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邱爽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解释NMDA受体运输的调控机制
        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邱爽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最新成果论文“Postsynaptic RIM1 modulates synaptic function by facilitating membrane delivery of recycling NMDARs in hippocampal neurons”(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995852/),揭示了骨架蛋白RIM1参与调节突触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运输,进而调控突触可塑性及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NMDA受体是关键的记忆分子,突触上的数量受到精确调控,但是NMDA受体如何插入或者撤离突触一直是个谜。研究人员发现,参与突触前囊泡释放的核心分子RIM1不仅定位于小鼠海马的突触前,在突触后部位也有分布。他们通过在海马CA1区注射病毒并结合脑片电生理及行为学检测,发现突触后RIM1特异性参与调节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以及NMDA受体依赖的长时程增强(LTP),进而影响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利用生化及成像技术,他们进一步发现RIM1可以作为Rab11的效应因子,参与NMDA受体在突触部位的再循环过程,调节膜表面NMDA受体的表达量,进而调控NMDA受体的功能。
        该研究首次证实,以往被认为只在突触前定位并发挥重要功能的骨架蛋白RIM1,在突触后部位也有分布,并且特异性参与调控NMDA受体的再循环;同时提示了突触后受体囊泡可能与突触前神经递质囊泡共享相似的运输机制,为寻找干预突触后受体功能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是王洁洁博士和吕心游博士。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资助。
发布日期:2018-08-25 浏览: 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