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可与各种核酸及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其生物学过程高度动态。追踪活细胞中的RNA动态对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以及RNA的调控功能至关重要。基于荧光蛋白的RNA标记系统包括MS2/MCP系统、PP7/PCP系统、boxB/λN22和CRISPR-Cas系统等,其中MS2/MCP系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结合稳定、信噪比高等优点,局限性是RNA成像的实现需要对靶RNA进行基因编辑,这可能导致靶RNA特性的潜在改变。近期开发的CRISPR-dCas13系统不需要对RNA进行改造,但其局限性在于CRISPR RNA效率的不确定性,且信噪比较低。基于荧光染料的RNA标记系统包括分子信标和荧光基团-适体对,其中分子信标具有高特异性和较高信噪比,而荧光基团–适体对Pepper系统和Mango系统在RNA成像的信噪比上更具有优势,但也需要对靶RNA进行基因编辑。活细胞RNA成像技术可应用于观察并研究RNA转录、剪接、转运、翻译(特指信使RNA)和亚细胞定位,有助于研究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以及细胞适应外界环境时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利于理解RNA行为异常导致的各种疾病的致病机制以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活细胞RNA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目的:探讨北京市新生儿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014年8月至2022年3月北京市100?603名新生儿干血斑中酰基肉碱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高通量测序检测基因突变。对SCADD确诊患儿进行临床、生化指标检查及基因突变特点分析,并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100 603名活产新生儿中初筛丁酰基肉碱(C4)浓度升高或伴C4/丙酰基肉碱(C3)比值升高196名,召回131名新生儿,确诊SCADD患儿5例,SCADD发病率为4.97/10万(1/20?121)。5例确诊患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血C4及C4/C3比值均增加,其中4例尿乙基丙二酸增加。5例确诊患儿中,ACADS基因检测到7种突变,均为已报道错义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其余均为复合杂合突变。5例患儿的随访年龄中位数为33(4~4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北京市SCADD发病率为1/20?121,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的SCADD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预后较好。
目的:了解重庆市脂肪酸氧化代谢病(FAO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采集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招募的35 374名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干血斑中酰基肉碱谱,初筛阳性的患儿于2周内召回,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血生化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并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35?374名新生儿初筛阳性267例,初筛阳性率为0.75%,基因确诊5例(FAOD发病率为1/7075),其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3例(发病率为1/11 791),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和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各1例(发病率均为1/35?374)。3例PCD患儿SLC22A5基因突变以c.1400C>G和c.338G>A常见,c.621G>T为新突变,其中2例患儿予口服补充左卡尼汀,随访期间无临床表现;1例患儿拒绝治疗,于6月龄急性发作,补充左卡尼汀后症状好转,现生长发育正常。1例SCADD患儿检出ACADS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17G>C和c.1054G>A),无临床表现。1例VLCADD患儿检出ACADV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349G>A和c.1843C>T),新生儿期急性发作,治疗好转后予富含中链脂肪酸的奶粉喂养至今,随访期间发育正常。结论:重庆市FAOD发病率较高,其中PCD比例最高,VLCADD患儿临床表型严重。通过新生儿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先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性。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先心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1%(95%CI:–0.7%~0.4%)、–3.5%(95%CI:–3.7%~ –3.2%)及–3.5%(95%CI:–3.7%~–3.2%)。先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之前:新生儿平均发病率为2497.9/10万;1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2626.6/10万。1995—2000年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平稳下降趋势,但2010—2013年与2014—2015年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有两次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指数级下降,在2019年下降至近三十年最低值。先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先心病死亡率为101.67/10万人年,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但55~<60岁人群死亡率呈短暂上升。1995—2019年,先心病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95—1999年比较,2015—2019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率比(RR)下降了24%;1945年以后的出生队列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45—1949年出生队列比较,2015—2019年出生队列先心病患者RR值下降了75%。当HDI小于0.58时(1999年以前),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正相关(r=0.74,P<0.05);当HDI为0.58及以上时(1999年及以后),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负相关(r=–0.76,P<0.01)。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与HDI均呈负相关(r=–0.95和 –0.93,均P<0.01)。结论:我国先心病1990—1999年标化发病率上升,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1999—2019年标化发病率下降,与社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疾病负担下降,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防控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低龄先心病患儿的疾病负担仍较重。
临床应用上千年的开窍中药龙脑、麝香、石菖蒲、苏合香、樟脑的主要成分是脂环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开窍中药的镇痛作用机制包括调控γ-氨基丁酸、 N-甲基- D-天冬氨酸等受体的表达,调节离子通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调控神经传递和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保护和神经功能修复等。未来可以从深入探索开窍中药在中枢系统镇痛中的作用机制、高质量快速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利用开窍中药特性研发靶向制剂等方面进行拓展。本文综述了上述传统开窍中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拓展研究的方向。
分子伴侣和辅助伴侣分子能够促进新合成多肽的组装以及帮助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折叠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质,从而维持细胞内蛋白系统的稳态。作为热休克蛋白(HSP)70的辅助伴侣分子,HSP40(DNAJ)蛋白家族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分子伴侣家族,能够通过J结构域与HSP70结合,从而帮助蛋白质折叠。近年研究发现,DNAJ家族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变、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和特发性震颤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如DNAJA1可有效降解亨廷顿蛋白聚集体;DNAJB1可降解蛋白聚集体ataxin-3;DNAJB2能够抑制亨廷顿蛋白聚集体的形成;DNAJB6能够抑制Aβ42和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DNAJC5可以促进TDP-43、τ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与特发性震颤相关的DNAJC13的突变可能阻碍核内体蛋白运输。本文就DNAJ蛋白家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格列喹酮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将1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与高原组,分别灌胃给予 6.3?mg/kg格列喹酮后采集血样。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F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格列喹酮浓度,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CYP2C9的表达。 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格列喹酮体内达峰血药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常数减小,消除速率常数增大,吸收半衰期延长,消除半衰期缩短,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表观分布容积减小(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高原组肝组织中代谢酶CYP2C9表达显著上调,约为平原组的1.98倍(分别为4.18±0.06和2.13±0.06,t=11.57, P<0.01)。 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体内格列喹酮吸收减少、代谢加快,可能与大鼠肝组织中CYP2C9酶表达上调有关。
