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时分复用车道设置条件及交通临界模型
Setting condition and traffic critical model of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4-10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04-10
Fund supported: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77334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7F030017,LY19E050008) |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赵晨馨(1992—),男,博士生,从事智能交通的研究.orcid.org/0000-0002-0162-972X.E-mail:
为了提供可靠的间歇式公交专用道设置标准和依据,研究公交时分复用车道(BLTDM)的设置条件. 基于车道的设置目的及特性,对车道的道路设置条件和交通设置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得到道路设置条件为单向3车道以上路段,交通设置条件为高交通饱和度和低公交车流量. 为了获取明确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和设置指标,以路段出行者总时耗临界最大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混行车道、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时分复用车道3种方式下的交通效率和车道设置约束条件,建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 通过求解模型获取车道交通设置条件的临界值,得到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 以杭州市某路段为案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评估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
The setting condition of the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BLTDM)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liable setting standard and basis for intermittent bus lane. The road setting condition and traffic setting condition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purpo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e setting. The road setting condition is one-way 3 lanes or more, and the traffic setting condition is high traffic saturation and low bus flow. The traffic efficiency and the lane setting constraints we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under the three modes of general lanes, dedicated bus lanes and BLTDM by taking the maximum traveller’s total time consumption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traffic setting condition quantization interval and setting index. A traffic critical model of the traffic setting condition for BLTDM was established. The critical value of the lane traffic setting condition was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model, and the setting quantization interval was obtained. A case study was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nd the operation effect after setting BLTDM was evaluat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赵晨馨, 董红召, 郝伟娜.
ZHAO Chen-xin, DONG Hong-zhao, HAO Wei-na.
随着城市道路资源的日趋紧缺,公交专用道时段性闲置引起的车道资源浪费现象给城市交通体系带来了副作用,阻碍了公交优先理念的推广. 间歇式公交专用道(intermittent bus lane,IBL)(或称动态公交车道)可以有效缓解公交优先与社会交通对道路资源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公交车道的利用率,被认为是未来公交车道的发展趋势[1]. 鉴于车道的动态开放特性,间歇式公交专用道会对社会交通带来不可避免的额外干扰,只有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才能发挥预期效益. 可靠的设置条件是IBL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保障,也是进一步推进工程应用的关键.
迄今为止,有关IBL的研究集中在系统组成、交通运行及交叉口信号灯设置上. Viegas等[2-4]首次提出IBL概念,分析IBL系统中公交车和小汽车的运行特点及IBL交叉口处的信号设置方法. Yang等[5]在Paramics中建立IBL交通仿真模型,仿真显示,开启IBL后的交通冲突会增加20%~50%. Qiu等[6]利用元胞自动机对IBL路段进行交通建模仿真,定量分析IBL对路段交通流特征的影响,探寻IBL策略实施的适用交通条件;该结论仅针对于设计的仿真场景,不能提供有效的IBL设置标准和依据. Dong等[7]受通信领域中时分复用原理的启发,提出公交专用道时分复用方法;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IBL策略的局限性,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8-12],为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然而这些成果主要聚焦在策略模型和效益评估上.
本文研究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设置条件,为间歇式公交专用道提供设置标准和依据. 在理解车道设置目的及特性的基础上,分别对车道的道路设置条件和交通设置条件进行定性分析. 为了获取明确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和设置指标,从临界交通条件入手,建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 通过求解模型,获取车道交通设置条件的临界值,得到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 本文涉及的公交时分复用车道是间歇式公交专用道概念的一种变体,不同IBL控制策略的差异不会影响提出模型的框架.
1.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概述
时分复用的概念最初在通信领域中[20]提出,原理是通过同一物理连接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发送不同的信号,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在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中,公交车道相当于信息传输的“公共信道”,车辆相当于传输的“信号”,各类型车辆可以在各自的时空域内互不干扰地行驶. 通过赋予不同类型车辆的优先级(例如社会车辆为优先级1,公交车辆为优先级2,BRT(bus rapid transit)车辆为优先级3),依靠交通感知和车路协作,实现公交专用道在逻辑上由公交车专用、实际上可以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允许其他类型车辆动态借道共享的目标.
