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信使RNA药物修饰及其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周正杰,李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439-450.   DOI: 10.3724/zdxbyxb-2023-0101
摘要   HTML PDF(pc) (2048KB)(116)   

信使RNA(mRNA)药物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最大程度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保证mR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并靶向特定组织和细胞是临床转化的要求。通过修饰核苷酸降低mRNA免疫原性,密码子优化增加mRNA翻译效率,5′帽结构和3′多聚腺苷酸尾结构增加mRNA稳定性,以及添加5′和3′非翻译区功能调控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通过纳米粒递送系统保护mRNA不被核酸酶降解,增加mRNA血液循环,并帮助mRNA进入细胞质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本文综述了mRNA药物的制剂工程技术进展,讨论了提高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的方法及设计原理,总结了具有产业转换潜力的mRNA递送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其临床应用,并展望了mRNA药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满足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的需求。

2. 孕早期增塑剂DEHP暴露降低长链非编码RNA RP24-315D19.10表达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反应
袁柳,谭丽萍,孙智芳,陈雪梅,李方方,何俊琳,高茹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12.   DOI: 10.3724/zdxbyxb-2022-0669
摘要   HTML PDF(pc) (11403KB)(113)   

目的 探索孕早期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反应的影响及长链非编码RNA RP24-315D19.10的作用。 方法 构建DEHP(1000 mg·kg-1·d-1)暴露的早孕小鼠模型,取妊娠第6天子宫,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其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区病理变化及相关分子表达。构建DEHP暴露(0.1、0.5、2.5、12.5、62.5 μmol/L)的原代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诱导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实时逆转录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蜕膜反应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逆转录PCR分别检测RP24-315D19.10在蜕膜组织和蜕膜细胞中的表达。利用在线工具lncLocator和RNA荧光原位杂交检测RP24-315D19.10的细胞定位,并运用在线工具AnnoLnc2预测与RP24-315D19.10相结合的微RNA(miRNA)。 结果 DEHP暴露组的胚胎着床点数、子宫湿重、子宫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蜕膜反应标志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同源异型框A10的表达也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随着DEHP浓度增加,蜕膜细胞中dtprp的表达逐渐降低。2.5 μmol/L DEHP暴露组中基质细胞向蜕膜细胞的形态转化受到明显抑制,蜕膜反应标志蛋白同源异型框A10、骨形成蛋白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DEHP暴露的蜕膜组织和蜕膜细胞中RP24-315D19.10的表达显著减少(均P<0.05)。RP24-315D19.10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45个miRNA有潜在结合位点,其中miR-138-5pmiR-155-5pmiR-183-5pmiR-223-3p与子宫内膜蜕膜反应有关。 结论 孕早期DEHP暴露导致小鼠蜕膜反应损伤可能与RP24-315D19.10表达下调有关。

3. NLRP3炎症小体对种植体植入的影响
陈梓赟,顾新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26-133.   DOI: 10.3724/zdxbyxb-2022-0614
摘要   HTML PDF(pc) (614KB)(146)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LRP)3炎症小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稳定的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通过其下游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和白介素-18,以及胱天蛋白酶-1介导的细胞焦亡,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产生可能有利于种植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种植后的骨稳定。种植体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金属颗粒和菌斑可以激活NLRP3炎症小体进而促进骨吸收。已有研究多聚焦于骨科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和牙周炎,针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较少。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对种植体周围骨形成、骨吸收及种植体植入所致疼痛产生的影响展开综述,并对NLRP3炎症小体作为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可能进行阐述。

4. 补肾化痰方通过调控肠道菌及PPARγ通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
崔媚婷,洪艳丽,黄菁宇,刘凯鲁,陈娟,谈勇,聂晓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33-45.   DOI: 10.3724/zdxbyxb-2022-0456
摘要   HTML PDF(pc) (4745KB)(75)   

目的 探究补肾化痰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PCOS的相关机制。 方法 2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使用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诱导)、中药治疗组(造模结束后连续灌服补肾化痰方混悬液3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性激素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卵巢形态;收集各组小鼠结肠内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肠道上皮黏蛋白2、闭合蛋白1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PPARγ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PARγ蛋白表达。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重、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均升高,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均P<0.01),光镜下卵巢结构符合PCOS病理特征;中药治疗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卵巢结构较模型对照组改善。模型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空白对照组发生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门水平,模型对照组厚壁菌丰度下降,疣微菌、变形菌、放线菌丰度升高(均P<0.05);在属水平,模型对照组乳酸菌丰度显著下降,阿克曼菌、乳梭菌、乳球菌、产粪甾醇真细菌丰度升高(均P<0.05)。补肾化痰方治疗后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下降(均P<0.05),而中药治疗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均增加,其中丙酸和丁酸含量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肠道PPARγ表达降低,ZO-1 mRNA表达增加,黏蛋白2、闭合蛋白1 mRNA表达减少,iNOS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PPARγ 蛋白表达增加,闭合蛋白1、黏蛋白2 mRNA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ZO-1 mRNA表达减少,iNOS蛋白表达减少。 结论 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诱导的PCOS小鼠存在菌群失调状态,补肾化痰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种属分布可能有助于提高短链脂肪酸水平从而激活肠PPARγ通路,改善肠屏障功能,达到治疗PCOS的目的。

5. 月经血干细胞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治疗修复作用
王甜,谭季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3-23.   DOI: 10.3724/zdxbyxb-2022-0509
摘要   HTML PDF(pc) (14870KB)(50)   

目的 探究月经血干细胞(MenSC)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修复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取8~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MenSC组,每组各15只。两组通过化学损伤法在大鼠一侧子宫内膜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建模7 d后分别将等渗氯化钠溶液及MenSC多点注入大鼠损伤侧子宫内,另一侧子宫作为手术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第三代传代MenSC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角蛋白(CK)18、波形蛋白表达;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时逆转录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整合素β3(ITGβ3)及同源异型框A10(HOXA10)的基因表达。两组分别按雌鼠和雄鼠2∶1比例进行合笼实验,观察MenSC对模型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子宫内膜薄,腺体及血管数少(均P<0.01),MenSC移植后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血管数、腺体数明显增加(均P<0.01)。MenSC组子宫内膜基底层增殖细胞较模型对照组多(P<0.05),且MenSC组子宫波形蛋白、CK18、CD34及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LIFITGβ3HOXA10基因表达水平也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妊娠实验结果显示,MenSC组较模型对照组胚胎种植数增加(P<0.05)。 结论 MenSC移植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子宫内膜波形蛋白、CK18、CD34及VEGF表达以利于模型大鼠子宫宫腔形态和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模型大鼠的生育能力。

6. 胡柚黄酮通过抑制RhoA-ROCK2信号通路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
郑屹,林信潇,任敏兰,宋可睿,陈彦羽,曾玲晖,蒋剑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77-87.   DOI: 10.3724/zdxbyxb-2022-0567
摘要   HTML PDF(pc) (6176KB)(58)   

