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6年 40卷 11期
刊出日期 2006-11-20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1837 赵孟良 关富玲 吴开成
空间可展板壳结构的展开分析

建立了空间可展板壳结构的运动学分析的基础方程式,利用广义逆矩阵理论分析了可展板壳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运动过程,给出了可展板壳结构从收纳(展开)状态到展开(收纳)状态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考虑位置增量高阶项的数值解,并取得了较好的展开分析精度.通过编制仿真程序进行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与传统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相比,该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建模简单,能够有效地分析可展板壳结构的复杂运动,并为空间可展板壳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 Vol. 40 (11): 1837-184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42 楼文娟 卢旦
在建厂房的风荷载分布及其风致倒塌机理

结合广东番禺某一厂房在施工过程中四面墙体均被阵风吹倒的事故,采用数值风洞方法,模拟了该厂房在实际施工状态下墙体所受的风荷载并剖析事故原因.进一步研究了单面墙体门窗开启对建筑物所受风荷载的影响.提出了施工过程抗风设计的风荷载取值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物由于屋盖尚未施工,处于局部敞开状态,墙体内、外两侧均受到风的作用.无屋盖房屋的墙体内侧负压较大,迎风墙面实际所受的净风压体型系数远大于设计时按照规范的取值.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所受风荷载的特殊性是导致该在建厂房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6 Vol. 40 (11): 1842-1846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47 刘德华 金伟良 张玉香
光纤传感器与结构基体的应变传递关系

为了明确光纤传感器测量的应变值与结构基体实际应变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结构基体光纤保护层传感光纤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光纤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因素,从理论上推导了结构基体与光纤传感器在拉力和三点加压作用下的应变传递关系并得出解析解.计算结果表明,传感光纤保护层的厚度越薄、保护层的长度越短、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小,光纤应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受到的影响越大.

2006 Vol. 40 (11): 1847-185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52 沈明卫 郝飞麟
连栋塑料温室自然通风流场的稳态模拟—— 防虫网对温室内流场的影响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对华东地区典型结构的连栋塑料温室内的自然通风流场进行了三维稳态模拟,分析了防虫网对温室内自然通风流场的影响.模拟温室采用1∶10的缩小模型,外界风向取平行于温室屋脊方向.模拟结果表明,不论温室是否配置防虫网,温室内的气流场分布均不对称.在无防虫网条件下,风压通风占主导作用,温室下部侧窗为主要通风口,气流强度在顶窗开口对侧区域相对剧烈,气流运动不均匀.在温室设置防虫网后,温室内气流强度有所减弱,热压通风作用增大,此时顶窗成为温室通风的重要部位;相对无防虫网的情况,温室内气流运动虽然在顶窗开口对侧中下部、顶窗开口侧上部有局部加强,但整体运动较为均衡.

2006 Vol. 40 (11): 1852-1857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58 阮连法 温海珍 崔新明
基于在险值的杭州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分析

把房地产业增加值作为市场风险的考察对象,选择GDP、建筑业增加值、房地产开发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市场风险的影响因子,构建房地产市场风险测量模型.通过收集1991-2003年杭州市房地产业发展数据,应用SPSS和Matlab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蒙特卡洛仿真,计算出在置信水平为90%、95%、99%时,杭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在险值(VaR)分别为16.891、27.182、51.315亿元.实证研究发现,杭州市房地产市场潜在的波动性较强,市场风险的累积水平较高.VaR方法可以应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够为政府控制市场风险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

2006 Vol. 40 (11): 1858-186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62 金伟良 宋志刚 赵羽习
工程结构全寿命可靠性与灾害作用下的安全性

从结构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工程结构的可靠性问题.结合历史统计资料研究,指出了在常规荷载作用下使用阶段的结构可靠性可以从设计规范上得到基本保障,而对于施工阶段和老化阶段的结构可靠性以及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爆炸、冲击和火灾等偶然灾害作用时的安全性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从荷载和抗力的分布模式、结构失效概率和(可接受的)目标失效概率、灵敏度分析和设计方案修正等角度对可靠度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采用现行规范的荷载抗力系数(LRFD)方法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可靠度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2006 Vol. 40 (11): 1862-1868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69 王征科 吴海若 胡巧玲 沈家骢
梯度渗透法组装仿木年轮结构壳聚糖棒材

