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学报, 2025, 32(4): 474-487 doi: 10.3785/j.issn.1006-754X.2025.04.148

机器人与机构设计

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张娜,,1, 荀致远2, 姚燕安,3

1.北京科技职业大学 航空工程学院,北京 100176

2.暨南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3.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lanetary underactuated transformabl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ZHANG Na,,1, XUN Zhiyuan2, YAO Yan'an,3

1.School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eijing 100176, China

2.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3.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通讯作者: 姚燕安(1972—),男,教授,博士,从事机构与机器人学研究,E-mail: yayao@bjtu.edu.cn

收稿日期: 2024-06-11   修回日期: 2024-09-23  

Received: 2024-06-11   Revised: 2024-09-23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娜(1976—),女,副教授,硕士,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E-mail:znizn@sina.com,https://orcid.org/0009-0001-6565-406X , E-mail:znizn@sina.com

摘要

为提高传统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一种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其由履带驱动轮系和行星轮系构成,具有直臂模式、正交模式和过渡模式三种运动模式。该履带移动机构采用欠驱动方式,根据最小耗能原理实现快速响应的越障功能。首先,对履带移动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了3种运动模式下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接地面积与履带变形的关系,并分析了其适用环境。然后,建立了履带移动机构的动力学理论模型并计算了其可跨越的最大沟槽宽度和可翻越的最大凸台高度,同时分析了履带移动机构变形与越障所需驱动扭矩之间的关系。接着,基于履带移动机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开展越障仿真分析,得到了其越障仿真过程及驱动扭矩变化曲线。最后,搭建了履带移动机构的原理样机并开展了相关实验,验证了其结构设计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可通过控制自身变形实现快速越障和适应复杂地形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关键词: 履带移动机构 ; 欠驱动 ; 履带变形 ; 最小耗能原理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obstacle-crossing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f conventional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s, a planetary underactuated transformabl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is proposed, which is composed of a tracked driving wheel train and a planetary gear train, and has three motion modes: straight arm mode, orthogonal mode and transition mode. This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adopts underactuated pattern, and realizes rapid obstacle-crossing response based on the least energy consumption principle. Firstly, the kinematic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enter-of-mass height, ground contact area and track deformation under three motion modes were obtained, and its applicable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Then, a dynamics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maximum trench-crossing width and maximum protrusion-surmounting height were calculated.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and the driving torque required for obstacle crossing was analyzed. Next, based on the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the obstacle-crossing simu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obstacle-crossing simulation process and the driving torque variation curve were obtained. Finally, a principal prototype of th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was built and relevant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its structural desig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planetary underactuated transformabl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can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rapid obstacle-crossing and adaptation to complex terrains by controlling its own deform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obstacle-crossing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f th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s.

Keywords: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 underactuated ; track deformation ; least energy consumption principle

PDF (526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娜, 荀致远, 姚燕安. 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设计与分析[J]. 工程设计学报, 2025, 32(4): 474-487 doi:10.3785/j.issn.1006-754X.2025.04.148

ZHANG Na, XUN Zhiyuan, YAO Yan'a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lanetary underactuated transformabl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J].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2025, 32(4): 474-487 doi:10.3785/j.issn.1006-754X.2025.04.148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与探索边界的扩展,地面移动机构被广泛应用于太空探索、除险排爆、地震救援和深海采集等极端复杂作业环境[1-4]。传统地面移动机构按移动形式可分为轮式[5]、腿式[6]和履带式[7]等。其中:轮式移动机构在平整的结构化路面上具有平稳性高和移动快速的优势[8];腿式移动机构在崎岖山路等凹凸地形上具有良好的越障性能[9];履带式移动机构在起伏多变的非结构化路面上具有优越的稳定性和通过性[10]

鉴于履带式移动机构具有接地比压小、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点[11],国内外学者针对其越障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的进一步提升开展了深入研究。所设计的履带式移动机构可分为摆臂式履带移动机构[12]、复合式履带移动机构[13]、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14]和自适应差动履带移动机构[15]等。美国iRobot公司设计的摆臂式履带移动机器人PackBot [16]在传统前端带轮的侧方增加了2组履带式摆臂,当机器人需要跨越障碍物时,控制电机驱动摆臂转动,使得摆臂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以辅助机器人通过障碍物。Michaud等[17]研制的腿-履带-轮式机器人AZIMUT由4个三角形履带模块和车体组成,每个履带模块包含3个电机,当机器人需要通过复杂地形时,通过控制电机使履带模块实现轮式、履带式和腿式移动功能的转换,以适应不同地形。赵希庆等[18]设计的四连杆可变形履带式机器人基于平行四杆机构原理,将履带配置在连杆机构一侧,在履带总长一定的条件下,该机器人通过连杆与履带的协同变形实现越障功能。姚燕安等[15]研制的自适应差动履带机器人采用欠驱动方式,将行星式履带移动机构[19]作为行走装置,并通过行星轮转动来实现机器人的快速越障功能。综上所述,可通过增加履带摆臂[16,20]、轮-履-腿切换[17]、履带变形[18,21]等方式来提高履带式移动机构的越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可通过采用欠驱动方式来提高越障速度[22-23],且无需复杂的传感器和控制程序。

