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曹雪涛教授团队提出肥大细胞起源新认识
        2018年10月16日,曹雪涛教授团队在《免疫》(Immunity)上发表题为“Adult connective tissueresident mast cells originate from late erythromyeloid progenitors”的研究论文(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18)304382)。该研究发现了成体组织定居肥大细胞的发育起源和分化路线。该发现不仅更新了对肥大细胞分化发育的认识,也从发育起源的角度解释了肥大细胞的异质性,为拓展肥大细胞相关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首先运用成年小鼠及新生期小鼠的骨髓重建实验证实:不同于黏膜肥大细胞,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在出生前就已定居在外周组织中,能够自我更新,不依赖于后期骨髓造血的更新。基于此,研究者系统分析了新生小鼠各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发现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胸腹腔和脂肪组织中。利用基因诱导命运示踪系统证实了胚胎期卵黄囊造血产生的早期(E7.5)红系髓系前体细胞(EMP)和晚期(E8.5)EMP以及E9.5(AGM)区产生的造血干细胞(E9.5骨髓造血干细胞)相继分化为肥大细胞前体细胞(integrin b7+),该前体迁移定居于外周组织,在E16.5分化成熟为富含颗粒的肥大细胞。不同起源的肥大细胞在新生期小鼠中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特性:E7.5 EMP来源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脂肪组织和胸腔中;E8.5 EMP来源的肥大细胞广泛分布在各结缔组织中,E9.5 EMP来源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道黏膜中。出生后,大部分结缔组织(除了胸腔和脂肪组织外)中E7.5 EMP来源的肥大细胞逐渐被E8.5 EMP来源的肥大细胞取代。E8.5 EMP来源的肥大细胞长期定居在结缔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和耐辐照的特性,因此成为成体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库的主力军。
         浙江大学李志清博士和海军军医大学免疫教研室刘书逊副教授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资助。
发布日期:2018-12-25 浏览: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