目的:分析山东省淄博市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CADD)的发病率、表型、基因型及临床预后。方法:选择山东省淄博市2013年11月至2022年1月出生的241 297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衍生化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谱进行新生儿筛查,召回初筛及复筛辛酰基肉碱(C8)不低于0.25?μmol/L或合并C8/癸酰基肉碱(C10)不低于1.5的患儿,采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并诊断。结果:241 297名新生儿中,检出MCADD患儿6例,男性2例,女性4例,发病率约为1/40 216。患儿均检测到ACADM基因2个突变位点,共检出12个突变8种突变类型,热点突变为c.449_452del(p.T150Rfs*4)和c.387+1delG,检出 1个新发突变为11号外显子c.1076C>T(p.A359V),未发现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6例MCADD患儿中,1例出生后第4天死亡;5例随访2~60个月,均未特殊饮食治疗,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正常,常规生化指标未见异常。结论:淄博市MCADD发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高,ACADM基因热点突变为c.449_452del(p.T150Rfs*4)和c.387+1delG,发现1个新发突变c.1076C>T(p.A359V),未发现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减少不良预后的有效措施。
目的:分析云南地区永久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例CH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随访至3岁,分别在患儿1、2和3岁时行格塞尔发育量表评分,评估患儿发育状况和预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27个已知的CH相关基因,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患儿中23例检出相关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57.5%;共检出8个基因的32种突变类型,前三位突变基因为DUOX2、TPO和TSHR,突变频率分别为65.9%(29/44)、11.4%(5/44)和9.1%(4/44);17例检出DUOX2基因突变患儿存在17种突变类型,其中p.K530*突变频次最高,占比20.7%(6/29);DUOX2杂合突变与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随访至3岁均不能停药,表现为永久性CH。携带其他基因突变患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评估也在正常范围。结论:云南地区永久性CH患儿DUOX2、TPO和TSHR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基因突变类型与CH患儿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在细胞过继免疫治疗(ACT)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T细胞体外发育方法可获得来源稳定且获取简便的T细胞,相比从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分离得到T细胞的传统方法更有优势。目前T细胞体外发育方法有胎儿胸腺器官培养、重组胸腺器官培养和Notch信号驱动的二维培养三种。其中胎儿胸腺器官培养操作简便,离体胸腺在体外培养即可支持T细胞分化发育至成熟,但完整的胸腺导致培养物维持时间有限、细胞收获困难;重组胸腺器官培养将各类胸腺基质细胞分散再重组构建三维培养环境,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可支持T细胞成熟,但生物材料和三维环境导致培养物维持时间和细胞产量均受限;Notch信号驱动的二维培养采用人工呈递Notch信号通路配体来驱动T细胞分化发育,培养体系结构简单且稳定,但仅能支持T细胞发育至早期未成熟阶段。本文综述了上述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并讨论了T细胞体外发育未来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以助力ACT的推广和应用。
囊泡转运是细胞利用囊泡完成细胞与环境间或细胞内各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的基本生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囊泡转运障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错误折叠蛋白质在异常囊泡转运的介导下,通过内吞作用、内体-溶酶体途径运输、内体逃逸和外泌体释放等方式,实现其在细胞间的传播,进一步加速疾病进展。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死亡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多种致病基因均与囊泡转运密切相关,如C9ORF72、TARDBP、SOD1等,能导致囊泡转运功能障碍。因此,通过调控囊泡转运相关蛋白,能阻止错误折叠蛋白质的沉积和传播,从而起到延缓ALS疾病发展的作用。本文通过综述文献,阐述了囊泡转运在ALS中的重要分子机制,以期为理解ALS致病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手段提供新的视角。
再生性牙髓治疗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缺损牙本质和牙髓组织,再生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以期恢复牙髓的血管神经化和免疫功能并重建管样牙本质。显著影响再生性牙髓治疗效能的因素包括干细胞、生物信号分子和生物支架材料。根据是否来自牙源性组织,干细胞可分为牙源性干细胞(如牙髓干细胞)和非牙源性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于干细胞具有倾向分化为其原始来源组织的特性,牙源性干细胞在再生性牙髓治疗中展现出一定优势。联合应用多种信号分子并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如Wnt/β-catenin、BMP/Smad,对改善干细胞迁移、增殖、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和血管神经再生潜能发挥关键作用。适用于再生性牙髓治疗的生物支架材料包括自然来源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应模仿天然组织进行生物仿生修饰,以营造适宜的再生微环境并实现对信号转导通路的时空调控。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归巢两大策略。干细胞归巢策略因可避免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而在临床操作上更具优势,但如何提高干细胞归巢成功率并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以实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真正再生仍有待解决。本文介绍了诱导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的影响因素,探讨其科学、可行的生物学策略,并展望再生性牙髓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再生性牙髓治疗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植物同源域锌指蛋白5A(PHF5A)是PHD-finger样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其PHD-finger样结构域是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区。PHF5A除作为剪接体蛋白组成亚单位调控靶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外,还在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性维持、染色质结构重塑、DNA损伤修复、胚胎形成与组织形态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探索PHF5A的剪接体相关功能和非剪接体相关功能,及其功能异常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并发现其潜在机制可能包括介导靶基因的异常选择性剪接、作为原癌基因/蛋白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作为核转录因子或辅因子调控异常的基因转录等。此外,PHF5A还参与某些肿瘤干细胞的生长调控。本文就PHF5A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及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肿瘤,其中伴 FLT3基因突变患者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 FLT3成为AML治疗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先后有第一代、第二代共8个FLT3抑制剂注册临床试验,其中可用于AML患者治疗的有米哚妥林、吉瑞替尼和奎扎替尼三种药物。