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 Vol.39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1. 拟南芥AGO2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赵丽, 夏文强, 蔡新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5.101
摘要   PDF(pc) (6608KB)(1014)   
Argonaute (AGO)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对基因沉默和植物抗病性起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了解AGO作用机理,今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拟南芥AGO蛋白各成员的细胞定位进行预测,并对AtAGO2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10个拟南芥AGO蛋白均不含信号肽序列,表明它们不是外泌蛋白。AtAGO1,AtAGO2,AtAGO3,AtAGO4和AtAGO9带有核定位信号,但携带的核定位信号肽序列各不相同,显示这些AGO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克隆AtAGO2全长序列,构建获得与报告基因eGFP融合表达的细胞定位检测载体pCHF3eGFP∷AtAGO2,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瞬时表达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AtAGO2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处理诱导AtAGO2蛋白在细胞质膜及其周围 “颗粒化”聚集,但抗病诱导剂苯并噻二唑(benzothiodiazole, BTH)处理不影响AtAGO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这些结果说明AtAGO2可能通过JA途径参与植物抗病性的调控。
2. 2013年第1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1-.  
摘要   PDF(pc) (60409KB)(517)   
3. 人工合成抗菌肽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
赵亦静, 倪密, 诺林, 王学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1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091
摘要   PDF(pc) (2146KB)(720)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真菌病害,广泛存在于中国的产棉区,使棉花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虽然,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抗病基因,但很难在陆地棉中发现。为了寻找对棉花黄萎病菌有强抑制作用的抗菌肽或基因,人工设计和合成了20条抗菌肽(简称“人工肽”),通过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到3条最有潜力的人工肽(D4E1、D51和D28),并与2条天然抗菌肽(Decoralin和Pseudin,简称“天然肽”)进行对比,用于鉴定其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D4E1和D51这2条人工肽的抑菌活性最强,在多肽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几乎能100%地抑制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显示出高抗特性。同时,实验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抗菌肽疏水活性,结果表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时间可以更有效地表示抗菌肽的疏水活性,从而能更准确推测抗菌肽的抑菌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说明:1)如果有一个好的人工设计,人工肽对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会比天然肽更佳;2)人工肽的氨基酸序列可推导出核苷酸序列,作为抗棉花黄萎病的候选基因,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可获得抗病新品种。
4. 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5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王伟, 杨惠, 王政逸, 陈卫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1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1.11.221
摘要   PDF(pc) (2050KB)(978)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菌株GD118不同生长时期的总RNA为材料,以18S rRNA作为内参基因,根据实验室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已获得的立枯丝核菌基因片段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A、B、C、E、F基因(分别为双组分反应调节子、激活巨噬细胞糖蛋白、胞外金属弹力蛋白酶、亲环蛋白、内质网囊泡蛋白ERV29)的表达,以期找到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从菌核开始形成到菌核成熟的过程中,这5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且菌核在成熟时表达量最低,但成熟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迅速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之后表达量基本保持不变。提示这5个基因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的不同时期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说明这5个基因可能受菌核形成过程中胁迫条件的诱导表达。
5. 香蕉穿孔线虫cathepsin B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李丹蕾1,2, 李宇1, 谢辉1*, 徐春玲1, 黄欣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2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6.031
摘要   PDF(pc) (5441KB)(961)   
为了获得香蕉穿孔线虫的cathepsin B基因,分析该基因的序列、结构及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寄生线虫组织蛋白酶的功能及其在线虫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应用SMART技术构建了香蕉穿孔线虫cDNA文库;采用SL法,克隆得到香蕉穿孔线虫cathepsin B基因全长cDNA,通过测序获得1 257 bp全长序列,命名为Rs-cb-1 (GenBank GU360972),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包括1 071 bp的完整ORF,编码356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1 400。对该基因的序列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2级结构和三维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Rs-cb-1序列与其他寄生虫的cathepsin B基因序列相比,该基因与秀丽小杆线虫cathepsin B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其编码蛋白主要为细胞外分泌蛋白,定位于微体(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膜和内质网管腔上,约有25个氨基酸跨膜区段位于蛋白质的C端,其表面电荷呈明显的极性分布;另外,通过同源建模获得该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图,这些结构与已报道的cathepsin B生物学功能相符。本研究分离克隆得到的Rscb1,是首个分离克隆得到的香蕉穿孔线虫cathepsin B基因,从而为该线虫组织蛋白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6. 通过重叠PCR构建2个增强型植物花特异双向启动子
张雄飞1,2, 刘雅莉1,2*, 娄倩1,3, 祁银燕1,3, 杜灵娟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3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1.12.011
摘要   PDF(pc) (4561KB)(1234)   
基于植物基因工程要求精确调控的目标,为转基因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启动子,使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设计并人工构建了2个增强型植物花特异双向启动子
pPCHS-35S enhancer-pLCHS和pPCHS-OCS enhancerpLCHS。实验中,用本实验室保存的矮牵牛花特异启动子核心序列pPCHS、百合花特异启动子核心序列pLCHS、CaMV 35S增强子序列35S enhancer、OCS增强子序列OCS enhancer为模板,根据重叠延伸PCR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0条引物,进行两轮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成功拼接出了与设计的双向启动子大小一致的2段序列。使用DAN回收试剂盒回收两段序列,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中并导入大肠埃希菌TOP10进行扩繁和保存,扩繁菌液进行测序分析,测序证实得到的两段序列与设计的双向启动子序列完全一致,成功获得2个增强型植物花特异双向启动子。本研究的结果能为今后利用多基因共转化的方法精确调控矮牵牛、百合等重要花卉的观赏性状提供有用的启动子。
7. 矮牵牛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及转BIO, bio基因研究初报
李颖, 刘姬艳, 胡江琴, 陈哲皓, 胡灵芝, 王利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4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051
摘要   PDF(pc) (2419KB)(691)   
BIO organs (BIO)是百脉根中调控器官形态及大小的基因。首先改良了矮牵牛愈伤诱导和再生体系,并进一步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定向将BIO及其突变基因bio导入矮牵牛中进行功能研究。结果证实含0.1 mg/L 6-BA 的MS培养基有利于矮牵牛组培苗的增殖,添加了1.0 mg/L 6-BA和0.1 mg/L NAA的MS培养基有利于愈伤以及不定芽的诱导。对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BIO及其突变基因bio被成功转入了矮牵牛中。表型观察结果显示:转BIO及其突变基因bio的植株叶片边缘均呈现不规则形态,部分叶片缺刻,出现由一个叶片向两个叶片分裂的趋势。其中转BIO基因植株部分叶片面积减小,叶片变窄或几乎只剩主叶脉。该研究证实BIO基因对保持叶片器官形态起到关键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探索BIO基因的调控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8.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重金属汞、镉和铅污染水稻叶片鉴别
张龙1,2, 潘家荣1, 朱诚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5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2.171
摘要   PDF(pc) (2068KB)(693)   
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建立重金属Hg、Cd和Pb污染水稻叶片的判别模型,以发展快速检测重金属污染水稻的技术。结果表明:在模拟稻田重金属Hg、Cd和Pb质量分数分别在1.5、1和500 mg/kg条件下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叶片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小波函数(daubechies 2, db2)在0~5水平预处理后分别输入反向传递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BPNN)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RBFNN)预测的结果表明,小波转换采用db2函数第3分解水平对光谱的预处理结合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对重金属胁迫下水稻叶片识别效果最优,对Hg、Cd和Pb污染土壤上以及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5.5%,81.8%,91.3%和100.0%。这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水稻的识别上提供了初步依据,并有利于保障植物环境安全。
9. 涝胁迫对不同丹参品系苗期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路萍1, 张 利1*, 王 萌2, 王涛1, 姜媛媛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5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2.213
摘要   PDF(pc) (782KB)(738)   
以四川省中江县6个丹参品系幼苗为试材,采用土培模拟涝害的方法,研究涝胁迫对丹参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游离脯氨酸(proline,Pro)质量分数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涝胁迫5 d作为模拟涝胁迫的最佳条件。在受到涝胁迫时,组培大叶丹参的SOD和CAT活性最高,组培小叶丹参的最低;矮秆大叶丹参的POD活性最高,组培小叶丹参的最低;四倍体小叶丹参的Pro质量分数和MDA的质量摩尔浓度最高,中江野生丹参的Pro质量分数最低;组培大叶丹参、高秆大叶丹参和矮秆大叶丹参的MDA质量摩尔浓度相同,且低于其他3个品系。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彼此呈独立作用态势,均可作为鉴定丹参抗涝性的生理指标。
10. 3种柑橘病原真菌对苯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敏感基线研究
侯欣, 陈国庆, 王兴红, 朱丽, 李红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6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191
摘要   PDF(pc) (2488KB)(618)   
黑点病(Diaporthe citri)、黑斑病(Guignardia citricarpa)和脂点黄斑病(Mycosphaerella citri)在柑橘上的发生日趋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尽管加强栽培管理对病害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药剂防治仍然是目前这几种病害的最有效途径。苯醚甲环唑是最近登记用于柑橘病害防治的DMI (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 14α-demethylation inhibitors)类杀菌剂,苯醚菌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QoI(苯醌外部抑制剂,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类杀菌剂,具有应用于柑橘上述病害防治的潜力。本研究从全国各柑橘产区分离获得柑橘黑点病菌菌株48个,黑斑病菌菌株46个,柑橘脂点黄斑病菌菌株50个,在含药培养基上测定抑制5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药剂有效剂量(EC50值),结果表明:黑点病菌、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菌丝生长对苯醚菌酯的敏感基线依次为0.003,0.011和0.035 μg/mL,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依次为0.149,0.008和0.970 μg/mL,黑点病菌孢子萌发对苯醚菌酯的敏感基线为0.001 μg/mL。由此可见,我国柑橘黑点病菌、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种群对苯醚菌酯敏感,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种群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显示这两个药剂在防治这些病害中的潜力。柑橘黑点病菌、黑斑病菌和脂点黄斑病菌种群苯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的确定,可以为这些药剂推广后的抗药性监测奠定基础。
11. 氰胺对‘翠冠’梨花芽休眠解除及内源激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刘冬峰1, 陈露露1, 李国鹏1, 王涛2, 滕元文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6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6.291
摘要   PDF(pc) (2916KB)(734)   
芽休眠是多年生落叶果树适应恶劣环境的生理过程,当低温需冷量满足且环境温度适宜时芽休眠解除并萌发,由休眠不足而引发的春季花期延长等现象对我国南方砂梨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特以早熟品种‘翠冠’为材料研究氰胺对花芽休眠解除及内源激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物候期的调查结果表明:‘翠冠’花芽休眠期内喷施氰胺可提早花芽萌发,而且较高质量分数(2%)的氰胺促进花芽萌发的效果更显著;氰胺处理可提早‘翠冠’的初花期和盛花期但未提早果实成熟期。氰胺处理后花芽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氰胺处理后花芽中赤霉素(GA3) 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处理20 d后2%氰胺处理的GA3显著高于对照;与其他内源激素的变化相比氰胺对花芽中脱落酸(ABA) 的含量影响更为显著,推测ABA在氰胺处理后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翠冠’花芽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转化表明,随着自然休眠的解除花芽内分生组织活动增强。
12. 酵母菌A82-2的分类鉴定及对桃软腐病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周小虹#, 闫冬#, 陆兆新, 吕凤霞, 沈昌, 别小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7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231
摘要   PDF(pc) (3005KB)(843)   
对1株具有抗桃软腐病菌的酵母菌A82-2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通过4种不同的抑菌实验研究该酵母菌对桃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的拮抗作用:平板抑菌实验表明菌株A82-2对R. stolonifer为拮抗阳性;菌株混合培养实验说明菌株A82-2对R. stolonifer抑菌效果明显,且与菌株A82-2菌悬液的含菌量呈正相关;发酵液抑菌实验表明菌株A82-2并没有向胞外分泌抑菌活性物质,说明菌株A82-2不是通过产生抑菌物质对R. stolonifer产生抑制作用,而是通过菌株之间的营养竞争和空间竞争产生拮抗作用;活体研究表明:1×108 cfu/mL菌株A822,对接种了1×105个孢子/mL桃软腐病菌的桃果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对该酵母进行了传统分类鉴定,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2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拮抗酵母菌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该菌在果蔬病害的生物防治和防腐保鲜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13.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茶叶品质的判别研究
陈美丽, 唐德松, 张颖彬, 康受姈, 施梦南, 龚淑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6.111
摘要   PDF(pc) (1375KB)(797)   