图 1
图 1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拓扑结构
Fig.1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图 2
图 2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控制信号
Fig.2 Control signal of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2.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设置条件分析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设置条件包括道路设置条件和交通设置条件,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
2.1. 道路设置条件
表 1 公交专用车道设置规范
Tab.1
交通设置条件 | 道路设置条件 | 设置建议 | |
公交车交通量(辆/高峰小时) | 公交客流量(人/高峰小时) | ||
150辆/高峰小时以上,且路段其他车道断面流量大于500辆/高峰小时 | 单向公交客运量大于6 000 人/高峰小时 | 单向机动车道3车道以上(含3车道),或单向机动车道路幅宽度不小于11 m | 应设置公交专用道 |
90辆/高峰小时以上 | — | 单向机动车道4车道以上(含4车道) | 宜设置公交专用道 |
100辆/高峰小时以上 | 4 000人/高峰小时以上 | 单向机动车道3车道 | |
150辆/高峰小时以上 | 6 000人/高峰小时以上 | 单向机动车道2车道 |
为了确保高峰时段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正常运行(高峰时段车道效果几乎等同于公交专用道),建议选择单向3车道以上路段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不适宜设置在单向2车道路段,因为本身单向2车道路段公交专用道的交通设置条件是在社会交通量不高的前提下,对于公交时分复用车道,没有必要开放公交车道以缓解其他车道的拥堵.
2.2. 交通设置条件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布设实际是占用了原有的机动车道,这会对路段其他车道的交通造成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公交客流量大的路段,公交车流量较大,因此可以认为公交客流量和公交车流量在建模参数上是等效的. 当公交车流量较大时,为了确保公交行驶不受社会车辆的延误影响,时分复用车道的效果几乎等同于公交专用道,不需要对车道进行时分复用控制. 当路段交通饱和度较低(即社会交通量较低)时,社会车辆可以在原有车道上获取期望的车速,没有必要开放时分复用车道.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与交通条件的适用关系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情况,如图3所示. 图中,S为路段交通饱和度,Qbus为路段公交车流量.
图 3
图 3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适用交通条件
Fig.3 Applicable traffic condition of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情况1. 道路有空余的通行能力,客流需求不高,公交车流量较小,公交车和社会车辆在原有机动车道基础上能够保持良好的行驶状态,此时不需要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以缓解普通车道的拥堵.
情况2. 道路已接近饱和,但公交车流量所占比重不高,说明道路车辆构成以社会车辆为主,且公交客流要求未达到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条件,如设置公交专用道会导致公交车道利用率低,造成车道资源浪费,其他车道拥堵加剧,社会交通延误加大. 不设立公交专用道无法保证公交优先,公交车行驶会受社会车辆的延误,采用时分复用车道是缓解上述矛盾的较好的解决方案.
情况3和情况4. 公共交通所占路段的交通比重较高,考虑到道路资源使用的公平性,推荐设置公交专用道,可以保证大部分出行者的利益,有利于改善客运交通结构,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道路利用率,推进公交优先理念.
情况2(高交通饱和度和低公交车流量)是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适用交通条件,但仅限于定性分析,缺少明确的量化区间和定量说明,难以清晰地阐明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 为了提供明确的车道设置标准和实施适用指标,从临界交通条件入手,建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以获取车道交通设置条件的临界值,得到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
3. 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
公交优先的目的是实现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人通”,而非“车通”,保证系统内出行者出行时耗最优化. 为了获取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临界值,以路段出行者总时耗临界最大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混行车道(即无公交优先)、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时分复用车道3种设置方式下的交通效率和车道设置约束条件,建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条件的临界模型. 此处的路段以交叉口为节点进行划分.