FLT3抑制剂通过与标准化疗药物联用进一步提高疾病缓解率,在后续的维持治疗中,FLT3抑制剂同样可以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整体预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因骨髓微环境导致的原发性耐药或用药后并发其他突变所致的继发性耐药。FLT3抑制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用可以减少耐药的发生。本文对常见FLT3抑制剂治疗AML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钴胺素(cbl)X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2016至20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例cblX型MM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致病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新突变对三维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5例cblX型MMA确诊患儿,男性4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为出生后0~6个月。4例男性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癫痫、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代谢异常均表现为轻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其中伴尿甲基丙二酸轻度升高3例,伴血丙酰基肉碱(C3)、C3/乙酰基肉碱(C2)升高1例;基因检测发现2例携带宿主细胞因子C1(HCFC1)已知基因突变c.344C>T(p.A115V),另外2例携带新的致病基因突变,分别为c.92G>A(p.R31Q)和c.166G>C(p.V56L)。这三种基因突变均位于HCFC1蛋白的Kelch结构域中。1例女性患儿携带c.3731G>T(p.R1244L)突变,临床症状较轻,仅尿甲基丙二酸轻度升高。结论:cblX型MMA患儿的临床表现多为顽固性癫痫、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等严重的神经症状,代谢异常表现为血同型半胱氨酸伴甲基丙二酸(尿甲基丙二酸或/和血C3、C3/C2)升高,临床和生化表型呈分离现象,需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诊断。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阴性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31例筛查阴性CH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基因分析。结果:31例CH患儿中,早产儿19例(61.3%),足月儿12例(38.7%),胎龄36(26~40)周,出生体重2.35(0.75~3.70)kg,诊断年龄20?d(7?d~4岁),初筛干血斑促甲状腺素4.18(0.34~8.97)mU/L。同性别双胎儿9例(29.0%),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4例(12.9%)。首发症状为体重增长缓慢11例(35.5%),黄疸消退延迟7例(22.6%),矮小症、腹胀伴脐疝、胎儿水肿、甲状腺肿各1例(3.2%)。17例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10例检出DUOX2基因突变(携带双位点突变6例,携带单位点突变4例),其中3例伴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22例进行了诊断再评估,其中17例(77.3%)为暂时性CH,5例(22.7%)为永久性CH。10例DUOX2基因突变患儿中,6例为暂时性CH,1例为永久性CH,3例(均为3岁以下)仍在治疗中。结论:CH筛查假阴性多见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同性别双胎、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史患儿,DUOX2基因突变是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发病基础,多数患儿为暂时性CH。对不明原因生长缓慢、黄疸消退延迟患儿应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以便早期诊断。
6例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激素耐药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其中急性GVHD 4例,慢性GVHD 2例。4例急性GVHD患儿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皮疹、发热2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2例;2例慢性GVHD患儿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皮肤苔藓样变1例,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张口受限1例。6例患儿均采用托珠单抗联合芦可替尼治疗,给药方案为托珠单抗8?mg/kg静脉注射,每 3周一次;芦可替尼 5~10?mg/d口服,连续 28?d, 至少完成两个疗程治疗。6例患儿的治疗反应率为100%,其中5例患儿接受两个周期治疗后完全缓解,中位缓解时间 为26.7?d。中位随访11(7~25)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目的:探究槟榔多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筛选肺部缺氧损伤细胞模型最适条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筛选槟榔多酚最适给药剂量。将PMVEC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槟榔多酚组,采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并测定PMVEC中的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炎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1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跨内皮细胞膜电阻,罗丹明荧光染料检测PMVEC屏障的通透性。 结果:1%氧浓度培养PMVEC细胞 48?h后成功构建肺部缺氧损伤细胞模型 ;20?μg/mL的槟榔多酚可以显著逆转缺氧损伤细胞模型中PMVEC的存活率下降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均 P<0.05);槟榔多酚对于低氧诱导下PMVEC中炎症相关蛋白核因子κB(NF-κB)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上调有显著抑制作用(均P<0.05);槟榔多酚可以下调低氧诱导下PMVEC中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均P<0.05),从而减轻低氧诱导下细胞的凋亡;槟榔多酚显著上调低氧诱导下PMVEC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1的表达(均P<0.05),提高跨膜电阻值并降低罗丹明透过量,改善肺微血管内皮屏障的通透性。结论:槟榔多酚可以通过减轻PMVEC的氧化应激损伤、降低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及提高细胞屏障的通透性,改善PMVEC的低氧损伤。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有效药物发现之前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都非常高。近一百年来陆续发现链霉素、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等一系列经典抗结核化学药物,加上采用不同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了结核病。随着有效抗结核病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结核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在全球蔓延,同时结核菌持留导致的结核病疗程长及复发和潜伏感染也成为临床结核病治疗的瓶颈。异烟肼耐药相关 katG突变、利福平耐药相关 rpoB突变、吡嗪酰胺耐药相关 pncA突变和喹诺酮耐药相关 gyrA突变等通过阻滞抗结核前体药物活化、抗生素受酶影响失活、改变药物渗透和药物外排、改变药物靶点等影响抗结核病药物治疗效果;另外,结核菌代谢途径改变、DNA修复系统上调,转录及翻译系统抑制,毒素-抗毒素系统表达和反式翻译蛋白降解等自我修复和保护性机制使结核菌转向非复制性/休眠状态,从而在压力与抗生素治疗环境下存活形成结核菌持留状态。近年来,新型抗结核病药物与新的药物组合治疗方案不断推陈出新,改善了耐多药及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疗程,但针对结核菌持留尚未有更好的对策。未来需要加强针对耐药及持留结核菌的化学新药和宿主为导向的治疗方法研发、发掘中医药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价值等。本文通过回顾结核药物治疗的历史发展和近期进展,特别讨论了结核菌的耐药性和持留性问题,以便为结核治疗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如在感染早期未及时诊断和治疗,HIV将在体内持续复制,损害免疫系统。目前,越来越多的指南建议HIV感染者应尽早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尤其是急性HIV感染者。早发现并在感染早期开始ART可以限制病毒储存库的规模,改善免疫细胞功能。从社会层面而言,感染早期的患者通过启动ART达到病毒抑制状态,可以减少HIV的传播机会,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发病率,进而减少与AIDS相关的卫生支出。但HIV感染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早期治疗的实施和开展。尽早启动ART,联合其他治疗策略,有可能真正实现功能性治愈。