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中药现代化  原 著  综 述 
专题报道
孕早期增塑剂DEHP暴露降低长链非编码RNA RP24-315D19.10表达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反应   收藏
袁柳,谭丽萍,孙智芳,陈雪梅,李方方,何俊琳,高茹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1-12.   DOI: 10.3724/zdxbyxb-2022-0669
摘要( 6 )   HTML( 1 )     PDF(11403KB)( 6 )

目的 探索孕早期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反应的影响及长链非编码RNA RP24-315D19.10的作用。 方法 构建DEHP(1000 mg·kg-1·d-1)暴露的早孕小鼠模型,取妊娠第6天子宫,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其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区病理变化及相关分子表达。构建DEHP暴露(0.1、0.5、2.5、12.5、62.5 μmol/L)的原代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诱导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实时逆转录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蜕膜反应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逆转录PCR分别检测RP24-315D19.10在蜕膜组织和蜕膜细胞中的表达。利用在线工具lncLocator和RNA荧光原位杂交检测RP24-315D19.10的细胞定位,并运用在线工具AnnoLnc2预测与RP24-315D19.10相结合的微RNA(miRNA)。 结果 DEHP暴露组的胚胎着床点数、子宫湿重、子宫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蜕膜反应标志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同源异型框A10的表达也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随着DEHP浓度增加,蜕膜细胞中dtprp的表达逐渐降低。2.5 μmol/L DEHP暴露组中基质细胞向蜕膜细胞的形态转化受到明显抑制,蜕膜反应标志蛋白同源异型框A10、骨形成蛋白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DEHP暴露的蜕膜组织和蜕膜细胞中RP24-315D19.10的表达显著减少(均P<0.05)。RP24-315D19.10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45个miRNA有潜在结合位点,其中miR-138-5pmiR-155-5pmiR-183-5pmiR-223-3p与子宫内膜蜕膜反应有关。 结论 孕早期DEHP暴露导致小鼠蜕膜反应损伤可能与RP24-315D19.10表达下调有关。

月经血干细胞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治疗修复作用   收藏
王甜,谭季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13-23.   DOI: 10.3724/zdxbyxb-2022-0509
摘要( 11 )   HTML( 2 )     PDF(14870KB)( 1 )

目的 探究月经血干细胞(MenSC)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修复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取8~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MenSC组,每组各15只。两组通过化学损伤法在大鼠一侧子宫内膜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建模7 d后分别将等渗氯化钠溶液及MenSC多点注入大鼠损伤侧子宫内,另一侧子宫作为手术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第三代传代MenSC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角蛋白(CK)18、波形蛋白表达;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时逆转录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整合素β3(ITGβ3)及同源异型框A10(HOXA10)的基因表达。两组分别按雌鼠和雄鼠2∶1比例进行合笼实验,观察MenSC对模型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子宫内膜薄,腺体及血管数少(均P<0.01),MenSC移植后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血管数、腺体数明显增加(均P<0.01)。MenSC组子宫内膜基底层增殖细胞较模型对照组多(P<0.05),且MenSC组子宫波形蛋白、CK18、CD34及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LIFITGβ3HOXA10基因表达水平也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妊娠实验结果显示,MenSC组较模型对照组胚胎种植数增加(P<0.05)。 结论 MenSC移植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子宫内膜波形蛋白、CK18、CD34及VEGF表达以利于模型大鼠子宫宫腔形态和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模型大鼠的生育能力。

鲜胚移植与冻胚移植单胎妊娠孕妇妊娠结局和妊娠并发症比较   收藏
王辉田,朱洁茹,李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24-32.   DOI: 10.3724/zdxbyxb-2022-0510
摘要( 6 )   HTML( 0 )     PDF(666KB)( null )

