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题报道  原 著  中药现代化  综 述 
专题报道
去泛素化酶JOSD2通过调控DNA损伤修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   收藏
葛孚晶,刘湘宁,张鸿宇,袁涛,朱虹,杨波,何俏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33-543.   DOI: 10.3724/zdxbyxb-2023-0256
摘要( 95 )   HTML( 14 )     PDF(6195KB)( 48 )

目的 研究去泛素化酶含约瑟芬结构域2蛋白(JOSD2)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进展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下载NSCLC转录组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limma差异分析和基因表达量分析考察NSCLC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去泛素化酶相关基因;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算法考察不同去泛素化酶对NSCL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考察高表达JOSD2的患者中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利用基因集变异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考察JOSD2表达水平与DNA损伤反应(DDR)通路的相关性;利用蛋白质印迹法考察JOSD2和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考察JOSD2在细胞内亚定位的变化;利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考察敲低JOSD2对DNA损伤类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NSCLC组织中JOSD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且与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与低表达JOSD2的组织比较,高表达JOSD2的NSCLC组织中DDR相关途径显著激活(均P<0.05),且JOSD2的表达水平与DDR相关途径激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JOSD2显著促进NSCLC细胞系的DDR过程,此外,DNA损伤剂处理可显著提高JOSD2的细胞核定位,而敲低JOSD2显著增强NSCLC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敏感性(均P<0.05)。 结论 JOSD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途径调控NSCLC的恶性进展,而敲低JOSD2可显著增强NSCLC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敏感性。

吉列替尼皮肤毒性的机制及冰片的潜在保护作用   收藏
周有容,尹一鸣,黄祥良,胡誉怀,何俏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44-557.   DOI: 10.3724/zdxbyxb-2023-0261
摘要( 39 )   HTML( 3 )     PDF(10591KB)( 18 )

目的 研究吉列替尼皮肤毒性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干预策略。 方法 对C57BL/6J雄性小鼠连续28 d灌胃给予吉列替尼,通过皮肤形态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角质形成细胞损伤情况。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给予吉列替尼,通过磺酰罗丹明B(SRB)染色法和显微镜观察法考察细胞死亡和形态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流式细胞术结合碘化丙啶/Annexin Ⅴ双染法、免疫荧光技术考察吉列替尼作用下HaCaT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结合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法考察细胞活性氧累积情况。采用SRB染色法筛选天然化合物库中能有效干预吉列替尼皮肤毒性的天然化合物。HaCaT细胞给予吉列替尼和/或冰片联合处理,考察冰片对吉列替尼皮肤毒性的体外干预效果。C57BL/6J雄性小鼠连续灌胃给予吉列替尼和/或冰片28 d,考察冰片对吉列替尼皮肤毒性的体内干预效果。 结果 体内研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吉列替尼皮肤毒性造模成功,且模型组雄性小鼠皮肤发生病理性改变,棘层和颗粒层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凋亡。体外研究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吉列替尼模型组发生凋亡、切割型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PARP)和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水平显著上调,活性氧累积明显增多。在天然化合物库中筛选发现冰片对HaCaT细胞死亡显示出极好的干预效果。在体外,相较于吉列替尼对照组,冰片+吉列替尼组凋亡明显减少,细胞中c-PARP、γ-H2AX及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在体内,冰片可缓解吉列替尼诱导的雄性小鼠皮肤病理性改变和皮肤细胞凋亡。 结论 吉列替尼通过引起细胞内活性氧累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导致皮肤毒性损伤。冰片可以通过减少活性氧累积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缓解吉列替尼的皮肤毒性作用。

Polo样激酶1抑制剂在奥希替尼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作用   收藏
代晓阳,刘湘宁,葛孚晶,朱宏道,郑楚润,严芳洁,杨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58-566.   DOI: 10.3724/zdxbyxb-2023-0305
摘要( 34 )   HTML( 0 )     PDF(3832KB)( 10 )