为克服现有履带移动机构在快速越障和适应复杂地形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基于行星式履带移动机构提出了一种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通过控制变形驱动电机来实现履带移动机构运动模式(直臂模式、正交模式和过渡模式)的切换,从而实现快速越障和适应复杂地形的功能。相较于现有的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在越障的快速响应能力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24]。由于采用了可变形的结构设计,该履带移动机构在面对路面起伏剧烈、沟槽坑洼等复杂恶劣的地形环境时能够迅速调整履带姿态,以应对各种路面环境。此外,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结构简单且可靠,减少了潜在的故障风险,可提升整个履带移动机构的稳定性。本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履带移动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其质心高度和接地面积,并分析其适用环境;然后,对履带移动机构进行越障分析,计算其最大越障宽度/高度以及所需的最大驱动扭矩,并开展动力学仿真验证;最后,制作履带移动机构的原理样机,通过实验来验证其越障的可行性。

1 履带移动机构设计

1.1 机构描述

行星履带式整车模型如图1所示。整车呈对称式布局,主要由底盘、行走驱动装置、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行走驱动电机M1和变形驱动电机M2构成。其中:行走驱动装置包括传动换向器和行走驱动轴;履带移动机构可绕行走驱动轴的轴线旋转,其一侧连接控制履带变形的电机M2;履带移动机构由电机M1驱动,以完成整车的行走、转弯与越障等功能。

图1

图1   行星履带式整车模型

Fig.1   Planetary tracked vehicle model


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构型如图2所示,主要由履带驱动轮系(包括从动轮、弹簧、侧板、主动轮、履带和从动轴)和行星轮系(包括行星杆、同步带、行星轮、行星从动轮、行星轴、变形驱动轴和行星主动轮)构成。其中,变形驱动轴未在图2(a)中标注。

图2

图2   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构型

1—从动轮;2—弹簧;3—侧板;4—主动轮;5—行星杆;6—同步带;7—行星轮;8—行星从动轮;9—履带;

10—从动轴;11—行走驱动轴;12—行星轴;13—变形驱动轴;14—行星主动轮。

Fig.2   Configuration of planetary underactuated transformabl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行走驱动电机M1通过行走驱动轴驱动主动轮和行星主动轮同步转动,以带动同步带、行星轮和行星从动轮转动,进而带动从动轮和履带转动,实现履带移动机构的移动功能。变形驱动电机M2通过变形驱动轴带动行星杆转动,使得行星杆与侧板的夹角(即行星杆转角)发生变化;在履带长度为固定值的约束下,行星杆带动履带发生变形,使得从动轮和从动轴沿侧板两端的滑槽移动,且从动轴与弹簧连接,保证了履带具有一定的张紧力,从而实现履带移动机构的变形功能。

履带移动机构通过控制变形驱动电机M2驱动行星杆转动来实现自身质心高度和接地面积的调整。根据行星杆转角α的变化,履带移动机构可实现3种运动模式(直臂模式、正交模式和过渡模式)的切换,如图3所示。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行星杆转角α=0°,如图3(a)所示;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行星杆转角α=90°,如图3(b)所示;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行星杆转角α=0°~90°,如图3(c)所示。

图3

图3   履带移动机构运动模式示意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otion modes of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1.2 机构原理

在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行走驱动电机M1带动主动轮和履带的转动为1个自由度,变形驱动电机M2带动行星杆的转动为1个自由度,整个履带移动机构绕行走驱动轴轴线的转动为1个自由度,即该履带移动机构具有3个自由度。由于履带移动机构绕行走驱动轴轴线转动的自由度未被限制,因此其属于欠驱动装置。

该履带移动机构的主要特点为可自适应复杂地形,并能够以最小耗能的状态进行移动。地球上所有系统均倾向于耗能最小的状态。根据最小耗能原理,在任何耗能过程的每一瞬间,系统将在相应的约束条件下以最小耗能的方式完成能量转化与状态变化[25]。履带移动机构在平整路面上会以低耗能状态进行移动;当遇到较高障碍物而不能以原始低耗能状态进行移动时,履带移动机构不需要传感器等识别设备,可瞬时将牵引力转化为绕主动轮轴线方向转动的扭矩,以实现绕行走驱动轴的旋转,从而减少越障响应时间,实现快速翻滚越障。

综上,所设计的履带移动机构基于欠驱动方式和最小耗能原理,采用较少驱动电机和传感器,使得控制程序较为简单可靠,进而减小了整体重量,实现了快速越障并降低了成本。

2 履带移动机构运动学分析

2.1 运动状态分析

在变形驱动电机M2的控制下,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和接地面积S随行星杆转角α的变化而变化。当α=0°时,履带移动机构切换为直臂模式;当α=90°时,履带移动机构切换为正交模式;当0°<α<90°时,履带移动机构切换为过渡模式。为分析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接地面积S与行星杆转角α的关系,选择具有一般意义的过渡模式进行具体分析。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结构简图如图4所示。图中:ABCD表示履带轮,其中AC为从动轮,BD为行星轮;行星轮中心连线BD表示行星杆,其长度为lBD;外轮廓线表示履带,假定履带不发生变形时的定长为l(平行四边形ABCD周长与单个履带轮周长之和)。当行星杆BD转动时,连线ACBD的夹角α(行星杆转角)发生改变,同时履带发生变形,在定长l的约束下,从动轮AC沿侧板滑槽移动,进而使履带轮BC与地面接触。