目的 研究胡柚黄酮对原代神经元氧糖剥夺和小鼠慢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分离胎龄18 d胎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1周后分组分别加入0.25、0.50和1.00 mg/mL胡柚黄酮,经氧糖剥夺处理1 h后,各组分别复灌6、24 h。运用鬼笔环肽着色镜下观察细胞骨架。6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胡柚黄酮小剂量(10 mg/kg)、中剂量(25 mg/kg)、大剂量(50 mg/kg)组,每组20只。给药3周后,除手术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小鼠慢性脑缺血,其中胡柚黄酮各组术后再以胡柚黄酮干预4周。采用旷场实验、新事物认知实验、莫里斯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情绪和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皮层、海马的神经元变性及树突棘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Rho相关激酶(ROCK)2、LIM激酶(LIMK)1、丝切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球状肌动蛋白(G-actin)、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表达水平。 结果 原代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后,细胞骨架出现断裂、缩短等结构异常,胡柚黄酮处理后可逆转上述改变,尤以0.50 mg/mL胡柚黄酮为佳。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表现出焦虑和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均P<0.01),而胡柚黄酮治疗可显著改善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均P<0.05),其中胡柚黄酮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海马和皮层尼氏小体和树突棘数减少(均P<0.01);经中剂量胡柚黄酮处理后,尼氏小体和树突棘数明显恢复(均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脑组织ROCK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LIMK1蛋白和丝切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G-actin/F-actin相对含量比值明显上升(P<0.05);胡柚黄酮给药后,各组脑组织ROCK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LIMK1蛋白和丝切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G-actin、F-actin相对含量比值显著下降(P<0.05)。 结论 胡柚黄酮通过RhoA-ROCK2信号通路保护缺血诱导的细胞骨架损伤,减少神经元树突棘损伤,以抵抗慢性脑缺血损伤。

7. 槲皮素对母胎界面免疫调节的影响
傅祝婧,田野,周旋乐,兰慧珍,吴双钰,楼毅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68-76.   DOI: 10.3724/zdxbyxb-2022-0499
摘要   HTML PDF(pc) (681KB)(48)   

母胎界面免疫失衡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是生殖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中医药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发现槲皮素在菟丝子、桑寄生等常用补肾中药中含量丰富,可起到一定的妊娠保护作用。作为常见的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类雌激素等作用,可调节母胎界面免疫细胞(如蜕膜自然杀伤细胞、蜕膜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及蜕膜基质细胞的功能及各细胞因子活性,通过减弱细胞毒性、减少组织细胞过度凋亡、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等维持母胎免疫动态平衡。本文阐述了槲皮素对母胎界面各组成成分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复发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治疗提供思路。

8. 不孕患者慢性子宫内膜炎宫腔镜评分系统的构建及验证
吴小华,牛淑芳,赵婷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46-53.   DOI: 10.3724/zdxbyxb-2022-0513
摘要   HTML PDF(pc) (2980KB)(40)   

目的 探索不孕患者中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临床病理和宫腔镜下高危特征,建立宫腔镜诊断CE的评分系统并评估其价值。 方法 对201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检查和内膜活检的238例不孕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CD1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为CE组(73例)和非CE组(165例),使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宫腔镜评分系统,绘制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对评分系统进行评价,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充血面积2级及以上、微小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异位妊娠史是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宫腔镜评分系统诊断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42~0.861),敏感度为74.0%,特异度为73.9%,表明该系统预测能力中等;校准曲线显示该评分系统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内部验证中,C-index指数为0.7811,校准曲线中验证组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结论 由充血面积、微小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异位妊娠史构成的宫腔镜评分系统能有效、简便、直观地预测不孕患者发生CE,有助于完善宫腔镜CE诊断标准,有效弥补组织学诊断不足。

9. 焦虑和抑郁状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悦,孙振高,宋景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61-67.   DOI: 10.3724/zdxbyxb-2022-0473
摘要   HTML PDF(pc) (619KB)(91)   

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女性往往表现出焦虑、抑郁以及感知压力等心理困扰,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通过心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影响母胎界面的免疫稳态、囊胚的孵化和母亲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而影响胚胎滋养层的增殖、侵袭、血管重塑等,降低了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且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痛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IVF-ET治疗前后应充分发挥夫妻之间积极的伴侣效应或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针灸、瑜伽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IVF-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本文综述了接受IVF-ET治疗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以及心理干预在IVF-ET治疗实践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IVF-ET治疗结局提供新思路。

10. 高脂饮食诱导的内脏肥胖小鼠模型存在性别差异
彭晨芮,苗钟化,王一媚,程如越,沈曦,何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17-125.   DOI: 10.3724/zdxbyxb-2022-0339
摘要   HTML PDF(pc) (3362KB)(47)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BALB/c小鼠采用高脂饮食建立肥胖模型的差异。 方法 32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BALB/c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雌性对照组、雌性高脂组、雄性对照组和雄性高脂组,每组8只。雌性对照组和雄性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雌性高脂组和雄性高脂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测量小鼠体重、内脏脂肪比、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并采用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粪便菌群构成。 结果 高脂饮食干预导致雄性小鼠体重和内脏脂肪比明显增加,病理表现为单个脂肪面积明显增大,肝脏脂肪滴堆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上升(均P<0.05),并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P<0.01)。而雌性高脂组体重、内脏脂肪比、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与雌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干预后小鼠肥胖相关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变化并存在性别差异,其中雄性高脂组肥胖相关菌属(如布劳特菌)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菌群结构变化更明显。 结论 高脂饮食喂养12周4周龄BALB/c雄性小鼠可稳定建立以内脏脂肪堆积、代谢功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变化为特点的内脏肥胖小鼠模型,而雌性小鼠高脂饮食诱导建立的肥胖模型这些特点不明显。

11. HSP70-2基因多态性与体质指数、饮酒的交互作用对维吾尔族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郭淑丽,罗先道,尹小雨,杨毅宁,杨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01-109.   DOI: 10.3724/zdxbyxb-2022-0502
摘要   HTML PDF(pc) (986KB)(26)   

目的 探讨HSP70-2基因多态性与体质指数(BMI)、饮酒对维吾尔族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维吾尔族IHF患者205例,匹配年龄、性别、民族,收集同期在该院门诊体检指标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2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SP70-2基因+1267多态性。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HF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叉生分析法计算交互作用的相对超额风险(RERI),分析HSP70-2基因多态性与BMI、饮酒的交互作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3年,205例IHF患者中,预后不良56例(27.32%),预后良好149例(72.68%)。与健康对照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饮酒比例明显增加,BMI、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升高(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HSP70-2基因型AA/AG/GG、A/G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HF患者HSP70-2基因型分布不同(χ2=45.42,P<0.01);A/G等位基因分布也不同,随着心功能级别升高,HSP70-2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升高、G等位基因频率降低(χ2=19.1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ALT、AST是IH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BMI、HSP70-2 GG基因型(相比AA基因型)为IHF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叉生分析结果显示,BMI与HSP70-2基因多态性有显著加性交互作用(RERI=1.15,95%CI:0.54~1.76,P<0.01),对于携带HSP70-2 AA/AG基因型的患者,BMI小于26.5 kg/m2会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OR=7.47,95%CI:2.51~22.22,P<0.01);饮酒与HSP70-2基因多态性无显著加性交互作用(RERI=0.56,95%CI:-6.07~7.20,P>0.05)。 结论 维吾尔族IHF患者HSP70-2基因多态性与BMI具有交互作用,携带AA/AG基因型、BMI小于26.5 kg/m2会增加IHF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12. 鼻腔药物递送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递送效率的设计策略
胡筱芸,岳霄,吴传斌,张雪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28-337.   DOI: 10.3724/zdxbyxb-2023-0069
摘要   HTML PDF(pc) (861KB)(60)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药物、制剂、装置及鼻腔生理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制剂中添加酶抑制剂或吸收促进剂、设计新型药物载体等策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渗透性和鼻腔滞留时间,可以提高鼻腔药物递送效率。本文对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13.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夏源园,刘明南,范佳杰,邱芸香,张向红,郑志杰,施珊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110-116.   DOI: 10.3724/zdxbyxb-2022-0061
摘要   HTML PDF(pc) (848KB)(28)   