采用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方法分析茶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GC-MS)信号,结合感官审评对茶叶品质进行预测判断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大佛龙井、西湖龙井、茉莉花茶、滇红和祁红的判别效果良好,建立的判别函数经10倍交叉验证正确率达100%,回判率达100%。以茶叶等级(价格)为目标函数,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对GC-MS出峰信号进行回归分析,对大佛龙井、茉莉花茶、滇红和祁红的等级(价格)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依次为0.98、0.94、0.99、0.98,表明利用PLSR分析结合GC-MS对茶叶等级(价格)判别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14. 基于CT图像的苹果内部品质无损检测
黄滔滔, 孙腾, 张京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9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1.12.071
摘要   PDF(pc) (2915KB)(872)   
通过对苹果CT断层扫描图进行灰度分割,并在分离出其有效果肉区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了基于果肉区CT均值的苹果整体内部品质的无损检测模型。首先统一CT图片的窗宽/窗位为430/-210,在此基础上确定CT值与灰度值的线性模型;然后利用Otsu自适应阈值法,对图像进行灰度分割,分离出苹果中心剖面的全部果肉区域,统计出该区域图像的灰度像素数加权均值,再转化成CT均值;最后建立上述中心剖面果肉区CT均值与苹果整体品质的关系模型,可以发现苹果的糖度、可滴定酸度、含水质量分数均与果肉区CT均值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R2值分别为0.8464、0.8233、0.9075,且平均预测误差分别小于5.0%、7.4%、3.8%。
15. 腹泻仔猪病原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张静, 姜中其*, 虞惠贞, 吴永福, 蒋明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9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3.191
摘要   PDF(pc) (1717KB)(1035)   
为了探索仔猪大肠埃希菌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变迁以及与耐药性可能存在的关系,在直肠棉拭采集浙江省规模猪场腹泻仔猪病料,经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结合PCR鉴定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得到124株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基础上,应用PCR分析其毒力因子,采用K-B法及耐药性专用软件Whonet测定并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最后,通过Logistic分析分离株毒力因子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毛阳性分离株(F4+和F41+)占总菌株数的7.26%(9/124),首次检测到毒力因子EAST1、PAA和AIDA-I,其中EAST1检出率高达19.68%(24/124),而PAA和AIDAI阳性率较低,分别为4.84%(6/124)和2.42%(3/124);分离株对苯唑西林(100%)、复方新诺明(97.6%)、利福平(97.6%)、多西环素(96%)、羧苄西林(93.5%)、氨苄西林(93.5%)、阿莫西林(93.5%)耐药严重;链霉素与氨苄西林(75.45%)、恩诺沙星(65.45%)、复方新诺明(78.18%)、庆大霉素(63.64%)、多西环素(96%)、氟苯尼考(50.91%)间交叉耐药明显。分离菌株100%呈多重耐药,其中以14~16耐药最多(43.3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P=0.046)和多西环素的耐药性(P=0.020)与大肠埃希菌黏附与脱落病变eae(E.coli attaching and effacing) 基因显著相关, 多黏菌素B(P=0.004)和氯霉素的耐药性(P=0.013)与EAST1显著相关。结合以往资料,我们认为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已发生明显改变,耐药性更趋严重,且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需深入研究以更好制订大肠埃希菌病有效防控措施。
16. 18味中药提取物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的研究
徐娇1, 宋旭1, 殷中琼1,2*, 程安春1,2, 贾仁勇1,2, 邓云夏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10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3.082
摘要   PDF(pc) (720KB)(626)   
我国传统中药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抗病毒疾病的治疗,该研究以18味传统中药为研究对象,希望找到对鸭瘟病毒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中药原料。首先,通过细胞病变观察法(cytopathic effect, CPE)初步筛选了18味中药水提取物和醇提物进行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研究,发现当虎杖醇提物质量浓度为0.0625 mg/mL和0.0313 mg/mL,茜草醇提物质量浓度为0.0078 mg/mL时,可抑制鸭瘟病毒引起的鸭胚成纤维细胞病变。进而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
进一步研究了虎杖和茜草醇提物的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当虎杖质量浓度为0.0625 mg/mL、茜草质量浓度为0.0078 mg/mL时,对鸭瘟病毒的体外抑制率分别为76.50%、48.91%,虎杖醇提物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0.0227 mg/mL,茜草醇提物的IC50>0.0078 mg/mL。提示虎杖和茜草醇提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其中虎杖效果优于茜草,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17. 不同铬源对肉鸡肌肉品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唐利华1, 方热军1*,周汝顺1,2, 张凯1, 胡龙昌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1): 11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3.222
摘要   PDF(pc) (900KB)(684)   
为了考察日粮中添加不同铬源(均为有机铬)对肉鸡肌肉品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为铬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特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rbor Acres, AA)肉鸡792只,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3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酵母铬0.2 mg/kg、吡啶甲酸铬0.2 mg/kg或蛋氨酸铬0.1 mg/kg(Ⅰ)、0.2 mg/kg(Ⅱ)、0.6 mg/kg(Ⅲ)型日粮(以Cr3+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1)酵母铬和蛋氨酸铬(Ⅱ)能显著降低胸肌纤维密度(P<0.05),酵母铬还显著降低了腿肌纤维面积(P<0.05);蛋氨酸铬(Ⅰ)组能显著降低胸肌和腿肌维纤维面积(P<0.05);2)吡啶甲酸铬能显著降低胸肌蛋白质量浓度(P<0.05),蛋氨酸铬(Ⅱ)能显著降低胸肌粗脂肪含量(P<0.05);3)除蛋氨酸铬(Ⅱ)能显著提高腿肌总抗氧化能力外(P<0.05),不同铬源对胸肌和腿肌其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氨酸铬(Ⅲ)能显著提高胸肌总抗氧化能力、提高腿肌过氧化氢酶活性(P<0
.05);4)除吡啶甲酸铬显著降低胸肌丙氨酸含量外(P<0.05),不同铬源对肌肉其他氨基酸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酵母铬和蛋氨酸铬较吡啶甲酸铬对改善肉鸡肌肉组织结构及抗氧化性能效果明显,补铬对改善肉鸡肌肉氨基酸含量、提高肉品质效果不明显(P>0.05)。
18. 食品营养与安全专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19-236.  
摘要   PDF(pc) (8088KB)(3842)   
19. Omega-3指数的概念和应用
金永新1, 李铎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19-12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1
摘要   PDF(pc) (833KB)(1790)   
Omega-3(又称ω--3或n-3)指数的概念是2004年由Harris和von Schacky[1]提出的,它是通过测红细胞膜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C22:6n-3)的含量(占红细胞膜总脂肪酸的比例),作为生物标记物来反映习惯膳食n-3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的摄入.n-3指数作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子已被广泛使用[2],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因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似,其检测试剂盒已经于2009年问世(http://www.genesmart.com/pages/omega3indextest/80.php).n-3指数与冠心病病死率呈显著负相关,当n-3指数大于或等于8%时,对心脏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冠心病病死率将降低一半以上,而当n-3指数小于或等于4%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甚微[1]. 普遍认为动脉性血栓在从稳定转化为急性缺血性心、脑病变时,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的心绞痛、急性血栓性梗死以及猝死,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其动脉性血栓起着主角作用.而血小板聚集又是血栓形成的最初阶段[3].血小板聚集由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 TXA2)启动,其为一强大的血小板聚集因子和血管收缩剂,由血小板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产生[3].增加膳食n3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EPA和DHA的摄入,会增加组织细胞膜的EPA和DHA浓度,从血小板细胞膜磷脂中释放出来的EPA与AA竞争性地结合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从而产生血栓烷的一种替代形式TXA3, 但其在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方面相对无活性或活性不高,因此这使得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降低了形成血栓的趋势,同时产生“3”系列前列腺素、前列腺环素和“5”系列白三烯(leukotriene, LT)以及脂氧素(lipoxin),这些物质具有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平滑肌松弛等活性,对心血管系统均有保护作用[4].富含EPA 和DHA的油在一定程度上可二次预防心肌梗塞.此外,EPA 和DHA均可防止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增加心率变化,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AG)水平,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调节心肌细胞中的离子流量,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和活性[5],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等[6]. EPA 和DHA可调节很多基因的表达,例如EPA 和DHA可下调蛋白聚糖分解酶、致炎因子(白介素1α和TNFα)、COX2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S14蛋白质、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以及胱硫醚γ裂解酶的活性.同时,n-3 PUFA可上调脂蛋白脂酶脂肪酸结合蛋白、乙酰辅酶A合成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乙酰辅酶A脱氢酶、乙酰辅酶A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 4A2 以及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等酶的活性[5]以及蛋氨酸腺苷转移酶[7]. 在大多数生物细胞膜中,磷脂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肪酸,长链n-3和n-6 PUFA在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DHA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大脑中的含量很高,对膜的次序(流动性),膜上酶的活性、离子通道以及信息的转导有着重要作用.DHA是维持视觉和大脑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对细胞膜的流动性具有重要功能.通过其对膜的流动性作用,进而影响细胞膜受体(如视紫质)的功能,调节膜结合酶(如Na/K依赖性腺苷三磷酸酶)的活性,并能通过对肌醇磷酸盐、甘油二脂和蛋白激酶C的作用,影响信号的传递.DHA可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信号的传递、血清素的吸收、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清素激活受体的结合作用以及一元胺氧化酶的活性[5]. n-3 PUFA是一类含3个以上双键、从甲基端算起第1个双键位于第3和第4个碳原子之间的一系列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动物和植物组织中.食物中存在的n-3 PUFA主要是α亚麻酸(linolenic acid, ALA;C18:3n-3)、DHA、EPA和鲱油酸(docosapentaenoic acid, DPA;C22:5n-3).ALA与亚油酸(linoleic acid, LA;C18:2n-6)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也不能从其他脂肪酸转化而来,所以必需从食物中摄入[8].ALA大量存在于植物油中,如紫苏油和墨西哥油中含60%~70%、亚麻子中含55%~60%、Canola中含10%、大豆油中含7%、胡桃油中含13%[9].ALA是C20和C22长链n-3 PUFA的前体物质.DHA和EPA主要存在于鱼、鱼油以及其他海洋生物中,而DPA主要存在于鱼、肉以及肉制品中.杂食人群既可从饮食中摄取ALA,又可从鱼、蛋或动物性产品中直接得到长链n-3 PUFA.乳蛋素食人群(ovolactovegetarian)可从牛奶、乳制品和蛋类中获取有限量的长链n-3 PUFA.而对于严格的素食人群则必须完全依靠内源性合成,即通过ALA的去饱和与碳链延长反应合成长链n-3 PUFA(图1)[5].因为一般植物不能将ALA转化为长链n-3 PUFA,故在严格的素食者的饮食中没有长链n-3 PUFA可直接利用.
20. 暹罗鳄肌肉营养及腥味成分分析
阙婷婷1, 谢妍1, 郑家闻1, 胡庆兰1,2, 胡亚芹1,2*, 罗自生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22-13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2
摘要   PDF(pc) (960KB)(1242)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对暹罗鳄肌肉脱腥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并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对鳄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暹罗鳄肌肉中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正己醛为鳄肉腥味的主要成分,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鳄肉的特有腥味;在鳄鱼肌肉中水分占76.8%,蛋白质占19.8%,脂肪占2.0%,灰分占1.0%;肌肉中含有16种氨基酸,占肌肉干质量的70.44%,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且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0.63%;鳄肉中还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含量丰富,分别为1.44%和2.96%,且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尤其以钙含量最多. 表明暹罗鳄肉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矿物质的高品质肉类.
21. 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超高压处理后鱿鱼的品质
胡庆兰1,2, 余海霞2, 杨水兵2, 任西营1,2, 董开成1,2, 杨志坚2, 胡亚芹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33-14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3
摘要   PDF(pc) (848KB)(1242)   
为有效改善秘鲁鱿鱼肉品质,采用超高压处理鱿鱼片,对处理后的鱿鱼片色泽、组织、口感和滋味进行感官评价权重分析,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超高压处理的样品进行综合评分,优化获得超高压处理工艺;同时,结合仪器测定样品的质构和白度,并进行极差分析,验证模糊数学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模糊数学法评价鱿鱼肉品质的权重集为K=(色泽0.25,组织0.15,口感0.35,滋味0.25);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优化得到的最佳超高压处理压力为300 MPa、保压时间为10 min、协同温度为25 ℃;质构和白度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鱿鱼片感官品质因素顺序为压力>协同温度>保压时间,最佳组合为A2C2B1,即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0 MPa、保压时间10 min、协同温度25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与仪器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模糊数学感官评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此超高压条件下,鱿鱼片弹性最好,剪切力最低,白度值较高,品质达到最优.
22. 荷叶总生物碱降脂减肥作用的体内外试验
范婷婷, 法鲁克, 方芳, 蒋益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41-14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4
摘要   PDF(pc) (878KB)(1728)   
通过体内、体外试验探究荷叶总生物碱的降脂减肥作用. 给予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组不同剂量荷叶总生物碱和降脂药物辛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荷叶总生物碱对高脂血症大鼠体质量、体脂以及血清脂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用对硝基苯酚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荷叶总生物碱处理对大鼠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荷叶总生物碱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动脉粥样系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比值;荷叶总生物碱能抑制脂肪酶活性,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在荷叶总生物碱质量浓度为12.5~600 μg/mL范围内,对脂肪酶的抑制效果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600 μg/mL时达到最大抑制率,为25.6%,当荷叶总生物碱质量浓度继续增加时,抑制率趋于平缓,保持在最大值附近. 体内、体外试验结果均表明,荷叶总生物碱类物质具有降脂减肥作用,提示其可能具有预防肥胖、调节脂代谢紊乱的功效.