图4

图4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结构简图

Fig.4   Structural diagram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根据履带定长和履带轮ABCD中心组成的平行四边形ABCD,建立几何模型并构建坐标系o-xy。其中,坐标系原点位于行星轮B的中心,x轴与履带轮B、C的中心连线重合,y轴过行星轮B中心并垂直于x轴。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为质心O1到地面的距离,接地面积S为履带宽度w与履带接地长度的乘积。履带移动机构的尺寸参数及算例值如表1所示。

表1   履带移动机构的尺寸参数及算例值

Table 1  Dimensional parameters and example values of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参数名称参数符号算例值
行星杆转角/(°)α0~90
行星杆长度/mmlBD112
履带轮直径/mmd47.75
履带周长/mml600
履带宽度/mmw80
履带AB段长度/mmlABα相关
履带BC段长度/mmlBCα相关
从动轮间距/mmlACα相关
连线BCAC的夹角/(°)β0~3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为推导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接地面积S与行星杆转角α的关系,将分析过程分为两部分:1)以α为自变量,推导lBClAC 与夹角β的表达式;2)根据lBClAC,计算hS

1)根据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和周长的关系以及三角形余弦定理,当行星杆转角α满足0°<α<90°时,可得:

lAC2+lBD2=2(lAB2+lBC2)2(lAB+lBC)=l-πdlAB2=12lAC2+12lBD2-          212lAC12lBDcosα2lAClBCcosβ=lBC2+lAC2-lAB2

联立式(1)中方程进行计算,可得:

lAC=P2lBC=l-πd4+Q2cosβ=P2+2Ql-πdPl-πd+2Q

其中:

P=l-πd2+4Q2-4lBD2
Q=lBDcosαl-πd2-4lBD2l-πd2-4lBD2cos2α

2)根据△BCO1面积的几何关系,可得:

12lBCh-12d=1212lAC12lBDsinαS=wlBC

联立式(2)和式(3),计算得到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和接地面积S

hS=lBDPsinα2l-πd+2Q+d2wl-πd4+Q2

α=0°时,履带移动机构切换为直臂模式,其结构简图如图5所示,行星杆BD与连线AC平行,从动轮AC分别移动到侧板滑槽最外侧,进而与地面接触,此时履带接地长度为lAC

图5

图5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结构简图

Fig.5   Structural diagram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根据履带周长l等于履带接地长度lAC 的2倍与单个履带轮周长之和,履带移动机构质心高度h(记为h0)等于履带轮直径的一半,接地面积S(记为S0)等于履带宽度w与履带接地长度lAC 的乘积,可得:

2lAC+πd=lh0=d2S0=wlAC

联立式(5)中方程进行计算,可得:

h0S0=d2wl-πd2

α=90°时,履带移动机构切换为正交模式,其结构简图如图6所示。此时平行四边形ABCD切换为菱形,即4条边均相等,履带接地长度为lBC。根据式(4),计算得到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记为h1)和接地面积S(记为S1):

h1S1=lBDl-πd2-4lBD22l-πd+d2wl-πd4

图6

图6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结构简图

Fig.6   Structural diagram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接地面积S与行星杆转角α的关系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0=0.024 m,由于履带接地长度为lAC,接地面积S0=0.018 m2,见图7中实心点位置;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1=0.072 m,接地面积S1=0.009 m2;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h随行星杆转角α的增大而增大,接地面积S随行星杆转角α的增大而减小。

图7

图7   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和接地面积与行星杆转角的关系

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of-mass height and ground contact area and planetary rod rotation angle for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综上,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最低且接地面积最大;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最高且接地面积最小;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和接地面积均介于直臂模式与正交模式之间。

2.2 多模式运动分析

2.2.1 直臂模式运动分析

轮式移动机构通过松软路面时会出现下陷现象,而履带移动机构因接地面积大,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陷现象。对于本文所设计的履带移动机构,其在直臂模式下具有接地面积大和质心低的特点,因此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接地比压小且运行状态较稳定,可将车体重量均匀分散到地面上,进而减小履带移动机构的下陷深度,减小车体克服侧向挤压力所做的功,以保证履带移动机构具有足够的牵引力进行移动。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受力示意如图8所示。

图8

图8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受力示意图

Fig.8   Force diagram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接地面积最大,故可跨越较宽的沟槽,其跨越沟槽的过程如图9所示。当车体中心靠近沟槽左侧断面时,前端履带移动机构接触沟槽右侧断面并支撑车体,通过前、后端履带移动机构提供“前扒后蹬”的牵引力,推动前端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如图9(a)至图9(d)所示。随后,后端履带移动机构以相同的方式跨越至沟槽右侧,并恢复为越障前状态,如图9(e)至图9(f)所示。至此,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完成沟槽跨越[20]。通过分析可知,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适合在松软路面和沟槽较宽的路面上移动。