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身材矮小症儿童的经典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儿童生长机制的进一步探明,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治疗原发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缺乏的主要药物。C型钠尿肽为因软骨发育不全导致身材矮小症儿童提供了治疗选择。生长激素释放肽类似物能刺激生长激素释放,用于促生长治疗。此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可延缓患儿骨龄进展,对改善终身高有一定益处。现就这些除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身材矮小症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红景天苷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C57BL/6J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景天胶囊组及红景天苷小剂量 (5?mg/kg)、中剂量 (10?mg/kg)、大剂量 (20?mg/kg), 每组15只。除外常氧对照组外,各组按剂量预防给药 3?d后急进海拔 4010?m的高原,缺氧暴露 1?d后采用力竭游泳实验测定小鼠力竭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及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并比较各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 2O 2)、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糖原、乳酸、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水平。 结果:与常氧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力竭游泳时间缩短( P<0.05),肝及肌肉组织出现病理损伤、氧化应激水平显著提高、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活性升高、糖原含量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红景天胶囊组和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均P<0.05),肝、肌肉组织的病理损伤减轻,且肝、肌肉组织中MDA、H2O 2、乳酸含量不同程度降低,GSH、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增加,T-SOD、ATP酶活性增强(均 P<0.05)。结论:红景天苷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活性,其抗疲劳作用与减少氧化应激损伤、降低不良代谢产物的堆积和增加能量物质的储备相关。
目的:探索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中可入肺颗粒物(PM1)、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混合暴露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并估计上述几种污染物的作用权重。方法:纳入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登记网(GRCHD)2007—2016年登记的来自21个地市、40家医疗机构的60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及5227名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母亲暴露于单个空气污染物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Quantile g-computation评估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联合效应及各种污染物的权重。结果:病例组PM1、PM2.5、PM10和NO2的暴露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PM1、PM2.5、PM10、NO2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母亲孕期PM1、PM2.5、PM10和NO2暴露均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有关。当这些紧密相关的污染物混合暴露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较其独立暴露时更高。混合暴露物与先天性心脏病风险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混合暴露每升高一个分位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增加47%(OR=1.47,95%CI:1.34~1.61)。母亲孕早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最大,但孕早、中、晚期任一时间段的暴露效应均不及整个孕期的混合暴露效应强。混合暴露中PM10的作用权重最大(81.3%)。结论: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会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且较各污染物独立暴露时效应更强。PM10在混合暴露中的作用权重最大。
目的:建立串联质谱法检测6种溶酶体贮积症(LSD)相关酶活性切值的计算方法。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6?689名新生儿及7例临床确诊患儿进行6种LSD(糖原贮积症Ⅱ型、法布里病、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克拉伯病、尼曼-皮克病A/B和戈谢病)相关酶活性检测,将每批次酸性β葡糖脑苷脂酶、酸性鞘磷脂酶、β半乳糖脑苷脂、α-L-艾杜糖苷酸酶、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中位数的20%以及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位数的30%作为切值。对酶活性结果小于切值70%的标本进行基因诊断。结果:7例临床确诊患儿的酶活性均低于相应切值,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切值计算方法有效。26?689名新生儿筛查LSD可疑阳性142例(0.53%),其中β半乳糖脑苷脂缺乏25例、α-L-艾杜糖苷酸酶缺乏1例、α半乳糖苷酶缺乏19例、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97例。确诊LSD患儿8例,其中糖原贮积症Ⅱ型3例、克拉伯病3例、法布里病2例,阳性预测值约为5.6%。6种LSD酶活性切值在3—8月份时均呈下降趋势,在9—12月份时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串联质谱法筛查LSD相关酶活性切值计算方法有效,其中温度、湿度等因素可影响酶活性。
目的:设计合成长链取代的2-(4′-羟基苯基)-4,4,5,5-四甲基咪唑烷-1-氧基-3-氧化物(HPN)衍生物,以增强HPN的抗缺氧活性。 方法:以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缚酸剂, 60?℃反应条件下将HPN分别与6-溴己醇、6-溴己酸乙酯和6-溴己烷进行烷基化反应得到3个长链亲脂性HPN衍生物1、3和5;衍生物1在氢氧化钠甲醇/水体系下经过水解反应得到衍生物2;以二氯甲烷为溶剂, N, 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为脱水剂,HPN与己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衍生物4。采用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表征衍生物1~5的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衍生物的纯度,计算油水分配系数(log P值)评估衍生物的脂溶性,并通过缺氧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和急性减压耐受实验考察HPN及衍生物1~5的抗缺氧活性。 结果:5个衍生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认,产率均在92%以上,纯度均在96%以上。衍生物1~5的log P值分别为2.78、2.00、2.04、2.88和3.10,均高于HPN(0.97);在给药剂量为 0.3?mmol/kg时均能显著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并将急性减压缺氧小鼠的死亡率分别下降至60%、70%、60%、70%、40%。 结论:衍生物1~5的合成方法简便,产率较高,且在剂量较小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类似或优于HPN的抗缺氧活性,其中衍生物5的活性最佳。
目的:探索肝细胞癌模型鼠肠道微生态特征。 方法:将2周龄C57BL/6雄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癌模型组。肝癌模型组在出生后2周给予单次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其中存活小鼠自4周龄起腹腔注射1,4-双[2-(3,5-二氯吡啶氧)]苯,每2周一次,共8次。分别于小鼠出生后第10、18和32周随机处死部分实验动物,取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在小鼠出生后第32周处死动物前无菌条件下收集两组粪便标本,并进行V3~V4高可变区16S rRNA基因组测序,进而对菌群多样性、物种丰度差异、菌群相关性、表型预测以及功能预测进行分析。 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Good’s coverage均已达到最大值1.00,且正常对照组与肝癌模型组肠道菌群Observed features、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加权或未加权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PCoA均R>0,标本的组内差异小于组间差异;两组标本的分离趋势明显(P<0.05)。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髌骨菌门等菌群为正常对照组与肝癌模型组门水平的优势菌群,但肝癌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而髌骨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5)。