23. 油茶蒲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特性分析
谢勇*, 陈诗强, 池香莲, 梁一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49-15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5
摘要   PDF(pc) (998KB)(1131)   
采用化学法提取油茶蒲中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对其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油茶蒲膳食纤维含量和持水力、膨胀力等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用碱提取法获得油茶蒲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氢氧化钠浓度0.35 mol/L,在80 ℃条件下反应3 h;在此工艺条件下油茶蒲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40.4%,纯度达91.52%;油茶蒲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为2.04 g/g,膨胀力为1.2 mL/g,其在一般食品体系(pH值、蔗糖浓度、盐分或防腐剂)条件下较为稳定. 表明油茶蒲不溶性膳食纤维是一种含量丰富且具有较好特性的可利用资源.
24.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张希, 杨明, 宋飞, 张辉*, 冯凤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55-16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6
摘要   PDF(pc) (1247KB)(3186)   
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为供试菌,测定10种饱和脂肪酸、6种不饱和脂肪酸、9种单脂肪酸甘油酯、2种脂肪酸甲酯、3种脂肪酸乙酯和4种脂肪醇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中链饱和脂肪酸及其单脂肪酸甘油酯以及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抑菌活性较强,脂肪醇次之,长链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乙酯的抑菌效果较弱,其中,脂肪酸乙酯的抑菌效果优于脂肪酸甲酯. 说明脂肪酸碳链的长度,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数目、双键位置以及取代基团种类是影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的重要因素.
25. 灵芝孢子油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易有金1,2,3#, 胡瞬1,4#, 熊兴耀2*, 刘东波2, 钟英丽2, 易传祝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61-16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7
摘要   PDF(pc) (831KB)(830)   
通过给昆明种小鼠隔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用灵芝孢子油灌胃小鼠30 d,分别测定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以研究灵芝孢子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灵芝孢子油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脾脏指数(P<0.05)和胸腺指数(P<0.05);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水平(P<0.05);增强血清溶血素水平和抗体生成细胞数(P<0.05);改善小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P<0.05). 说明灵芝孢子油能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26. 菊米超临界CO2萃取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其抑菌活性
王春荣, 方程吉, 余庆青, 蒋鹏, 田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67-17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68
摘要   PDF(pc) (885KB)(906)   
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对通过超临界CO2萃取的菊米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测定其抑菌圈直径判断其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在菊米精油中共鉴定出28个相似度在70%以上的成分,以萜类及其衍生物为主,其中萜类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其衍生物主要为醇;菊米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1.6 mg/mL,显示出良好的抑菌活性.
27. 辣椒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李春英1*, 杨彦1, 李赫2, 李兰1, 励建荣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73-177.  
摘要   PDF(pc) (879KB)(1691)   
收集不同辣椒品种,采用对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 pNPG)对辣椒叶70%乙醇提取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并通过动物糖负荷试验研究辣椒叶提取物的降糖效果. 结果表明:辣椒叶品系间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差异显著;同辣椒果实提取物相比,辣椒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达60%,是辣椒果实提取物的10倍左右;辣椒叶提取物对不同来源α葡萄糖苷酶表达不同,对于动物来源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抑制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对于微生物来源的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嗜热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lus)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均没有表达;动物糖负荷试验表明,辣椒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降血糖活性.
28. 黄酮醇抑制丙烯酰胺在美拉德反应中的形成及与抗氧化间的相关性
程军1, 任一平2, 张英1, 章宇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78-18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0
摘要   PDF(pc) (1120KB)(1411)   
以土豆为代表性食品基质,建立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美拉德反应模式体系,对6种黄酮醇抑制美拉德反应中丙烯酰胺形成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与反应终产物抗氧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MS)检测美拉德反应终产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铁离子还原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 FRAP) 3种经典方法检测终产物的抗氧化性,最终确定各种黄酮醇抑制丙烯酰胺形成的最佳作用浓度,论证该抑制作用与反应终产物抗氧化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6种黄酮醇对丙烯酰胺形成作用的浓度抑制率关系呈非线性变化趋势,在黄酮醇作用浓度为1×10-9 mol/L时其抑制率最大,其抑制率范围为48.9%~69.3%. 以(±)6羟基2,5,7,8四甲基色烷2羧酸[(±)6hydroxyl2,5,7,8tetramethylchromane2carboxylic acid, 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的变化(change of 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 ΔTEAC)为抗氧化性衡量指标,采用DPPH、ABTS和FRAP法测得的ΔTEAC与黄酮醇对丙烯酰胺抑制率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5 3、0.834 2和0.805 3,表明黄酮醇对丙烯酰胺的抑制作用与体系抗氧化性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微波加热的美拉德反应体系不仅为研究以黄酮醇为代表的植物化学素抑制丙烯酰胺的作用提供了优良的实验体系,也为进一步研究丙烯酰胺抑制率与抗氧化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29. 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维生素B12
储小军1, 陶保华1, 赖世云1, 张京顺2, 宋亿文2, 任一平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85-19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1
摘要   PDF(pc) (951KB)(1460)   
采用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与二维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维生素B12;试样经淀粉酶酶解、HLB SPE净化,以双三元液相色谱仪用双柱切换法经ZORBAX GF250柱进一步净化和浓缩样品,用ZORBAX BonusRP 柱分析,在550 nm波长处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维生素B12在2~4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其线性决定系数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1.0 μg/kg,定量下限为2.5 μg/kg,在加标量为5.0、10.0和50.0 μg/kg时的回收率为88.0%~94.8%.本方法定量准确、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实验成本小,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B12的定量测定提供了较为灵敏、实用的方法.
30. 超高效液相色谱大体积流通池荧光法检测奶及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
王军淋1, 蔡增轩2, 任一平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91-19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2
摘要   PDF(pc) (1568KB)(168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并配有大体积流通池的荧光检测器快速检测奶及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在样品中按m(牛奶)∶V(乙腈)=1∶2.5的比例加入乙腈,采用涡旋及超声辅助液液萃取法对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进行提取,经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过黄曲霉毒素M1免疫亲和柱进行净化及浓缩;采用V(甲醇)∶V(乙腈)=50∶50及纯水作为流动相,经UPLC BEH C18 柱 (100 mm×2.1 mm, 1.7 μm)分离.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03 μg/kg,低于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最低限量标准,符合检测要求;同时,在0.06~1.2 μ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其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3个加标浓度的回收率在81.95%~94.20%之间,效果较好;采用大体积流通池检测的灵敏度较普通流通池提高了近3倍;经用于奶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结果与现行标准方法一致;另外,在前处理中,用乙腈对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进行提取,可以有效地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从而得到澄清的提取液,在过免疫亲和柱净化时只需利用溶液自身重力作用即能过柱.综上,此定量方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
31. 绿花椰菜片剂中莱菔硫烷含量测定及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宝龙1, 田思聪2, 谭洁3, 李冰2, 陈镜羽2, 单毓娟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197-20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3
摘要   PDF(pc) (1972KB)(105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花椰菜水提物中莱菔硫烷的含量;以C57BL/6 小鼠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 )检测莱菔硫烷对小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莱菔硫烷对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绿花椰菜中的活性成分莱菔硫烷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绿花椰菜水提物中莱菔硫烷的含量为1.26 mg/片;莱菔硫烷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酒精所致的肝质量增加,肝/体比值较酒精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莱菔硫烷各剂量组均能减轻酒精对肝脏的病理学损伤,其中,高剂量莱菔硫烷组(80 mg/kg)的作用尤为明显;莱菔硫烷能明显抑制酒精对肝脏ALT、AST和ALP等特征性酶的诱导作用,其中40和80 mg/kg中、高剂量莱菔硫烷的保护作用更明显说明莱菔硫烷能保护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32. 精氨酸代谢酶对传统黄酒发酵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调控作用
方若思, 董亚晨, 徐腾洋, 范琳琳, 陈启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203-20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4
摘要   PDF(pc) (969KB)(1351)   
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分析传统黄酒在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代谢规律以及精氨酸代谢酶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调控作用,其中对照组不加任何抑制剂,实验组分别加入0.001、0.01和0.2 mol/L L鸟氨酸盐酸盐及150和750 U脲酶作为抑制剂. 结果表明:L鸟氨酸盐酸盐和脲酶抑制剂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抑制效果良好;尿素和瓜氨酸是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主要前体物,在黄酒发酵中胞内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活性对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起着抑制作用,然而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
33. 真空包装年糕保鲜剂研究
张希1, 何逸波1, 杜鹃2, 冯凤琴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209-21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5
摘要   PDF(pc) (891KB)(1058)   
为了有效地抑制真空包装水磨年糕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延长其保质期,首先分离并鉴定真空包装年糕中的腐败微生物;针对该菌种选取相应的保鲜剂,并通过测定单体和复配保鲜剂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和协同增效作用,确定适用于真空包装年糕的复配保鲜剂. 结果表明:导致真空包装年糕腐败的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针对该类微生物的适宜复配保鲜剂配方为w(单甘油月桂酸酯)∶w(柠檬酸)∶w(脱氢醋酸钠)=1∶1∶1;经过实验室和工厂大试检测表明,添加1.5 g/kg该复配物,同时在95 ℃灭菌60 min,能将真空包装水磨年糕的保质期由原来在37 ℃下7 d左右提高到20 d. 说明用该配方不仅能有效地延长年糕的保质期,且其品质不会受到影响;单甘油月桂酸酯还可降低年糕的硬度.
34. 宁夏城市居民营养素摄入量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及分析
李宏宇, 张娜, 李琳, 陶秀娟, 杨建军*, 张毓洪, 赵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215-22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6
摘要   PDF(pc) (840KB)(929)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抽取宁夏5个市区2 465名18 岁及以上居民,调查其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体格测量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方差分析及逻辑斯蒂(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研究宁夏城市居民营养素摄入量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宁夏城市居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患病率为26.2%,其中男性281例(占25%),女性366例(占27.3%),且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组与对照组间吸烟、饮酒、锻炼等生活方式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组与对照组间日膳食摄入蛋白质及脂肪能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与对照组间的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 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百分比过多是城市居民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蛋白质组:相对危险程度比值比(odds ratio, OR)=1.417;高脂肪组:OR=1.647;高碳水化合物组:OR=1.810;因此,应采取膳食营养干预措施来有效预防MS.
35. 牛奶β-酪蛋白和大豆β-伴球蛋白双抗制备及夹心ELISA快速定性检测技术的建立
肖海龙*, 赵凯, 林赛君, 王红青, 潘建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222-22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7
摘要   PDF(pc) (1109KB)(1204)   
采用牛奶β-酪蛋白和大豆β-伴球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4次免疫后,通过脾脏细胞杂交瘤技术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同时分别制备兔抗β-酪蛋白和β-伴球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棋盘滴定法,初步确定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建立双抗夹心ELISA用于乳品掺假以及牛奶、大豆过敏原成分的快速定性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免疫和杂交瘤技术分别获得了抗β-酪蛋白和β-伴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纯化后2种抗体的效价均达到1∶1×107,通过免疫兔制备的2种多克隆抗体经纯化后效价在1∶2×105左右;所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5 ng/mL,与其他物种的蛋白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这为建立乳品掺假及过敏原成分快速检测奠定了基础.
36. 鳗鱼蛋白酶解动力学模型
张治国, 王君虹, 陈新峰, 周利根, 郜海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227-23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8
摘要   PDF(pc) (874KB)(971)   
为阐明鳗鱼蛋白酶解动力学特性,研究在不同初始底物质量浓度[S0]和酶质量浓度[E0]条件下,中性蛋白酶对鳗鱼蛋白的酶解过程,将水解实验结果用推导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进行拟合,建立酶解动力学模型. 结果表明:在50 ℃、pH=7.2的条件下酶解,鳗鱼蛋白的水解度(degree of hydrolysis, DH)随中性蛋白酶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但随初始底物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中性蛋白酶催化水解鳗鱼蛋白的动力学方程为:DH=1-(1+32.65[E0]/[S0]·t-0.1t) -0.061 9;酶解的最低临界中性蛋白酶质量浓度为3.06 × 10-3[S0],最大临界底物质量浓度为326.50[E0]. 该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有很好的拟合度,可为酶解反应过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37. 植物甾醇高效液相色谱法正相和反相检测方法对比
阮慧娜, 刘松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2): 233-23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619
摘要   PDF(pc) (887KB)(1681)   
分别使用正相柱和反相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 detector, HPLCUV)法测定植物甾醇,比较2种色谱柱法对植物甾醇检测的优缺点. 正相色谱条件为:以Hypersil SiO2 (4.6 mm×250 mm, 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V(正己烷)∶V(异丙醇)=99∶1,柱温35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5 nm;反相色谱条件为:以默克 RP18 (4.6 mm×250 mm, 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纯甲醇,柱温35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5 nm. 结果表明:混合甾醇在反相柱分离下出现3个峰,各种甾醇的分离度好;正相柱的甾醇只有1个峰,但样品在正相体系中的溶解性高于反相体系,而且正相体系甾醇出峰时间比反相体系快,可节约实验时间. 说明在不要求各种甾醇分离效果的前提下,正相柱更适合用于植物甾醇检测.