图9

图9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过程示意图

Fig.9   Schematic of trench crossing process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2.2.2 正交模式运动分析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具有质心高的特点,故可翻越较高的凸台,其翻越凸台的过程如图10所示。当前端履带移动机构因接触凸台而无法向前移动时,其瞬时将牵引力转化为绕行走驱动轴轴线转动的扭矩,以实现顺时针旋转并翻越至凸台上方,如图10(a)至图10(d)所示。随后,后端履带移动机构以相同的方式翻越至凸台上方,并恢复为越障前状态,如图10(e)至图10(f)所示。至此,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完成凸台翻越。通过分析可知,由于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抬高车体质心,且可绕行走驱动轴轴线转动,因此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适合在含有高障碍物的路面上移动。

图10

图10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过程示意图

Fig.10   Schematic of protrusion surmounting process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2.2.3 过渡模式运动分析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高度和接地面积介于直臂模式与正交模式之间,故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既具有一定的沟槽跨越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凸台翻越能力。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过程如图11所示(以行星杆转角α=45°为例)。当前端履带移动机构接触沟槽左侧断面时,其顺时针转动并前倾,直至其从动轮与沟槽右侧断面接触,通过前、后端履带移动机构的牵引力推动前端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如图11(a)至图11(d)所示。随后,后端履带移动机构以相同的方式跨越沟槽,并恢复为越障前状态,如图11(e)至图11(f)所示。至此,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完成沟槽跨越。

图11

图11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过程示意图

Fig.11   Schematic of trench crossing process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过程如图12所示(行星杆转角α=45°)。当前端履带移动机构接触凸台时,通过前、后端履带移动机构的牵引力推动前端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如图12(a)至图12(d)所示。随后,后端履带移动机构以相同的方式翻越凸台,并恢复为越障前状态,如图12(e)至图12(f)所示。至此,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完成凸台翻越。

图12

图12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过程示意图

Fig.12   Schematic of protrusion surmounting process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由于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既能抬高车体质心又能增大接地面积,且具有一定的迎面角(履带与地面的夹角),可通过斜坡和碎石地形,因此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适合在同时含有沟槽和凸台等复合型障碍物的凹凸路面上移动。

3 履带移动机构越障能力分析

为分析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能力,基于3种运动模式(直臂模式、正交模式和过渡模式)下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过程,计算其可跨越的最大沟槽宽度、可翻越的最大凸台高度以及越障所需的驱动扭矩。其中,履带移动机构的运动参数及算例值如表2所示。

表2   履带移动机构的运动参数及算例值

Table 2  Kinematic parameters and example values of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参数名称参数符号算例值
电机输出扭矩/(N·m)M
履带移动机构翻转扭矩/(N·m)M'
单个履带移动机构承受的重力/NG75
车体前后轴距/mml1292
凸台高度/mmH
沟槽宽度/mmL
行星轮传动比i0.636
车体对履带移动机构的推力/NFj (j=1, 2, 3)
履带与地面和障碍物的摩擦系数μ1μ20.7
行星轮B处履带受地面的支持力/NNj
从动轮C处履带受地面的支持力/NNj
履带受障碍物的支持力/NNj
行星轮D处履带受障碍物的支持力/NNj ′″
履带受地面的摩擦力/NRj
履带受障碍物的摩擦力/NRj、Rj ′″
履带对地面的牵引力/NFf j
履带对障碍物的牵引力/NFfj ″、Ffj ′″
履带模块的转动惯量/(kg·m2)J
侧板夹角(侧板与地面夹角)/(°)λ
行星杆夹角(行星杆与水平面夹角)/(°)λ
Nj ′与水平面夹角/(°)φ
Nj ′″与水平面夹角/(°)τ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由于行星履带式整车为对称式布局,前、后端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方式完全相同,当前端履带移动机构越障时,后端履带移动机构及车体为前端履带移动机构提供推力及重力;当后端履带移动机构越障时,前端履带移动机构及车体为后端履带移动机构提供拉力及重力。因此,只需对前端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过程进行受力分析。

3.1 直臂模式越障分析

鉴于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接地面积最大,本文主要分析其可跨越的最大沟槽宽度以及所需的驱动扭矩。在直臂模式下,从动轮两侧的弹簧未发生弹性形变且在运动过程中由振动引起的弹簧形变可忽略不计,故在驱动扭矩计算中不考虑弹簧弹性势能对电机扭矩的影响。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时的受力分析如图13所示,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车体重心到达沟槽左侧断面时,前端履带移动机构的从动轮C与沟槽右侧断面接触以支撑住车体,履带移动机构以从动轮C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旋转,直至侧板与地面平行,即λ=0°;第二阶段为前端履带移动机构与水平面平行后,通过前、后端履带移动机构提供的牵引力推动车体向前移动,进而完成沟槽跨越。由于第二阶段不需要电机提供翻转扭矩,即所需的驱动扭矩较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第一阶段进行分析。为方便分析计算,建立以主动轮中心为原点的履带移动机构坐标系o-xy和以沟槽右侧断面与履带移动机构交点为原点的世界坐标系O-XY