正常对照组属水平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鼠杆菌科未分类属、副鼠杆菌属、鼠杆菌属、毛螺旋菌科NK4A136属、欧陆森氏菌属等,而肝癌模型组为艾克曼菌属、杜氏杆菌属、鼠杆菌科未分类属、毛螺旋菌科NK4A136属、红椿杆菌科UCG-002属等。两组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0个菌属(均P<0.05)。两组小鼠肠道菌群LEfSe分析共发现14个多级别差异物种(均P<0.05,LDA评分超过4.0),主要富集在拟杆菌门。其中正常对照组为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鼠杆菌科等10个差异菌群富集,肝癌模型组为杜氏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4个差异菌群富集。正常对照组肠道优势菌属之间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rho|>0.5,P<0.05),肝癌模型组肠道优势菌属的相关性网络复杂程度比正常对照组降低,所有优势菌群的相互作用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组肠道菌群革兰阳性菌及移动元件菌基因相对丰度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革兰阴性菌(P<0.05)及潜在致病性菌基因(P<0.05)相对丰度均显著下调。两组肠道菌群的基因代谢通路差异显著,其中正常对照组富集在能量代谢、细胞分裂及核苷酸代谢等18个代谢通路,而肝癌模型组富集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12个代谢通路(均P<0.005)。 结论:DEN诱导原发性肝癌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数减少,菌群构成、菌群相关性、表型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其中门水平的拟杆菌门以及属水平的鼠杆菌科未分类属、鼠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杜氏杆菌属等菌群可能与DEN诱导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生长因子是一类由多种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作为信使调控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多种生长因子参与眼组织的发育及眼部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介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白内障、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以及其他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视神经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生长因子还与近视的发病密切相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影响巩膜厚度变化并调控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了生长因子参与眼的发育和眼部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进展,旨在揭示生长因子与眼部疾病的关联,为生长因子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提供思路。
目的:从中药组分中筛选2,3-二磷酸甘油酸(BPG)变位酶(BPGM)的激活剂,以提高红细胞的缺氧耐受性。 方法:以红细胞胞浆蛋白BPGM为受体,常用中药成分数据库为配体,经过里宾斯基五规则类药性筛选后,采取刚性对接(LibDock)和半柔性对接(CDOCKER)进行虚拟筛选;提取红细胞胞浆蛋白,验证筛选出来的化合物对红细胞胞浆中BPGM亲和力的影响;最后,体外孵育红细胞,建立红细胞缺氧模型,并验证化合物对红细胞缺氧模型中BPGM活性的影响。 结果:通过刚性对接和半柔性对接优选出与BPGM结合能前十的化合物。用这十种化合物孵育胞浆蛋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迷迭香酸甲酯各剂量组、二氢姜黄素大剂量组、八氢姜黄素中剂量组和阿魏酸松柏酯大剂量组可以进一步激活BPGM,从而显著增加常氧红细胞中的2,3-BPG含量(均 P<0.05);四氢姜黄素小剂量组、橙黄胡椒酰胺大剂量和小剂量组、六氢姜黄素各剂量组和N-p-香豆酰-羟色胺中剂量组常氧红细胞2,3-BPG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均 P>0.05)。缺氧红细胞在加入中剂量迷迭香酸甲酯、中剂量八氢姜黄素、大剂量六氢姜黄素和中剂量N-p-香豆酰-羟色胺后,2,3-BPG含量显著增加(均 P<0.05)。结论:迷迭香酸甲酯、八氢姜黄素、六氢姜黄素和 N-p-香豆酰-羟色胺可以激活BPGM从而提高缺氧红细胞中2,3-BPG含量。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致死率高,而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因其来源广、直径小、有效成分多而被广泛关注。近期研究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促炎反应活性,刺激其神经保护活性;也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抑制神经炎症。本文阐述了MSC来源的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希望为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干扰素等细胞生长因子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再生的重要内源性蛋白。以上述生长因子等为靶点开发的生物药物,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角膜损伤、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等眼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应药物陆续上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可以控制血管内皮的增生,减轻视网膜组织的水肿和渗出,已经成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具有加速角膜损伤愈合,降低角膜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中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已用于角膜损伤临床治疗。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加快神经损伤的修复,用于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治疗,可促进角膜完全愈合。临床上,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可用于角膜上皮损伤的治疗,重组人干扰素可用于眼部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本文就细胞因子类药物在眼科疾病治疗及新药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拓展细胞因子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急进高原大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红景天胶囊组以及红景天苷小 (14?mg/kg)、中 (28?mg/kg)、大 (56?mg/kg)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5?d后急进海拔 4010?m的高原实地建立低压性缺氧模型,检测大鼠血气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试剂盒测定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闭合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动脉血氧分压(PaO 2)、血液酸碱度、标准碳酸氢盐(SBC)和实际碳酸氢盐水平显著下降,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上升(均 P<0.05);肥大细胞蛋白酶(MCP)1、白介素(IL)-6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γ干扰素含量显著减少(均P<0.01);肺组织中谷胱甘肽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均P<0.01)。红景天胶囊和红景天苷各剂量组SaO2、血液酸碱度、血红蛋白、SBC和实际碳酸氢盐较模型对照组均有一定改善;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红景天苷组MCP-1、IL-6改善情况优于红景天胶囊组。红景天胶囊和红景天苷小、中、大剂量组肺组织缺氧损伤改善,细胞壁逐渐变薄,肺泡壁逐渐完整。模型对照组闭合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减少( P<0.05),而红景天苷大剂量组闭合蛋白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红景天苷可改善大鼠由于缺氧所致的血气指标失调、缺氧症状和酸碱平衡紊乱、炎症因子失调,改善肺组织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等,对急进高原大鼠肺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改善效果总体优于红景天胶囊。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高频次中药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疾病”“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黏膜异型增生”“胃癌前状态”“慢性胃炎,萎缩性”“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疗效评价”“随机对照试验”“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astric precancerous disease”“gastric mucos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astric mucosal heterogeneous hyperplasia”“gastric precancerous state”“chronic gastritis,atrophic”“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therapy”“efficacy evalua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2001—2021年发表的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构建数据库,统计高频次中药。