受树木生长过程的启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壳聚糖成型方法,以氢氧化钠梯度溶液通过膜渗透中和壳聚糖醋酸溶液,使壳聚糖原位沉析,自行组装成仿木年轮结构材料.以体积分数为2%的乙酸溶液为溶剂,配制质量分数为4%的壳聚糖溶液,然后将其注满模具,脱模后依次放入质量分数为3%、4%、5%的NaOH凝固液中凝固1 h,制备了具有仿树木年轮结构的壳聚糖棒材.通过改变凝固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可以调节材料中层状结构的层厚与层间距.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该材料的抗弯强度高达96.8 MPa.采用梯度渗透法制备的壳聚糖棒材不仅在形态上与树木的年轮相似,而且仿木年轮结构起到了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使其更适合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

2006 Vol. 40 (11): 1869-1872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73 余萍 邱东江 樊瑞新 施红军 吴惠桢
掺杂ZnO薄膜的微结构及电学特性

用(ZnO)1-x(Al2O3)xx=w(Al2O3)=0、0.01、0.02、0.05)陶瓷靶材为原料,通过电子束反应蒸发生长了非故意掺杂及Al掺杂的ZnO(Al掺杂ZnO)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Raman散射及霍尔效应技术研究了薄膜的晶体微结构及电学特性.结果表明,由(ZnO)1-x(Al2O3)x(x ≤ 0.02)的靶材生长得到的Al掺杂ZnO薄膜仍具有高度c-轴取向的纤锌矿晶体结构,但随着薄膜中Al掺入量的增加,其c-轴取向性有所退化;Raman光谱测量表明,Al掺杂ZnO薄膜的本征内应力随着Al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ZnO)0.98(Al2O3)0.02薄膜中Al和Zn的原子个数比为6∶94,此时薄膜的内应力已接近饱和;Al掺杂ZnO薄膜的电阻率随着Al掺入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ZnO)0.98(Al2O3)0.02薄膜具有最小的电阻率(7.85×10-4 Ω·cm),这归因于该类薄膜同时具有高电子浓度(1.32×1021 cm-3)和较高的电子迁移率(6.02 cm2/(V·s)).

2006 Vol. 40 (11): 1873-1877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78 刘继忠 周晓军 华志恒
碳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率的脉冲反射法超声衰减测试模型

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率的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原理,假设复合材料中除孔隙外没有其他缺陷,各衰减影响因素间相互独立,将超声传播系统看作线性系统,建立了超声测试能量衰减模型和孔隙率计算模型.利用脉冲发射式超声测量系统和显微照相分析系统获得超声衰减数据和孔隙率数据,给出了基于模型的孔隙率拟合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拟合公式可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率的超声衰减测试计算,其结果可达到一般实际工程测试的精度要求.

2006 Vol. 40 (11): 1878-1882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83 刘鹏飞 俞学中 郭乙木 陶伟明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分离准则

考虑泊松效应和分离界面上摩擦应力的作用,建立了描述界面弹性应力传递的摩擦桥联理论模型,获得了纤维和基体的所有应力解.基于界面分离过程的能量平衡,获得了分离能释放率的表达式.通过引入一个界面分离准则,给出了求解临界分离长度的方法,获得了临界分离应力和桥联本构关系的表达式.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SiC/Ti-6Al-4V作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比剪滞模型更准确.

2006 Vol. 40 (11): 1883-1888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89 戴启洲 周明华 雷乐成
响应面法优化湿式氧化处理阳离子红X-GRL废水

以偶氮染料阳离子红X-GRL为模拟污染物,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出温度、氧气分压、搅拌速度、pH、染料质量浓度5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利用响应面法在60~180 ℃、氧气分压为0~2倍理论需氧量、搅拌速度为100~700 r/min、pH值为 2~10、染料质量浓度为500~2 931 mg/L范围内探讨了操作条件对染料去除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响应面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型拟和,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在通过响应面法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处理X-GRL废水,染料去除率接近100%.