目的 对鲜胚移植与冻胚移植后单胎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妊娠并发症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胚胎移植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且单胎妊娠的3161名孕妇的资料,其中鲜胚移植1009名(鲜胚移植组)、冻胚移植2152名(冻胚移植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移植方案对妊娠结局及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 与鲜胚移植组比较,冻胚移植组分娩孕周增加(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P<0.01),剖宫产率(65.1%与50.7%,AOR=1.791,95%CI: 1.421~2.256,P<0.01)、大于胎龄儿(12.7%与9.4%,AOR=1.487,95%CI: 1.072~2.064,P<0.05)和巨大儿(5.4%与3.2%,AOR=2.126,95%CI: 1.262~3.582,P<0.01)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在妊娠并发症方面,冻胚移植组早期流产率(18.5%与16.2%,AOR=1.377,95%CI: 1.099~1.725,P<0.01)、妊娠高血压(3.1%与1.9%,AOR=1.862,95%CI: 1.055~3.285,P<0.05)的发生率高于鲜胚移植组。按照卵裂期和囊胚期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行囊胚移植时,冻胚移植较鲜胚移植后分娩孕周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剖宫产风险显著增高;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时,冻胚移植与较高的剖宫产、巨大儿、流产、早期流产风险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也显著增加。 结论 与鲜胚移植比较,冻胚移植与较高的流产率、早期流产、大于胎龄儿、巨大儿、剖宫产及妊娠高血压风险相关,冻胚移植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也显著增加。

补肾化痰方通过调控肠道菌及PPARγ通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   收藏
崔媚婷,洪艳丽,黄菁宇,刘凯鲁,陈娟,谈勇,聂晓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33-45.   DOI: 10.3724/zdxbyxb-2022-0456
摘要( 7 )   HTML( 0 )     PDF(4745KB)( null )

目的 探究补肾化痰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PCOS的相关机制。 方法 2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使用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诱导)、中药治疗组(造模结束后连续灌服补肾化痰方混悬液3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性激素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卵巢形态;收集各组小鼠结肠内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肠道上皮黏蛋白2、闭合蛋白1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PPARγ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PARγ蛋白表达。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重、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均升高,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均P<0.01),光镜下卵巢结构符合PCOS病理特征;中药治疗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卵巢结构较模型对照组改善。模型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空白对照组发生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门水平,模型对照组厚壁菌丰度下降,疣微菌、变形菌、放线菌丰度升高(均P<0.05);在属水平,模型对照组乳酸菌丰度显著下降,阿克曼菌、乳梭菌、乳球菌、产粪甾醇真细菌丰度升高(均P<0.05)。补肾化痰方治疗后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下降(均P<0.05),而中药治疗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均增加,其中丙酸和丁酸含量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肠道PPARγ表达降低,ZO-1 mRNA表达增加,黏蛋白2、闭合蛋白1 mRNA表达减少,iNOS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PPARγ 蛋白表达增加,闭合蛋白1、黏蛋白2 mRNA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ZO-1 mRNA表达减少,iNOS蛋白表达减少。 结论 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诱导的PCOS小鼠存在菌群失调状态,补肾化痰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种属分布可能有助于提高短链脂肪酸水平从而激活肠PPARγ通路,改善肠屏障功能,达到治疗PCOS的目的。

不孕患者慢性子宫内膜炎宫腔镜评分系统的构建及验证   收藏
吴小华,牛淑芳,赵婷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46-53.   DOI: 10.3724/zdxbyxb-2022-0513
摘要( 7 )   HTML( 0 )     PDF(2980KB)( null )

目的 探索不孕患者中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临床病理和宫腔镜下高危特征,建立宫腔镜诊断CE的评分系统并评估其价值。 方法 对201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检查和内膜活检的238例不孕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CD1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为CE组(73例)和非CE组(165例),使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宫腔镜评分系统,绘制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对评分系统进行评价,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充血面积2级及以上、微小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异位妊娠史是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宫腔镜评分系统诊断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42~0.861),敏感度为74.0%,特异度为73.9%,表明该系统预测能力中等;校准曲线显示该评分系统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内部验证中,C-index指数为0.7811,校准曲线中验证组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结论 由充血面积、微小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异位妊娠史构成的宫腔镜评分系统能有效、简便、直观地预测不孕患者发生CE,有助于完善宫腔镜CE诊断标准,有效弥补组织学诊断不足。