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中药化合物及胃癌前病变靶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阐明前六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等。结果:共纳入482个药方,603味中药,应用频率较高的前六味中药依次为乌梅(63.35%)、莪术(58.54%)、白芍(54.06%)、丹参(49.92%)、白花蛇舌草(46.43%)、黄芪(45.44%)。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六味中药的活性成分乌梅4种、莪术3种、白芍9种、丹参13种、白花蛇舌草7种、黄芪9种;预测靶点乌梅77个、莪术11个、白芍33个、丹参58个、白花蛇舌草65个、黄芪89个,这些靶点分别与疾病基因进行对比后,共获得交集基因98个,其中与治疗胃癌前病变相关性较高的靶点依次为HSP90AA1、AKT1、TP53、STAT3、MAPK1、TNF。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频次中药的活性成分多通过对无机物的反应、激素反应、腺体发育、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细胞运动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靶点包含囊泡腔、分泌颗粒腔体、细胞质囊泡腔体、转录调节器复合体等细胞组分,具有激酶结合、蛋白激酶结合、DNA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白芍、乌梅、丹参、黄芪主要通过癌症通路和PI3K-AKT通路等发挥作用,莪术和白花蛇舌草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发挥作用,并且六味中药均涉及癌症通路,五味中药涉及PI3K-AKT通路。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前六味高频次中药,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了其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免疫、炎症等过程从而发挥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目的:评估原发灶切除术及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CRNE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的转移性CRNEC患者的资料,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1∶1匹配均衡组间差异,用Kaplan?Meier、Log-rank等方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生存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选取2001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符合相同筛选条件的转移性CRNEC病例进行结果验证。结果:SEER数据库提取393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转移性CRNEC患者,其中接受原发灶切除术172例,未行手术221例,倾向评分匹配后纳入的原发灶切除术患者和未手术患者各17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手术患者比较,原发灶切除术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更长(P<0.05);而与术中阳性淋巴结数8枚及以下的患者比较,术中阳性淋巴结数8枚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及治疗方式是影响转移性CR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接受原发灶切除术的CRNEC患者,直肠神经内分泌癌、阳性淋巴结数8枚及以下、原发灶切除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式与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更长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可为转移性CRNE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原发灶切除术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原发灶切除术,且术中阳性淋巴结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LY294002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前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1?h]。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管腔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RBMEC存活率、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均P<0.01),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而LY294002可阻断上述效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促进OGD/R损伤的RBMEC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VEGF表达有关。
目的:研究脑、肠、肾区域血氧饱和度(rSO2)预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体重大于2.5?kg且年龄在1岁及以下的患儿57例。采用近红外光谱连续监测患儿术后48?h内脑、肠、肾rSO2。比较AKI组与非AKI组,以及发生与未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脑、肠、肾rSO2的变化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肠、肾rSO2对术后发生AKI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57例患儿中,38例(66.7%)发生AKI,其中AKI 1级18例(47.4%),AKI 2级9例(23.7%),AKI 3级11例(28.9%),AKI总发生率约为66.7%。AKI组与非AKI组脑rS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2,P>0.05),但AKI组肠rSO2和肾rSO2明显低于非AKI组(F=5.017和5.003,均P<0.05)。发生与未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脑rS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11,P>0.05),但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肠rSO2和肾rSO2均低于未发生2级及以上AKI患儿(F=6.431和14.139,均P<0.05)。对术后AKI的预测效能进行分析发现,24?h内肠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h肠rSO2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以术后3?h肠rSO2低于85%预测AKI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9.5%;24~48?h肾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1?h肾rSO2诊断AKI的AUC为0.918,以术后31?h肾rSO2低于84%预测AKI的敏感度为72.2%、特异度为84.2%。对术后发生2级及以上AKI的预测效能进行分析发现,24?h内肠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h肠rSO2诊断2级及以上AKI的AUC为0.829,以术后3?h肠rSO2低于84%预测2级及以上AKI的敏感度为62.2%、特异度为90.0%;24~48?h肾rSO2的诊断效能较好,其中术后34?h肾rSO2诊断2级及以上AKI的AUC为0.826,以术后34?h肾rSO2低于71%预测2级及以上AKI的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55.0%。结论:肠、肾rSO2不仅对术后AKI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同时对AKI的严重程度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目的:制备并研究携载药物姜黄素纳米粒和光热触发剂新吲哚菁绿(IR820)的透明质酸微针(以下简称微针)给药系统对人舌鳞癌细胞(Cal-27)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模板法分别制备对照微针、姜黄素纳米粒微针、IR820微针、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并分别进行形貌表征、力学强度测试、体外皮肤刺入试验及体外光热效应测试。将各组微针与Cal-27细胞共培养,其中IR820微针组及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组用808?nm近红外光1?W/cm2照射5?min,并通过活死细胞染色结果对各组细胞存活率进行统计。结果:制备的微针针体形貌均一,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及皮肤刺入能力,其中搭载IR820的微针具有较好的光热性能。与各组微针共培养后,Cal-27细胞存活率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00.00%、对照微针组99.92%、姜黄素纳米粒微针组94.08%、IR820微针组0.41%、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组0.04%。其中,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组对肿瘤细胞杀伤效果最好,IR820微针组次之(均P<0.05)。