图13

图13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时的受力分析

Fig.13   Force analysis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crossing trench


根据图13所示的几何关系,可得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跨越的沟槽宽度L

L12lAC+l1=14l+2l1-πd

表1表2中的相关数据代入式(8),计算得到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跨越的最大沟槽宽度为258 mm。

对履带移动机构进行独立分析,设其重心在坐标系o-xy中的坐标为(x0, y0),则重心在坐标系O-XY中的坐标(xG, yG)可表示为:

xG=x0-lAC2cosλ-d2cosφyG=y0-lAC2cosλ+d2sinφ

式(9)的二阶导数,可得履带移动机构沿轴与Y轴方向的加速度,对应的表达式为:

x¨G=λ˙2cosλ+λ¨sinλlAC2+d2φ˙2cosφ+φ¨sinφy¨G=λ¨cosλ+λ˙2sinλlAC2+d2φ¨cosφ-φ˙2sinφ

根据矢量动力学原理,得到履带移动机构的力平衡方程[22]

F1-N1'sinλ+Ff1'-R1'cosλ=mx¨GN1'cosλ-G+Ff1'-R1'sinλ=my¨GlAC2Gcosλ+lAC2F1sinλ+Ff1'-R1'd2-M'=Jλ¨

式中:m为履带移动机构的质量。

则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所需满足的条件为:

F1=2iM-M'dFf1'R1'=μ1N1'Jλ¨0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临界状态为Ff1'=R1',且Jλ¨=0始终成立。经计算可得,电机输出扭矩M(即驱动扭矩)为:

Mμ1dG2i1+μ12+GlAC2cosλ+μ1sinλ

根据式(13),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第一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M与侧板夹角λ的关系如图14所示,其中λ[arctan μ1, 0°],利用式(11)计算得到λ[35°, 0°]。由图14可以看出,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在跨越沟槽过程中所需的驱动扭矩M随侧板夹角λ的减小而减小,当λ=35°时,即履带移动机构处于跨越沟槽第一阶段的初始位置时,其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为11.30 N·m。

图14

图14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时所需的驱动扭矩与侧板夹角的关系

Fig.1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quired driving torque and side blate angle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crossing trench


3.2 正交模式越障分析

鉴于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的质心最高,本文主要分析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翻越的最大凸台高度及所需的驱动扭矩。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过程(由行走驱动电机提供动力)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履带移动机构以从动轮C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旋转,直到履带CD段接触凸台;第二阶段为履带移动机构以行星轮D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旋转,进而翻转至凸台上方,直到履带AD段接触凸台。

1)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一阶段的受力分析如图15所示。为方便分析计算,建立以主动轮中心为原点的履带移动机构坐标系o-xy和以凸台与地面的交点为原点的世界坐标系O-XY

图15

图15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一阶段的受力分析

Fig.15   For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surmounting protrusion


根据图15所示的几何关系,可得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翻越的凸台高度H

HlCD+d2=14l+142-πd

式(3)和α=90°代入式(14),可得:

H4lBD4+l-πd2h-d24lBD+d2

表1中的相关数据代入式(15),计算得到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翻越的最大凸台高度为136 mm。由式(15)可知,当越障高度远大于行星杆长度时,前端履带移动机构不能越过障碍物平面,无法有效越障。

在履带移动机构以从动轮C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侧板夹角λ[β, 90°-β],利用式(2)和表1数据计算得到λ[29.85°, 60.15°]。根据矢量动力学原理,可得到履带移动机构的力和力矩平衡方程[23]

F2-N2+Ff2'-R2'=mx¨GN2-G+N2'+Ff2-R2=my¨GlAC2Gcosλ-N2lBC-lAC2F2sinλ+      Ff2'-R2'+Ff2-R2d2-M'=Jλ¨

则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所需满足的条件为:

F2=2iM-M'dFf2'+Ff2R2'+R2=μ1N2'+μ2N2Jλ¨0

在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一阶段的临界状态下,地面对行星轮的支持力为0 N。假设履带与地面、障碍物之间无相对位移,则临界条件下N2=0 N,Ff2'=R2'Ff2=R2,且Jλ¨=0始终成立。经计算可得,电机输出扭矩M为:

MGlAC2cosλ-μ1sinλ+μ1dG2i1+μ2

根据式(18),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一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M与侧板夹角λ的关系如图16所示。由图16可以看出,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在翻越凸台第一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M随侧板夹角λ的增大而减小,当λ=29.85°时,即履带移动机构处于翻越凸台第一阶段的初始位置时,其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为7.15 N·m。

图16

图16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一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与侧板夹角的关系

Fig.16   Relationship between required driving torque and side blate angle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surmounting protrusion