38. 整合多个组学(omics)分析植物代谢产物及其功能
周国艳, 胡望雄, 徐建红*, 薛庆中*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37-24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0.151
摘要   PDF(pc) (1124KB)(1407)   
对生物体在体内生命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代谢产物做全面分析将有助于揭示生物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联系。代谢组学是应用“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综合分析代谢产物的方法;通过使用先进的分析技术结合应用新一代测序和统计学方法来提取信息,对数据诠释,实现细胞代谢物识别和量化,从而理解生物体对环境刺激或基因干扰的生物学反应。今简介代谢组学的数据库资源及研究方法,并以最近3~5年的应用实例来诠释植物代谢组学最新进展,包括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响应及代谢谱的变化,诱发突变和转基因事件对代谢谱的影响,代谢产物的鉴定及其进化。
39. 全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37-354.  
摘要   PDF(pc) (51597KB)(7580)   
40. 柳杉属3个查尔酮合成酶(CHS)新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特异性分析(英文)
卢泳全1*, 贾庆1, 童再康1, 陈见阳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46-25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0.061
摘要   PDF(pc) (5605KB)(597)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 CHS)是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第一关键酶。为了获得CHS基因,我们在 ACGM标记所扩增的PCR片段内设计锚定引物,并结合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柳杉属3种植物的CHS基因,包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 sinensis, CjsCHS)、短茸柳杉(C. japonica cv. Araucarioides,CjaCHS)和日本柳杉(C. japonica,CjCHS),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长都为1176 bp,编码391个氨基酸,它们都含有CHS高度保守活性位点以及CHS标签序列GFGPG,其编码蛋白的相似度达99%,与其他植物相似度在 79%以上,表明CHS基因在进化上具有相对保守性。
41. 农杆菌介导的VgDGAT1a基因棉花茎尖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王安可, 何秋伶, 潘晶晶, 孙英超, 祝水金, 陈进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53-26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093
摘要   PDF(pc) (1492KB)(553)   
为了将斑鸠菊(Vernonia galamensis)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VgDGAT1a)导入棉花,创制转基因高油棉花种质,优化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茎尖转化体系,以‘中棉所49’茎尖为外植体,以HptⅡ基因为筛选标记,VgDGAT1a为目的基因,用农杆菌介导法,研究外植体培养时间、浸菌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吸光度A600值等对棉花茎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植体培养3~5 d、生长点纵切、菌液吸光度A600值0.6~0.9、浸菌40~60 min、浸菌后暗培养1 d和使用MSB+活性炭1 g/L+头孢霉素400 mg/L作为生根培养基的条件下能高效获得再生转化植株,从而为转基因高油棉花种质的创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42. 3种小檗科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卢晓萍, 杨丙贤, 徐婵娟, 田景奎, 张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61-26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301
摘要   PDF(pc) (904KB)(574)   
阔叶十大功劳、狭叶十大功劳及南天竹同为小檗科植物,其叶片表观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考察上述3种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的相关性,运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这3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引入叶鲜质量与叶面积比(ratio of leaf fresh mass and leaf area,SLW)作为叶片厚薄的特征参数;再应用通径分析进一步探讨叶片特征参数和各叶绿素参数对SPAD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后建立SPAD值与叶绿素a及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线性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及乘幂函数的拟合方程,并根据决定系数(R2)确定最佳拟合曲线。研究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在单位叶鲜质量表示下相关性不强,但在单位叶面积表示下成极显著相关;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在考察的各参数中对SPAD值影响最大的是叶绿素a含量,说明SPAD-502Plus叶绿素仪有效地消除了叶片厚度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所建立的拟合方程中,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非线性拟合效果要优于线性,并且不同种植物的最佳数学模型各有不同。上述分析说明,利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快速、无损地评估在体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
43. 水稻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任三娟, 孙出, 童川, 赵霏, 舒庆尧, 沈圣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67-27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1.12.311
摘要   PDF(pc) (1925KB)(915)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幼穗发育及调控机制,经60Co-γ射线诱变处理,获得一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经考察,与野生型hp73 (CK)相比,该突变体生长势较弱,生育期提早,株高偏矮,分蘖数较少,包颈明显;同时,还显示出异常的花序结构,主要包括小穗严重退化,每穗粒数显著减少,着粒密度很低和结实率下降等。遗传分析表明,spd-hp73小穗退化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spd-hp73。利用519个SSR分子标记,以spd-hp73×浙7954的448个单株F2作为定位群体,将小穗退化突变基因spd-hp73初步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RM471 和RM273之间,与RM471和RM27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2 cM和 9.4 cM。该结果为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良好基础。
44.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技术及优化
孔丹丹, 阙亚伟, 闫霞, 李亚, 陈卫良, 王政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74-28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8.071
摘要   PDF(pc) (1459KB)(803)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病原菌(R. solani Kühn)又称为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菌,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建立高效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体系,采用0.7 mol/L NaCl作为渗透稳定剂,对Glucanex、溶壁酶(lywallzyme)、纤维素酶(cellulase-R-10)、离析酶(macerozyme-R-10)、蜗牛酶(snailase)、崩溃酶(driselase)和裂解酶(lysing enzyme)等7种不同的胞壁裂解酶降解水稻纹枯病菌GD-118菌株细胞壁的作用进行测定,并对不同酶组合及其酶质量浓度进行优化筛选。结果显示:
Glucanex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的降解效果最好,用20 mg/mL Glucanex处理1 g菌丝4 h后,可释放1185×104个原生质体;用15 mg/mL Glucanex和10 mg/mL lywallzyme混合酶处理,可高效降解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并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产量达309×107 个/g菌丝,再生率达58%;Glucanex和lywallzyme 的混合酶对不同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细胞壁降解和原生质体释放没有显著差异。可见,上述制备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高效性和适用性,可满足该菌分子遗传研究的需要。
45. 氰胺类肥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马军伟, 孙万春*, 胡庆发, 俞巧钢, 王强, 符建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81-29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8.232
摘要   PDF(pc) (2156KB)(621)   
采集连续种植茄子4年以上的连作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将传统的人工培养法和现代分子技术PCR-DGGE法相结合,旨在探明长期连作蔬菜土壤施用石灰氮和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以及配施稻草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氮处理能有效提高连作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的数量,提高细菌/真菌比值(B/F)和放线菌/真菌比值(A/F),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促使连作土壤从真菌主导型向细菌主导型转化,将失衡的微生物区系恢复到健康状态,从而起到防治土传病害的作用;双氰胺的处理效果不如石灰氮处理。 PCR-DGGE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氰胺类肥料改变了连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种群结构,产生了一些新的种属和优势种群,也对一些种群有抑制作用;氰胺类肥料均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石灰氮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大于双氰胺,配施稻草明显有利于氰胺类肥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氰胺类肥料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46. 与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
周胜军*, 张鹏, 朱育强, 陈新娟, 陈丽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91-29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141
摘要   PDF(pc) (2606KB)(1283)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重要的蔬菜栽培作物,其雌花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黄瓜产量。目前优良的黄瓜品种都具备全雌性或强雌性特征,全雌性也是黄瓜优势育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黄瓜性别表现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从表型上进行全雌性基因的选择效率不高。然而,借助与目的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能直接从基因型上对后代单株进行选择,准确率高,能够在苗期进行性型鉴定,从而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以全雌品系240-1-2-2-3-1自交系和弱雌品系3-5-1-3-2-1-1-1-1-2及其F1、F2、BC1P1和BC1P2世代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鉴定和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性别表达由寡基因控制,并受到一些背景基因的修饰;黄瓜全雌性相关基因遗传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利用PCR技术和SSR分子标记方法,通过亲本、F2全雌和全雄基因池筛选,从699对SSR引物组合中获得稳定的多态性引物组合2对,即CSWCT25和SSR18956;经回收、测序,特异片段全长分别为331 bp和145 bp,与黄瓜全雌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7.7 cM和6.8 cM,均可用于黄瓜全雌系品种的辅助选育。
47. 酒竹人工林土壤呼吸对氮输入的响应及其因子分析
李伟成1,2*, 王曙光1,2, 盛海燕3, 郑友苗1, 王树东1, 钟哲科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299-30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7.262
摘要   PDF(pc) (2478KB)(724)   
以西南地区引种栽培的酒竹为对象,开展造林初期不同氮输入措施的试验以评价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并通过10 cm深处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 at
10 cm depth,T10)、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soil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content,WSOC )和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探讨其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在不同氮输入处理下酒竹人工林T10、WSOC和SW的变化规律基本与土壤呼吸相似,全年呈现上升—高峰—下降—低谷的过程,雨季和旱季的差异性显著;土壤呼吸速率与T10呈极显著相关的指数关系,而与WSOC、SW呈极显著相关的线性关系;全年温度敏感指数Q10值在2.45~2.78之间,雨季的温度敏感性略低(Q10值在1.66~1.89之间),旱季则较为特殊,对温度敏感,Q10值在4.85~9.54之间,N80和N160处理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测得的WSOC数据波动较大,酒竹人工林的氮输入并不能提高T10和SW,但N80和N160相对提高了WSOC。SW和T10解释了全年在N0、N40、N80和N160处理下土壤呼吸变化的96.10%、94.30%、94.48%和92.99%,贡献了绝大部分信息量;雨季与旱季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雨季为SW,旱季为T10。
48. 茶叶香气与产地土壤条件的关系
董迹芬1, 边金霖2, 朱全武1, 骆耀平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309-31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0.171
摘要   PDF(pc) (1607KB)(829)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茶叶香气品质与土壤条件的关系,以利于有目标地管理和开发茶园,生产高香茶品,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Mehlich 3浸提剂提取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研究不同产地茶叶挥发性物质和土壤有效矿质元素的关系。通过对苍南五凤(产地1)、武义安凤(产地2)、余杭潘板(产地3)
3个不同产地茶叶样品的分析表明,产地1和产地2茶叶香气特征优于产地3;在产地3茶叶香气组成中,烯类、醇类仅占总挥发性物质的21.09%,其中良好香型的烯类、醇类物质质量分数为17.46%,而具青草气味物质的质量分数为8.53%;产地1和产地2茶叶的烯类和醇类总量分别比产地3茶叶高154%、172%,其中具良好香型的烯类和醇类物质种类比产地3茶叶多10种,且质量分数分别高101%和130%,具青草气味的质量分数少于3%。可见,烯类、醇类物质的总量以及良好香气物质和青草气味物质的种类和质量分数的变化是影响茶叶香气高低的重要因素。对3个产地的土壤样品分析表明,产地1和产地2土壤的有效钾、磷和镁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产地3,其中产地1比产地3分别高120%、159%和30%,产地2比产地3分别高170%、59%和70%。不同钾肥施用水平分析表明,施钾处理的茶叶中烯类、醇类等物质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具良好香型的烯类和醇类物质种类多5种,且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5%和48%,而具青草气味的物质分别减少31%和40%。钾对改善茶叶的香气品质效应明显。综上,根据目前茶园土壤管理现状,应注重茶园土壤钾、磷、镁的补充,尤其是要加强钾肥施用的指导。
49. 设施园艺基质填料机设计与性能研究
魏俞涌1, 陆军2, 盛奎川3*, 钱湘群3, 沈俊峰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318-32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241
摘要   PDF(pc) (1278KB)(793)   
为了确定TLZ-400型基质填料机各项性能指标,以珍珠岩(50%)、有机肥和黑土(30%)、锯木屑(20%)为混合基质,通过试验测定了该填料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参数、生产率和耗电量等性能指标,并采用穴盘中18~36穴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填料均匀度、样本标准差和样本变异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填料机的总配套动力为1180 W;生产能力50~380盘/h,可调;振动状态在关和开的情况下,填料机总标准差分别为1.485和1.247,总变异系数分别为7.94%和6.70%。说明TLZ-400型基质填料机适用于育苗穴盘的基质填料,其填料、振实、余料清扫和回收可一次性完成。基质均匀填充到穴盘内可为后续播种机的播种做好准备。
50. 污染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污染源识别
李海光, 施加春*, 吴建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325-33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4.131
摘要   PDF(pc) (3430KB)(863)   
采用地统计软件G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浙江省北部某电池厂(污染场地F1)和火电厂(污染场地F2)周边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镍(Ni)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未测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最优估计,并对这些重金属的来源进行初步识别。结果表明:对于污染场地F1,土壤Cd污染比较突出,有91%表层土壤样点Cd质量分数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2级标准值(Cd>0.3 mg/kg);而且F1表层土壤Cd和Pb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与污染场地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同时F1表层土壤Cd和Pb的质量分数均极显著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污染场地F1周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Cd和Pb污染主要来自外源污染,且污染源可能是污染场地F1;对于污染场地F2,土壤Cd和Hg污染比较突出,分别有63%和11%表层土壤样点Cd和Hg质量分数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2级标准值(Hg、Cd>0.3 mg/kg),F2表层土壤Hg质量分数极显著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污染场地F2周边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Hg超标主要来自外源污染。综上可见,污染场地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污染场地的影响密切相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51. 黄樱椒提取物干预脂肪代谢的实验动物研究
崔晓曼1, 于海宁2, 徐洁岚2, 陈中婷3, 沈生荣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335-34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7.161
摘要   PDF(pc) (2216KB)(845)   
研究黄樱椒提取物对营养型肥胖小鼠的脂肪代谢干预作用。将32只4周大小的C57BL/6J小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肥胖模型组、黄樱椒提取物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以外,其余各组均喂养高脂饲料,每天灌胃给予黄樱椒提取物1次,持续灌胃40 d,每5 d称量1次体质量。实验结束,分别测定小鼠体质量、脂体比、Lee指数、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瘦素(leptin)含量,肝中TC、TG以及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含量,以及胰脂肪酶(pancrelipase, PL)含量。与肥胖模型组比较,黄樱椒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小鼠体质量(P<0.01)和脂肪总质量(P<0.01),降低其Lee指数(P<0.05);血清中TC含量降低(P<0.05),TG含量降低(P<0.05),LDL含量降低(P<0.05)。不影响HDL含量,肝质量下降(P<0.01),TG含量下降(P<0.05),对TC无影响;胰脂肪酶活性降低(P<0.05)。黄樱椒提取物对营养型肥胖小鼠具有一定的脂肪代谢干预作用,没有造成肝毒性,有进一步开发的意义。
52.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瘦素长型受体的影响
唐秀莹1, 陈正礼1,2,3*, 罗启慧2,3, 张小龙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343-35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9.301
摘要   PDF(pc) (4311KB)(758)   
大豆异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近年来成为一个焦点。为了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肠黏膜屏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免疫调节因子瘦素受体(长型)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大鼠,建立肥胖模型;然后将筛选出的肥胖大鼠分别灌胃剂量为
对照(I:0 mg/kg)、低(Ⅱ:50 mg/kg)、中(Ⅲ:150 mg/kg)、高剂量(Ⅳ:450 mg/kg)的大豆异黄酮,并设置基础对照组(Ⅴ: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