3.1. 各设置方式下的车辆路段行程时间计算
车辆路段行程时间是反映路段交通效率的基础参数,受路段实时交通状态的影响,引入BPR路阻函数表征路段流量对当前路段车辆行程时间的影响,一般数学模型为
式中:
3.1.1. 混行车道
式中:
3.1.2. 公交专用道
在公交专用道路段下,社会车辆和公交车辆分别在各自的车道行驶,彼此车道状态互不干扰,此时社会车辆和公交车的路段行程时间为
式中:
3.1.3.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
作为间歇式公交专用道,公交时分复用车道除保证公交车享有专用路权外,还允许社会车辆在公交车非占用时间下占用公交车道行驶. 对于公交车辆,由于社会车辆不影响公交车的正常行驶,路段行程时间与公交专用道下相同;对于社会车辆,除原本普通车道外,还占用了部分公交车道的道路资源. 定义占用因子r为单位时间内社会车辆占用公交车道的资源占比,则社会车辆和公交车的路段行程时间计算如下:
式中:
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可以认为公交车辆到达路段服从泊松分布:
式中:
每小时内公交车占用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时间[25]可以表示为
式中:ξi为路段同时到达i辆公交的折算系数,表示当路段上只有一辆公交车通过时占用公交车道的时间是
r的计算表达式为
3.2. 车道设置约束条件
在公交时分复用车道设置过程中,考虑以下约束条件:公交车流量约束、路段交通效率约束和社会交通流量约束.
3.2.1. 公交车流量约束
公交车道的设置目的是保证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相对于普通车道,公交车可以在公交车道获得更好的行驶环境. 当公交车道上公交车流量大于相邻普通车道的社会车流量时,公交车在公交车道上的行驶环境实际上是劣于普通车道的,此时设置公交车道不会为公交车的行驶带来收益,公交车道失去设置意义. 公交车流量与社会车流量之间须满足以下约束:
随着车道中公交车流量的增加,公交车的车道空间占有率逐渐升高. 为了确保公交车行驶不受车道中社会车辆随机慢化影响所延误,须设置预留区间,防止公交优先失效. 根据文献[10]的高峰期道路试验发现,当公交车的车道空间占有率>0.7时,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效果会急剧下降(公交行驶延误显著增加). 设定当r>0.3时才能开放公交车道,约束表示为
3.2.2. 路段交通效率约束
路段交通效率可以用路段出行者总行程时间来表征. 在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后,路段出行者总行程时间不能大于设置前的情况(公交专用道和混行车道),否则意味着路段整体交通效率的下降,违背了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初衷. 路段交通效率约束表示为
式中:a和b分别为路段上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平均载客量.
3.2.3. 社会交通流量约束
当路段社会交通流量较低时,社会车辆在原有车道下可以保持期望车速,此时不需要开放公交车道,以缓解普通车道的拥堵. 根据美国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26]可知,当道路服务水平降到B级时,路段开始出现拥堵,此时交通量大约为道路通行能力的70%,即交通饱和度大约为0.7. 只有当路段普通车道交通饱和度>0.7时,才有可能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则路段社会交通流量须满足:
3.3. 模型建立
结合以上约束条件分析,以路段出行者总时耗临界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
式(16)为临界模型的目标函数,式(17)为临界模型的约束条件,分别对应于公交车流量约束、路段交通效率约束、社会交通流量约束和各车道流量上下限. Qcar和Qbus是临界模型的决策变量,通过求解模型可得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临界值Qcar和Qbus,从而得到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
4. 实例分析
4.1. 案例基本信息
图 4
图 4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设置案例路段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of case link for setting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表 2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设置案例路段属性信息
Tab.2
项目 | 数据 |
路段长度 | 620 m |
车道配置 | 单向4社会车道,双向公交专用道 |
车道宽度 | 3. 35 m |
社会车辆自由流车速 | 50 km/h |
公交车自由流车速 | 40 km/h |
普通车道通行能力 | 3120 veh/h(4条) |
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 | 450 veh/h(1条) |
选取该路段2018年4月21日至4月24日00:01至23:59的视频卡口数据,经过处理后,可得相应的车流量与行程时间数据,如图5所示. 图中,
图 5
表 3 BPR模型标定结果评判
Tab.3
车辆类型 | α拟合值的95%置信区间 | β拟合值的95%置信区间 | RMSE | 拟合优度 |
社会车辆 | (2.084,2.196) | (1.375,1.517) | 8.2921 | 0.9185 |
公交车辆 | (0.1886,0.1997) | (1.146,1.309) | 3.7977 | 0.8963 |
根据交通客流数据统计可知,公交车的平均载客量为30人,社会车辆的平均载客量为2人.