目的 研究Polo样激酶1(PLK1)抑制剂在奥希替尼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合用奥希替尼的抗肿瘤效果。 方法 利用药物浓度递增法构建对奥希替尼耐药的NCI-H1975细胞模型;在耐药细胞上合用肿瘤经典通路抑制剂库化合物与奥希替尼,筛选与奥希替尼存在协同作用的化合物;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考察奥希替尼耐药通路;利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考察PLK1抑制剂对奥希替尼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合用奥希替尼的抗肿瘤作用。 结果 成功建立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模型(耐药指数=43.45)。PLK1抑制剂GSK 461364和BI 2536与奥希替尼存在协同作用,与敏感细胞比较,奥希替尼耐药细胞中PLK1调控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显著激活,且在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NSCLC患者队列中,PLK1信使RNA水平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呈负相关(R=-0.62,P<0.05),证实NSCLC细胞中PLK1过度激活可能导致细胞对奥希替尼耐药。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PLK1抑制剂伏拉塞替和GSK 461364对奥希替尼耐药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小于敏感细胞,相较于单用奥希替尼,PLK1抑制剂与奥希替尼合用可显著增强对耐药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结论 PLK1抑制剂与奥希替尼合用对奥希替尼耐药的NSCLC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有可能用于奥希替尼耐药患者的干预和治疗。

腺苷对肿瘤获得性免疫的抑制作用及干预策略   收藏
王龙胜,张文欣,张洁,郑铭铭,潘孝汇,郭弘洁,丁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67-577.   DOI: 10.3724/zdxbyxb-2023-0263
摘要( 43 )   HTML( 3 )     PDF(1180KB)( 20 )

以肿瘤微环境中缺少免疫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冷肿瘤”通常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性低,探究“冷肿瘤”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干预,从而将其变成“热肿瘤”是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策略。作为腺苷三磷酸的水解产物,腺苷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对肿瘤获得性免疫具有抑制作用。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表面有丰富的腺苷受体,腺苷与受体结合后可以启动下游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的抗原提呈和免疫细胞活化,从而抑制肿瘤的获得性免疫。腺苷可下调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和共刺激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抗原向T淋巴细胞的提呈。腺苷抑制T淋巴细胞上T细胞受体与配体结合和跨膜信号传导,同时能抑制抗肿瘤细胞因子分泌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腺苷也通过抑制趋化因子的分泌和KCa3.1通道从而抑制效应T淋巴细胞运输至肿瘤部位并浸润。此外,腺苷通过促进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免疫检查点蛋白表达、提高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活性等途径遏制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鉴于腺苷对肿瘤获得性免疫的抑制作用,目前已有多种抑制腺苷生成或阻断腺苷受体的抑制剂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发阶段,旨在增强其他免疫疗法的效果。本文总结分析腺苷对肿瘤获得性免疫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并对抑制腺苷途径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无效胰腺癌患者再联合靶向治疗有效   收藏
张波,唐科忠,董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78-582.   DOI: 10.3724/zdxbyxb-2023-0258
摘要( 35 )   HTML( 1 )     PDF(3283KB)( 31 )

一例68岁男性患者因纳差乏力就诊,影像学和肝病灶穿刺活检结果提示胰腺体尾癌伴肝脏多发转移,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为2003.4 U/mL。患者采用改良FOLFIRINOX化疗方案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派安普利单抗)治疗两周期后胰尾及肝脏肿块未减小,CA199水平较前明显升高。从第三周期加用靶向药物安罗替尼后发现胰腺病灶及肝转移灶较前明显缩小,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及肝转移灶切除术。患者术后再次行三周期改良FOLFIRINOX联合安罗替尼及派安普利单抗治疗,三周期后采用安罗替尼及派安普利单抗维持治疗,随访患者至今(确诊后近19个月)未见明显复发。

阿来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疾病再用克唑替尼治疗有效   收藏
孙文佳,郑静,周建娅,周建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83-587.   DOI: 10.3724/zdxbyxb-2023-0319
摘要( 22 )   HTML( 2 )     PDF(962KB)( 3 )