连续4周用
HE、PAS染色观察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和分布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瘦素受体(长型)水平。结果表明:大鼠上皮内淋巴细胞以小型淋巴细胞为主,主要分布于上皮的基底膜附近;大鼠杯状细胞分布在肠黏膜上皮层;瘦素受体(长型)阳性细胞分布于黏膜层。应用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大鼠的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且有向肠内层移动趋势,同时肠黏膜瘦素受体(长型)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豆异黄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结构趋于完整并提高其免疫功能。
53. 疫苗的泡沫冷冻干燥研究
张绍志1, 施铭耀1, 陈光明1, 吕芳2, 卢宇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3): 351-35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2.033
摘要   PDF(pc) (959KB)(588)   
以鸡新城疫活疫苗为例,介绍了泡沫冷冻干燥的工艺过程,并对用泡沫冷冻干燥法制得的样品进行热分析及鸡胚半数感染量(50% egg infectious dose, EID50)测试,然后与用传统冷冻干燥法生产的低毒疫苗和耐热疫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泡沫冷冻干燥工艺处理的疫苗与低毒疫苗、耐热疫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33.9 ℃、30.2 ℃和40.1 ℃;泡沫冷冻干燥疫苗和耐热疫苗的耐老化试验下降滴度分别为1.1和0.8。表明用泡沫冷冻干燥法制得的疫苗在耐热性能上有其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54. 健康农业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基础
赵逸民1, 杨正爱2, 李铎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55-35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101
摘要   PDF(pc) (802KB)(810)   
Good health requires food of good quality. Access to optimal nutrition and health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It is for everyone, rich and poor, young and old etc. Malnutrition is still common, and one in seven humans are malnourished because of poverty in the world. Malnutrition is a gigantic societal issue. Malnutrition is related with what we choose produce, how we produce it, and whether and how we make it available to us all. Farmers, industrial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profoundly affect ecosystem, climate, moreover they are major factors in our economical and financial system. These players als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the dietary options available. The path set down for world agricul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 was defined barely a decade ago, but we already need further change before the millennium to avert global food system failures. This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its perceived inadequacies. We have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bout modern, technological agriculture, but it is a growing evidence that our global food systems are failing to deliver adequate quantities of healthy, nutritionally balanced food especially to underprivileged people globally. The consequences are affecting human health, well being, productivity, livelihood and stagnat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efforts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e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but we also need to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for social fundamental 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e on the ecosystem on which we depend. Globally increase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further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e since the mid 20st century (“green revolution”), but industrial agri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at mankind has now passed several planetary boundaries for sustainability. Forging research linkages between agriculture, nutrition and health overcom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ast polices for global agriculture, nutri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at have fostered only shortterm, unsustainable, solutions to starvation, malnutrition, underdevelopment, and high human fertility rates. Food system approaches (directing at empowering people and insuring balanced and adequate nutrition and improved health for all in sustainable ways) hold much promise in providing the methods needed for agriculture research to insu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ystems.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must elevate, as a matter of urgency, the nutrition as a national priority. Good nutrition is a human right,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for whole populations with good polices for food, health, nutrition, agriculture, ecology, economy and commerce. It is therefo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to provide the leadership that will lead to an allsociety approach for nutrition. We should place the lead responsibility for nutrition in ministries of health rather than agriculture so that the health requirement drives agriculture priorities not vice versa. Nutritional security should be given the same priority as food security.
55. 全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55-472.  
摘要   PDF(pc) (30578KB)(593)   
56. 水稻泛素缀合酶样蛋白基因OsCROC-1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亚1,2, 刘建平1, 徐梦云1, 季为捷1, 凃巨民1, 张晓波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60-36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181
摘要   PDF(pc) (3597KB)(1195)   
为研究水稻泛素缀合酶样蛋白的序列特征、基因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模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从水稻日本晴中鉴定并分离到1个泛素缀合酶样蛋白基因即OsCROC-1A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1个具有1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含UBC保守功能域和催化位点D.比对分析结果表明,OsCROC-1A蛋白与其他CROC-1蛋白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42.61%~84.14%).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良好的物种属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OsCROC-1A在水稻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片、根、外稃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内稃、茎、雌蕊、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雄蕊中的表达量相对最低.经4 ℃低温、20 mmol/L H2O2、0.01%甲基磺酸甲酯等胁迫处理使胚性愈伤中的OsCROC-1A表达量显著上调,经300 mmol/L甘露醇、100 μmol/L脱落酸、200 mmol/L NaCl胁迫处理则使愈伤组织中的OsCROC-1A表达量降低.OsCROC-1A与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中.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57. 促细胞增殖新基因TOX的功能研究
邓唯唯, 李静, 高鹏, 郝东霞, 张璐, 石太平, 王应,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69-37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7.180
摘要   PDF(pc) (1876KB)(1253)   
利用GenBank中的数据,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从人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功能基因TOX(thymocyte selectionassoci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特性,并通过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分析TOX在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亚细胞定位情况;使用细胞生长曲线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OX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TOX基因定位于人8号染色体q12.1上,全长4 131 bp,编码526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57 ku,含有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其编码蛋白为高迁移率蛋白家族成员,能参与基因调控等生理过程;TOX基因在白血病细胞系Jurkat和Raji中高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中;对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细胞周期分析表明,TOX能够使细胞生长速度加快,且S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说明TOX参与了细胞增殖调控,有可能研究开发为药物靶标或疾病标志物.
58. 基于形态性状分析的浙江茜草科胀节假盖果草亚种新组合
叶立新1, 周莹莹2, 刘玲娟1, 陈伟杰2, 刘胜龙1, 郑朝宗3, 金孝锋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75-38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8.271?
摘要   PDF(pc) (13028KB)(653)   
茜草科(Rubiaceae)假盖果草属(Pseudopyxis)共3种,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其中胀节假盖果草(P. monilirhizoma)为近年发表的新种,特产浙江凤阳山。 在文献查阅、野外采集和标本整理鉴定的基础上,对产于日本的P. depressa、P. heterophylla和特产于中国的胀节假盖果草形态性状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并对茎的毛被和种子微观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PCoA散点图中,P. heterophylla 和胀节假盖果草不能明显区分,而P. depressa与这二者区别明显;P. heterophylla和胀节假盖果草在茎的毛被方面也无区别,但胀节假盖果草种子表面除有纵肋外,还有瘤块状突起,与P. heterophylla有所区别。通过形态性状和种子微观形态分析,认为假盖果属的已有3个种应归并为2个种,将胀节假盖果草作为P. heterophylla的亚种处理, 组合为P. heterophylla subsp. monilirhizoma (Tao Chen) L. X. Ye, C. Z. Zheng & X. F. Jin.
59.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在毒死蜱胁迫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演替
李艳丽, 陈列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81-38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0.231
摘要   PDF(pc) (1218KB)(1003)   
为评价毒死蜱施用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将农田土壤用终质量分数5 mg/kg毒死蜱处理,同时以不施用毒死蜱为对照,定期采集土样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并提取土壤DNA,采用基于染色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ITS1f-GC/ITS2和28S rDNA U1-GC/U2引物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获得的指纹图谱利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计算样品的多样性指数(H),并用Matlab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ITS1f-GC/ITS2和U1-GC/U2扩增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施用后第7~60天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发生很大改变,且毒死蜱处理样品真菌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主成分分析显示,毒死蜱处理样品与对照明显分在2个不同的区域,充分表明毒死蜱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迅速且持久.
60. 1株产褐藻胶裂解酶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
汤海青1,2, 欧昌荣3, 郑晓冬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87-39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300
摘要   PDF(pc) (2347KB)(1314)   
利用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分离纯化产褐藻胶裂解酶的海洋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鉴定菌株,用紫外法分析纯化酶液的pH、温度作用范围及稳定性等酶学性质.结果表明:从青岛近海分离到1株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QZ4,革兰阴性杆菌,适宜生长温度和NaCl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5~25 ℃和15~60 g/L;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相似性为97%,GenBank登录号为HM130919;该酶具有同时降解高古罗糖醛酸聚合物和高甘露糖醛酸聚合物的能力,其最适作用pH和温度分别为7.5和40 ℃,Mg2+、Na+、Fe3+、Mn2+等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Zn2+有抑制作用,1.0 mol/L乙二胺四乙酸可完全抑制其活性;由LineweaverBurk (L-B)作图法求得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541 U/mL,米氏常数(Km)为0.051 mg/mL.
61. 等渗的Ca(NO3)2和NaCl胁迫对番茄根系呼吸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何勇, 朱祝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396-40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0.311
摘要   PDF(pc) (1041KB)(911)   
以番茄为材料,研究80 mmol/L Ca(NO3)2和120 mmol/L NaCl胁迫对番茄生长、根系呼吸速率、活性氧产生速率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氧电极法测定根系呼吸作用,以水杨酸氧肟酸作为抗氰呼吸的抑制剂,以氰化钾作为细胞色素呼吸的抑制剂.结果表明:盐胁迫后番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番茄根系总呼吸速率和细胞色素呼吸速率明显下降,抗氰呼吸速率上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明显增加,其中NaCl处理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NaCl胁迫下,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但在处理后期上升幅度下降,而在Ca(NO3)2胁迫下,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一直显著上升;NaCl胁迫的根系膜脂过氧化程度显著高于Ca(NO3)2处理.说明NaCl处理对番茄根系的氧化胁迫程度较Ca(NO3)2处理高,其中,NaCl处理对番茄生长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与番茄根系呼吸作用下降幅度较大、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有关,此外,为了缓解盐胁迫,NaCl处理后番茄根系抗氰呼吸增加幅度较大.
62. 不同氮肥类型对黄泥田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刘彦伶, 来庆, 徐旱增, 张宣, 吴良欢, 顾艳, 何艳, 孔向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03-41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9.181
摘要   PDF(pc) (1263KB)(822)   
采用大田试验,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供应下研究不同氮肥类型对黄泥田双季稻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CK)相比,各施氮处理早稻产量增幅77.7%~103.5%,效益增幅7 149~10 648元/hm2,晚稻产量增幅56.4%~72.9%,效益增幅8 055~10 950元/hm2;与普通尿素(prilled urea, PU)习惯施肥(PU 100%)相比,不同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基施处理在早、晚稻上的表现不一致,在早稻上脲甲醛(ureaformaldehyde, UF)一次性基施(UF 100%)和生化抑制尿素(urea with nitrapyrin, NPU)一次性基施(NPU 100%)处理、晚稻上生化抑制尿素一次性基施(NPU 100%)和70%硫磺树脂双包膜尿素(sulfurpolyester resincoated urea, SPCU)掺混30%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SPCU 70%+PU 30%)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分别达9.9%、2 281元/hm2和3.7 kg/kg以上,用NPU 100%处理的早稻和晚稻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7.3%和78.3%.从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率各方面综合考虑,NPU 100%或UF 100%可作为早稻的适宜施氮模式,NPU 100%或SPCU 70%+PU 30%可作为晚稻的适宜施氮模式,NPU在早、晚稻上的表现均最佳,可在该区域双季稻上推广应用.
63. 浙江省临安市山核桃产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吴家森1,2, 张金池1*, 黄坚钦2, 童志鹏3, 叶晶2, 顾光同4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13-42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9.201
摘要   PDF(pc) (2513KB)(1100)   
为阐明我国特色干果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于2008年7—8月采用1 km×1 km网格在浙江省临安市域内设置山核桃林样地306个,采集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和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山核桃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8.87 g/kg和60.92 t/hm2,明显低于相同区域的常绿次生阔叶林.多元协方差分析表明,海拔、乡镇和母岩类型等3因素是影响临安市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大峡谷镇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河桥、马啸、湍口、清凉峰等乡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海拔在800 m以上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600 m以下的山核桃林地土壤;花岗岩发育的山核桃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临安市山核桃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面积29 047.1 hm2,0~30 cm土壤有机碳总贮量为1 828.92×103 t.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2=0.187 1~0.207 6,n=306,P<0.01),而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193 1~0.708 7,n=306,P<0.01).