目的 分析总结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CHD)围术期神经功能特点及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50例CCHD新生儿的围手术期资料,利用头颅超声、头颅CT/MRI、视频脑电图及临床症状进行术前和术后神经系统评估,任何一项有阳性意义即判定为神经发育异常。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CHD患儿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术前神经发育异常组22例(44.0%),正常组28例(56.0%),两组在性别、出生体重、入院年龄、胎龄、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是否早产、是否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否呼吸机支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组22例(44.0%),无新发异常组28例(5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乳酸峰值(OR=1.537,95%CI:1.170~2.018,P<0.01)和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OR=1.172,95%CI:1.031~1.333,P<0.05)是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乳酸峰值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AUC为0.829,最佳截断值为4.95 mmol/L,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4.3%;术后ICU住院时间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AUC为0.712,最佳截断值为18.0 d,诊断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6.4%;两者联合检测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AUC为0.917,诊断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64.3%。 结论 CCHD患儿围术期神经发育不良风险较高,部分患儿术前已存在异常。术后24 h乳酸峰值和术后ICU住院时间是术后神经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术后不良神经发育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14. 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陆碧露,洪菱,戴巧红,蔡海瑞,卢寨娥,陈安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54-60.   DOI: 10.3724/zdxbyxb-2022-0479
摘要   HTML PDF(pc) (1050KB)(36)   

目的 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应用R4.1.0软件及rms和regplot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应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验证,绘制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结果 444例产时发热产妇中,182例(41.0%)产后明确为宫内感染,262例(59.0%)为非宫内感染所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引产前住院时间、引产时间、使用米索前列醇、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白细胞计数(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使用米索前列醇是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OR=0.31和0.36,均P<0.05),而WBC和hs-CRP增加是危险因素(OR=1.20和1.09,均P<0.05)。基于上述四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结论 产时发热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15. 鲜胚移植与冻胚移植单胎妊娠孕妇妊娠结局和妊娠并发症比较
王辉田,朱洁茹,李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24-32.   DOI: 10.3724/zdxbyxb-2022-0510
摘要   HTML PDF(pc) (666KB)(44)   

目的 对鲜胚移植与冻胚移植后单胎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妊娠并发症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胚胎移植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且单胎妊娠的3161名孕妇的资料,其中鲜胚移植1009名(鲜胚移植组)、冻胚移植2152名(冻胚移植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移植方案对妊娠结局及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 与鲜胚移植组比较,冻胚移植组分娩孕周增加(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P<0.01),剖宫产率(65.1%与50.7%,AOR=1.791,95%CI: 1.421~2.256,P<0.01)、大于胎龄儿(12.7%与9.4%,AOR=1.487,95%CI: 1.072~2.064,P<0.05)和巨大儿(5.4%与3.2%,AOR=2.126,95%CI: 1.262~3.582,P<0.01)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在妊娠并发症方面,冻胚移植组早期流产率(18.5%与16.2%,AOR=1.377,95%CI: 1.099~1.725,P<0.01)、妊娠高血压(3.1%与1.9%,AOR=1.862,95%CI: 1.055~3.285,P<0.05)的发生率高于鲜胚移植组。按照卵裂期和囊胚期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行囊胚移植时,冻胚移植较鲜胚移植后分娩孕周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剖宫产风险显著增高;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时,冻胚移植与较高的剖宫产、巨大儿、流产、早期流产风险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也显著增加。 结论 与鲜胚移植比较,冻胚移植与较高的流产率、早期流产、大于胎龄儿、巨大儿、剖宫产及妊娠高血压风险相关,冻胚移植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也显著增加。

16. 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
许铖铖,陈阿琴,毛朝明,崔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39-147.   DOI: 10.3724/zdxbyxb-2022-0539
摘要   HTML PDF(pc) (2023KB)(38)   

目的 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 方法 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的膀胱癌患者RNA序列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铜死亡及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并构建铜死亡相关的lncRNA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分方程。根据风险评分方程计算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比较两组免疫细胞丰度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风险评分方程的准确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风险评分方程预测患者1、3、5年存活率的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构建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列线图,并通过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的准确性。 结果 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分方程由9个铜死亡相关的lncRNA构建。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丰度明显高于低风险组,而低风险组CD8+T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浆细胞丰度明显高于高风险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高风险组比较,低风险组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更长(均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分、年龄及肿瘤分期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分预测患者1、3、5年生存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697、0.717,当联合年龄、肿瘤分期后,其预测患者1年生存的AUC可提高至0.725。基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和风险评分构建的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列线图,其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 结论 基于铜死亡相关lncRNA构建的膀胱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预测膀胱癌患者的预后,还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浸润状态,为后续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17. 玄胡索散通过下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抑制脾脏髓源抑制细胞分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毛幼儿,刘曦,贺凯,林晨,何冰倩,高建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1): 88-100.   DOI: 10.3724/zdxbyxb-2022-0353
摘要   HTML PDF(pc) (14185KB)(29)   

目的 探讨玄胡索散抑制乳腺癌小鼠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DSC)分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 4~5周龄BALB/c雌性小鼠48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2只采用小鼠左侧第二对乳腺皮下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照组、G-CSF敲减组、模型对照组、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每组6只。其中G-CSF对照组和G-CSF敲减组分别采用shRNA慢病毒转染联合嘌呤霉素构建相应4T1稳转细胞模型。各组造模48 h后,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分别按2、4、8 g·kg-1·d-1玄胡索散灌胃,每天一次;环磷酰胺组按3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隔天一次;其他组给予等体积0.5%羟甲基纤维素纳。各组连续给药2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MDSC亚群比例,免疫荧光法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外周血G-CSF浓度。在体外,建立荷瘤小鼠脾脏与4T1稳转株共培养体系,玄胡索散(30 μg/mL)处理24 h,免疫荧光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不同浓度的玄胡索散(10、30、100 μg/mL)处理4T1细胞12 h,实时逆转录PCR检测G-CSF mRNA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鼠脾脏红髓增宽伴巨核细胞浸润,脾脏多形核细胞样MDSC(PMN-MDSC)比例增加(P<0.01),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增多,外周血G-CSF浓度上升(P<0.01)。玄胡索散干预后脾脏PMN-MDSC比例减小(P<0.05),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减少,4T1细胞G-CSF mRNA水平下调(P<0.01),模型鼠外周血G-CSF浓度减少(P<0.05),肿瘤体积缩小,脾脏增大情况改善(均P<0.05)。 结论 玄胡索散可能通过下调G-CSF,阻碍MDSC向PMN-MDSC分化,重建脾脏髓系微环境,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18. 用于眼内药物递送的有机纳米载体研究
常湾湾,沈菁菁,刘庄,陈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59-266.   DOI: 10.3724/zdxbyxb-2023-0035
摘要   HTML PDF(pc) (657KB)(82)   