2)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二阶段的受力分析如图17所示。为方便分析计算,建立以主动轮中心为原点的履带移动机构坐标系o-xy和以凸台与行星轮D的交点为原点的世界坐标系O-XY

图17

图17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二阶段的受力分析

Fig.17   For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surmounting protrusion


在履带移动机构以行星轮D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行星杆夹角λ'[-β, 90°+β]。①当λ'[-β, 0°]时,车体对履带移动机构的推力F2和单个履带移动机构承受的重力G均阻碍履带移动机构翻转;②当λ'[0°, 90°]时,车体对履带移动机构的推力F2助力履带移动机构翻转,而单个履带移动机构承受的重力G阻碍翻转;③当λ'[90°, 90°+β]时,车体对履带移动机构的推力F2和单个履带移动机构承受的重力G均助力履带移动机构翻转。因此,当λ'[-β, 0°]时,履带移动机构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本文主要分析该过程的驱动扭矩。利用式(2)和表1数据,计算得到λ'[-29.85°, 0°]。

根据矢量动力学原理,可得履带移动机构的力和力矩平衡方程:

F2-N2-N2cosτ+Ff2'-R2'=mx¨GN2'+N2sinτ-G+Ff2-R2=my¨GlBD2Gcosλ'+lBD2F2sinλ'-N2lCD-N2'd2+      Ff2'-R2'+Ff2-R2d2-M'=Jλ¨'

则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所需满足的条件为:

F2=2iM-M'dFf2'+Ff2R2'+R2=μ1N2'+μ2N2Jλ¨0

在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二阶段的临界状态下,地面对从动轮C的支持力为0 N。假设履带与地面、障碍物之间无相对位移,则临界条件下N2'=N2=0 N,Ff2'=R2'Ff2=R2,且Jλ¨'=0始终成立。经计算可得,电机输出扭矩M为:

MGlBD2cosλ'+μ1sinλ'+μ2dG1+μ122i

根据式(21),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二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M与行星杆夹角λ'的关系如图18所示。由图18可知,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在翻越凸台第二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M随行星杆夹角λ'的增大而减小,当λ'=-29.85°时,即履带移动机构处于翻越凸台第二阶段的初始位置时,其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为7.50 N·m。

图18

图18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二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与行星杆夹角的关系

Fig.18   Relationship between required driving torque and planetary rod angle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surmounting protrusion


通过对比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发现第二阶段所需的驱动扭矩较大。为确保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能实现凸台翻越,其最大驱动扭矩应取7.50 N·m

3.3 过渡模式越障分析

直臂模式和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均需电机提供翻转扭矩来实现越障功能,而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越障时不需要电机提供翻转扭矩,该模式下越障所需的驱动扭矩小于直臂模式和正交模式。因此,本文只对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跨越的沟槽宽度和可翻越的凸台高度进行分析。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分析简图如图19所示。根据图19所示的几何关系,计算得到其可跨越的沟槽宽度L

LlAC2cosβ

图19

图19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分析简图

Fig.19   Analysis diagram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crossing trench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分析简图如图20所示。根据图20所示的几何关系,计算得到其可翻越的凸台高度H

HlACsinβ+d2

图20

图20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分析简图

Fig.20   Analysis diagram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surmounting protrusion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跨越的沟槽宽度L和可翻越的凸台高度H与行星杆转角α的关系如图21所示。由图20可知,履带移动机构可翻越的凸台高度H对行星杆转角α的变化更为敏感;当α=59.6°时,履带移动机构同时实现沟槽跨越和凸台翻越的越障高度/宽度达到极大值,越障高度和越障宽度均为94.5 mm。

图21

图21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越障宽度/高度与行星杆转角的关系

Fig.21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tacle-crossing width/height and planetary rod rotation angle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综上所述,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跨越的沟槽最宽,最大宽度为258 mm;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翻越的凸台最高,最大高度为136 mm;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可跨越的沟槽宽度和可翻越的凸台高度介于直臂模式和正交模式之间,当α=59.6°时,其可跨越的沟槽宽度和可翻越的凸台高度均为94.5 mm。在越障过程中,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为11.30 N·m。

4 履带移动机构仿真分析

为验证所设计的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越障的可行性,在ADAMS软件中建立履带移动机构的三维模型及越障仿真环境(具体参数见表1表2),对其在3种运动模式(直臂模式、正交模式和过渡模式)下的越障能力进行仿真分析。

4.1 直臂模式越障仿真分析

设置沟槽的宽度、深度分别为258 mm和240 mm,对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如图22所示。通过对比发现,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仿真过程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可行性。

图22

图22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仿真过程

Fig.22   Simulation process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crossing trench


提取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仿真过程中前端行走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结果如图23所示。从图23中可以看出,履带移动机构在越障初始位置处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为10.95 N·m,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11.30 N·m接近。由于扭矩计算方式的不同,两者的相对误差为3.20%,误差较小,说明理论计算得到的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时所需的驱动扭矩准确。

图23

图23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时的驱动扭矩

Fig.23   Driving torque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crossing trench