64. 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肖玖金1,2, 黄晓丽1, 卢昌泰1, 郑家东1, 张健2*, 杨万勤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21-42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211?
摘要   PDF(pc) (881KB)(781)   
为了解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都江堰猕猴桃种植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猕猴桃园不同坡位共获土壤动物2 077只,分属13纲29目,坡上部以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中部以蜱螨目、线虫纲和线蚓科为优势类群,坡下部以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纲为优势类群;除5~10 cm土层外,其余各层土壤动物剖面分布均以坡上部最大,坡中部次之,坡下部最小,其中,草本层和0~5 cm土层的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 cm和10~15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0~5 cm和10~15 cm土层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以坡上部显著高于坡中部和坡下部,5~10 cm土层则以坡中部显著高于坡上部和坡下部,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坡中部>坡上部,即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逐渐上升,而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表明不同坡位对猕猴桃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5. 蓝莓不同多酚物质的分离与抑制细胞氧化损伤功能的比较
刘翼翔, 吴永沛, 陈俊, 籍保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28-43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8.201
摘要   PDF(pc) (978KB)(1566)   
以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原料,通过Folin-Ciocalteu法、p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蓝莓中的总酚、总花色苷和维生素C(Vc)等功能成分的含量;采用XAD-7大孔树脂、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蓝莓中的不同多酚组分进行分步纯化;以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AAPH)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为评价模型,比较不同蓝莓多酚组分对抑制细胞氧化损伤的功能,并探讨组分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每100 g蓝莓鲜果中含有459 mg总酚、277 mg花色苷和2 721 μg VC;在多酚类物质中,蓝莓主要以花色苷和酚酸为主,分别占总酚的40.21%和38.27%,其次为黄酮类,占4.45%;在蓝莓多酚的3个组分中,花色苷、酚酸和黄酮对HepG2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7%、49%和53%,且组分间在清除细胞内ROS时存在加和作用,但无协同增效效果。综上所述,大兴安岭野生蓝莓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除花色苷外,酚酸也是蓝莓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因此,蓝莓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与其丰富的总酚含量密切相关,这为利用大兴安岭野生蓝莓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66. 升温速率对龙井茶烘焙提香品质效果的影响
朱作春, 汤一*, 潘蓉, 胡书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35-44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181
摘要   PDF(pc) (854KB)(1198)   
采用不同升温速率的烘焙处理对龙井茶进行烘焙提香,结合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手段,探讨不同升温速率对龙井茶烘焙提香品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热量吸收相同的前提下,慢升温处理茶样的滋味和色泽效果相对较好,其叶绿素的保留率较高,而酚氨比相对较低;升温速率对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慢升温处理茶样的月桂烯、罗勒烯、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壬醛等代表绿茶清香特征的芳香物质含量较多,茶叶的鲜爽度较高,香气品质好,而在快升温处理茶样中因火工过高带焦味成分的吡咯、吡嗪类成分含量较高,香气品质降低.
67. 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净化的研究
邹俊良, 杨京平*, 杨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44-45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7.301
摘要   PDF(pc) (1355KB)(1076)   
为了解水生植物、滤食性动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取水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滤食性动物螺蛳(Bellamya aeruginosa),通过金鱼藻、狐尾藻、螺蛳、金鱼藻+狐尾藻、金鱼藻+螺蛳、狐尾藻+螺蛳、金鱼藻+狐尾藻+螺蛳7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研究在静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水产养殖废水氮磷的净化,尤其是对养殖具有毒害效应的氨氮、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0 d后各处理都能使氨氮及亚硝态氮下降到0.5和0.1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0%以上,其中金鱼藻处理比其余各处理能更快地减少水体中氨氮及亚硝态氮含量,且能使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率在18 d内达到96.37%和97.85%;各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体中的总氮(total nitrogen, 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去除率在30 d后分别达到14.93%~20.92%和11.95%~17.92%,其中以狐尾藻及狐尾藻+螺蛳处理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狐尾藻处理对TN的最大去除率在第18天达到26.62%,且狐尾藻能更迅速地去除水体中的TN,仅12 d就能达到24.20%的去除率,狐尾藻+螺蛳处理在第24天达到24.65%;随着时间的延长,组合处理比单一处理更具有优势,金鱼藻+螺蛳处理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第6天就能去除TP的31.54%,且金鱼藻+螺蛳处理对降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效果最好.综上,对于氨氮、亚硝态氮及TP含量高的养殖废水,金鱼藻比狐尾藻和螺蛳的适应性更强.
6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浙江大学紫金港东区植物景观评价
朱云辰1*, 毛一平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52-45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31?
摘要   PDF(pc) (7042KB)(828)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浙江大学新校区紫金港东区的植物景观及其配置进行评价.将紫金港校区东区分为A、B、C 3个大区与10个小区,对3个大区内的物种多样性、观赏特性、生活结构等定量指标及其同生境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等定性指标作量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紫金港东区总体已经达到植被层次丰富、植物品种多样、植物景观与建筑硬质景观和谐的标准,但局部区块的植物景观仍有待提升;与A区和B区相比,C区植物景观评价总分最高.这为紫金港校区东区的植物景观改建和将来西区的植物景观全新建设提供了依据,也可为其他高校的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69. 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郑侠飞, 王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60-46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09.050
摘要   PDF(pc) (953KB)(1167)   
采用流水法现场研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一龄蚌,蚌壳长分别为52和77 mm;二龄蚌,蚌壳长分别为69、87 和102 mm)三角帆蚌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2.7±0.7) ℃,pH为8.07±0.0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为(6.05±0.52) mg/L的条件下,蚌壳长为52、77、69、87和102 mm的三角帆蚌的单位质量耗氧率分别为(27.85±7.15)、(17.94±4.89)、(18.76±6.55)、(14.26±3.24)和(14.25±2.51) mg/(kg·h);三角帆蚌个体耗氧率与蚌质量和蚌壳长均显著相关;在实验期间,三角帆蚌单位质量耗氧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0:00)耗氧率高于白天(12:00);经过3 d饥饿后三角帆蚌耗氧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本结果揭示池塘养殖的三角帆蚌代谢强度远远低于混养的淡水鱼类,说明三角帆蚌养殖不是鱼蚌综合养殖池塘中DO消耗的主要原因.
70. 三角帆蚌耗氧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郑侠飞, 王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4): 467-47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0.232
摘要   PDF(pc) (906KB)(1097)   
比较采用静水法、流水法或流水-静水法(在流水条件下适应一段时间后在静水条件下测定耗氧率)对二龄三角帆蚌[蚌质量(41.95±6.23) g]耗氧率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实验结束时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的呼吸瓶内下层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上层和中层的DO质量浓度,而采用流水法的呼吸瓶内DO分层现象不明显;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时根据实验结束时呼吸瓶内上层或中层DO质量浓度计算的耗氧率均显著低于根据下层DO质量浓度计算的耗氧率;在22 ℃水温下,采用流水法测定的蚌耗氧率为(504.7±103.1) mg/(kg·h),采用静水法、流水-静水法时根据各层DO质量浓度并利用修正公式计算得到的蚌耗氧率分别为(552.8±115.1) mg/(kg·h)、(625.4±72.4) mg/(kg·h),3种方法对三角帆蚌耗氧率测定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时如不注意校正呼吸瓶内DO分层将会导致测定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建议采用流水法测定贝类耗氧率.
71. 褐飞虱体内Himetobi P病毒的检测及组织定位
黄玉吉1,2, 陈斌1*, 张传溪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473-59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2.192
摘要   PDF(pc) (5171KB)(849)   
通过对Himetobi P病毒(HiPV)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的感染水平及不同器官组织的感染情况等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iPV与褐飞虱的互作及HiPV的应用奠定基础。对采自亚洲各地的10个褐飞虱种群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检测,发现所有检测的种群都携带有HiPV。根据HiPV衣壳蛋白编码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理来源宿主的病毒聚类与采集的地理远近并不一致。该病毒对褐飞虱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可能是一种共生病毒。FQ-PCR分析表明,褐飞虱体内HiPV的相对含量随褐飞虱龄期的增大而缓慢增加,在成虫期达到高峰,且成虫中雄虫的带毒量高于雌虫。以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对宿主不同组织的病毒感染水平进行检测表明,HiPV在宿主的中肠后端部分感染水平最高,马氏管次之,而卵巢、精巢、唾液腺、脂肪体中含量较低。
72. 全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473-590.  
摘要   PDF(pc) (59478KB)(480)   
73. 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响应面设计法优化
马小魁1*, 江华1, 李峻志2, 陈勇3, 何晓晶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481-48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2.081
摘要   PDF(pc) (2216KB)(941)   
为优化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运用响应面设计法对梨形马勃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利用Minitab 16.0分析软件的Plackett-Burman设计模块对影响胞外多糖产量的培养基组分进行设计筛选,进一步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确定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麦芽糖、维生素B1(VB1)和谷氨酸;然后通过该软件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模块对此3个因素进行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优化,结合基本培养基中其他成分含量而得到最高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麦芽糖6.11%,谷氨酸0.70%,VB1 2.8×10-4%,酵母粉0.50%,KH2PO4 0.15%,MgSO4·7H2O 0.10%,初始pH值5.5。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梨形马勃胞外多糖产量为(3.71±0.16) g/L,比采用基本培养基的多糖产量增加了4.6倍。
74. 雾培营养液氮钾水平对不同番茄品种果实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军君1, 邬小撑2, 丁文雅1, 周元清1, 林咸永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489-49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3.121
摘要   PDF(pc) (4174KB)(1241)   
采用雾培法研究营养液氮(N 2、12、22 mmol/L)、钾(K 4、8 mmol/L)供应水平对2个番茄品种(盆栽红、盆栽黄)果实产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果实的直径、座果率、产量、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以及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清除率、ABTS)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总抗氧化能力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2 mmol/L供氮水平时达到最高水平;果实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随供氮水平提高逐渐增加,而抗坏血酸、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逐渐降低,在12 mmol/L供氮水平时可维持较高的抗坏血酸、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以及较低的硝酸盐含量。供钾水平从4 mmol/L提高到8 mmol/L,可在提高果实产量的同时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类黄酮、总酚、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并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盆栽红的产量、抗氧化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盆栽黄。综上,选择盆栽红为栽培品种,雾培营养液供应12 mmol/L氮和8 mmol/L钾,可获得较高的果实产量、风味品质和抗氧化营养品质,并保持较低的硝酸盐含量。
75. 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抗性酶及生长的调节作用
徐超1, 沈凯2, 邵路亭2, 丁兴成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497-503.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3.211
摘要   PDF(pc) (1401KB)(920)   
为研究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抗性酶的影响及其生长调节作用,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 γ线对壳聚糖进行辐照改性,并用凝胶色谱法测定改性后的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辣椒种子在辐照壳聚糖溶液中浸泡催芽后测定发芽率,移栽种植按设定时间喷施壳聚糖溶液后测定辣椒植株叶片和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结果表明,辐照壳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与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均显著变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得均匀。辐照壳聚糖在质量浓度低于100 mg/L时对辣椒发芽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发芽率比对照组提高14.29%。辐照剂量及质量浓度对3种酶均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辐照剂量及质量浓度的壳聚糖对酶的影响程度不同。随辐照剂量的增大酶活性逐渐升高,但质量浓度的升高却导致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最佳条件下对SOD酶、POD酶和PAL酶的促进作用分别达到43.17%、55.56%和60.00%。随着壳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辣椒果实质量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不同剂量条件下均在100 mg/L时具有最大的单粒果实质量。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植株内酶的影响具有累计效应,最终影响到辣椒果实的质量。可以确定壳聚糖经辐照后作为激发因子能明显调节植物体内的抗逆能力与防御能力,提高辣椒植株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改变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调节辣椒生长。
76. 通过条件QTL定位分析油菜不同脂肪酸组分对含油量性状的影响
王继变1,2, 陈洪成2,3, 陈玉波2,4, 张晓玉2,4, 徐海明1, 赵坚义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04-512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291
摘要   PDF(pc) (463KB)(800)   
