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浏览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采用Sobol方法的暴雨径流管理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周云峰,周永潮,郑春华,翁献明,马晓宇,柳景青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 53 (2): 347-354.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9.02.018
摘要   HTML PDF(pc) (881KB)(637)   

为了定量探究典型城市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中水文水力参数的全局灵敏度,利用基于方差分解的Sobol方法,计算不同雨强下SWMM中各参数对径流量、峰值流量以及峰现时间的灵敏度,简要分析结果的收敛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雨强下,SWMM中水文水力模块的灵敏参数及相关排序有所差异. 在大雨强条件下,不渗透地区表面的曼宁糙率对3类输出变量都是最灵敏参数,总阶灵敏度均大于0.6;混凝土管段的曼宁糙率系数对峰现时间的灵敏度远大于对其他2类输出变量的灵敏度. 在小雨强条件下,无洼地蓄水不渗透性百分比为灵敏参数,不渗透性地面洼地储蓄为最灵敏参数,第1阶灵敏度指数为0.396. 在模型前63 000次运行中,计算得到的Sobol指数上下波动,在运行84 000次之后,Sobol指数逐渐趋于收敛.

2. 台阶式地形上双垂板透空系统的水动力学特性
王辰,邓争志,茆大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 53 (2): 336-346.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9.02.017
摘要   HTML PDF(pc) (1943KB)(416)   

基于开源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OpenFOAM中的工具箱waves2Foam,通过在双垂板透空系统下方布置不同尺寸的台阶式地形(潜堤),对规则波-双垂板-地形耦合系统的水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分析. 在不同入射波况作用下,研究双垂板的间距和台阶式地形的尺寸对结构系统前/后的反/透射系数、波能的黏性耗散率及双垂板间的液面相对振动幅值等水动力参数的影响. 此外,探究波浪非线性对相关水动力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理布置台阶式地形尺寸,如令地形的长度与波长的比值约为1.0,能够有效减小双垂板系统的波能反射和透射,并可获得适中的黏性耗散率;地形的存在会加剧双垂板间的液面振动幅度,有效提升两板间的波能捕获能力;波高的增大会造成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减小,增大黏性耗散率,降低板间液面振动幅值.

3. 离岸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的理论及数值研究
胡杭辉,邓争志,姚炎明,赵西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 53 (2): 325-335.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9.02.016
摘要   HTML PDF(pc) (1986KB)(416)   

基于势流理论, 利用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求解微幅波与离岸式振荡水柱(OWC)波能转换装置相互作用的边界值问题. 借助FLUENT软件及其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建立二维完全非线性波-OWC装置数值模型. 从理论和数值上分析OWC装置吃水深度、气室宽度以及墙体厚度对波能转换效率的影响,解析解和数值结果吻合较好.依靠数值模型,模拟波高变化对OWC装置工作效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OWC装置吃水深度的增加会导致高效频率带宽变窄,峰值向低频区移动;墙体厚度的增加会导致高频区波能转换效率下降,但对低频区影响较小;气室宽度的增大会导致高效频率带宽变宽,峰值向低频区移动;波高的增大会导致波能转换效率下降,在共振频率附近尤为明显.

4. 洋山海域三维潮流和余流特征的数值模拟
唐燕玲,徐卢笛,贺治国,陈葆德,徐杰,李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 53 (2): 315-324.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19.02.015
摘要   HTML PDF(pc) (1773KB)(547)   

基于最新的水下地形数据和非结构网格,利用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建立洋山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该海域建港工程后潮流和余流的三维动力学特征. 结果表明,峡道西部涨潮流大于落潮流,东部相反. 南岛链以南海域流速均大于北岛链以北流速,峡道窄口处出现高流速区和环流现象,涨潮流表层最大流速可达2.88 m/s. 涨憩时刻,南岛链南岸和北岛链北岸都形成表层向北、底层向南的表-底层环流,落憩时刻相反. 落急时,深水航道处出现表层向南、底层向北的表-底层环流. 受围海造地工程后地形影响,峡道内M2分潮潮流椭圆主轴均沿岸线方向. 与工程前相比,峡道效应增强. 洋山海域整体以海向余流占优,但峡道内形成陆向余流. 峡道窄口处存在余流分离现象,峡道西部余流滞流点东移.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1页 共4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