4.2 正交模式越障仿真分析

设置凸台高度为136 mm,对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如图24所示。通过对比发现,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仿真过程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可行性。

图24

图24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仿真过程

Fig.24   Simulation process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surmounting protrusion


同理,提取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仿真过程中前端行走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结果如图25所示。从图25中可以看出,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所需的最大驱动扭矩为7.38 N·m,仿真值与理论计算值7.50 N·m接近。由于扭矩计算方式的不同,两者的相对误差为1.63%,误差较小,说明理论计算得到的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时所需的驱动扭矩准确。

图25

图25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时的驱动扭矩

Fig.25   Driving torque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surmounting protrusion


4.3 过渡模式越障仿真分析

设置沟槽的宽度、深度分别为94.5 mm和50 mm,对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如图26所示。通过对比发现,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仿真过程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的可行性。

图26

图26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仿真过程

Fig.26   Simulation process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crossing trench


设置凸台高度为94.5 mm,对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如图27所示。通过对比发现,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仿真过程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的可行性。

图27

图27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仿真过程

Fig.27   Simulation process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surmounting protrusion


提取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和翻越凸台仿真过程中前端行走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结果如图28所示。从图28中可以看出,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所需的最大驱动扭矩为5.1 N·m,翻越凸台所需的最大驱动扭矩为5.6 N·m。通过对比发现,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越障过程中所需的驱动扭矩小于直臂模式与正交模式,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图28

图28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越障时的驱动扭矩

Fig.28   Driving torque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during crossing obstacles


通过越障仿真发现,所设计的履带移动机构能够顺利越过沟槽和凸台等障碍物,并得出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时所需的驱动扭矩最大,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这可为履带移动机构实物设计过程中驱动电机的选型提供指导。

5 实验验证

为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的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的越障性能,制作了行星履带式整车样机并开展越障实验,分别选取直臂模式下的沟槽跨越、正交模式下的凸台翻越和过渡模式下的凸台翻越这3种情况进行分析(3种工况均为3种模式下的极限工况)。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实验如图29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履带移动机构在直臂模式下可跨越宽度为256 mm的沟槽。

图29

图29   直臂模式履带移动机构跨越沟槽实验

Fig.29   Experiment of straight-arm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crossing trench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实验如图30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履带移动机构在正交模式下可翻越高度为135 mm的凸台。

图30

图30   正交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实验

Fig.30   Experiment of orthogonal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surmounting protrusion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实验如图3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履带移动机构在过渡模式下可翻越高度为94 mm的凸台。

图31

图31   过渡模式履带移动机构翻越凸台实验

Fig.31   Experiment of transition mode tracked mobile mechanism surmounting protrusion


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履带移动机构可通过改变履带形状来提升整体的越障性能,其在各种复杂地面上均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越障过程与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一致。

6 结 论

1)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并对其构型、原理与运动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构建了履带移动机构的动力学理论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越障性能。

2)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通过控制变形驱动电机来实现3种运动模式(直臂模式、正交模式和过渡模式)的切换。其中:直臂模式适用于松软平坦或含较宽沟槽的路面;正交模式适用于含较高凸台的路面;过渡模式适用于同时含沟槽和凸台的凹凸路面。

3)行星式欠驱动可变形履带移动机构通过控制自身形状来改变其质心高度和接地面积,不需要复杂的控制程序和传感器,可依靠自身的自适应性实现快速越障,缩短了越障响应时间,显著提高了越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王兆魁孟庆良刘纯武.

智能人机交互在有人太空探索中的应用与展望

[J]. 上海航天(中英文), 2024411): 1-10.

[本文引用: 1]

WANG Z KMENG Q LLIU C W.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intelligent human-robot interaction in manned space exploration

[J]. Aerospace Shanghai(Chinese & English), 2024411): 1-10.

[本文引用: 1]

柏林.

浅谈防爆机器人的发展之路

[J]. 中国安防, 20214): 86-88.

BAI L.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xplosion-proof robots

[J]. China Security & Protection, 20214): 86-88.

李明龙杨文婧易晓东.

面向灾难搜索救援场景的空地协同无人群体任务规划研究

[J]. 机械工程学报, 20195511): 1-9. doi:10.3901/jme.2019.11.001

LI M LYANG W JYI X Det al.

Swarm robot task planning based on air and ground coordination for disaster search and rescue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5511): 1-9.

DOI:10.3901/jme.2019.11.001     

OH J WJUNG J YKIM H Wet al.

Gap size effect on the 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ler for deep-sea mining robot

[J].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 2017351): 120-126.

[本文引用: 1]

王晓芸崔培陈晓.

轮式移动机器人文献综述

[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82): 66-70.

[本文引用: 1]

WANG X YCUI PCHEN X.

Literature review of wheeled mobile robot

[J].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2019182): 66-70.

[本文引用: 1]

郝呈晔.

新型变形轮腿式移动机器人的设计分析与实验研究

[D]. 天津天津大学2021.

[本文引用: 1]

HAO C Y.

Desig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new-type transformable wheel-legged mobile robot

[D].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21.

[本文引用: 1]

孙海燕宗成国.