利用先前构建的Sollux/Gaoyou DH群体在4种环境下的表型结果和最新遗传图谱,通过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剖析油菜种子4种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含油量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显示,检测到的所有主效、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TL效应值均较小,但主效QTL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检测到7、10、10和5个芥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QTL位点,其中位于A2、A7、A9和C1上的芥酸,C7和A9上的油酸和亚麻酸以及A4、A10、C6、C7和C9上的亚油酸位点为新检测出的微效QTL。条件QTL定位结果表明, OilA9、OilC2和OilC8-1受亚油酸影响较大。OilA4同时受油酸、亚麻酸和芥酸的影响, OilA1、OilA7和OilC8-2所在区间可能存在控制油酸含量的微效基因,对含油量起调控作用。另外,还检测出4个效应值更小的条件QTL新位点,进一步说明含油量性状的复杂性和难以操控性。检出的芥酸和3个18碳脂肪酸的QTL数量远多于已有在芥酸分离群体中定位到的QTL,但效应值均较小,表明在无主效芥酸等位基因分离情况下,使控制芥酸和3种18碳脂肪酸的众多微效基因得以表达。通过标志辅助聚合微效高芥酸等位基因可能对选育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品种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标志辅助选择OilA7和OilC8位点的高含油量等位基因可同步提高种子中油酸含量。
77. 糙米、土壤和田水中三唑磷残留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
田洁, 梁晓, 桂文君, 朱国念*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13-52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254
摘要   PDF(pc) (3892KB)(755)   
建立三唑磷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法(indirect compet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icCLEIA)。以鲁米诺和过氧化氢作为化学发光底物,通过对工作浓度、化学发光增敏液、反应缓冲液、有机助溶剂与浓度等条件的优化,确立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该方法对三唑磷检测线性范围为0.097~12.5 ng/mL,IC50为1.23 ng/mL,检出限可达0.14 ng/mL。将优化的方法应用到稻田水样、土样、糙米样品中三唑磷残留检测,样品的添加回收率为67%~113%,变异系数为0.08%~24.53%。研究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上述样品中三唑磷残留的快速检测,并可为三唑磷化学发光试剂盒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78. 小菜蛾取食对2个芥菜变种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杨涛1, 石瑜1, 王晓艳2, 张新1, 钱红梅1, 孟秋峰3, 汪炳良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22-53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32
摘要   PDF(pc) (942KB)(708)   
以2个芥菜变种(大叶芥和宽柄芥)为材料,研究小菜蛾对芥菜为害的选择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小菜蛾取食和机械损伤对叶片中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小菜蛾对大叶芥的为害程度明显大于宽柄芥。在正常生长的宽柄芥和大叶芥叶片中分别检测到6种和8种芥子油苷,其中2-丙烯基芥子油苷是2个变种叶片中最主要的组分,占总含量的92%以上。宽柄芥叶片总芥子油苷含量极显著低于大叶芥,两者分别为7.21 μmol/g和13.31 μmol/g。当叶片被小菜蛾取食24 h后,2个变种总芥子油苷含量均明显升高,且宽柄芥叶片升高的幅度远大于大叶芥,分别达21.35 μmol/g和20.49 μmol/g;而2个变种各组分中2-丙烯基芥子油苷含量升高更明显,且宽柄芥叶片升高的幅度同样远大于大叶芥。同时,小菜蛾取食诱导2个变种叶片合成了新的芥子油苷组分,其中大叶芥叶产生了一种含量很低的吲哚族芥子油苷(4-羟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而宽柄芥中产生了一种低含量的脂肪族芥子油苷(10-甲基亚磺酰癸基芥子油苷)和一种低含量的吲哚族芥子油苷(1-甲氧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研究表明,2个芥菜变种中叶片芥子油苷含量高者受小菜蛾为害重,小菜蛾取食会诱导芥菜产生新的芥子油苷,并且诱导芥子油苷大量合成,但对不同变种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2-丙烯基芥子油苷在芥菜响应昆虫取食胁迫中发挥主要作用,且受害程度轻的芥菜中2-丙烯基芥子油苷对昆虫取食胁迫的反应更敏感。
79. 种间杂交培育“温岭高橙”三倍体杂种
陈方永1*, 倪海枝1, 徐小菊2, 陈青英3, 方海涛4, 王引1, 陈正连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31-53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2.191
摘要   PDF(pc) (3038KB)(662)   
经过优选,以2种异源四倍体花粉为父本与浙江地方品种“温岭高橙”杂交授粉。经过胚抢救培养育成幼苗1200多株,从中选择健壮植株650株。经过流式细胞仪2次检测,确定三倍体植株70株,三倍体率10.77%,其中以ZJ(甜橙类+柠檬)为亲本花粉杂交育成的三倍体植株41株,SR(酸橙+兰普莱檬)为亲本花粉杂交育成的植株29株。其他为二倍体等不同倍性植株。三倍体与母本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没有明显差异,而栅栏组织层数差异明显。经过对植株长势和2个亲本资料的综合观察比较,2005年以ZJ为亲本杂交育成的30株三倍体健壮植株进行田间种植结果试验。发现植株生长顶端优势明显,枝条粗壮;2008年开始开花结果,当年控高3 m、大枝修剪进入正常栽培管理;2009年开始结果。经过4年结果观察,果实产量逐年增加,品质不断优化。2012年平均单果质量达372 g,果皮厚度4.8 mm,可溶性固形物11.3%,总酸1.48%,固酸比7.63,无种子,可食率75.86%。
80. 浙江省土壤中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
徐秋桐1, 常跃畅1, 章明奎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37-54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3.141
摘要   PDF(pc) (1309KB)(977)   
从浙江省各地采集不同类别土壤样品146个,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细菌在无和含有抗生素(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质量分数为1 mg/kg)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可培养耐药菌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估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性,分析浙江省区域内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表层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5.75%~48.23%和4.52%~36.71%;表层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发生率的平均值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滨海平原>丘陵山地;潮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盐土>石灰土、粗骨土>黄壤;蔬菜地>果园>旱地、水稻田>荒地>林地;养殖场>居民区>农地。土壤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发生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而在同一土壤剖面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发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的耐药发生率与其对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性呈现显著的相关(r=0.816,n=136)。研究认为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差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81. 土霉素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唐璐, 牛成镇, 吕镇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45-55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3.191
摘要   PDF(pc) (5006KB)(868)   
为了解在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OTC)胁迫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分别含0、0.1、5、20、60 mg/L OTC人工废水的活性污泥为对象,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研究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随不同废水OTC负荷及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动态变化特点,并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对活性污泥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对照组(未添加OTC)比处理组(添加不同质量浓度OTC)的活性污泥具有更丰富的微生物相。仅在对照组中发现了丝状菌;短杆菌在处理组中的比例明显降低,球状菌表现出更强的OTC适应性。在运行至88 d时,对照组和OTC质量浓度≤20 mg/L的处理组中均出现较多体型较大的球状微生物。活性污泥中主要优势菌属于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各菌属表现出不同的OTC抗性,在不同处理组间出现不同优势菌群,分别在其相应的废水处理中发挥着作用,从而使活性污泥的废水处理效率逐渐恢复。这些结果说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废水处理效率具有OTC质量浓度效应,OTC质量浓度越高,其受到的影响越大,同时,低浓度OTC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显著;但是,在长期OTC的选择作用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动态变化,出现了适应OTC的新菌群,为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效率的回升带来了转机。
82. 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氮素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徐捷, 单立楠, 俞丹萍, 李竺霖, 何云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56-56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251
摘要   PDF(pc) (2546KB)(763)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太湖流域地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产量和氮素利用及对径流水和淋溶水中氮素流失动态的影响,并对氮素流失量及流失率进行分析。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常规化肥(256 kg/hm2)、有机肥(256 kg/hm2)、蔬菜专用肥(256 kg/hm2)、蔬菜专用肥减量20%(205 kg/hm2)和蔬菜专用肥减量40%(154 kg/hm2)。结果表明:蔬菜专用肥比常规施肥和有机肥显著提高甘蓝产量,分别增产31.84%和5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间甘蓝氮素利用率在10.55%~24.17%之间,且不同施氮量蔬菜专用肥的氮素利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施氮量的减小,氮素利用率由16.72%提高至24.17%。甘蓝生长季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流失量为19.66~38.03 kg/hm2,主要流失形态为硝态氮。氮素淋溶流失量受施肥和淋溶水量影响,淋失率为0.21%~0.56%,主要流失形态为铵态氮。蔬菜专用肥比常规化肥可减少7.43 kg/hm2的氮素流失。蔬菜专用肥减量40%后,氮素流失量可比蔬菜专用肥处理减少12.02 kg/hm2。通过施用蔬菜专用肥并优化施肥量(减量20%)能够在保证甘蓝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甘蓝氮素利用率、降低氮素的流失量,从而减轻氮素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
83.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叶片水分吸收性状
陈林, 杨新国, 宋乃平*, 杨明秀, 肖绪培, 王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65-57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2.181
摘要   PDF(pc) (2711KB)(816)   
为了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叶片是否能利用发生频率较高而又无法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小量级降雨,以宁夏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5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的单位面积吸水量(leaf water uptake content, LWUC)、含水量增加率(percentage increase in leaf water content, RW)、水分饱和亏(leaf water saturation deficit, WSD)、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和叶片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erial content, LDMC),分析植物各叶片性状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吸水性状的变异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叶片可以吸收水分,具有利用小量级降水的能力;与其他区域的研究结果相比,研究区50种植物叶片性状值偏小,说明该区域植物能较好地适应贫瘠的环境;叶片性状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不同叶片质地植物的LWUC、RW存在差异,肉质多汁和叶片退化显著高于草质、革质、膜质和纸质者(P<0.05),与W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植物生活型相比,地下芽植物的LWUC、RW和WSD均显著高于地上芽植物(P<0.05);不同植物生长型物种的LWUC和RW存在显著差异,半灌木植物的LWUC和RW显著高于乔木/小乔木和1年生/2年生草本(P<0.05),而与W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叶面性状植物的LWUC和RW也有所不同,周身覆毛大于双面覆毛(P>0.05)、单面覆毛(P<0.05)和背被白粉(P<0.05),而与W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叶片吸水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84. 江西退化红壤区枫香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涂洁1*, 裴青宝1, 王辉民2, 廖迎春1, 李燕燕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75-581.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2.061
摘要   PDF(pc) (1848KB)(690)   
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和自动气象站对江西退化红壤区枫香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建立描述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枫香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晴天液流为典型的宽峰型变化,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开始启动、到达峰值时间和保持较大速率时间的不同。不同月份平均液流速率(v, cm/s)大小依次为7月(0.002131)>6月(0.001937)>8月(0.001932)>9月(0.001861)>5月(0.001593)>4月(0.001423)>10月(0.001123);2)雨天枫香液流明显低于同时期晴天液流水平,但液流变化节律因降雨时段和降雨强度不同存在差异;3)液流速率对平均净辐射的响应存在逆时针方向1 h的时滞,对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响应存在顺时针方向1.5 h的时滞。在考虑与不考虑时滞效应2种情况下,与枫香液流速率相关性从大到小的气象因子分别依次为:平均净辐射(0.398)>相对湿度(-0.258)>空气温度(0.231);平均净辐射(0.595)>相对湿度(-0.401)>空气温度(0.028)。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均达到0.85;所有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85. 无线电子鼻的研制和远程监测应用
胡莹, 王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5): 582-59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3.122
摘要   PDF(pc) (6550KB)(770)   
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无线电子鼻系统,该系统包括用于采集数据的监测节点、用于ZigBee网络组织与数据汇聚的协调器节点和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远程管理系统。在系统完成后,对其通信性能进行测试,然后将之运用于水果李子存放过程的检测。在恒定温度湿度下,每天测2次,连续检测5 d。运用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能够大概得出李子变化趋势,而运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可较准确地判定各样品所属阶段。最后选取2种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方案分别对样品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选用主成分分析后的特征向量进行SVM分析有较好的识别率,说明本实验设计的无线电子鼻系统能够运用于水果新鲜度的远程监测。
86. 全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591-698.  
摘要   PDF(pc) (37850KB)(480)   
87. 环境因子变化对褐飞虱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的影响
郭燕, 巨青松, 姚洪渭*, 蒋明星, 叶恭银, 程家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591-59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81
摘要   PDF(pc) (1212KB)(820)   
为了探明酯酶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中的功能与机制,分别就水稻品种、施氮水平和温度等环境因子对褐飞虱不同种群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不同种群的酯酶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以中国广西种群最高,分别是中国浙江种群和泰国彭世洛种群的2.24倍和1.24倍.将褐飞虱转接到不同水稻品种上取食后,浙江种群和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显著升高,广西种群酯酶活性除在水稻品种TN1上取食后显著升高外,均被抑制而降低.褐飞虱酯酶活性对水稻品种更换的应激响应可能与水稻籼/粳类型有关.低氮处理的稻苗可诱导浙江种群和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使广西种群酯酶活性出现波动;高氮处理稻苗可诱导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使浙江种群和广西种群酯酶活性出现显著的波动.高氮处理的不同褐飞虱种群酯酶活性均明显低于低氮处理的.温度变化能显著降低浙江种群和广西种群酯酶活性,却显著提高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21 ℃处理的不同褐飞虱种群酯酶活性均明显低于29 ℃ 处理的.褐飞虱酯酶对不同环境因子变化的应激响应具有种群特异性,其中浙江种群和彭世洛种群之间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广西种群的相似性相对较低.说明褐飞虱酯酶及其基因可用作评价稻田生态系统对褐飞虱灾变调控功能的候选特征指标.