2006 Vol. 40 (11): 1889-1894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895 张艳 吴林波 李枫 卜志扬 李伯耿
以乙酰丙酸为原料合成5-羟基乙酰丙酸的研究

对新型聚酯单体5羟基乙酰丙酸(5-HLA)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来源于生物质资源的乙酰丙酸(LA)为原料,通过改进的溴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了5-HLA.优化溴化反应温度、液溴滴加速率、反应介质用量等溴化反应条件;同时利用3溴乙酰丙酸甲酯等溴化物的分子内重排和歧化反应,对溴化反应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再利用,将中间产物5溴乙酰丙酸甲酯的产率从文献值30%提高到45%.5-溴乙酰丙酸甲酯经一步水解、乙醚连续萃取和重结晶得到5-HLA.改进后的工艺基于乙酰丙酸的产率为30%,与二步法相比,操作时间短,产率大大提高.

2006 Vol. 40 (11): 1895-1899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00 陈永平 范志强 王齐 傅智盛 徐君庭 徐红
掺杂MgCl2负载Z-N催化剂合成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乙烯

分别以MgF2和AlCl3掺杂的MgCl2醇合物为载体,制备了TiCl4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在MgCl2/TiCl4负载催化剂的载体中掺杂MgF2使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但是对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影响不大.在载体中掺杂AlCl3的催化剂虽然活性略有下降,但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显著增宽(重均与数均分子质量之比从10.4增大到27.7).以纯AlCl3为载体的TiCl4负载催化剂催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极宽的聚乙烯(重均与数均分子质量之比为55.2),而其催化活性为MgCl2/TiCl4负载催化剂的一半左右.

2006 Vol. 40 (11): 1900-1904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05 陈建国 郑连英
不同酶切方式制备的壳寡糖抑菌活性的研究

壳寡糖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其抑菌活性与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密切关系.由专一性的壳聚糖混合酶、内切酶和外切酶降解制备3种不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壳寡糖C-1、C-2和C-3样品,通过抑制生长速率的方法,研究了3种壳寡糖对几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壳寡糖对植物病原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C-1和C-2都有较好的抑菌活性,C-2的抑菌活性明显优于C-1,C-3基本上没有抑菌活性,反而促进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菌效果因壳聚糖酶的酶切方式、壳寡糖的质量浓度和供试菌种而异.

2006 Vol. 40 (11): 1905-1908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09 梁立峰 叶丹 沈文和 岑沛霖 徐志南
米多霉素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及结构鉴定

通过在龟裂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rimofaciens ZJU 5119)的发酵过程中添加5-氟胞嘧啶,得到了一种新的核苷类化合物A.通过电喷雾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主要信号的归属,推测化合物A是米多霉素的衍生物,区别在于嘧啶环上第5位的取代基是F,而米多霉素则是羟甲基.发酵液中化合物A的产量达到了0.8 g/L.化合物A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0.157 g/L,只有米多霉素的一半.

2006 Vol. 40 (11): 1909-1913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14 曾庆辉 方仕江
基于高分子乳化剂的共聚物流变行为及稳定性

考察了高分子乳化剂和小分子乳化剂共混使用对共聚物乳液流变行为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利用VT550旋转黏度仪研究了基于高分子乳化剂(聚乙烯醇)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乳液的流变特性,并分析了乳液的耐电解质(CaCl2)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共聚物的表观黏度下降,流动指数增大,体系黏度特性逐渐由假塑性流体向宾汉塑性流体转变.高分子乳化剂的加入明显增加了乳液体系的黏度,使得乳液流动指数增大,体系的耐电解质稳定性也大幅度提高.