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收藏
陆碧露,洪菱,戴巧红,蔡海瑞,卢寨娥,陈安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54-60.   DOI: 10.3724/zdxbyxb-2022-0479
摘要( 9 )   HTML( 0 )     PDF(1050KB)( null )

目的 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应用R4.1.0软件及rms和regplot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应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验证,绘制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结果 444例产时发热产妇中,182例(41.0%)产后明确为宫内感染,262例(59.0%)为非宫内感染所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引产前住院时间、引产时间、使用米索前列醇、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白细胞计数(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使用米索前列醇是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OR=0.31和0.36,均P<0.05),而WBC和hs-CRP增加是危险因素(OR=1.20和1.09,均P<0.05)。基于上述四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结论 产时发热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焦虑和抑郁状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周悦,孙振高,宋景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61-67.   DOI: 10.3724/zdxbyxb-2022-0473
摘要( 5 )   HTML( 0 )     PDF(619KB)( null )

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女性往往表现出焦虑、抑郁以及感知压力等心理困扰,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通过心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影响母胎界面的免疫稳态、囊胚的孵化和母亲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而影响胚胎滋养层的增殖、侵袭、血管重塑等,降低了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且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痛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IVF-ET治疗前后应充分发挥夫妻之间积极的伴侣效应或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针灸、瑜伽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IVF-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本文综述了接受IVF-ET治疗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以及心理干预在IVF-ET治疗实践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IVF-ET治疗结局提供新思路。

槲皮素对母胎界面免疫调节的影响   收藏
傅祝婧,田野,周旋乐,兰慧珍,吴双钰,楼毅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68-76.   DOI: 10.3724/zdxbyxb-2022-0499
摘要( 3 )   HTML( 0 )     PDF(681KB)( null )

母胎界面免疫失衡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是生殖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中医药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发现槲皮素在菟丝子、桑寄生等常用补肾中药中含量丰富,可起到一定的妊娠保护作用。作为常见的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类雌激素等作用,可调节母胎界面免疫细胞(如蜕膜自然杀伤细胞、蜕膜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及蜕膜基质细胞的功能及各细胞因子活性,通过减弱细胞毒性、减少组织细胞过度凋亡、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等维持母胎免疫动态平衡。本文阐述了槲皮素对母胎界面各组成成分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复发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治疗提供思路。

中药现代化
胡柚黄酮通过抑制RhoA-ROCK2信号通路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   收藏
郑屹,林信潇,任敏兰,宋可睿,陈彦羽,曾玲晖,蒋剑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77-87.   DOI: 10.3724/zdxbyxb-2022-0567
摘要( 4 )   HTML( 0 )     PDF(6176KB)( null )

目的 研究胡柚黄酮对原代神经元氧糖剥夺和小鼠慢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分离胎龄18 d胎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1周后分组分别加入0.25、0.50和1.00 mg/mL胡柚黄酮,经氧糖剥夺处理1 h后,各组分别复灌6、24 h。运用鬼笔环肽着色镜下观察细胞骨架。6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胡柚黄酮小剂量(10 mg/kg)、中剂量(25 mg/kg)、大剂量(50 mg/kg)组,每组20只。给药3周后,除手术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小鼠慢性脑缺血,其中胡柚黄酮各组术后再以胡柚黄酮干预4周。采用旷场实验、新事物认知实验、莫里斯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情绪和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皮层、海马的神经元变性及树突棘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Rho相关激酶(ROCK)2、LIM激酶(LIMK)1、丝切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球状肌动蛋白(G-actin)、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表达水平。 结果 原代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后,细胞骨架出现断裂、缩短等结构异常,胡柚黄酮处理后可逆转上述改变,尤以0.50 mg/mL胡柚黄酮为佳。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表现出焦虑和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均P<0.01),而胡柚黄酮治疗可显著改善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均P<0.05),其中胡柚黄酮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海马和皮层尼氏小体和树突棘数减少(均P<0.01);经中剂量胡柚黄酮处理后,尼氏小体和树突棘数明显恢复(均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脑组织ROCK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LIMK1蛋白和丝切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G-actin/F-actin相对含量比值明显上升(P<0.05);胡柚黄酮给药后,各组脑组织ROCK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LIMK1蛋白和丝切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G-actin、F-actin相对含量比值显著下降(P<0.05)。 结论 胡柚黄酮通过RhoA-ROCK2信号通路保护缺血诱导的细胞骨架损伤,减少神经元树突棘损伤,以抵抗慢性脑缺血损伤。

