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沈华浩教授团队与哥本哈根大学合作成果阐释肿瘤基因修复机制新发现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分裂速度相当快,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其基因组“质量”却相当稳定——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ickson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沈华浩教授团队通过合作研究,首次发现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期存在DNA复制行为,这是肿瘤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12月2日,研究论文“Replication stress activates DNA repair synthesis in mitosis”(doi:101038/nature16139)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633632),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经典的细胞分裂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细胞分裂周期分为复制前期(G1)、复制期(S)、复制后期(G2)和有丝分裂期(M)。学术界普遍认为DNA复制只能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应颂敏教授说:“我们在肿瘤细胞上发现了这一经典理论之外有趣的现象。”正常细胞的分裂遵循经典的细胞分裂周期理论,在S期完成DNA复制。“这好比工人扎扎实实工作8 h,产出的是质量过关的产品。但是,肿瘤细胞却有另外一套机制。它在‘规定动作’的S期快速进行DNA复制,本来8 h要干完的活,6 h就干完了,这样势必‘偷工减料’,因此留下了很多的DNA损伤,这让DNA变得很不稳定,它们会比正常细胞更容易受伤。”研究首次发现,癌细胞在有丝分裂期也存在DNA复制行为。“肿瘤细胞白天活儿太糙,还有很多剩下的,所以只能晚上加班。”应颂敏说:“我们还发现,有丝分裂阶段的DNA复制是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对维持肿瘤细胞基因的稳定性特别重要。”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Ian Hickson教授指出,有丝分裂期DNA复制的发现对许多领域包括DNA修复、DNA复制和癌症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刘英教授认为,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解决了该领域内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共同通讯作者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沈华浩教授认为,近年来肺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本项研究发现的肿瘤细胞特异性依赖的信号通路可为将来的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如果能中止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期的DNA复制,有望通过削弱肿瘤细胞DNA稳定性而控制肿瘤细胞增殖。
    本研究得到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81422031)、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14H160001)以及国家临床研究中心项目(2013BAI09B09)的支持。在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目前正在进行多个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其对慢性气道炎症和肺癌的病理调控作用。

发布日期:2016-01-30 浏览: 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