2006 Vol. 40 (11): 1914-1917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18 黄健 黄志明 包永忠 单国荣 翁志学
温敏性水凝胶的溶胀模型和仿真

 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不同共聚组成的亚微米级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NIPA-AM)共聚物水凝胶粒子,利用光子相关光谱(PCS)技术测定其在水中的温敏相变行为.结果表明,随着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摩尔分数的增大,水凝胶粒子粒径增大.考虑交联剂交联效率和物理交联作用的影响,修正了Flory-Rehner弹性理论,并结合Choi混合自由能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水凝胶体积相变热力学理论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说明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共聚水凝胶的温敏溶胀行为.

2006 Vol. 40 (11): 1918-192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22 洪春 李勇 傅正杰 章少坡
CrVPO型催化剂上氨氧化合成2-氰基吡嗪的研究

研制了CrVPO型催化剂,引入集团结构适应理论定性解释了氨氧化催化合成2-氰基吡嗪的催化机理,通过实验考察了助催化剂磷及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在铬钒摩尔比为0.8、磷钒摩尔比为1.2、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的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得到的CrVPO型催化剂性能最好.通过实验得到最优反应条件为:370 ℃,2甲基吡嗪、水、氧气、氨气的进料摩尔比为1∶7.8∶8∶8,空速为0.2 h-1.反应的选择性达到92%,收率达到85%,并通过连续120 h实验验证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能良好.

2006 Vol. 40 (11): 1922-1925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26 黄海 陈祥献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语音信号共振峰频率估计

由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初步估计出的语音信号的各阶共振峰频率确定相应带通滤波器的参数,并用该参数对语音信号作滤波处理,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得到一族固有模态函数(IMF),按能量最大原则确定出含有共振峰频率的IMF,计算出该IMF的瞬时频率和Hilbert谱即得到语音信号的共振峰频率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须对语音信号进行分帧截断,提高了语音信号共振峰频率估计的时频分辨率和准确性,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共振峰频率随时间的快速变化.

2006 Vol. 40 (11): 1926-1930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31 裘正军 宋海燕 何勇 林丽兰
基于虚拟仪器的农田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精细农业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数据采集(DAQ)卡与计算机等组成.软件平台的设计采用LabVIEW.利用多种传感器采集农田的属性信息,输出信号经数据采集卡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空间信息,经由串行端口接入计算机,由软件平台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时同步地测量和分析农田的多源信息,并利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测量数据,测量项目易于扩充,为精细农业田间信息快速采集和处理设备的开发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联结奠定了基础.

2006 Vol. 40 (11): 1931-1936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37 张海红 王健 杨红春
肱二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的肌电信号特征

采用线性分析指标平均振幅、平均功率频率和非线性分析指标Lempel-Ziv复杂度、确定性线段百分比,分别对在5、10和15 kg 3种负荷水平下肱二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表面肌电信号的线性和非线性指标的均值在离心和向心2种收缩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振幅和确定性线段百分比的均值在3种负荷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平均功率频率和 Lempel-Ziv复杂度的均值在3种负荷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线性和非线性指标的斜率在3种负荷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离心和向心2种收缩类型间仅有平均振幅存在显著差异(P<0.001).实验结果为在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的疲劳相关性指标的变化具有非疲劳特异性的观点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2006 Vol. 40 (11): 1937-194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37 张海红 王健 杨红春
肱二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的肌电信号特征

采用线性分析指标平均振幅、平均功率频率和非线性分析指标Lempel-Ziv复杂度、确定性线段百分比,分别对在5、10和15 kg 3种负荷水平下肱二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表面肌电信号的线性和非线性指标的均值在离心和向心2种收缩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振幅和确定性线段百分比的均值在3种负荷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平均功率频率和 Lempel-Ziv复杂度的均值在3种负荷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线性和非线性指标的斜率在3种负荷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离心和向心2种收缩类型间仅有平均振幅存在显著差异(P<0.001).实验结果为在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的疲劳相关性指标的变化具有非疲劳特异性的观点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2006 Vol. 40 (11): 1937-194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42 张晓倩 顾新建 潘旭伟 徐园园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装设计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