眼睛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结构形成多种生理障碍和清除机制,导致眼内药物递送严重受阻。有机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多种优异的理化以及生物特性,赋予药物颗粒以良好的黏附性、渗透性、靶向改性和控释能力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克服眼睛的多重障碍,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以及利用效率。固体脂质纳米载体能够将活性组分包载在脂质结构中,在提高药物稳定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脂质体可以转运疏水或亲水分子,包括小分子药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相较于线性大分子,树枝状大分子具有规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子量及分子尺寸,能够精确控制分子形状和官能团等;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赋予纳米递送系统多种尺寸、电位、形态等特点,有效实现对药物的控释,且易与各种配体和功能分子修饰;有机仿生纳米载体借助天然颗粒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优化,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综述了上述有机纳米载体克服不同眼内障碍的作用方式及递送效果研究进展。

19. 生物材料增效NK细胞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汤迎琦,钱程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67-278.   DOI: 10.3724/zdxbyxb-2022-0728
摘要   HTML PDF(pc) (1015KB)(52)   

NK细胞免疫疗法是继T细胞免疫疗法后另一种具有巨大临床前景的抗肿瘤方法。继基因工程之后,利用生物材料对NK细胞进行工程化改造也是精准、高效和低成本地构造完美人工免疫细胞的有效策略。首先,发展NK细胞表面修饰策略:通过脂质材料疏水效应、膜蛋白“受体-配体”之间非共价作用、膜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共价结合、点击反应、静电相互作用等生物材料策略对NK细胞表面进行工程化修饰;其次,发展NK细胞内部修饰策略:通过纳米技术丰富NK细胞功能和NK细胞膜材料构建NK细胞仿生系统。另外,基于生物材料的技术策略被发展用于实体瘤内NK细胞原位激活:利用生物材料调控原位NK细胞在实体瘤部位的招募、识别和杀伤等功能,保障瘤内NK细胞活性,极大地改善NK细胞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本文重点综述基于生物材料增效NK细胞免疫疗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20. 白介素-36在关节炎性疾病中的作用
汪存艺,胡济安,施洁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49-259.   DOI: 10.3724/zdxbyxb-2023-0034
摘要   HTML PDF(pc) (1419KB)(47)   

白介素(IL)-36是属于IL-1超家族的一组细胞因子,IL-36激动剂/拮抗剂与IL-36受体结合,在生理性炎症调控以及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关节炎性疾病中,IL-36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发生一系列改变:银屑病关节炎中,IL-36信号介导浆细胞-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串扰并表现出IL-36激动剂/拮抗剂失衡;类风湿关节炎中,IL-36激动剂诱导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IL-36拮抗剂缺失引起病变进展;骨关节炎中,IL-36激动剂诱导软骨细胞产生分解代谢酶和促炎因子。本文综述了IL-36在不同关节炎性疾病中的表达和功能,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1.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及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肖雅,王漱阳,凌人,宋毓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43-248.   DOI: 10.3724/zdxbyxb-2022-0569
摘要   HTML PDF(pc) (520KB)(21)   

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诊断研究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热点领域。研究工具主要集中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开发上,少部分采用卷积神经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联用的方式;研究内容方面则聚焦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经典组织病理学诊断、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肿瘤分子分型诊断以及预测患者预后情况。本文综述了消化道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预后预测中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相关研究。

22. 855例前列腺癌患者错配修复基因胚系突变临床研究
方邦伟,韦煜,潘剑,张挺维,叶定伟,朱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33-138.   DOI: 10.3724/zdxbyxb-2022-0611
摘要   HTML PDF(pc) (959KB)(76)   

目的 了解前列腺癌患者错配修复(MMR)基因胚系致病性突变携带情况及MMR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至2022年收治的85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基因测序数据,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突变分类标准指南、Clinvar数据库和Intervar数据库评估突变的致病性。比较MMR基因突变患者(MMR+组)、携带除外MMR基因的DNA损伤修复(DDR)基因胚系致病性突变患者(DDR+MMR组)、未携带DDR基因胚系致病性突变患者(DDR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对去势治疗的反应。 结果 855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3例(1.52%)患者纳入MMR+组,其中MLH1基因突变1例,MSH2基因突变6例,MSH6基因突变4例,PMS2基因突变2例;105例(11.9%)患者纳入DDR+MMR组;737例(86.2%)患者纳入DDR组。与DDR组比较,MMR+组患者初诊年龄小(P<0.0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低(P<0.01),而在格里森评分和TMN分期方面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均P>0.05)。MMR+组、DDR+MMR组和DDR组进展至去势抵抗阶段的用时中位数分别为8个月(95%CI:6个月~无法估计)、16个月(95%CI:12~32个月)、24个月(95%CI:21~27个月),其中MMR+组达到去势抵抗状态的时间较DDR+MMR组和DDR组明显缩短(均P<0.01),而DDR+MMR组与DD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早发、初诊PSA水平低却伴转移或去势治疗早期耐药的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进行MMR基因突变检测,以便为后续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23. 积雪草酸通过调控TNF-α/Mfn2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
李璐,王威,徐强,黄明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85-194.   DOI: 10.3724/zdxbyxb-2022-0647
摘要   HTML PDF(pc) (2834KB)(64)   

目的 研究积雪草酸改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利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评估不同浓度积雪草酸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调节作用,筛选积雪草酸最佳治疗浓度。体外采用棕榈酸处理小鼠胰岛构建2型糖尿病胰岛模型。针对积雪草酸处理后体内、外胰岛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胰岛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胰岛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胰岛内腺苷三磷酸(AT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岛β细胞成熟标志蛋白尿皮质素(Ucn)3及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表达变化。采用小干扰RNA干扰Mfn2或加用TNF-α处理胰岛后,考察积雪草酸对Ucn3表达及GSIS功能的调控作用。 结果 体内实验显示,25 mg·kg-1·d-1积雪草酸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并改善稳态模型评价β细胞指数。积雪草酸可增加Mfn2和Ucn3蛋白表达,改善体内、外糖尿病模型β细胞GSIS功能(均P<0.05)。体外实验显示,积雪草酸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ATP生成量(P<0.05);干扰Mfn2阻断积雪草酸对Ucn3和GSIS的上调作用。积雪草酸可抑制糖尿病胰岛TNF-α生成(P<0.05),逆转TNF-α所导致的Mfn2及Ucn3蛋白表达下调。 结论 积雪草酸能改善2型糖尿病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NF-α/Mfn2通路维持β细胞成熟有关。

24. 肋骨分叉-基底细胞痣-颌骨囊肿综合征两家系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彭笑,陈默,王栋,韩瑞,高廷益,刘亮,刘畅,张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23-229.   DOI: 10.3724/zdxbyxb-2022-0492
摘要   HTML PDF(pc) (4672KB)(19)   