88. 虹鳟Ndufb2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王家庆1*, 边佳2, 李代宗3, 马爽1, 王亮1, 那广宁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00-60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121
摘要   PDF(pc) (1234KB)(642)   
从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的脑组织中提取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出Ndufb2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534641),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扩增结果表明:Ndufb2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899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长152 bp,3′端非翻译区长441 bp,开放阅读框长306 bp,编码101个氨基酸;其N端前50个氨基酸为线粒体靶序列.将翻译的虹鳟Ndufb2蛋白序列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Ndufb2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其同源性高达98%,且虹鳟Ndufb2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哺乳动物的Ndufb2蛋白序列同源性均在55%以上.表明Ndufb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推测其在线粒体呼吸链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89. 羧酸酯酶BioH的克隆表达及其水解活性的定向进化
徐红娜, 于洪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07-61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91
摘要   PDF(pc) (2924KB)(817)   
通过分子克隆手段获得大肠杆菌来源的羧酸酯酶BioH,采用定向进化的方法提高该酶的水解活性以提升其应用价值.通过PCR扩增,从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克隆得到羧酸酯酶BioH基因,目的基因长度为771 bp,含256个氨基酸;将其连接到pET30a(+)质粒上并转入BL21(DE3)宿主细胞中,经诱导表达得到所需的目的蛋白,该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2 ku.野生型的BioH水解对硝基苯丁酸酯(pNPB)的活性为18 U/mg,且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pNPB为底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其水解底物为对硝基苯酚(pNP),在40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挑选出水解活性提高的突变体,并通过2轮定向进化过程,成功筛选到7个水解活性提高的优良突变体,它们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0%~100%.结构分析表明,突变体的突变位点均分布在远离活性中心的位置.
90. 柠檬酸杆菌N10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
孙朋飞, 卢丽玲, 王冠, 赵宇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13-62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301
摘要   PDF(pc) (6401KB)(925)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 h内N10 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 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 ℃)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 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91. 外来入侵植物草胡椒在我国的潜分布范围预测
董旭1, 陈秀芝2, 娄玉霞1, 郭水良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21-62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83
摘要   PDF(pc) (3660KB)(1116)   
基于12种环境因子和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在全球649个地理分布记录,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 9.3软件,定量地预测我国新外来入侵植物草胡椒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和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分析法的验证,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高达0.956和0.963,表明预测效果比较好;发现最湿月份雨量、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雨量、海拔等是影响草胡椒入侵风险的主要环境因素.此外,提出了入侵风险综合评估的计算方法,按草胡椒在我国34个省区的入侵风险指数,将我国分成4个区域:高危风险区(台湾、香港、澳门、广东、广西和海南),中度风险区(上海、福建和云南),低风险区(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江西、西藏、湖南、四川、贵州)和非适生区(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天津、宁夏、山东、山西、新疆、河北、河南、甘肃、辽宁、重庆、陕西和青海).目前,草胡椒的实际分布远未达其最大潜在分布范围,因此应该重视其危害性,加强监测和综合管理.
92. 菰(Zizania latifolia)主要农艺性状及其驯化育种
王营营, 黄璐,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29-63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251
摘要   PDF(pc) (4079KB)(731)   
通过收集我国菰野生资源和半野生资源并进行驯化育种,获得了株型紧凑、茎叶粗壮直立的2个半驯化菰材料“加油1号”和“戈山1号”,并以该半驯化菰为育种材料,对它们的染色体基数、花期、花序结构、种子性状及发芽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菰(Zizania latifolia)染色体数为2n=34条,不同于北美菰;“加油1号”的花期主要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之间,总体比野生菰早约15 d,比“戈山1号”晚约10 d;在菰花序中雌雄花比例约为1∶1.8,并首次绘制了其花序模式图;“加油1号”菰糙米千粒质量为12.7 g,粒长和宽分别为9.70 mm和1.48 mm,比北美沼生菰(Z. palustris)偏小;电镜观察发现菰米淀粉粒排列规则;采用改良的种子处理方法,菰种发芽率可以达到62.9%.本研究获得的半驯化菰材料开花正常,株型紧凑,为实现中国菰驯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遗传材料,但在落粒性和花期等目标农艺性状上还有待改良.
93. 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多因子空间属性预测新方法
杨勇*, 张楚天, 贺立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36-64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231
摘要   PDF(pc) (5388KB)(1286)   
为了在空间数据预测时充分利用样点和环境数据,提出了在贝叶斯最大熵方法框架下将经典地统计方法与环境相关法结果融合、利用多源数进行空间预测的新方法;并以湖北省京山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由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生成的各种相关地形因子作为环境数据,并分为密集建模集Ⅰ(330个样点)和稀疏建模集Ⅱ(100个样点),分别用普通克里金法和本文所提方法进行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用预留的50个样点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预测精度较普通克里金法的高,其Ⅰ和Ⅱ 2组建模集精度分别提高了10.95%和22.72%,特别在样点较稀疏时,在相关环境因子的辅助下,精度提高幅度更大.说明将经典地统计方法与环境相关法结果相融合的多因子空间属性预测方法使预测结果既能体现样点的空间自相关,又能体现被预测属性与其他属性间的相关性.
94. 粤西龙眼与荔枝叶表皮和花粉微形态的比较
刘锴栋, 袁长春*, 陈燕, 肖政权, 刘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45-65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71
摘要   PDF(pc) (11719KB)(782)   
为了解粤西地区龙眼与荔枝叶表皮和花粉微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粤西地区6个龙眼品种和6个荔枝品种的叶表皮及其花粉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龙眼、荔枝叶片下表皮有大量的乳状突,龙眼的乳状突为长形,荔枝的乳状突近半圆形;龙眼和荔枝不同品种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龙眼、荔枝品种的花粉都具有3条萌发沟,属N3P4C5类型;供试品种的赤道面观大都为圆形至宽椭圆形,极面观呈三角形和三裂圆形;龙眼、荔枝供试品种间的花粉大小和表面纹饰等均有明显差别.说明龙眼和荔枝的叶表皮和花粉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品种间分类的一个重要参考.
95. 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的能值评估
沙志鹏, 关法春*, 王军峰, 田飞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55-66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33
摘要   PDF(pc) (1254KB)(720)   
为充分了解玉米田养鹅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环境负荷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玉米田养鹅生产方式和常规种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的能值投资率、系统能值反馈率指标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65倍和3.85倍;从环境负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玉米田养鹅的环境负载率比对照处理低2.90,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比对照处理高20.56;从食品安全方面看,玉米田养鹅的基于能值产品安全性指标比对照处理高0.41;从生产效率看,玉米田养鹅处理的净能值产出率比对照处理低0.34,能值自给率比对照处理低0.06;从2种处理的经济效益看,玉米田养鹅处理的产投比值比对照处理低0.39,但其净收入是对照处理的2.02倍.总体上,玉米田养鹅处理在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可持续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其在生产效率和自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96. 斜切针接式穴盘蔬菜嫁接机关键机构的设计与试验
李兴1,2, 李建平1,2*, 陈正贝1,2, 朱盘安3, 邱景图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63-66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302
摘要   PDF(pc) (1052KB)(1432)   
为提高茄科植物嫁接育苗效率,根据“针接式嫁接法”的嫁接作业要求,设计可直接在穴盘内对幼苗进行嫁接操作的针接式自动嫁接机.设计穴盘定位机构,完成在嫁接作业位置对穴盘的控制;针对砧木的柔嫩性,设计砧木扶直装置和带有导向槽的砧木夹持装置协同完成对砧木形态的控制,实现对穴盘内单行6株苗同时夹持定位;针对接穗处理,设计旋转切削机构对接穗进行切削,提高切削速度,增加切削平滑度;同时,对样机的作业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砧木夹持成功率为97.4%,接穗切削成功率为94.4%.嫁接机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可以适应茄科作物工厂化育苗需求.
97. 快餐式“串串香”食品微生物检测分析
梁伟伟1, 张欣2, 齐小保1, 王凌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68-67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32
摘要   PDF(pc) (958KB)(717)   
为了解快餐式“串串香”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随机抽取大型餐厅、小型摊点各5大类共 70 份“串串香”食品,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样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丝状真菌和酵母菌,并用 Filmplate 测试片法检测同一样品的沙门菌.结果表明:在检测的70份样品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74.3%.在2类经营场所中水产品类、蔬菜类及蛋类样品的合格率均低于80%,且小型摊点出售的水产品类样品菌落总数合格率仅有50%;小型摊点样品大肠菌群超标率达10%.丝状真菌及酵母菌检测结果表明:在大型餐厅和小型摊点2类经营场所中蔬菜类“串串香”食品丝状真菌及酵母菌污染率分别为37.5%和50%,豆制品类的合格率也仅为75%和66.7%;且小型摊点售卖的5类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丝状真菌污染.说明快餐式“串串香”食品微生物污染严重,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危险,尤其是小型摊点的“串串香”食品卫生状况较大型经营餐厅更为突出,应加强监督与指导.
98. 浙江省宁波市售血蚶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价
齐学明1, 孙萍2, 吴涛1, 郑晓冬1*, 余挺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73-67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151
摘要   PDF(pc) (1027KB)(725)   
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售血蚶取样,检测其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含量,并在膳食调查的基础上,经SPSS 19分析和@Risk软件建模,获得了宁波市售血蚶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信息,评估了居民因膳食血蚶而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致病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74份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品数为37,检出率为50%,不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菌落数对数大于5 lg (CFU/g)的样品;春季样品污染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冬季(P<0.05);居民平均每次膳食血蚶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的可能性约为7.38×10-6,其中,春季为6.10×10-5,冬季为4.07×10-7;敏感性分析表明,控制血蚶初始污染是有效降低其致病风险的首要手段.
99. 大菱鲆过敏原氧化后理化性质及与IgE结合能力的变化
陆宗超, 李振兴*, 张立敏, 林洪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79-68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82
摘要   PDF(pc) (1716KB)(691)   
为了探明在蛋白质氧化过程中过敏原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采用羟基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菱鲆过敏原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检测其功能基团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鱼类过敏患者血清和兔抗大菱鲆小清蛋白多克隆抗体分析大菱鲆过敏原小清蛋白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菱鲆蛋白经过5 h氧化后有27%的蛋白质发生了沉淀;氧化5 h后在上清液和沉淀中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分别增加了9.7倍和2.0倍,巯基含量分别降低了13.5%和29.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2、26和41 ku处的蛋白质含量减少,然而在沉淀中36 ku左右处的蛋白质含量随着氧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实验组蛋白与鱼类过敏患者血清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强度降低.间接酶联免疫结果表明,经过5 h氧化处理后在上清液和沉淀中大菱鲆过敏原活性分别降低了16.7%和31.5%.说明氧化改变了大菱鲆蛋白的理化性质,并可能改变了大菱鲆蛋白的结构,进而影响大菱鲆过敏原蛋白的功能性质.
100. 在茶园生产周期过程中茶树群落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估算
张敏1,2, 陈永根3, 于翠平1, 潘志强1, 范冬梅1, 骆耀平1, 王校常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87-69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131
摘要   PDF(pc) (1121KB)(1092)   
为定量评估在茶树生产周期过程中茶树群落碳储量积累规律和积累潜力,基于1950—2011年间全国各地不同树龄茶树实际生物量数据,建立了在典型的双条植种植方式下中国茶园的茶树现存地上部生物量与树龄之间的自然指数经验关系方程,进而经过茶树根冠比及碳转换系数的换算得到在茶园生产周期(1~30年)过程中茶树碳储量的年际动态;同时,基于以往关于茶树光合生产潜力的研究结果及茶叶产量的时间增长规律,建立茶树现存生物量年增长与茶叶产量之间的换算关系,估算不同茶区及全国茶园茶树的理论碳储量.通过茶树树龄和生物量之间的自然指数经验关系方程换算的结果表明,幼年期(1~4年)和成年中前期(5~15年)茶树碳储量平均以(4.5±0.4) t/(hm2·a) 和(0.95±0.05) t/(hm2·a) 递增,在成年后期(25年)茶树碳储量约可达30.6 t/hm2;此经验方程所模拟的成年茶树碳储量值相当于在2%光能利用率条件下的碳储量理论值.现有全国平均茶叶产量水平仅达0.5%光能利用率,全国茶园总体碳贮量约为(9.1±1.4) t/hm2;若优化茶园管理,将产量普遍提高至丰产水平,茶园总体碳贮量则有成倍的上升空间.综上所述,中国茶园茶树碳库是农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所建立的茶树生物量与树龄、茶叶产量之间的经验关系方程可定量评估在茶树生产周期过程中茶树群落碳储量.
101. 浙江省植物分布2新记录属和5新记录种(英文)
熊先华1, 吴庆玲2, 陈贤兴3, 胡仁勇3, 吴玉南3, 丁炳扬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 (6): 695-69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251
摘要   PDF(pc) (4303KB)(817)   
报道了浙江省植物分布2新记录属和5新记录种.其中,2新记录属为黄细心属Boerhavia L.(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和山香属Hyptis Jacq.(唇形科Lamiaceae),5新记录种为匍匐黄细心Boerhavia repens L.(紫茉莉科)、镰形觿茅Dimeria falcata Hack.(禾本科Poaceae)、山香Hyptis suaveolens (L.) Poit.(唇形科)、大叶石龙尾Limnophila rugosa Merr.(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硬直黑麦草Lolium rigidum Gaudin(禾本科).匍匐黄细心、山香和硬直黑麦草的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镰形觿茅的凭证标本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室,而大叶石龙尾在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和浙江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均有保存.它们在浙江的发现丰富了浙江植物区系的内容,为浙江植物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邮编:310028
联系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