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挂枝法在烤烟良种繁育中的应用探讨
收藏
代飞 周伟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01-704.
对烤烟良种繁育中的自然挂枝法与常规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自然挂枝法与常规法所繁制的种子发芽率无差异,但其发芽势比常规法的裸种显著提高11.67%,变异系数(CV)为2.23%,比常规法的CV(3.88%)低;自然挂枝法包衣种子的发芽势也提高8.14%,其CV(1.76%)也比常规法CV(3.59%)低.自然挂枝法的黑褐种子少于5%,种子成熟一致,色泽鲜亮,能保持品种原有的特征和特性.同时,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等优点,经济效益高.
|
|
不同酸度壳聚糖溶液引发对玉米发芽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收藏
邵晨霞 胡晋 宋文坚 胡伟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05-708.
研究了酸性(pH5.1)和近中性(pH6.4)壳聚糖溶液引发4个玉米种子材料后,对发芽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酸度壳聚糖溶液引发都能显著提高4个玉米材料的发芽势,缩短平均发芽时间,增加苗高和叶绿素含量;3种玉米新种子引发后的发芽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超甜3号陈种子处理低于对照.pH5.1壳聚糖引发处理后,苏玉1号和超甜3号幼苗的P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超甜3号陈种子P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玉米幼苗的CAT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壳聚糖可作为一种新的引发剂用于处理玉米种子,同时两种酸度壳聚糖溶液引发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可提高玉米种子的活力.
|
|
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子房培养再生苗生根及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收藏
张国庆 顾宏辉 许玲 何云 周伟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19-723.
以白菜型油菜和甘蓝杂交子房培养获得的再生苗为供体材料,研究影响再生苗生根和成活率的因素.试验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0 mg/L的BA和0.1 mg/L的NAA对再生苗生根效果最好,其中杂交组合715×6012再生苗的平均根数和根长分别达到了9.51条和4.7 cm,优于杂交组合714×6012和708×6012.再生苗培养14 d后,其根数和根长显著优于培养7 d的再生苗,当培养时间超过14 d,根数与根长则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试验表明,不同基因型和培养时间的再生苗其叶片数和最大叶宽差异不显著.将再生苗转移到炼苗室进行锻炼,炼苗8 d,再生苗的成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优于炼苗4 d再生苗的成活率.
|
|
铝胁迫下小麦根细胞壁多糖组分含量的变化与其耐铝性的关系
收藏
林咸永 唐剑锋 李刚 章永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24-730.
以2个小麦基因型辐84系(敏感)和西矮麦1号(耐性)为材料,研究了在铝胁迫下根系的反应及小麦根尖不同部位细胞壁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0 μmol/L AlCl3处理24 h,小麦根系伸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辐84系受抑制程度更为明显.小麦根系0~10 mm根段的铝含量显著高于10~20 mm根段,且辐84系0~10 mm根段的铝含量是西矮麦1号的1.3倍.铝处理后,小麦根尖0~10 mm根段细胞壁果胶糖醛酸含量提高,辐84系提高幅度尤为明显,且无铝对照和铝处理下,辐84系根尖0~10 mm根段细胞壁果胶糖醛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西矮麦1号,但小麦根尖细胞壁果胶总糖含量受铝影响较小.铝处理后,小麦根尖10~20 mm根段细胞壁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糖醛酸、及总糖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在根尖0~10 mm根段,小麦细胞壁半纤维素1、半纤维素2及纤维素中糖醛酸和总糖含量提高,且敏感基因型辐84系提高幅度要大于耐性基因型西矮麦1号上述结果表明,小麦敏感基因型根尖细胞壁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且在铝胁迫下提高幅度较大,导致根尖铝积累量以及细胞壁的厚度和刚性增加,进而降低了细胞壁伸展性和根细胞的伸长速率,可能是其根系伸长受铝抑制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
|
浮萍放养体系中氮的平衡与浮萍体内氮的亚细胞分布研究
收藏
沈根祥 胡宏 姚芳 倪吾钟 朱荫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31-735.
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浮萍放养体系中氮的平衡与浮萍体内氮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氮浓度处理浮萍的含氮量分别为3592.0和3366.0 mg/kg FW、标记氮的吸收量分别为每瓶0.2919和0.3031 mg,差异不大,可能与处理浓度较高,已能满足浮萍对氮的需求有关.两个处理未能回收的15 N量也比较接近,分别为每瓶0.8921和0.8206 mg,由于溶液pH控制在5.5左右,氨挥发作用十分有限,可以认为是由硝化-反硝化作用所致.研究还发现,浮萍吸收的外源15N标记铵态氮主要分布在可溶性组分中,即细胞质液和液泡溶液中,以可溶性蛋白质(包括酶)、多肽和游离氨基酸等形态存在,这有利于浮萍的资源化利用.
|
|
味精离交废水混凝沉淀除硫技术的研究
收藏
李金页 郑平 吴东雷 周尚兴 丁革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60-764.
