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重折叠核糖核酸酶A及其荧光结构表征
收藏
谭培生 罗曼 盛清 关怡新 姚善泾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5): 483-488.
核糖核酸酶A(RNase A)作为蛋白质体外重折叠研究的模型蛋白,考察了稀释复性过程中脲浓度、稀释倍数、氧化还原环境(GSH浓度和GSH/GSSG比例)、pH值、温度以及聚集抑制剂的添加对该酶活性回收率的影响.在变性蛋白浓度为100 μg·mL-1,复性液含有2 mol·L-1脲,GSH浓度2 mmol·L-1,GSH/GSSG比为4:1,pH8.0,并添加终浓0.1%的PEG,转速为150 r·min-1,温度37℃的条件下复性,RNase A的活力回收率可达70%以上.利用荧光分析法对RNase A复性过程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对RNase A体外重折叠过程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以及活性中心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阐述.
|
|
集约化猪场PWD病原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分析
收藏
姜中其 王娜 方维焕 孙建华 李洪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5): 520-526.
探索浙江省集约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PWD)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和毒力因子特征,为PWD防治及耐药性研究提供资料.从10个规模化猪场以直肠棉拭子采集PWD病料,经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病原进行鉴定.采用11种猪源大肠埃希氏茵常见O型抗原血清、应用K88及F18菌毛单因子血清对分离茵进行玻板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分析黏附素及肠毒素类型.分离鉴定的56株病原性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了33株,共覆盖了11种血清型,其中O149、O139、O8为优势血清型,共17株,占定型菌株的51.5%;茵毛单因子血清玻板凝集试验和PCR测得病原性大肠杆菌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比例较高,占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总数的67.92%(36/53),肠毒素中含STa、STb、STa+STb、LT和SL-2e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30.19%(16/53)、35.85%(19/53)、18.9%(10/53)、1.89%(1/53)和9.43%(5/53).黏附素类型主要有K88和F18两种,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24.53%(13/53)和28.30%(15/53).结果表明,浙江省PWD病原性大肠杆菌至少覆盖了包括优势血清型O149、O139、O8在内的11种血清型;大肠杆菌中以产肠毒素型为主,主要毒力因子包括黏附素F18及K88和肠毒素STa、STb、SLT-2e等.
|
|
水稻(Oryza sativa L.)分蘖数和株高的遗传分析
收藏
刘桂富 徐海明 杨剑 朱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5): 527-534.
水稻分蘖数和株高是两个重要的农艺性状.为剖解它们的遗传结构,本研究用一套来源于籼粳组合IR64×Azucena的DH群体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表型数据来源于两个生长季节,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主要由普通遗传因素和互作遗传因素控制(呈现61.7%的普通遗传率和17.2%的互作遗传率),共有19个QTLs与分蘖数有关,其中9个和6对QTLs分别具有单位点的遗传效应和2位点的互作效应,QTL1-8和QTL 1-12的上位性效应由于在春季的贡献率达21.6%,因而认为是一对主效.株高主要由普通遗传因素控制,普通遗传率为92.6%,共受到15个QTLs的影响,其中8个QTLs具有加性效应,1个QTL具有加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4对上位性QTLs具有加性与加性互作效应.QTL 1-15被认为是主效QTL,而其余的是微效QTLs.两个性状表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部分相关,然而,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仍需做进一步的探讨.
|
|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
收藏
彭世彰 李道西 缴锡云 何岩 郁进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5): 546-550.
基于稻田节水灌溉技术和密闭静态箱技术田间原位采集甲烷气样,研究了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甲烷季节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控灌稻田水稻全生育期的甲烷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前期和中期,甲烷排放总量为24.43 g·m-2,平均排放率为7.95 mg·m-2·h-1,比淹水稻田减少了39%.但分阶段的均值显著性检验显示,在"泡田--分蘖中期"控灌稻田的甲烷平均排放率与淹水稻田无显著性差异(0.05<P=0.87),在"分蘖后期--黄熟期"才明显低于淹水稻田(0.00=P<0.05).控灌稻田甲烷排放量在水稻全生育期月份上的分配与淹水稻田具有一致性,7月份是华东稻作区甲烷排放最多的月份,但控灌稻田甲烷排放量在各月的变幅较大.另外,控灌稻田低于饱和含水率的无水层状态能显著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且不因降雨或施入氮肥而被削弱,还可能成为吸收甲烷的汇.
|
|
千岛湖破碎化景观中灌木层植被的边缘效应
收藏
丁立仲 卢剑波 赵月琴 刘宝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5): 563-568.
景观破碎化经常引起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千岛湖典型破碎化景观中岛屿灌木层植物的边缘效应,在10个孤立岛屿上选取灌木层植物物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类和数量.对野外调查的物种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386,P=0.000<0.01,表明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两种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多样性进行定性分析,在边缘样地,H=2.304、D=0.883、E=0.880;在内部样地,H=1.716、D:0.751、E=0.755.表明岛屿边缘的物种多样性在各个样地中都高于内部.而且岛屿边缘存在特有种,例如牡荆(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 folia)和木莓(Rubus swinhoei Hcnce).物种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范围较大(B=[0.300,0.800]),表明植物种类对景观破碎化影响的反应比较缓慢,但这种反应在某些岛屿已经表现出来.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岛屿面积和灌木层物种无论在边缘样地还是内部样地的相关性都不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