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浏览

电气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双有源桥无回流功率控制的死区影响与补偿
张国澎,蒋闯闯,陶海军,陈卓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8 (11): 2406-2416.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4.11.022
摘要   HTML PDF(pc) (3254KB)(474)   

针对三重移相协同控制(CTPS)加入桥臂死区后,会导致双有源桥(DAB)变换器回流功率发生及软开关失效的问题,提出针对CTPS控制的死区补偿策略. 通过分析CTPS控制不同模式下桥臂死区引起的变压器原副边电压及漏感电流的变化,基于回流功率产生的原理,更正了不同模式移相比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功率传输模型及CTPS控制模式的切换条件进行修正,实现了死区对CTPS控制影响的有效控制. 利用所提的补偿方案,抑制了由死区引起的回流功率,恢复了CTPS控制的软开关性能,具有较补偿前更优的电流应力. 分别开展死区补偿前、后的实验,对死区影响的分析和所提出的补偿策略进行验证.

2. 同步磁阻电机非对称转子结构优化设计与分析
柴晓艺,董砚,刘荣哲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5): 1063-1071.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5.019
摘要   HTML PDF(pc) (3268KB)(49)   

针对同步磁阻电机(SynRM)转矩脉动大和输出转矩低的问题,提出非对称贝塞尔(Bezier)形转子结构. 利用等价二次Bezier曲线确定磁障边界并建立初始模型,通过改变磁障偏移量进行转子非对称设计. 分析磁障厚度、磁障张角和磁障偏移量对转矩性能的灵敏度,筛选出显著参数. 以提高输出转矩和降低转矩脉动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蛇算法(MOSO)对显著参数进行优化,根据帕累托(Pareto)前沿解确定目标电机. 对比分析非对称Bezier形、圆弧形、双曲线形转子结构的SynRM转矩性能. 结果表明,在额定电流下,非对称Bezier形较圆弧形转子结构的SynRM转矩提升了2.7 N·m,转矩脉动降低了8.53%,较双曲线形转子结构的SynRM转矩脉动降低了15.49%. 样机实验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 基于重组二次分解及LSTNet-Atten的短期负荷预测
刘洪伟,王磊,刘阳,张鹏超,乔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5): 1051-1062.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5.018
摘要   HTML PDF(pc) (2539KB)(43)   

针对电力负荷数据随机性强、波动性大,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重组二次分解及LSTNet-Atten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自适应白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负荷序列进行初步分解,降低原始信号的随机性和波动性. 根据子序列的样本熵值,将相似的子序列重组聚合. 在特征工程阶段,采用变分模态分解对重组得到的复杂度较高的分量进行再次分解,通过皮尔逊、斯皮尔曼、最大信息系数方法评估输入影响因素与负荷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证据理论优化输入数据的特征维度. 在模型构建阶段,重构LSTNet-Atten预测模型,采用卷积模块挖掘序列的局部依赖关系,通过循环和循环跳过模块提取数据的长短期特征,提高数据本身的可预测性. 利用自回归模块增强神经网络对线性特征的识别能力,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增加时间注意力赋予重要特征更多的权重,实现全局与局部联系的捕获. 在瓦伦西亚区域级负荷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所提方法的序列预测误差最高降低了66.69%,拟合系数提高了5.04%,预测精度和鲁棒性更高.

4. LLC谐振型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解耦控制
王子钰,石健将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6): 1322-1332.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6.023
摘要   HTML PDF(pc) (7603KB)(74)   

针对太阳能无人机高效发电系统的应用需求,提出集成光/储一体化设计的LLC谐振型三端口DC-DC变换器拓扑及其先进控制策略. 采用时域分析的方法,对该三端口变换器在不同功率传输模式下谐振腔具有的多种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并采用移相控制实现对3个端口之间功率的灵活控制. 为了得到准确的变换器增益特性的数学表达式,采用多项式近似的方法,拟合时域分析得到的增益曲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耦控制策略. 解耦环路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三端口变换器多控制环路之间的功率耦合程度,优化动态性能. 搭建500 W的试验样机,对该三端口电路拓扑的稳态运行特征、模式动态切换过程以及解耦环路的设计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该时域分析方法能够准确描述电路特征,同时解耦环路能够有效降低控制环路之间的功率耦合程度,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5. 基于电力系统机电振荡的发电侧惯量评估
任智强,田铭兴,姜宇,邢东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 59 (4): 870-878.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5.04.023
摘要   HTML PDF(pc) (1102KB)(83)   

新能源发电设备接入发电侧会导致发电侧呈现“弱惯量”特征,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利用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测量机电振荡响应,提出基于小扰动下机电振荡参数的发电侧惯量评估方法. 根据惯量响应过程的特点,推导与各发电机惯量有关的不平衡功率分配公式. 根据多机系统小信号状态方程与特征根的关系,推导多机系统发电侧惯量计算公式. 介绍单机系统发电侧惯量的计算方法,阐述惯量计算公式中的惯量比与固有振荡频率的测量方法. 通过单机系统、双机互联系统、WSCC3机9节点系统、10机39节点系统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多个系统中的发电侧惯量评估值与实际值接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侧惯量评估.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1页 共5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