分析了服装设计资源的特点以及设计资源库的作用,提出了服装设计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服装产品族主结构模型对资源库进行结构化表示,建立了内容关系模型统一表达资源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给出了通过客户需求分解,建立与资源类实例匹配的资源检索过程.介绍了设计资源库在服装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构建设计资源库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设计资源,使其在服装大批量定制开发设计过程中得到共享和重用,提高服装大批量定制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006 Vol. 40 (11): 1942-1946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47 陈琳 刘翔 孙优贤
单交叉路口交通流的通用多相位智能控制策略

为提高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信号控制的效率,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策略.根据实际交通状况交互建立单交叉路口的通用模型,根据当前路口各车流向的车流量实时分布信息,及时调整相位数和各相位的车流向组合.实时传递路口交通情况,采用模糊控制策略,以车辆延误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单交叉路口的信号相位和相位绿灯时间分别进行优化.根据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普通信号控制方案作了对比.结果表明,这种通用信号控制方案能使交通流量总体趋于均衡,缩短了车辆延误时间.

2006 Vol. 40 (11): 1947-1950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51 王晓萍 林桢 金鑫
紫外扫描式水质COD测量技术与仪器研制

介绍了一种基于紫外全波段扫描的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测量技术以及运用该技术设计开发的在线COD测量仪器.该仪器采用嵌入式微机系统实时采集与计算由紫外分光扫描系统得到的多个紫外吸光度,运用反相传播(BP)神经网络建立紫外吸光度和COD的数学模型.在实际使用时利用该模型的Levenberg-Marquardt快速算法,根据实际水样的吸光度值可以快速推算出水样的COD值.实验结果表明,该COD测量仪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2006 Vol. 40 (11): 1951-1954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55 叶范波 唐任仲 贾东浇
面向中小企业过程集成的数据集成平台研究

为满足中小企业对业务过程集成的需求,提出了支持过程集成的自动数据交换方法,开发了支持异构系统集成的软件平台.通过分析制造企业业务过程管理及其对集成的需求,构建了关系数据库与可扩展标识语言(XML)的映射模型,使用XML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载体,通过导出映射模式将源数据库数据转化为XML数据,再通过导入映射模式将XML数据转化为目标数据库数据,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数据实时交换.该平台可以根据业务过程灵活设置,具备柔性集成的功能,实现业务过程自动的平滑无缝对接,便于企业内部协作.实际运用表明,该数据集成平台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的过程集成,还可以扩展到与外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

2006 Vol. 40 (11): 1955-1959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60 林雪纲 朱淼良 许榕生
信息系统生存性的层次化计算

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和层次化系统状态的分析模型来量化计算信息系统的生存性.通过系统定义和系统生存性测试逐层计算系统的生存性.定义系统为一种以系统服务为中心的层次结构,生存性测试是基于事件的分类分级来实现的,通过逐层计算系统的可抵抗性、可识别性和可恢复性来表示系统生存性.实例分析表明,这种基于层次化系统状态的生存性计算相比传统的基于系统状态的分析模型,避免了直接的状态定义和分析,具有更好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及可编程性.

2006 Vol. 40 (11): 1960-1965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66 代建华 陈卫东 潘云鹤
单源综合推理的研究

为了克服综合推理理论对多源的要求,包括对参加综合的源具有可比结构的要求,以及对所有源具有相同个数可对应部件的要求,提出了单源综合推理的概念和模型.在单源综合推理中,对单个源构建了算子操作和综合操作来得到结果空间,算子操作对源或源的部件进行操作,而综合操作是对源与部件库中的部件进行综合.图案生成示例表明,单源综合推理放松了对综合源的要求,具有更明显的形象性,部件库的引入也很合理,是对综合推理的扩充和发展.

