合小箱梁长期性能
项贻强,李少骏,刘丽思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5.021
3. 消石灰对沥青阻燃性能的影响
朱凯,黄志义,吴珂,武斌,张欣,张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5.022
4. 增层开挖引起既有预制桩残余应力释放分析
苟尧泊,俞峰,夏唐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5.023
5. 装配式剪力墙U型套箍连接节点抗震性能
余志武, 彭晓丹, 国巍, 彭妙培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5.024
6. 基于DIC技术的锈蚀钢筋混凝土表面开裂
童晶, 金贤玉, 田野, 金南国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1
7. 3种非淹没双体丁坝作用尺度划分准则及比较
曹晓萌, 顾正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2
8.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刘逸祥, 童根树, 张磊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3
9. 舟山黏土和温州黏土灵敏度差别成因
龙凡, 王立忠, 李凯, 李玲玲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4
10.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热点应力有限元分析
狄生奎, 文铖, 叶肖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5
11. 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的若干问题
孙志林, 倪晓静, 许丹, 聂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6
12.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
夏军强, 宗全利, 邓珊珊, 许全喜, 张翼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7
13.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范念念, 吴保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8
14.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防护层稳定性试验
丁兵, 刘同宦, 雷文韬, 李最森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09
15.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胡德超, 池龙哲, 杨琼, 王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10
16. 钱塘江河口径流长周期特性及其对河床的影响
曾剑, 孙志林, 潘存鸿, 陈刚
J4    2010, 44 (8): 1584-1588.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27
摘要  

针对水文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钱塘江河口年径流序列的近似周期及其变化趋势.在分析复Morlet小波函数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选用该小波对标准化径流序列进行小波变换,根据小波变换系数模与实部的时频分布以及小波方差图揭示钱塘江河口年径流过程伴随着21 a左右的显著周期成分,预计在2008-2010年间,该河口仍将维持径流偏枯的趋势,而后才转入偏丰期.结合历年的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分析径流周期性变化与河口河床冲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关系密切,在径流偏丰期,河床冲刷河势顺直;在径流偏枯期,河床淤积河势弯曲.

17. 台风暴雨影响区域的溃坝洪水演进数值计算
贺治国, 吴钢锋, 王振宇, 刘国华, 鲍鑫, 冯威
J4    2010, 44 (8): 1589-1596.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28
摘要  

针对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影响流域中下游地势较低洼开阔,在台风暴雨过程中容易积水,存在大面积初始水深,出现较严重内涝的特点,建立考虑下游区域初始内涝水深的二维溃坝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数据和矩形网格,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逼近黎曼格式及逆风守恒格式求解方程,并以戌浦江流域为典型,重点分析该流域存在内涝时上游水库发生溃坝的洪水演进特点.结果表明,溃坝洪水受下游初始淹没水深的顶托,下游区域的淹没水深并不是初始淹没水深和不考虑初始淹没水深溃坝计算所得水深的简单叠加,越往下游初始淹没水深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越大;如果在计算中不考虑初始淹没水深,将会明显错误地估计洪水所带来的灾害风险.

18. 基于水文特性的暴雨选样方法的频率转换
邵卫云
J4    2010, 44 (8): 1597-1603.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29
摘要  

为了获得暴雨选样年最大值法与年多个样法之间的频率转换关系,基于降雨资料系列的水文特性,根据雨强相等的原则,推导出采用指数分布适线时的暴雨选样方法之间的频率转换关系,并探讨降雨历时与年均选样个数对转换关系的影响;基于年最大值法与超定量法的GhahramanKhalili转换关系,提出年最大值法与年多个样法之间的非线性多参数转换关系,并结合雨量站统计参数特性,推导出参数经验公式,以充分体现水文特性的地区性.利用位于不同水文区域的温州西山站和兰溪水文站的降雨资料系列,与Chow式和GhahramanKhalili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提出的转换关系的可行性.

19. 城市供水系统突发性污染监测
沈承, 俞亭超, 张土乔
J4    2010, 44 (8): 1604-1607.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30
摘要  

以监测到供水系统中突发性污染为目标,提出一种城市供水系统监测点优化布置的方法.在定义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和污染覆盖矩阵的基础上,针对复杂管网求解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困难的问题,利用动态规划求解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并由此得到给定监测等级下的污染覆盖矩阵.以监测覆盖范围最大为目标函数,并引入重复覆盖度的概念,运用遗传算法优化布置监测点.算例结果表明,用动态规划求解复杂管网的最短水流时间矩阵易于编程实现,并有较高的时间效率;遗传算法能够快速地搜索到最优监测点的布置方案,达到在给定监测等级下最大限度地监测整个管网突发性污染的目的;通过与穷举法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20. 索穹顶与单层网壳组合结构的模型试验研究
王振华, 董石麟, 田伟, 袁行飞
J4    2010, 44 (8): 1608-1614.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31
摘要  

研究索穹顶与单层网壳组合的新型空间结构的受力性能.设计肋环型索穹顶与肋环双斜杆型单层网壳组合的结构,对其进行下部索穹顶预应力张拉试验以及结构在全跨和半跨荷载下的静力性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试验的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并将结构在全跨和半跨荷载下的试验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之间差异较小,模型设计和试验方法合理,理论分析方法正确.修正的计算模型能准确反映结构的力学性能.

21. 考虑预固结时堆载预压卸载的沉降标准
胡亚元
J4    2010, 44 (8): 1615-1620.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32
摘要  

为了分析预固结和次固结对堆载预压期的影响,依据Bjerrum等时间线蠕变图和YinGraham一维弹黏塑性模型(EVP模型),根据运行期限和允许沉降量等技术参数获得等、超和欠载预压卸载时的临界孔隙比,由此可计算决定等、超和欠载预压卸载时机的临界沉降量,并根据欠载预压的临界孔隙比公式计算出最小预压荷载,克服传统堆载预压依据主固结理论无法反映堆载预压和天然软土预固结效应降低次固结变形的缺陷.在考虑天然软土存在预固结效应情况下,证明新假说A与假说B存在近似等价的充分条件.算例表明,在计算堆载预压卸载时的临界沉降量和地基总沉降量时不能忽略天然软土预固结效应的影响.

22. 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早期表面开裂控制措施
俞亚南, 张巍, 申永刚
J4    2010, 44 (8): 1621-1628.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0.08.033
摘要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因水化热作用引起的早期表面开裂问题,对比分析浇筑温度、环境温度、保温材料以及位移约束条件4种因素对混凝土表面应力的影响程度.以宁波象山港公路大桥承台为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选取6个开裂关键部位的节点,分析这些节点的应力数值在28 d龄期内随4种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模拟分析分层浇筑和水管冷却2种降温措施对于减小混凝土表面拉应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混凝土表面拉应力与浇筑温度呈正比,与环境温度呈反比;保温层对承台表面中心部位拉应力的影响大于边缘部位;提高模板的刚度对抗裂有利;分层浇筑和水管冷却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表面开裂状况.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1页 共22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