履带式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

[J]. 电子质量, 20234): 10-12.

[本文引用: 1]

SUN H YZONG C G.

Research on tracked mobile robot technology

[J]. Electronics Quality, 20234): 10-12.

[本文引用: 1]

田舒.

车身可变形两轮移动机构的设计与移动性能研究

[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本文引用: 1]

TIAN S.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moving performance of the deformable two-wheel moving mechanism of the car body

[D]. Beij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20.

[本文引用: 1]

马云.

地面机器人轮腿式移动机构与行走规划

[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本文引用: 1]

MA Y.

Wheel-legged mobile mechanism and walking planning of ground robot

[D]. Harbi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2.

[本文引用: 1]

TADAKUMA KTAKANE EFUJITA Met al.

Planar omnidirectional crawler mobile mechanism: development of actual mechanical prototype and basic experiments

[J].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201831): 395-402.

[本文引用: 1]

TAKANE ETADAKUMA KWATANABE Met al.

Design and control method of a planar omnidirectional crawler mechanism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221441): 013302.

[本文引用: 1]

高赵成.

可重构摆臂式履带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对接技术研究

[D]. 西安长安大学2023.

[本文引用: 1]

GAO Z C.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docking technology of reconfigurable swing arm crawler robot

[D]. Xi'anChang'an University2023.

[本文引用: 1]

崔玉宁罗自荣尚建忠.

多运动态可重构轮履复合式机器人机械设计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8507): 80-86.

[本文引用: 1]

CUI Y NLUO Z RSHANG J Zet al.

Machine design of a reconfigurable wheel-track hybrid mobile robot with multi-locomotion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8507): 80-86.

[本文引用: 1]

陈长征项宏伟杨孔硕.

可变形履带机器人跨越台阶的动力学分析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5372): 165-170.

[本文引用: 1]

CHEN C ZXIANG H WYANG K Set al.

Dynamic analysis for variable tracked robot in process of climbing steps

[J].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5372): 165-170.

[本文引用: 1]

姚燕安王硕成俊霖.

多模式自适应差动履带机器人

[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7496): 757-765.

[本文引用: 2]

YAO Y AWANG SCHENG J L.

Multimode adaptable differential tracked mobile robot

[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2017496): 757-765.

[本文引用: 2]

YAMAUCHI B M.

PackBot: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military robotics

[C]//Proceedings Volume 5422Unmanned Ground Vehicle Technology VI. Orlando, Florida, Apr. 12-162004.

[本文引用: 2]

MICHAUD FLÉTOURNEAU DARSENAULT Met al.

AZIMUT, a leg-track-wheel robot

[C]//Proceedings 2003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Las Vegas, NV, Oct. 27-312003.

[本文引用: 2]

赵希庆尚建忠罗自荣.

四连杆变形履带式机器人的越障性能分析

[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9256): 36-39.

[本文引用: 2]

ZHAO X QSHANG J ZLUO Z Ret al.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obstacle surmounting for deformable tracked robot with four links

[J]. Machine Design & Research, 2009256): 36-39.

[本文引用: 2]

李琳李超宇杨冰冰.

基于行星轮机构履带式煤矿侦察机器人越障性能分析

[J]. 煤炭技术, 20183711): 289-292.

[本文引用: 1]

LI LLI C YYANG B B.

Crossing obstacl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rawler coal mine reconnaissance robot based on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J]. Coal Technology, 20183711): 289-292.

[本文引用: 1]

安治国周志鸿.

带辅助轮摆臂的履带式机器人越障能力分析

[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432): 121-132.

[本文引用: 2]

AN Z GZHOU Z H.

Analysis of obstacle-crossing ability of swing arm tracked robot with auxiliary wheels

[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2024432): 121-132.

[本文引用: 2]

孙海燕宗成国.

可变形履带式移动机器人设计分析

[J]. 电子质量, 20235): 40-43.

[本文引用: 1]

SUN H YZONG C G.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eformable tracked mobile robot

[J]. Electronics Quality, 20235): 40-43.

[本文引用: 1]

张小俊张明路张建华.

基于欠驱动原理的变形连杆履带机构设计

[J]. 机械设计, 2018353): 43-48.

[本文引用: 2]

ZHANG X JZHANG M LZHANG J Het al.

Deformation and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design based on underactuation principle

[J].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2018353): 43-48.

[本文引用: 2]

陈广庆沈灵斌.

模块化欠驱动行星履带机器人设计

[J]. 煤矿机械, 2020418): 1-3.

[本文引用: 2]

CHEN G QSHEN L B.

Design of modular underactuated planetary crawler robot

[J]. Coal Mine Machinery, 2020418): 1-3.

[本文引用: 2]

孙军权.

自适应行星轮式履带机器人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本文引用: 1]

SUN J Q.

Research on adaptive planetary wheeled crawler robot

[D]. Beij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19.

[本文引用: 1]

周筑宝. 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 材料的破坏理论、本构关系理论及变分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本文引用: 1]

ZHOU Z B.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material failure theory, constitutive relation theory and variational principle[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