2006 Vol. 40 (11): 1966-197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72 王云峰 沈海斌 严晓浪
输出-密文混和反馈混沌流密码的设计

针对利用混沌轨道信息的密码分析,设计了一种输出-密文混和反馈模式的混沌流密码.使用一类区间数目参数化的分段线性混沌映射,通过多次迭代此类映射产生混沌信号.混沌信号的奇数位用来生成密钥流,偶数位和密文合并后作为后续状态反馈给密钥流发生器.在有限精度实现时,通过引入m序列扰动,克服混沌系统的有限精度效应对密钥流的影响.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产生的密钥流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密码系统是安全的,便于软硬件实现;并且可以在算法级调节加密速度,满足不同应用的速度要求.

2006 Vol. 40 (11): 1972-1975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76 蔡文郁 张昱 金心宇 周绮敏
一种基于PID控制的自适应随机早期检测算法研究

为了解决随机早期检测(RED)算法中参数调整困难、收敛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RED改进算法(PIDRED).算法建立了传输控制协议(TCP)/主动队列管理(AQM)负反馈控制模型,利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收敛理论求取PID控制系数,根据实际平均队列长度与预期队列长度的偏差值动态调整RED最大丢包率,从而自适应地调整RED参数.仿真结果表明,PIDRED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小的队列抖动,提高了主动队列管理策略的鲁棒性.

2006 Vol. 40 (11): 1976-1979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80 王生发 顾新建 钱亚东 马军
基于混合模型的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特性分析

针对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数学模型在高速时的计算力矩与实际输出力矩存在较大偏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的混合制动力矩模型,在电涡流缓速器低速时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力矩,在高速时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来逼近非线性输出力矩.分析了电涡流缓速器的输出制动力矩在低、高速时的特性,提出了数学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切换点的选择方法.通过实验对比了基于数学模型和基于混合模型的制动力矩曲线的逼近效果,结果表明混合模型更为有效.

2006 Vol. 40 (11): 1980-1984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85 庞茂 周晓军 胡宏伟 孟庆华
高速加工中速度前瞻控制新算法研究

为了避免在高速加工中高曲率轮廓导致的工件过切和机床的异常振动,提出了一种实时的速度前瞻软件控制新算法.该算法基于S型加减速方案,通过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对离散加工路径的分析发现高曲率点,根据加减速特性预估高曲率点处的最优速度,最后对加工路径施加相应的运动学曲线规划,实现了加工速度自适应于加工路径的变化.应用该算法使得加工速度变化平稳,较之传统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2006 Vol. 40 (11): 1985-1988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89 刘林 俞小莉 翟昕 张喜州
液氮发动机的热力循环设计

针对基于单级朗肯循环的液氮发动机效率低和主换热器外表面结霜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等熵膨胀的液氮-甲烷-乙烯-R134a四级朗肯循环液氮发动机动力系统新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液氮在所设计的热力循环下的比输出功比采用单级朗肯循环提高了129%;即便充分考虑不可逆因素的影响,液氮的比输出功也远大于蓄电池的比输出功.由于新系统中最上一级热力循环的温度超过水的冰点,避免了主换热器的结霜问题,同时将太阳热能引入新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动力系统的效率.比较了基于新循环与基于二级布莱顿循环的液氮动力系统,指出在理想情况下两者的比输出功接近,但当考虑压降和温差等实际因素时,二级布莱顿循环的比输出功远小于所设计的多级多组分朗肯循环.

2006 Vol. 40 (11): 1989-1993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94 庞茂 周晓军 胡宏伟 孟庆华
基于解析小波变换的奇异性检测和特征提取

为提高信号奇异性检测的精度和故障特征提取的有效性,利用信号和噪声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沿尺度方向的不同传播特性,提出了一种通过解析小波极大模重构进行信号奇异性检测和滤噪的方法,并将解析小波分析引入机械故障诊断中.分别采用实小波极大模和解析小波极大模分析汽车主减速器性能试验机上采集的几种故障振动信号,并进行主减速器故障诊断.试验结果表明,解析小波极大模相比实小波极大模具有更好的奇异性检测效果,能够突出故障特征,从而有效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2006 Vol. 40 (11): 1994-1997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1998 何宏舟 骆仲泱 岑可法
一个可用于比较煤焦反应性的判据

提出一个可用于比较煤焦反应性的通用判据,以消除因研究对象含碳量不同而带来的判断误差.定义试样在热天平非等温实验中的最大失重速率与该样品干燥无灰基含碳量的商为最大比失重速率,采用最大比失重速率对不同煤种、同一煤种的不同宏观煤岩和同一宏观煤岩不同燃尽度煤焦等试样的反应性进行了判断,同时与采用其他判据的判断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最大比失重速率作为比较物质反应性的判据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煤焦之间的反应性;热天平试验升温速率对判断结果没有影响.