一例54岁不吸烟的女性患者因背部疼痛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下肺肿块。肺部穿刺活检提示腺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肿瘤全身骨转移,确诊为ⅣB期右下肺腺癌(cT4N2M1c)伴骨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二代测序结果提示EML4-ALK融合(E6A20),同时伴CCDC148-ALKC1A20)、PKDCC-ALKPintergenicA20)和VIT-ALKV15A20)融合。患者在接受阿来替尼治疗后第32周出现咳嗽和活动后胸闷,复查CT提示双侧弥漫性磨玻璃影,考虑阿来替尼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在停止阿来替尼治疗并予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CT均逐渐改善,但原发性肺部病变增大。采用克唑替尼后,患者在25个月随访期间原发性肺部病变和间质性肺疾病均未复发。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改善中晚期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   收藏
包婺安,周霞,顾飞英,林娟,李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88-593.   DOI: 10.3724/zdxbyxb-2023-0290
摘要( 29 )   HTML( 1 )     PDF(635KB)( 6 )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对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到2022年7月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且新诊断肺癌(分期Ⅱa~Ⅲb)、接受新辅助ICI联合化疗治疗两个疗程、ICI治疗前后均完成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查的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病灶大小与位置、治疗药物、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结果以及肿瘤退缩情况。通过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寻找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中存在治疗前后差异的参数,并通过多元线性Lasso回归和岭回归筛选可能影响治疗后肺功能变化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52例受试者,其中男性50例(96.15%),中位年龄67岁,鳞癌43例(82.69%)。36例(69.23%)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病灶出现了缓解(长短径和减少30%以上)。ICI治疗后,肺通气功能中吸气肺活量和流量容积环呼气曲线下面积较基线改善(均P<0.05);弥散功能中肺总量较基线改善(P<0.05),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吸量有升高趋势。多元线性Lasso回归和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吸气肺活量会对吸气肺活量改善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Beta值=-0.435,t=-2.968,P<0.01),基线肺总量会对肺总量改善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Beta值=-0.266,t=-2.474,P<0.05),梗阻性肺炎改善也有利于肺总量改善(Beta值=0.308,t=2.443,P<0.05)。 结论 新辅助ICI联合化疗对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有积极影响,基线通气和弥散功能越差,ICI新辅助治疗后改善越明显。

原 著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肾纤维化机制   收藏
李华男,李佩芬,李善义,张雪莹,董欣茹,杨明,沈维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594-604.   DOI: 10.3724/zdxbyxb-2022-0672
摘要( 37 )   HTML( 2 )     PDF(3328KB)( 33 )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 将TGF-β1处理和未处理的肾成纤维细胞NRK-49F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分析测序结果,以错误发现率低于0.05且log2FC绝对值大于1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并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的小鼠肾纤维化模型和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SE104954数据集对这些基因在肾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进行验证。 结果 TGF-β1处理6、12和24 h后,分别有552、1209和102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发育、细胞死亡和细胞迁移过程中显著富集。KEGG分析显示,在TGF-β1诱导早期(TGF-β1处理6 h)主要表现为Hippo、TGF-β、Wnt信号通路的变化,而在TGF-β1诱导晚期(TGF-β1处理24 h)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局灶黏附和黏附分子连接等相关通路的改变。在TGF-β1处理6 h时291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中,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VdrLef1AhrFoxo1MycTcf7Foxc2Glis1等13个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在细胞模型中验证发现,TGF-β1可以诱导其中9个编码转录因子基因(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VdrLef1MycTcf7)的表达,其余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TGF-β1处理后无显著变化。在动物模型验证中发现,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MycTcf7显著上调,而Vdr显著下调,Lef1无显著变化。在GSE104954数据集中验证发现,IRF8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和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管间质中显著高表达,MYC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高表达,而其他7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TGF-β1诱导肾成纤维细胞基因差异表达,Irf8Myc可能是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潜在靶点。