两家系肋骨分叉-基底细胞痣-颌骨囊肿综合征先证者均为男性,因X线摄片见颌骨多发低密度影就诊,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见胸廓畸形、小脑幕及大脑镰钙化、眶距增宽等表现。两例先证者分别检出PTCH1基因位点的c.C2541C>A(p.Y847X)和c.C1501C>T(p.Q501X)杂合突变,对比先证者及其家系相关成员基因序列,结果两例先证者的母亲外周血中均检出PTCH1基因位点的杂合突变,明确该突变均来源于母亲。其中一例先证者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还检出FANCD2基因位点的c.C2141T(p.P714L)和c.G3343A(p.V1115I)杂合突变;另一例先证者智力正常,未发现FANCD2基因突变。两例先证者均行颌骨囊肿开窗减压联合刮治术,随访原病灶处骨质生长状况良好,至今均未见复发。

25. 长链非编码RNA编码小肽的生物医学意义及研究策略
王心怡,张祯,石成瑜,王颖,周天华,林爱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397-405.   DOI: 10.3724/zdxbyxb-2023-0128
摘要   HTML PDF(pc) (739KB)(33)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常认为不具有蛋白质编码能力,广泛参与细胞增殖、信号转导等生命过程。但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lncRNA的短开放阅读框(sORF)可编码具有生物活性的短于100个氨基酸的小肽,在钙离子稳态、胚胎发育等生命活动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是潜在的药物靶点和癌症生物标志物。目前大多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可编码的sORF、核糖体图谱筛选潜在编码的lncRNA、体外翻译初步检测lncRNA的编码能力、质谱鉴定潜在翻译的小肽、特异性抗体及表位标签验证小肽的内源性表达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鉴定的lncRNA编码小肽的生理功能、病理作用以及预测lncRNA编码潜力的研究策略。

26. 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影响及其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关系
郑慧云,刘志超,王慧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86-397.   DOI: 10.3724/zdxbyxb-2023-0066
摘要   HTML PDF(pc) (1037KB)(32)   

偏侧咀嚼是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的重要危险因素,TMD患者中存在偏侧咀嚼的比例较高,偏侧咀嚼人群更易出现髁突短小、髁突移位、关节结节斜度和关节窝深度增大的改变,临床研究表明偏侧咀嚼与TMD症状和体征亦存在较强相关性。动物研究表明偏侧咀嚼会影响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和损伤修复活动。长期偏侧咀嚼后关节内受力环境的改变造成颞下颌关节(TMJ)结构重建失衡、咀嚼肌纤维结构发生转化甚至破坏,导致双侧肌肉运动不协调。TMJ局部释放的神经肽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增加所导致关节神经源性疾病可能是导致TMD发生的机制。本文就偏侧咀嚼对TMJ结构的影响、偏侧咀嚼与TMD的关系及其可能引起TMD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7. 去泛素化酶JOSD2通过调控DNA损伤修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
葛孚晶,刘湘宁,张鸿宇,袁涛,朱虹,杨波,何俏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5): 533-543.   DOI: 10.3724/zdxbyxb-2023-0256
摘要   HTML PDF(pc) (6195KB)(48)   

目的 研究去泛素化酶含约瑟芬结构域2蛋白(JOSD2)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进展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下载NSCLC转录组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limma差异分析和基因表达量分析考察NSCLC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去泛素化酶相关基因;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算法考察不同去泛素化酶对NSCL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考察高表达JOSD2的患者中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利用基因集变异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考察JOSD2表达水平与DNA损伤反应(DDR)通路的相关性;利用蛋白质印迹法考察JOSD2和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考察JOSD2在细胞内亚定位的变化;利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考察敲低JOSD2对DNA损伤类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NSCLC组织中JOSD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且与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与低表达JOSD2的组织比较,高表达JOSD2的NSCLC组织中DDR相关途径显著激活(均P<0.05),且JOSD2的表达水平与DDR相关途径激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JOSD2显著促进NSCLC细胞系的DDR过程,此外,DNA损伤剂处理可显著提高JOSD2的细胞核定位,而敲低JOSD2显著增强NSCLC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敏感性(均P<0.05)。 结论 JOSD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途径调控NSCLC的恶性进展,而敲低JOSD2可显著增强NSCLC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敏感性。

28. 脂质纳米粒递送靶向Cyp2e1基因的小干扰RNA可减轻小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吴爽,陈秋冰,王亚兰,殷昊,魏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06-317.   DOI: 10.3724/zdxbyxb-2022-0729
摘要   HTML PDF(pc) (5318KB)(20)   

目的 研究脂质纳米粒(LNP)递送靶向Cyp2e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减轻小鼠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通过微流控技术将靶向Cyp2e1基因的siRNA封装在LNP中得si-Cyp2e1 LNP,并进行表征。筛选si-Cyp2e1 LNP给药的最佳剂量,将40只C57BL/6N雌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i-Cyp2e1 LNP组、LNP对照组和美他多辛组,经10 d的乙醇喂养及最后3 d的乙醇灌胃处理,构建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活性氧、谷胱甘肽、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小鼠体内氧化应激、脂质合成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i-Cyp2e1 LNP组肝脏指数降低,血清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丙二醛、活性氧、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谷胱甘肽含量增加(均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质稀疏,有大量的脂肪空泡和坏死,而si-Cyp2e1 LNP组肝细胞大小均匀,排列整齐,肝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油红О染色结果显示si-Cyp2e1 LNP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脏脂肪含量减少,未见脂肪滴积聚;抗F4/80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i-Cyp2e1 LNP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累积光密度比值降低(P<0.01),无明显炎症反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i-Cyp2e1 LNP组活性氧形成相关催化基因P47phoxP67phoxGp91phox的表达减少(均P<0.01),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1Gsh-rdGsh-px的表达增加(均P<0.01);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gc-Cpt1的mRNA表达增加(均P<0.01),脂质合成相关基因Srebp1cAccFasn的mRNA表达减少(均P<0.01);肝脏炎症相关基因Tgf-βTnf-αIl-6的表达减少(均P<0.01)。 结论 si-Cyp2e1 LNP主要通过降低活性氧水平,增加抗氧化活性,阻断氧化应激途径,减少乙醇诱发的脂肪变性和炎症,保护肝脏免受乙醇引起的损伤,为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29. 慢性病长期状态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来初阳,叶志弘,邵静,吴静洁,赵彬雨,傅雨佳,薛二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71-378.   DOI: 10.3724/zdxbyxb-2023-0029
摘要   HTML PDF(pc) (697KB)(33)   

目的 对长期状态问卷(LTCQ)进行汉化,并检验其在我国慢性病患者中的信效度。 方法 在征得原作者同意后,按指南要求对LTCQ进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LTCQ,并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三家医疗机构共319例确诊慢性病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项目分析(频数分析法、题总相关法、临界比值法)、信度分析(克龙巴赫α系数)和效度分析[内容效度(专家评分法)和结构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评价。 结果 中文版LTCQ包括20个条目,克龙巴赫α系数为0.926,重测信度为0.829,折半信度为0.878,其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1,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身体状态与日常生活、心理状态、支持与应对和安全环境,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244%。讨论:中文版LTCQ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评估我国慢性病患者与疾病长期共存状态的工具。

30. 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周正,刘海芳,叶明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79-284.   DOI: 10.3724/zdxbyxb-2022-0701
摘要   HTML PDF(pc) (652KB)(62)   