玄胡索散通过下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抑制脾脏髓源抑制细胞分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收藏
毛幼儿,刘曦,贺凯,林晨,何冰倩,高建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88-100.   DOI: 10.3724/zdxbyxb-2022-0353
摘要( 3 )   HTML( 0 )     PDF(14185KB)( null )

目的 探讨玄胡索散抑制乳腺癌小鼠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DSC)分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 4~5周龄BALB/c雌性小鼠48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2只采用小鼠左侧第二对乳腺皮下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照组、G-CSF敲减组、模型对照组、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每组6只。其中G-CSF对照组和G-CSF敲减组分别采用shRNA慢病毒转染联合嘌呤霉素构建相应4T1稳转细胞模型。各组造模48 h后,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分别按2、4、8 g·kg-1·d-1玄胡索散灌胃,每天一次;环磷酰胺组按3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隔天一次;其他组给予等体积0.5%羟甲基纤维素纳。各组连续给药2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MDSC亚群比例,免疫荧光法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外周血G-CSF浓度。在体外,建立荷瘤小鼠脾脏与4T1稳转株共培养体系,玄胡索散(30 μg/mL)处理24 h,免疫荧光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不同浓度的玄胡索散(10、30、100 μg/mL)处理4T1细胞12 h,实时逆转录PCR检测G-CSF mRNA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鼠脾脏红髓增宽伴巨核细胞浸润,脾脏多形核细胞样MDSC(PMN-MDSC)比例增加(P<0.01),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增多,外周血G-CSF浓度上升(P<0.01)。玄胡索散干预后脾脏PMN-MDSC比例减小(P<0.05),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减少,4T1细胞G-CSF mRNA水平下调(P<0.01),模型鼠外周血G-CSF浓度减少(P<0.05),肿瘤体积缩小,脾脏增大情况改善(均P<0.05)。 结论 玄胡索散可能通过下调G-CSF,阻碍MDSC向PMN-MDSC分化,重建脾脏髓系微环境,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原 著
HSP70-2基因多态性与体质指数、饮酒的交互作用对维吾尔族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收藏
郭淑丽,罗先道,尹小雨,杨毅宁,杨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101-109.   DOI: 10.3724/zdxbyxb-2022-0502
摘要( 5 )   HTML( 0 )     PDF(986KB)( 1 )

目的 探讨HSP70-2基因多态性与体质指数(BMI)、饮酒对维吾尔族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维吾尔族IHF患者205例,匹配年龄、性别、民族,收集同期在该院门诊体检指标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2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SP70-2基因+1267多态性。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HF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叉生分析法计算交互作用的相对超额风险(RERI),分析HSP70-2基因多态性与BMI、饮酒的交互作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3年,205例IHF患者中,预后不良56例(27.32%),预后良好149例(72.68%)。与健康对照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饮酒比例明显增加,BMI、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升高(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HSP70-2基因型AA/AG/GG、A/G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HF患者HSP70-2基因型分布不同(χ2=45.42,P<0.01);A/G等位基因分布也不同,随着心功能级别升高,HSP70-2基因A等位基因频率升高、G等位基因频率降低(χ2=19.1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ALT、AST是IH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BMI、HSP70-2 GG基因型(相比AA基因型)为IHF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叉生分析结果显示,BMI与HSP70-2基因多态性有显著加性交互作用(RERI=1.15,95%CI:0.54~1.76,P<0.01),对于携带HSP70-2 AA/AG基因型的患者,BMI小于26.5 kg/m2会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OR=7.47,95%CI:2.51~22.22,P<0.01);饮酒与HSP70-2基因多态性无显著加性交互作用(RERI=0.56,95%CI:-6.07~7.20,P>0.05)。 结论 维吾尔族IHF患者HSP70-2基因多态性与BMI具有交互作用,携带AA/AG基因型、BMI小于26.5 kg/m2会增加IHF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收藏
夏源园,刘明南,范佳杰,邱芸香,张向红,郑志杰,施珊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110-116.   DOI: 10.3724/zdxbyxb-2022-0061
摘要( 5 )   HTML( 0 )     PDF(848KB)( null )

