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俞云松教授团队在《柳叶刀·感染病学》发表耐药研究新成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教授团队在“超级细菌”耐药性与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完成的研究论文《中国血流感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MCR1流行情况:多中心纵向研究》于2017年1月27日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详见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16)30528X/fulltext。
        为明确我国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当中多黏菌素耐药情况、MCR1分布情况、MCR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携带MCR1菌株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俞云松教授团队联合全国临床和微生物协作网同道,开展了大范围、大样本量的临床感染病例研究,从2066株血流感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筛选多黏菌素耐药株及其MCR1基因阳性菌株,共获得21株多黏菌素耐药的MCR1阳性菌株。这2066株菌株来自全国22个省市28家医院,可能覆盖10亿人口区域。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血流感染患者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率和MCR1携带率都较低,且呈散发态势,传播能力有限;而且携带MCR1的菌株对很多药物仍然保持敏感,目前没有导致感染患者的不良预后。
        俞云松教授认为,目前多黏菌素耐药率和MCR1在我国血流感染患者当中检出率较低,可能与多黏菌素还未应用于临床有关。但是,一旦多黏菌素被批准用于临床,由于药物筛选作用,其耐药问题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另一棘手的问题。因此,在对很多药物仍保持敏感的情况下,需要严格探寻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指征,合理规范使用多黏菌素,同时加强多黏菌素耐药情况的监测,最大程度遏制多黏菌素耐药菌株及其MCR1基因传播。这一我国首个针对MCR1基因临床价值的纵向多中心临床病例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临床重要感染(血流感染)致病菌株中MCR1基因的分布和传播机制等数据空白,也为后续多黏菌素合理用药和耐药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发布日期:2017-05-22 浏览: 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