结论:相比单一的药物治疗,姜黄素纳米粒+IR820微针对Cal-27细胞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轨道阱质谱(HPLC-Q-Exactive MS)的分析方法,对补阳还五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并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对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进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建立补阳还五汤相关化合物数据库;使用HPLC-Q-Exactive MS系统在全扫描/数据依赖性二级质谱(dd-MS2)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信息;借助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分析推断补阳还五汤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建立HPLC-UV含量测定方法,对其芍药苷、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等8种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定性分析,共鉴定出补阳还五汤中178个化合物。HPLC-UV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8个主要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精密度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加样回收率RSD为1.6%~2.4%。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体系实现了补阳还五汤中成分的快速识别和主要成分的精确定量,其中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没食子酸含量较高,有望作为质控标志物。
目的:探讨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左侧IVCS继发DVT入院治疗的26例患者的资料,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膝下深静脉穿刺、Angiojet导管吸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同期滤器取出的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导管吸栓时间;观察手术前后左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周径差,以及手术前后1?d血红蛋白量、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通过随访,评价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及髂静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时间为(171±35)min,吸栓时间为(263±89)s。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及膝下周径差均减小(均P<0.01);血红蛋白量减少,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上升(均P<0.01)。患者随访时间为1~12个月,其中1例患者7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存在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流无影响;其余患者均支架通畅。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后综合征。结论: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IVCS合并左下肢DVT安全可行,治疗过程中须关注导管吸栓所致的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干预,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目的:阐明白皮杉醇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神经细胞模型,于氧糖剥夺2?h后给予白皮杉醇处理细胞24?h,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损伤程度,比色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流式细胞术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JC-1探针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与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观测细胞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Nrf)2核定位。采用上述方法观察Nrf2抑制剂ML385预处理24?h对白皮杉醇改善OGD/R神经细胞活性、抗氧化性作用的影响,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rf2、血红素加氧酶1、醌氧化还原酶1的表达水平。结果:白皮杉醇可以显著提高OGD/R神经细胞存活率、减少LDH释放和活性氧水平、提高SOD活性、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均P<0.05),增强AKT与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上调Nrf2、血红素加氧酶1、醌氧化还原酶1蛋白表达,提高细胞Nrf2的核浆比,促进Nrf2核转入(均P<0.05);而ML385可以显著逆转白皮杉醇对模型细胞的挽救作用及对SOD、活性氧和LDH的调节活性(均P<0.05)。结论:白皮杉醇可通过激活GSK-3β,靶向调控Nrf2,促进其核转入,发挥相应抗氧化效应,并保护线粒体结构与功能。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固定治疗的DDH患儿(18月龄及以下)的资料,共88例103髋。根据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标准统计术后再脱位的发生情况,分为术后复位组和再脱位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DDH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发生再脱位的危险因素。 结果:88例103髋中86例99髋成功施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69髋一期闭合复位成功,9髋经二期复位石膏固定后至末次随访未再次脱位,最终78髋(78.8%)患儿闭合复位治疗有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闭合复位术前髋臼指数(AI)、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HDI)分级、术中屈髋角度、术中头臼间距与术后发生再脱位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I超过40.5°( OR=5.57, P<0.01),闭合复位术后屈髋角度小于80.5°(OR=4.93, P<0.01),头臼间距超过6.95?mm (OR=8.42, P<0.01)是术后发生再脱位的危险因素。术前AI超过40.5°、屈髋角度小于80.5°、头臼间距超过 6.95?mm联合IHDI分级预测术后再脱位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9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和0.87。结论:DDH患儿术前AI超过40.5°,术中屈髋角度小于80.5°和头臼间距超过6.95?mm是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联合IHDI 分级对术后再脱位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一例19岁男性患者因腹痛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巨大混合性包块并出血。剖腹探查见肿瘤起源于屈氏韧带处空肠,伴破裂出血。镜下见肿瘤由成片或交织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较少,边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转导样增强子蛋白-1、B淋巴细胞瘤蛋白-2、CD99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检出 SS18基因重排,确诊为滑膜肉瘤。患者空肠肿瘤切除术后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12个月后复查CT提示胰腺转移灶,行1周期放疗后未能继续治疗,于确诊小肠滑膜肉瘤15个月后死亡。
目的:比较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疗效与耐受性方面的依据。 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软件对有效率、耐受性进行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AR)评估药物有效率和耐受性的累积概率。 结果:最终纳入32篇文献的3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949例患者,涉及阿米替林、维拉唑酮、氟西汀、司来吉兰、帕罗西汀、丙咪嗪、地昔帕明、舍曲林、去甲替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13种抗抑郁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度洛西汀( OR=1.95, 95% CI: 1.41~2.69)、氟西汀( OR=1.73,95% CI:1.40~2.14)、文拉法辛( OR=1.37, 95% CI: 1.04~1.80)、艾司西酞普兰( OR=1.48,95% CI:1.12~1.95)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均 P<0.05),网状meta的累积概率排序为度洛西汀(87.0%)、阿米替林(83.3%)、氟西汀(79.0%)、艾司西酞普兰(62.7%)等。丙咪嗪(OR=0.15,95% CI:0.08~0.27)、舍曲林( OR=0.33, 95% CI: 0.16~0.71)、文拉法辛( OR=0.35,95% CI:0.17~0.72)、度洛西汀( OR=0.35, 95% CI: 0.17~0.73)、帕罗西汀( OR=0.52,95% CI:0.30~0.88)的不耐受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均 P<0.05),网状meta的累积概率排序为丙咪嗪(95.7%)、舍曲林(69.6%)、文拉法辛(68.6%)、度洛西汀(68.2%)等。结论:在13种抗抑郁药中,度洛西汀、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安慰剂,但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的耐受性较差。