基于理论域框架的癌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鲜雪梅,陈依琳,乔世娜,邵静,汪曼君,孙丽秋,叶志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05-615.   DOI: 10.3724/zdxbyxb-2022-0716
摘要( 25 )   HTML( 3 )     PDF(1480KB)( 4 )

目的 基于理论域框架分析影响癌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精准干预癌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ochrane library、Medline等数据库从建库到2022年6月关于癌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中英文文献。两位研究者独立识别、提取数据,收集研究特征和方法。采用Nvivo12软件以理论域框架理论域为一级节点对影响因素进行编码,然后使用主题分析提炼二级节点,最后对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和分析。 结果 共纳入34篇文献,共有194个编码点被编码到13个理论域,并归纳出31个二级节点;涉及环境和资源、社会/职业角色和认同、结果信念三个理论域的相关节点最多;知识、年龄、自我效能、疾病分期、社会支持、性别、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是对自我管理影响较多的单因素。 结论 癌症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涉及理论域框架的绝大多数理论域,并且具有交叉性、多源性和复杂性。

中药现代化
辽东楤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何大洪,曾玲晖,陈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16-626.   DOI: 10.3724/zdxbyxb-2023-0147
摘要( 37 )   HTML( 0 )     PDF(785KB)( 19 )

中国传统药材辽东楤木[Aralia elata (Miq.) Seem.]又称龙牙楤木,具有“补气安神,强精滋肾,祛风活血”的功效,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阳虚气弱、肾气不足、脾阳虚衰之水湿停滞、消渴、跌打损伤等症。楤木皂苷类化合物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辽东楤木具有广泛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主要包括通过调控离子稳态及抑制炎症发挥抗心肌缺血和缓解继发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增强机体免疫来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调控机体糖脂代谢发挥降血糖、调血脂药理作用;以及保肝护肝、神经保护和抗炎、镇痛作用。未来,辽东楤木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其开发及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二十年来对辽东楤木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针对辽东楤木的药理研究新思路,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降浊合剂通过调节TLR4/IκBα/NF-κB信号通路影响肥胖大鼠糖脂代谢   收藏
苏琼,江丹娜,钟钊,周开,龚文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27-635.   DOI: 10.3724/zdxbyxb-2023-0164
摘要( 23 )   HTML( 0 )     PDF(2720KB)( 4 )

目的 探究降浊合剂影响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的机制。 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降浊合剂组,每组各10只,其中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降浊合剂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给予50 g/kg降浊合剂浓缩液灌胃。各组干预8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白色、棕色脂肪中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解偶联蛋白1(UCP1)信使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白色、棕色脂肪中PRDM16以及各组大鼠白色脂肪中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白色、棕色脂肪中UCP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白色脂肪质量(P<0.01)、白色脂肪系数(P<0.05)和Lee’s系数(P<0.01)均显著升高;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含量均升高,其中三酰甘油含量升高明显(P<0.05);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PRDM16、UCP1的信使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降浊合剂组的白色脂肪质量、白色脂肪系数和Lee’s系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三酰甘油含量明显降低(P<0.01);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中PRDM16、UCP1的信使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升。此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白色脂肪中TLR4、磷酸化IκBα和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降浊合剂组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对于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 结论 降浊合剂可以通过调节SD大鼠体内TLR4/IκBα/NF-κB信号通路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体脂增加、生化指标异常表达及促进关键转录因子UCP1和PRDM16在白色、棕色脂肪中的表达,进而抑制肥胖大鼠的体脂形成,降低体重,缓解肥胖。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二十年文献质量评价   收藏
张晴晴,吴迪,王奕晨,郭凤赟,杨胜男,王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36-645.   DOI: 10.3724/zdxbyxb-2023-0072
摘要( 20 )   HTML( 0 )     PDF(1385KB)( 2 )