4.2. 数值求解
在获取模型所需参数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对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案例路段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临界条件Qcar和Qbus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6所示.
图 6
图 6 案例路段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交通设置临界曲线
Fig.6 Critical curve for traffic setting of bus lane with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in case link
在区域Ⅰ(Qcar<2184 veh/h,Qbus<315 veh/h),公交车流量和社会交通流量均小于各自车道通行能力的70%. 此时公交车和社会车辆均能够保持期望车速,道路畅通,没有必要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以缓解普通车道的拥堵,对应图3的情况1.
区域Ⅱ(Qcar≥2184 veh/h,Qbus≤相应临界值),即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交通设置区间,对应图3的情况2.
区域Ⅲ(Qcar≥2184 veh/h,Qbus>相应临界值)和区域Ⅳ(Qcar<2184 veh/h,Qbus≥315 veh/h),分别对应图3的情况3、4,此时设置公交专用道是一种较好的公交优先方案.
4.3. 车道运行效果评估
表 4 选取的交通条件
Tab.4
veh/h | ||
对比点 | Qcar | Qbus |
对比点1(设置区间内) | 2600 | 294 |
对比点2(设置区间外) | 2000 | 294 |
对比点3(临界位置) | 2400 | 294 |
1)路段出行者的平均行程时间. 路段出行者的平均行程时间是反映路段整体交通效率最直观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tbus和tcar分别为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路段行程时间.
分别计算各对比点在不同设置方式下路段出行者的平均行程时间,结果如表5所示.
表 5 各设置方式下的路段出行者平均行程时间
Tab.5
s | |||
对比点 | T | ||
混行车道 | 公交专用道 |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 | |
对比点1 | 82.18 | 83.17 | 81.31 |
对比点2 | 73.23 | 75.72 | 74.65 |
对比点3 | 78.96 | 80.37 | 78.79 |
由表5可以发现,在评估的车道设置环境中,公交专用道设置方式下的路段出行者平均行程时间最大,这是因为公交专用道在保证公交优先的前提下会引起一部分车道资源的闲置浪费. 相对于公交专用道路段,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路段出行者平均行程时间更小,这说明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可以有效地挖掘公交专用道中闲置的车道资源,提高路段的整体交通效率,缓解公交优先和路段整体交通效率之间的矛盾.
在对比点1的交通条件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设置方式的路段出行者平均行程时间最小,证明了该交通条件适合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 对比点3处公交时分复用车道和混行车道路段下的出行者平均行程时间几乎相同,说明对比点3处于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的临界位置,验证了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临界条件的有效性.
对比点2处混行车道的路段出行者平均行程时间相较于其他设置方式最小,说明从路段整体交通效率的层面上,该交通条件不适合设置公交时分复用车道或公交专用道. 在实际的交通场景中,设置公交车道不是完全以路段交通效率为依据,为了推进公交优先的理念,会牺牲一部分的道路资源,凸显公交通行优势,改善客运交通结构.