2006 Vol. 40 (11): 1998-2001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002 陆胜勇 李晓东 章骥 池涌 严建华 陈彤 岑可法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垃圾焚烧炉运行和污染物排放分析

在杭州某150 t/d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上试验研究了焚烧炉运行参数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了各运行参数对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贡献,实现了高维复杂数据的降维,并分析了多环芳烃和典型无机污染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用2个主成分就可以描述原有变量80%以上的信息,主成分1保留了与温度相关的大部分变量以及给水压力和汽包压力的信息,主成分2主要提供了给水温度、总风量和主蒸汽压力的信息.多环芳烃各同系物在尾部烟道的生成途径是相同的,CO和多环芳烃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而SO2和NOx与多环芳烃的关联不大.

2006 Vol. 40 (11): 2002-2006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007 周俊虎 谢琳 程军 谢斌飞 戚峰 岑可法
富含三类大分子有机质的废弃食物发酵产氢特性

以富含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5种废弃食物为发酵底料,采用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研究了其发酵产氢特性,并利用色谱仪分析了发酵产物的气相和液相组成.结果表明,米饭、马铃薯、青菜、瘦猪肉和肥猪肉发酵生成的H2与CO2的体积比分别为0.77、0.82、0.82、0.93和0.82,H2与CH4的体积比均高于4,有些甚至没有CH4产生.将厌氧活性污泥加热预处理能够有效抑制产甲烷菌,同时又保持产氢菌芽孢的活性.在米饭、马铃薯和肥猪肉发酵生成的脂肪酸中丁酸的体积分数最高;在瘦猪肉发酵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最高;而在青菜发酵液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体积分数相当.

2006 Vol. 40 (11): 2007-2010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011 卢敏 龚兴国 郭建军 盛卸晃 汪辰卉 郑乐
念珠藻Fe-SOD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根据低等物种Fe-SOD核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念珠藻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了念珠藻Fe-SOD基因.将此基因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2b(+),构建成工程菌pET-SOD,并转化至大肠杆菌宿主.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得Fe-SOD蛋白分子量约为28 kD,占全菌蛋白的78%,并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目的蛋白的SOD比活力达1 100 U/mg,在紫外可见光谱中表现出金属Fe的特征峰.肿瘤细胞共培养试验表明,此Fe-SOD具有一定的抗SPC-A-1肺腺癌细胞增殖的能力.

2006 Vol. 40 (11): 2011-2015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2016 项盈 贾冰冰 沈丹 黄国平 解纯刚 郑强 金洁 王金福
冻存复苏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冻存复苏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被传至15代并分别诱导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以此研究冻存干细胞的扩增和分化潜能.结果表明,复苏细胞在软骨细胞诱导液的作用下分化为软骨细胞,对甲苯胺蓝异染并通过RTPCR检测出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在脂肪细胞诱导液的作用下,可检测到被诱导细胞中脂滴的产生,通过油红O染色显示出细胞核周围聚集的脂滴;在神经细胞诱导液的作用下,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均检测出被诱导细胞具有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分化细胞延伸分支, 末端为典型曲张体.推断复苏的hMSCs仍是具有向软骨、脂肪和神经元多系分化的潜能性干细胞群,可以作为细胞组织工程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干细胞来源.

2006 Vol. 40 (11): 2016-2020 [摘要] ( 0 ) [HTML 1KB] [ PDF 0KB] ( 0 )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出版社406室 邮编:310007
联系电话:0571-87952273 E-mail:xbgk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