目的 评价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学质量,为提升该疾病临床研究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01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和Embase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RCT文献,经过筛选、信息提取,构建数据库,基于2010版CONSORT声明、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量表及与疾病相关附加评价指标对临床试验设计进行评价及分析。 结果 共纳入840篇文献。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量表,随机方法应用为高偏倚风险占5.95%;分配方案隐藏风险为不确定者占98.93%;患者或试验者施盲的风险不确定为98.69%;结果评估者施盲的风险不确定为100.00%;结果数据完整性高风险占2.86%;选择性报告的风险不确定为98.45%。CONSORT声明评价报告质量结果显示,100.00% RCT文献报告了引言、目标和干预措施等8个条目;36.79%的文献交代了随机序列产生方法,但仅有27.62%的文献交代了实施随机方案的人员,1.07%的文献隐藏了分配方案,1.31%的文献采用盲法;36.67%的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没有文献报告样本量预估方法。与疾病相关附加评价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7.02%的文献通过研究的伦理学审查;43.81%的文献指定中医证型;16.55%的文献排除重度异型增生;7.26%的文献有随访资料;65.12%的文献采用复合疗效指标;46.67%的文献应用组织病理学评价;2.62%的文献运用生活质量评价等。 结论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RCT整体偏倚风险偏高,大部分研究报告质量有待提高。今后需要加强RCT研究设计,并参考适宜的中医证据分级标准,根据研究目的选用不同研究方案,提供客观有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按照CONSORT原则进行适合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设计及结果报告。

综 述
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与抑郁症疗效相关   收藏
李嫣然,王慧颖,周建松,王长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46-652.   DOI: 10.3724/zdxbyxb-2023-0269
摘要( 60 )   HTML( 8 )     PDF(694KB)( 59 )

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TGF家族成员中一组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应激和抑郁相关机制的发展进程,在抑郁症炎症反应调控和各类细胞因子失衡恢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抗抑郁药物干预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群与TGF-β水平相关,抑郁症的心理症状群与TGF-β基因多态性相关。抗抑郁药物干预可能通过神经免疫通路中各种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的复杂相互作用上调TGF-β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调节细胞因子失衡,改善抑郁症状。此外,重组TGF-β1蛋白已在小鼠模型中产生有益的影响,基于TGF-β1设计的鼻喷雾剂具有起效迅速的独特优点。本文综述了抑郁症治疗前后TGF-β水平变化趋势以及与抑郁症症状改善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疗效评估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先天性恐惧防御行为的神经回路研究进展   收藏
赵佳佳,宋琦,吴永叶,杨丽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53-661.   DOI: 10.3724/zdxbyxb-2023-0131
摘要( 52 )   HTML( 2 )     PDF(1519KB)( 37 )

恐惧是危险刺激诱发的一种负性情绪,过度恐惧会诱发精神障碍类疾病。对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进行解析有助于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关于先天性恐惧的研究主要基于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信号刺激的应答反应机制,而不同类型恐惧信号输入由不同的神经环路调控。主嗅系统和副嗅系统神经回路接收并处理嗅觉刺激信息从而介导冻结等防御反应,视觉刺激信号诱发的逃跑行为主要通过上丘和下丘脑投射回路调控,而听觉刺激信息引发的逃跑等反应主要由听觉皮层投射回路介导。本文综述了视觉、听觉、嗅觉等系统危险刺激投射的神经回路变化,以期为相关精神疾病的诊治提供靶点信息。

神经血管单元与脑梗死后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收藏
周梦琴,苏芃,梁景岩,熊天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 662-672.   DOI: 10.3724/zdxbyxb-2023-0144
摘要( 42 )   HTML( 4 )     PDF(735KB)( 34 )

脑梗死的脑损伤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血管单元包括神经元、内皮细胞、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其失稳态直接参与了炎症免疫调节过程。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促使炎症过度反应协同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来启动脑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SIID),又以抗炎表型参与免疫抑制进展。SIID虽能缓解炎症导致的损伤,但同时导致脑卒中患者更易受到感染,导致全身性损伤而恶化病情。本文综述了SIID发生机制,神经血管单元重要组成细胞及其他相关免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脑梗死的再通、预后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