表 6 各设置方式下的路段公交车辆平均行驶速度
Tab.6
km/h | |||
对比点 | vbus | ||
混行车道 | 公交专用道 |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 | |
对比点1 | 22.57 | 30.18 | 30.18 |
对比点2 | 28.73 | 30.18 | 30.18 |
对比点3 | 25.65 | 30.18 | 30.18 |
表 7 各设置方式下的路段社会车辆平均行驶速度
Tab.7
km/h | |||
对比点 | vcar | ||
混行车道 | 公交专用道 | 公交时分复用车道 | |
对比点1 | 25.76 | 22.27 | 24.68 |
对比点2 | 33.47 | 31.24 | 32.39 |
对比点3 | 30.20 | 27.34 | 29.12 |
5. 结 语
本文研究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设置条件. 基于车道设置目的及特性,分别针对车道的道路设置条件和交通设置条件进行定性分析. 道路设置条件为单向3车道以上路段,交通设置条件为高交通饱和度和低公交车流量. 为了获取明确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和设置指标,从临界交通条件入手,建立公交时分复用车道交通设置条件临界模型. 通过求解模型获取车道交通设置条件的临界值,得到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量化区间. 以杭州市某路段作为案例,对该路段公交时分复用车道的交通设置条件进行实例分析,获取该路段车道交通设置区间,给出相应的设置建议. 数值分析结果验证了临界模型的可行性,评估了设置前、后车道的运行效果.
本文旨在为间歇式公交专用道提供设置标准和依据,推进系统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临界模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模型的构建较宏观,没有考虑时段性的公交客流对车道设置的影响等. 在下一步研究中,模型可以更加精细化和动态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道路交通环境,从而更加准确、高效地输出车道设置方案.
参考文献
Traffic control system with intermittent bus lanes
[J].DOI:10.1016/S1474-6670(17)43930-9
The intermittent bus lane signals setting within an area
[J].DOI:10.1016/j.trc.2004.07.005 [本文引用: 1]
Exploring suitable traffic conditions for intermittent bus lanes
[J].DOI:10.1002/atr.1265 [本文引用: 3]
A novel TDM approach for dedicated bus lanes guaranteeing bus priority
[J].DOI:10.4028/www.scientific.net/AMM.48-49.106 [本文引用: 2]
An approach of multiplexing for bus lanes based on VII and multisensory information fusion
[J].DOI:10.1166/sl.2011.1541 [本文引用: 1]
Research on TDM approach of sharing BRT-lane supported by vehicle-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J].
基于PARAMICS的公交专用道时分复用方法研究及优化
[J].DOI:10.3969/j.issn.1006-4303.2012.01.016 [本文引用: 2]
Optimization of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for dedicated bus lanes based on PARAMICS
[J].DOI:10.3969/j.issn.1006-4303.2012.01.016 [本文引用: 2]
The intermittent bus lane system: Lisb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J].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transit lanes: Melbourne, Australia, experience
[J].DOI:10.3141/2072-06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intermittent bus lane strategy
[J].DOI:10.1007/s12469-019-00210-3 [本文引用: 1]
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流量条件研究
[J].
Study on traffic volume condition of setting bus lane
[J].
基于时间效益的城市公交专用道设置流量条件
[J].DOI:10.11918/j.issn.0367-6234.2014.04.020 [本文引用: 1]
Traffic volume conditions of setting bus lane on urban roadway based on time utility
[J].DOI:10.11918/j.issn.0367-6234.2014.04.020 [本文引用: 1]
城市混合交通条件下路段阻抗函数的研究
[J].
A link resistance function of urban mixed traffic network
[J].
设置临时性公交专用道的效益分析
[J].DOI:10.3969/j.issn.1672-4747.2011.02.017 [本文引用: 1]
Traffic benefit evaluation of the bus lanes with intermittent priority
[J].DOI:10.3969/j.issn.1672-4747.2011.02.017 [本文引用: 1]
A reali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of bus route system based on open boundary
[J].DOI:10.1016/j.trc.2012.06.004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