通过正交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多个因素对味精离交废水混凝沉淀除硫的影响,获得了除硫效果达最优水平的组合条件,即原废水的浓度(35.526 g/L),Ca2+投加量为SO42-含量的1.5倍,pH为3.2,不加混凝剂聚丙烯酰胺或聚合氯化铝;确定了混凝沉淀法中各因素对除硫效果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废水浓度、沉淀剂(CaCl2)的投加量、废水pH值、混凝剂的投加方式和投加量.根据原废水中的SO42-浓度等摩尔投加Ca2+(CaCl2),经过15 min后,SO42-去除率达90%,能够满足厌氧生物处理的要求;沉淀过程具有浓悬浮液沉淀的特点,清水区和悬浮物区分界面明显;沉降24 h后生成的沉淀物含水率为81.4%.若将原废水稀释,在同样的条件下,SO42-去除率降低,沉淀物含水率升高,颗粒物沉降性变差,上清液浑浊.故对味精废水的沉淀除硫处理宜在高浓度下进行.
|
|
施肥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及30%王铜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
收藏
马成武 陈永兵 许美良 金再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65-768.
为探索病害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施肥对稻曲病的影响及30%王铜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追施氮肥试验中,在常规施用基肥的基础上设置12个追肥+穗肥用量处理,随着追肥量的增加,病穗率、病粒率均增加,追肥15 kg+穗肥10kg处理的病穗率和病粒率均为最高,分别达17.92%和14.19%;当追肥量一定时,病穗率、病粒率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极差分析表明,增施穗肥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大于追肥.在分蘖始期追施复合肥试验中,施复合肥40kg/667m2的病穗率和病粒率比对照分别减少7.16%和6.85%,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破口前7 d单次施用30%王铜悬浮剂400 g/667m2的处理组防效为74.75%,于破口前7 d+破口期二次施药,防效达85.36%,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0%三唑酮乳油.
|
|
波长58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其前胶原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收藏
虞海燕 方青 陈大方 程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83-787.
以不同能量密度的脉冲染料激光照射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照射后继续培养24h,分别以MTT法检测其增殖功能,以定量PCR(LightCycler)法检测其细胞内不同类型的前胶原基因及SMADs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能量密度为5 J/cm2和7 J/cm2的脉冲染料激光能抑制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功能(P<0.05),在能量密度为5 J/cm2时能显著抑制Ⅰ型前胶原基因α1(P<0.01)以及SMAD 2,3,4,7 mRNA的表达(P<0.05或P<0.01),下调Ⅰ型前胶原基因α1与Ⅲ型前胶原基因mRNA的比率.在能量密度为6,7 J/cm2时能抑制Ⅲ型前胶原基因α1mRNA的表达(P<0.05),而对Ⅰ型前胶原基因α1,α2的表达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波长58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其胶原产生的某些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直接的作用,且与能量密度有关.
|
|
盐酸和碳酸氢钠对早期断奶仔猪胃酸分泌、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收藏
冷向军 李小勤 王康宁 杨凤 周安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6): 788-792.
采用30头平均体重5.25kg的(28±1)日龄断奶杜×长大杂交仔猪,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对照组)中分别添加1%NaHCO3、0.6%HCl、2.4%HCl、2.4%HCl+2.04%NaHCO3,以研究盐酸和碳酸氢钠对早期断奶仔猪胃酸分泌、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4%HCl可诱导仔猪胃溃疡发生,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降低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添加0.6%HCl和2.4%HCl+2.04%NaHCO3对胃酸分泌、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没有影响,其中添加0.6%HCl可降低胃内容物pH值(P<0.10),提高胃蛋白酶原激活率,降低结肠大肠杆菌数量(P<0.10),而添加2.4%HCl+2.04%NaHCO3使结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上升(P<0.05).添加1%NaHCO3对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没有影响,虽可诱导胃酸分泌,但仍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P<0.10),结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低剂量盐酸(0.6%)可降低结肠大肠杆菌数量和腹泻发生率;而大剂量盐酸(2.4%)和NaHCO3(1%)均不利于仔猪消化道功能发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