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吕志民教授团队揭示氧气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新机制


       2019年10月,吕志民教授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钱旭教授团队合作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题为“KDM3A senses oxygen availability to regulate PGC1amediat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的论文(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19.09.019),揭示了去甲基化酶KDM3A作为氧气感受器通过感受微环境氧气浓度调节PGC1α甲基化水平,影响PGC1α活性从而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PGC1)家族包括PGC1α、PGC1β和PRC,通过结合并提高多种转录因子(如NRF1/2、ERRa、PPARa)活性,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人员发现,在低氧情况下,PGC1α的224位赖氨酸(Lys,K)残基发生单甲基化修饰(K224me)。该修饰阻止PGC1α与NRF1/2结合,从而抑制NRF1/2转录活性,导致线粒体DNA拷贝数降低和氧化呼吸能力减弱,最终减少线粒体耗氧能力。为了进一步明确低氧导致PGC1α发生甲基化修饰的原因,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A参与其中。KDM3A能够去除PGC1α K224甲基化修饰,并且这一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氧气参与。在低氧情况下,KDM3A由于缺少氧气而活性降低,导致PGC1α K224甲基化水平升高,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氧气消耗水平降低,肿瘤细胞生存能力增强。研究人员还发现,PGC1α K224甲基化水平与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微环境氧气浓度密切相关:氧气浓度越低,PGC1α K224甲基化水平越高,提示该研究所发现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病理参考价值。


       该研究得到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发布日期:2019-10-25 浏览: 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