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徐妙博士参与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治疗新方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派遣到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学习的徐妙博士于2016年8月29日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题为“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细胞坏死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Identification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ced neural cell death via a drug repurposing screen)”论文(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22/n10/full/nm.4184.html)。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由埃及斑蚊传播。寨卡病毒首先发现于1947年,原来只是在非洲和一些南亚国家流行,引发的病症并不重,80%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在南美洲快速扩散,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迄今,6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寨卡病毒疫情,不幸的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正是在此严峻的背景下,今年三月份,徐妙博士所在的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新药。
    研究者们应用高通量筛选(HTS)方法, 在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和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三种细胞上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历时三个多月,研究者们终于在6000多种备选药物库里找到了三类有效药物:Emricasan可以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损伤,Niclosamide和CDK 抑制剂(如PHA690509)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相互间能协同抗病毒。这些药物对非洲型、亚洲型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
    研究者不仅首次找到了治疗寨卡病毒的新药,而且将所有的药物筛选结果存入一个开放型的PubChem资料库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共享,为寨卡病毒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7-03-15 浏览: 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