核苷类药物在肿瘤和病毒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靶向性,入胞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应用。设计并利用纳米载体,通过提升载药效率与药物利用度、维持药效与系统稳定性、调整载体与药物分子的结合能力、修饰特异性分子实现主动靶向等方式,能够改善核苷类药物的生理学性质。本文从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设计策略出发,综述了针对核苷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载体设计及包载效果。

31. 双极等离子经尿道前列腺剜切日间手术临床实践
邹志辉,张礼刚,蔡可可,胡永涛,刘书琛,陈佳,葛秦涛,赵晓虎,郝宗耀,梁朝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48-155.   DOI: 10.3724/zdxbyxb-2022-0643
摘要   HTML PDF(pc) (2297KB)(41)   

目的 探讨双极等离子经尿道前列腺剜切术(B-TUERP)日间手术模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手术病房接受B-TUERP的34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预住院期间完成术前筛查及麻醉评估,入院当天即安排手术,手术由同一医生完成,手术遵循解剖性前列腺剜除及“绝对控血”标准。术后第1天停膀胱冲洗、拔除导尿管并进行出院评估。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结果、随访结果及住院费用等。 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患者平均年龄(62.2±7.8)岁,前列腺体积(50.2±29.3)mL,手术时间(36.5±19.1)min,血红蛋白下降(16.2±7.1)g/L,血钠下降(2.2±2.0)mmol/L,术后住院时间(17.7±2.2)h,总住院时间(20.8±2.1)h,住院费用(13 558±2320)元。除中转普通病房1例外,其余33例均术后首日出院,其中3例带导尿管出院。患者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34例患者中,发生暂时性尿失禁3例、尿路感染1例、尿道狭窄4例、膀胱颈挛缩2例,无其他Clavien 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 结论 在手术技术熟练及选择合适BPH患者条件下,B-TUERP日间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高效的治疗模式,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32. 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六种新微创手术
牛鑫洋,刘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62-168.   DOI: 10.3724/zdxbyxb-2022-0593
摘要   HTML PDF(pc) (607KB)(28)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导致男性下尿路症状最常见的一种病因。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传统手术无法满足患者的某些需求时,临床上可以考虑采用新微创手术,如微创前列腺悬扩术、前列腺动脉栓塞、前列腺水蒸气消融、前列腺高能水切割术、临时植入式镍钛装置、前列腺支架等。这些新微创手术对患者的射精功能和勃起功能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大多能采用局部麻醉在门诊进行,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也更短。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每种术式的特点进行个体化选择。

33. 平面对错畸形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周宇,王思婕,徐乐涵,斯佳萍,陈小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37-242.   DOI: 10.3724/zdxbyxb-2022-0694
摘要   HTML PDF(pc) (1548KB)(20)   

平面是影响口颌系统功能及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平面不仅能协助错畸形的诊断,也是制订正畸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同类型的错畸形患者平面表现形式不同,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平面比正常骨面型患者陡峭,骨性Ⅲ类、低角患者的平面则相对平坦。通过调整和控制平面可促进大多数处于生长发育期及其前期的错畸形患者下颌正常生长发育,也可使部分轻中度错畸形成人患者的下颌发生有利旋转,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重度骨性错畸形患者通过正畸-正颌治疗旋转平面可使其获得更好更稳定的长期效果。本文从平面定义的演变、平面对错畸形判断的意义以及平面在错畸形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

34. 2022年泌尿外科国际会议前列腺癌相关研究热点
易嘉贺,李江枫,谢立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78-184.   DOI: 10.3724/zdxbyxb-2022-0712
摘要   HTML PDF(pc) (557KB)(16)   

2022年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年会、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以及国际泌尿外科学会年会上针对前列腺癌相关研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α-2,3位唾液酸糖基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百分比、SelectMDx等分子生物标志物,多参数磁共振、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评估方法,前列腺穿刺活检新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的价值;小型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177Lu]Ludotadipep探针等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的研究;以及雄激素受体剪接变体7等指标在前列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等。本文围绕上述前列腺癌诊治的研究热点作一综述。

35. 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马中宜,王馨雨,李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18-327.   DOI: 10.3724/zdxbyxb-2023-0030
摘要   HTML PDF(pc) (789KB)(37)   

目前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一线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强等缺点,将药物与递送系统相结合,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到达感染部位,是提高传统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良好策略。合成及仿生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抗真菌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合成载体递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微球等,能改善抗真菌药物的理化性质、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提高靶向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细胞膜仿生载体递药系统如巨噬细胞膜、红细胞膜包裹递药系统等,保留了体细胞的膜结构,用来包载抗真菌药物能赋予其各种生物功能和特异靶向性,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IFI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了新型仿生载体在抗真菌药物递送方面的广阔前景。

36. 基于粪便肠道优势菌群检测数据的高尿酸血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吉朝阳,徐明智,金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07-213.   DOI: 10.3724/zdxbyxb-2023-0018
摘要   HTML PDF(pc) (671KB)(25)   

目的 分析血尿酸与肠道优势菌群的相关性,探讨高尿酸血症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浙江树人学院树兰国际医学院树兰(杭州)医院体检并进行肠道优势菌群检测人群的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其中高尿酸血症人群和正常血尿酸人群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共匹配出178对,分别命名为高尿酸血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优势菌群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尿酸与肠道优势菌群的相关性,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奇异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柔嫩梭菌、普拉梭菌、双歧杆菌、丁酸梭菌数及双歧杆菌数与肠杆菌数比值(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与奇异菌(r=-0.224,P<0.01)、拟杆菌(r=-0.116,P<0.05)、柔嫩梭菌(r=-0.196,P<0.01)、普拉梭菌(r=-0.244,P<0.01)、双歧杆菌(r=-0.237,P<0.01)、直肠真杆菌(r=-0.125,P<0.05)、丁酸梭菌数(r=-0.176,P<0.01)及B/E值(r=-0.127,P<0.05)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酰转肽酶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7,95%CI:1.002~1.012,P<0.05),而奇异菌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14,95%CI:0.605~0.842,P<0.01)。 结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奇异菌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保护因素。

37. 基于巯基-烯点击化学制备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
陈蕾丹,钟明强,陈锦仪,刘震杰,况太荣,刘通,陈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85-295.   DOI: 10.3724/zdxbyxb-2022-0702
摘要   HTML PDF(pc) (8877KB)(19)   

目的 以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为原料设计并制备医用天然聚合物水凝胶。 方法 对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进行巯基化及双键化改性,在紫外光条件下,利用巯基-烯点击聚合快速固化成胶。通过氢-1核磁共振波谱法表征改性丝素蛋白及透明质酸的接枝率;流变学测试表征水凝胶的凝胶点;扫描电镜观察水凝胶的内部微观结构;压缩测试表征力学性能;质量法测定溶胀率及降解率;将水凝胶与细胞共培养,通过乳酸脱氢酶法测定细胞毒性,漂浮计数法测定细胞黏附性并用扫描电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凝胶表面的细胞生长与分化状况。 结果 改性后的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官能团取代度分别为17.99%和48.03%。制备所得的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的凝胶点为40~60 s,凝胶内部具有孔状结构,压缩强度达450 kPa且循环十次不破裂。复合水凝胶可吸收自身质量4倍甚至10倍的水。水凝胶可生物降解,35 d后的降解率达28%~42%。复合水凝胶的细胞毒性较弱,细胞黏附性较好,细胞在凝胶表面生长和分化状况良好。 结论 光固化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能快速成胶、力学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具有可调的溶胀率及降解度,在生物医学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38. 遗传性代谢缺陷所致肾结石研究进展
宋远明,赵长永,李道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69-177.   DOI: 10.3724/zdxbyxb-2022-0698
摘要   HTML PDF(pc) (658KB)(54)   