目的:研究健康足月妊娠孕妇孕中晚期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应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分娩的健康足月妊娠孕妇为回顾性队列,将确认分娩SGA的孕妇纳入SGA组,按新生儿性别和受孕年龄个案匹配原则以1∶4比例将确认分娩适于胎龄儿的孕妇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孕中期(孕24~27周)和孕晚期(孕37周后)HDL-C水平,计算孕晚期平均每4周HDL-C的变化(ΔHDL-C)。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两组孕妇间HDL-C和ΔHDL-C的差异,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ΔHDL-C与SGA发病风险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SGA组249名及对照组996名。两组足月后HDL-C水平均较孕24~27周时降低(即ΔHDL-C均小于0, P<0.05),SGA组Δ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ΔHDL-C孕妇比较,中水平、高水平ΔHDL-C孕妇分娩SGA的风险均升高(OR=1.74,95% CI:1.22~2.50; OR=2.48,95% CI:1.65~3.70,均 P<0.05)。结论:健康足月妊娠孕妇孕晚期HDL-C下降缓慢或不降反升与SGA的发生有关,在SGA筛查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马尾松松针提取物(PN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组、PNE小剂量组(200?mg/kg)、PNE中剂量组(400?mg/kg)、PNE大剂量组(800?mg/kg), 于造模前连续7?d及造模后6?h分别灌胃给药。其中,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依达拉奉组灌胃给予等渗氯化钠溶液的同时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mg/kg,PNE各组灌胃给予各剂量PNE。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于再灌注24?h后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并统计正常神经细胞数;TUNEL法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脑皮层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3、磷酸化JNK3、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胱天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NE各剂量组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均P<0.05),大脑皮层及海马CA1区组织病理性损伤显著减轻,缺血侧皮层及海马CA1区中正常神经细胞数增加(均P<0.05),以PNE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NE中剂量组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小,大脑皮层组织中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显著减少,SOD活性显著升高,磷酸化JNK3/JNK3比值、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PNE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清除一氧化氮和丙二醛,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JNK3/caspase-3信号转导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吕贝克灾难”、双胞胎研究及收养研究等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结果都充分表明,宿主基因是决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易感和感染后是否发病的重要因素。从连锁分析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人白细胞抗原(HLA)类基因和非HLA类基因( SLC11A1、 VDR、 ASAP1、细胞因子类基因及模式识别受体类基因)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本文对近年涉及结核病易感性基因的研究进行回顾,重点叙述HLA类基因和非HLA类基因与结核病发病的关联,并对文中涉及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大部分基因参与免疫炎症调控,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可为后续结核感染风险预测和结核病诊治提供参考。
脑出血是成人常见致死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信号通路对脑出血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PDGF参与血管重塑,可以作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生物标志物;PDGF及其受体通过改变血脑屏障完整性及促进炎症反应参与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机制,还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参与脑出血后的修复机制。本文综述了PDGF信号通路参与脑出血病理生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以PDGF受体为治疗靶点的相关拮抗剂,旨在为脑出血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表型转化是肺血管重塑的关键因素,抑制或逆转表型转化可以抑制肺血管重塑进程,进而控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疾病进展。研究发现,低氧可以通过引发超氧代谢导致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通过激活细胞内外多条信号通路改变细胞表型标志蛋白的表达;通过调控非编码RNA进而影响细胞标志基因转录;通过诱导内皮细胞信号串扰降低收缩型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通过诱导细胞过度自噬、产生内质网应激和诱导线粒体功能受损等多种途径引起PASMC稳态破坏,导致细胞表型转化。本文综述了上述关于低氧诱导PASMC表型转化的相关研究,为寻找抑制表型转化的靶点提供思路,为改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等肺血管重塑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以往观点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也被推及普通人群,从而限制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但近年研究表明,肥厚型心肌病并非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并且适度运动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来说是安全有益的。随着越来越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安全的数据出现,相关指南也从一开始只推荐低强度运动逐渐放开到中高强度运动。这提示我们应重新认识运动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意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以通过综合评估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而受益于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总结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以进行运动的证据以及讨论了如何制订运动处方。
近年来,结核病人群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诊断率偏低、漏诊率较高和延误诊断等问题。中国结核病患者发现模式经历从“X线检查、主动发现”到“因症就诊、被动发现”变化,当前以因症就诊为主、主动筛查和健康体检等多途径联合为辅。人群主动筛查有助于识别出早期无症状和未就诊病例。随着分子生物学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发展,大规模人群主动筛查手段有了更多选择。尽管人群主动筛查策略实施成本较高,但其在社会效益层面具有较大价值,在特殊人群中开展主动筛查可获得更好的效益。结核病人群主动筛查是疾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相关措施,最终保障筛查策略有助于疾病的人群防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组家族性结构相关的蛋白多肽,与其受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号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FGF家族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的保护机制包括激活PI3K-Ak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等信号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元的凋亡,调控神经元分化和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和神经功能修复等。本文综述了FGF在脑梗死、脑出血、创伤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和抑郁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FGF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