目的 分析总结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CHD)围术期神经功能特点及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50例CCHD新生儿的围手术期资料,利用头颅超声、头颅CT/MRI、视频脑电图及临床症状进行术前和术后神经系统评估,任何一项有阳性意义即判定为神经发育异常。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CHD患儿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术前神经发育异常组22例(44.0%),正常组28例(56.0%),两组在性别、出生体重、入院年龄、胎龄、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是否早产、是否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否呼吸机支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组22例(44.0%),无新发异常组28例(5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乳酸峰值(OR=1.537,95%CI:1.170~2.018,P<0.01)和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OR=1.172,95%CI:1.031~1.333,P<0.05)是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乳酸峰值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AUC为0.829,最佳截断值为4.95 mmol/L,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4.3%;术后ICU住院时间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AUC为0.712,最佳截断值为18.0 d,诊断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6.4%;两者联合检测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发育异常的AUC为0.917,诊断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64.3%。 结论 CCHD患儿围术期神经发育不良风险较高,部分患儿术前已存在异常。术后24 h乳酸峰值和术后ICU住院时间是术后神经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术后不良神经发育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高脂饮食诱导的内脏肥胖小鼠模型存在性别差异   收藏
彭晨芮,苗钟化,王一媚,程如越,沈曦,何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117-125.   DOI: 10.3724/zdxbyxb-2022-0339
摘要( 6 )   HTML( 0 )     PDF(3362KB)( null )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BALB/c小鼠采用高脂饮食建立肥胖模型的差异。 方法 32只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级BALB/c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雌性对照组、雌性高脂组、雄性对照组和雄性高脂组,每组8只。雌性对照组和雄性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雌性高脂组和雄性高脂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测量小鼠体重、内脏脂肪比、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并采用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粪便菌群构成。 结果 高脂饮食干预导致雄性小鼠体重和内脏脂肪比明显增加,病理表现为单个脂肪面积明显增大,肝脏脂肪滴堆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上升(均P<0.05),并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P<0.01)。而雌性高脂组体重、内脏脂肪比、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与雌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干预后小鼠肥胖相关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变化并存在性别差异,其中雄性高脂组肥胖相关菌属(如布劳特菌)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菌群结构变化更明显。 结论 高脂饮食喂养12周4周龄BALB/c雄性小鼠可稳定建立以内脏脂肪堆积、代谢功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变化为特点的内脏肥胖小鼠模型,而雌性小鼠高脂饮食诱导建立的肥胖模型这些特点不明显。

综 述
NLRP3炎症小体对种植体植入的影响   收藏
陈梓赟,顾新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1): 126-133.   DOI: 10.3724/zdxbyxb-2022-0614
摘要( 12 )   HTML( 0 )     PDF(614KB)( 1 )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LRP)3炎症小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稳定的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通过其下游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和白介素-18,以及胱天蛋白酶-1介导的细胞焦亡,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产生可能有利于种植过程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种植后的骨稳定。种植体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金属颗粒和菌斑可以激活NLRP3炎症小体进而促进骨吸收。已有研究多聚焦于骨科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和牙周炎,针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较少。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对种植体周围骨形成、骨吸收及种植体植入所致疼痛产生的影响展开综述,并对NLRP3炎症小体作为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可能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