肾结石是一种病因复杂且易复发的常见疾病。人类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发现多种基因突变导致的代谢缺陷与结石形成有关,其中单基因病例占比较高。基因突变引起酶功能、代谢通路、离子转运、受体敏感性等改变,导致草酸代谢、胱氨酸代谢、钙离子代谢、嘌呤代谢等缺陷,易产生遗传性肾结石。如原发性高草酸尿症、胱氨酸尿症、登特病、家族性低镁血症合并高钙尿和肾钙盐沉着症、巴特综合征、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婴儿高钙血症、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伴高钙尿症、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遗传性黄嘌呤尿症等都与遗传性肾结石相关。本文就遗传性代谢缺陷所致肾结石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增加对草酸代谢、胱氨酸代谢、钙离子代谢、嘌呤代谢等缺陷致肾结石的认知,以便早期筛查、诊治及预防复发。

39. 以痛风为首发的糖原贮积症Ⅰa型一例
但玲英,宋筱筱,俞韩啸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30-236.   DOI: 10.3724/zdxbyxb-2022-0530
摘要   HTML PDF(pc) (3495KB)(30)   

一例24岁男性因反复脚踝处红肿热痛伴易饥饿就诊,双能CT扫描显示双侧跟骨后缘及双侧跖趾关节间隙多发小痛风石。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高脂血症、高乳酸血脂、空腹血糖偏低。肝脏组织病理学可见显著糖原累积。进一步完善家系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基因测序,结果证实G6PC基因c.248G>A(p.Arg83His)、c.238T>A(p.Phe80Ile)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8G>A突变来自母亲,c.238T>A突变来自父亲,诊断糖原贮积症Ⅰa型。予高淀粉饮食,限制单糖摄入,同时进行降尿酸、降血脂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趋于稳定,随访一年,无痛风急性发作,饥饿感明显改善。

40. 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康复临床研究进展
钱孔嘉,徐红贞,陈志敏,郑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518-525.   DOI: 10.3724/zdxbyxb-2023-0081
摘要   HTML PDF(pc) (731KB)(34)   

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随着生命全周期健康理念发展,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重心由最初的药物控制逐渐转变为功能康复与药物辅助的综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的综合的疾病管理方法,肺康复在儿童哮喘的控制中与药物治疗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Buteyko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膈肌呼吸训练、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及瑜伽呼吸训练等呼吸训练可改善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和最大通气量等肺功能指标;通过运动前评估、运动实施、运动效果评价可提高哮喘患儿身体素质、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和自信心;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营养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患儿的康复训练依从性及有效性。本文综述了哮喘患儿肺康复中的呼吸训练、体育运动及其他综合性干预措施等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科学、合理开展哮喘患儿肺康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1. 治疗遗传病的RNA药物研究进展
罗婷,霍春晓,周天华,谢珊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406-416.   DOI: 10.3724/zdxbyxb-2023-0190
摘要   HTML PDF(pc) (886KB)(28)   

RNA药物能够通过识别互补序列靶向对应基因以抑制特定蛋白或RNA的表达,或通过翻译合成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来发挥遗传性疾病治疗作用。RNA药物主要分为寡核苷酸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小干扰RNA和RNA适配体)和信使RNA药物等。其中,反义寡核苷酸和小干扰RNA已用于临床治疗遗传病,而RNA适配体和信使RNA药物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当前主要通过对RNA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如对信使RNA进行假尿嘧啶修饰)来降低免疫原性和提升药物疗效,以及开发纳米粒载体、细胞外囊泡和类病毒载体等递送载体来解决RNA药物的稳定性、特异靶向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本文概述了目前用于治疗遗传病的11种RNA药物的具体作用分子机制,并简单讨论了RNA药物的化学修饰及递送载体的研究现状。

42. 肠系膜韧带样纤维瘤病患者临床病理学分析
王秋鹏,张玲娜,翁寿向,周晶晶,甘梅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79-385.   DOI: 10.3724/zdxbyxb-2023-0117
摘要   HTML PDF(pc) (3685KB)(12)   

9例肠系膜韧带样纤维瘤病患者于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6~59岁;肿瘤位于小肠系膜7例,回盲部系膜1例,横结肠系膜1例;肿瘤最大径3.5~33.0 cm,平均(10.7±8.5)cm,无包膜,界不清,部分病例侵犯肠肌壁组织,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质韧。组织病理学检查见梭形的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平行状、束状或交错排列,埋于大量细胞外胶原内,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9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波形蛋白、β联蛋白均阳性,5例患者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10%,广谱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CD117、DOG1、CD34、结蛋白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均阴性。7例存在CTNNB1基因c.121G>A(p.Thr41Ala)突变,1例c.121G>A(p.Thr41Ala)和c.134C>T(p.Ser45Phe)双突变,1例为野生型。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8例无复发及转移;1例半年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无复发及转移。

43.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研究进展
李俊言,王文苹,张祎,杨枝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49-360.   DOI: 10.3724/zdxbyxb-2022-0715
摘要   HTML PDF(pc) (1676KB)(33)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提取分离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暂无统一标准,联用两种或更多方法时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高浓度、完整的囊泡。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一般呈茶托状、球状或杯状,粒径为10~300 nm;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活性物质,是进行细胞间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部分;多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毒性较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有优良的主动靶向性能,其囊腔结构可有效保护药物,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和体内外稳定性;选择适宜物理或化学手段修饰其囊腔结构后,可创建更为稳定、精准的药物载体。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提取纯化和表征技术、活性评价和应用概况,为促进相关新活性物质和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44. 聚己内酯包载过氧化钙微粒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练雷栋,孙泽晨,张津豪,顾仕荣,夏臣杰,干开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296-305.   DOI: 10.3724/zdxbyxb-2022-0696
摘要   HTML PDF(pc) (5225KB)(19)   

目的 探究聚己内酯(PCL)包载过氧化钙(CPO)微粒的理化特征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 制备CPO/PCL微粒,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别观察并比较CPO、PCL和CPO/PCL三种微粒的微观形貌特点和元素分布情况。提取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的CPO和CPO/PCL微粒(0.10%、0.25%、0.50%、1.00%),检测各组微粒的氧气和过氧化氢释放量。在缺氧/常氧环境下,加入以上不同浓度CPO/PCL微粒,给予细胞正常培养或成骨分化培养,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基因表达。随后,将1.00% CPO/PCL微粒注射于SD大鼠皮下,于7、14 d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粒注射后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和免疫细胞变化情况。 结果 CPO微粒为多边形结构,PCL微粒呈小球状塑料粒子的状态,CPO/PCL微粒为块状晶体结构。能谱仪下CPO微粒出现明显的钙元素映射,CPO/PCL微粒表现为明显而均匀分布的钙元素映射,而PCL微粒则无该表现。CPO/PCL微粒氧气和过氧化氢的起始释放浓度均小于CPO组,且释氧维持时间较长。缺氧、成骨分化培养和正常培养条件下,CPO/PCL微粒浓度越大,AlpRunx2OcnOpn基因表达水平越高,并在成骨分化培养下更明显(均P<0.05)。微粒注射7 d时,注射部位周边肌肉组织纤维呈分散状,分布紊乱,大小粗细不一致,可见明显的血管充血,间隙增宽,间质轻度充血,局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组织呈大面积空泡化;微粒注射14 d时,注射部位周边肌肉组织和微粒植入部位组织纤维排列较为整齐,间隙大小未增厚,可见稍许充血,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微粒植入部位组织局部可见明显空泡化现象,但空泡化较7 d时明显改善。微粒注射7 d时周边肌肉组织中CD3和CD68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均P<0.01),整体呈大面积分布密集表达;注射14 d时,周边肌肉组织和微粒植入部位组织中CD3和CD68阳性细胞数较注射7 d时减少(均P<0.01)。 结论 CPO/PCL微粒植入组织后具有较好的释氧性、较小的组织损伤、较佳的生物相容性。

45. 核酸类药物的修饰和递送研究进展
王峻峰,谭曼曼,王颖,刘祥瑞,林爱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417-428.   DOI: 10.3724/zdxbyxb-2023-0130
摘要   HTML PDF(pc) (1425KB)(20)   

核酸类药物是在基因水平上发挥作用的RNA或DNA。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核酸适配体、反义寡核苷酸、信使RNA、微RNA、小干扰RNA、小激活RNA等。核酸类药物临床应用面临稳定性差、靶向性弱、难以跨越体内屏障等难题。通过核酸化学结构修饰可以提高部分核酸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靶向性,提高递送效率,同时降低药物的免疫原性;应用核酸类药物载体可以帮助药物到达病灶,有助于核酸类药物实现更高效的内体逃逸,促进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目前应用较多的递送载体有病毒载体、脂质纳米粒、聚合物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蛋白载体、外泌体等。目前,单独的修饰或递送载体尚不足以克服众多障碍,将核酸化学结构修饰与药物递送系统相结合有望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者技术难度和临床转化成本也随之增加。针对更加简单实用、低毒高效、精准递送核酸药物载体和核酸化学结构修饰的研发将成为核酸药物研发的热点方向。本文综述了核酸类药物的修饰和递送研究进展,讨论了提高核酸类药物递送效率的对策,以期为核酸类药物的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46.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楼亦文,李琳,陈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214-222.   DOI: 10.3724/zdxbyxb-2022-0551
摘要   HTML PDF(pc) (4868KB)(19)   

目的 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表面躯干训练,观察组进行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比较两组的步态、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功能、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 结果 两组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力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可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47. 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可改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患者尿控功能
陈春晓,刘春晓,许鹏,陈玢屾,徐啊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2): 156-161.   DOI: 10.3724/zdxbyxb-2022-0612
摘要   HTML PDF(pc) (1948KB)(14)   

目的 探讨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技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后患者早期尿控恢复中的作用。 方法 纳入2022年2—5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55例,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质量、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及手术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并在术中采用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技术。记录手术总时间、剜除所占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拔除尿管后24 h内及术后1周和1、3、6个月的尿控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 5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无直肠损伤、膀胱损伤、前列腺包膜穿孔等并发症。患者手术总时间为(62.2±6.5)min,剜除时间为(42.8±5.2)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9.5±4.5)g/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7.9±1.4)h,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为10.0(9.2,11.4)h。拔除尿管24 h内仅2例(3.6%)患者出现一过性尿失禁,术后1周和1、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尿失禁表现,无需使用尿垫。患者术后1个月的最大尿流率为22.3(20.6,24.4)mL/s,术后1、3、6个月的I-PSS分别为8.0(7.0,9.0)、5.0(4.0,6.0)、4.0(3.0,4.0)分,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0(2.0,3.0)、2.0(1.0,2.0)、1.0(1.0,2.0)分,较手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 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中采用尿道黏膜瓣渐进式预离断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可彻底切除增生腺体,围手术期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早期尿控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48. 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晶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田贻婷,石志群,马慧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38-348.   DOI: 10.3724/zdxbyxb-2023-0180
摘要   HTML PDF(pc) (1770KB)(35)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但由于其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较低,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纳米晶体技术可通过降低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粒径,显著增加其溶出度,改善其生物利用度,从而解决黄酮类化合物的递送困难。本文概括了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晶体稳定剂的筛选与制备方法,并对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晶体应用于口服、注射、经皮等多种给药途径进行综述,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晶体递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49. 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
窦沁怡,王嘉政,杨滢硕,卓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4): 429-438.   DOI: 10.3724/zdxbyxb-2023-0056
摘要   HTML PDF(pc) (1228KB)(56)   

肿瘤源性外泌体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主要以三种途径在肿瘤微环境中传递,包括肿瘤细胞间相互交流、微环境细胞影响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影响微环境细胞。通过这三种方式,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参与肿瘤进展的调控,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的侵袭性、耐药性、干性、肿瘤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逃逸等过程,并呈现出促进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双重作用。外泌体具有膜性结构,其内容物能够抵抗胞外蛋白酶的降解,在体液中保持高度稳定,因此外泌体来源的非编码RNA有望成为多种癌症的诊断和预后指标。此外,在肿瘤治疗领域,可以利用外泌体递送非编码RNA进行靶向治疗,或者敲低或改造对肿瘤起促进作用的非编码RNA进行肿瘤治疗。本文综述了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通信机制和功能,包括其作用途径、效应、标志物价值和靶向治疗潜力,并指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促进外泌体来源非编码RNA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及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50. 压力适应量表的汉化及其在多病共存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
傅雨佳,吴静洁,赵彬雨,来初阳,薛二旭,王丹,汪曼君,汤磊雯,邵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2 (3): 361-370.   DOI: 10.3724/zdxbyxb-2022-0721
摘要   HTML PDF(pc) (1458KB)(14)   

目的 汉化压力适应量表(SAS),并在我国多病共存患者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 方法 采用Brislin模型对SAS进行直译、综合、回译和文化调适。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普陀医院、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以及杭州市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四家医院的323例多病共存患者为检验对象进行调查,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临界比值法、题总相关法和等级反应模型(项目特征曲线和条目区分度)]、信度分析(克龙巴赫α系数和折半信度)、内容效度分析(专家评分法)、结构效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及效标关联效度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法)。 结果 修订后的中文版SAS量表包含心理弹性和心理繁荣两个维度,共10个条目。项目分析中,临界比值法示所有条目临界比值均大于3.0(均P<0.001);题总相关法示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4(P<0.01);等级反应模型示修订后的量表项目特征曲线明显且条目区分度均大于1.0。信度分析中,中文版SAS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49,折半信度为0.873,内在一致性较好。效度分析中,专家评分法示各条目及量表内容效度指数均大于0.80;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修订后两维度模型的适配度指标卡方自由度比(χ2/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均方根残差(RMR)、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比较拟合指数(C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分别为3.115、0.081、0.046、0.937、0.898、0.936、0.915,模型拟合达标;效标关联效度中,中文版SAS得分与压力感知量表、治疗负担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592、-0.482,均P<0.01)。 结论 中文版SAS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估我国多病共存患者的压力适应能力,为个体化健康管理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