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意象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其传统模式是"人物品题"式的,针对的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诗人或作家.《二十四诗品》的出现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它以四言诗的形式,并大多以境界显现辅之以抽象议论的方法展示诗歌的风格类型,揭示其构思的方法和规律,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就文学批评文本而论,《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之丰富多彩是空前的,其中融合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及现实感受,寄寓着作者的生活理想,抒情意味十分浓郁;而其各品是依照道的运行规律有序地排列起来的,颇含道家哲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可以归入哲理诗的范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 
														 
												  		
												        
												        														
															| 关键词 :
																																																																二十四诗品, 
																																																																	意象, 
																																																																	老庄哲学, 
																																																																	哲理诗 
																																  
															 | 
														 
																																																								
														
															| 
															    															        
															    															    															 | 
														 
														 																											    														
													 												
													
													
													
												 
												
												
												
												
													
														
															
																
																																																																																																										
																					| [1] | 
																					胡俊. 论蔡仪的“典型意象说”及相关神经美学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46-57. | 
																				 
																																																																																																																																																
																					| [2] | 
																					肖瑞峰. 宋韵文化视域中的陆游[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4): 28-37. | 
																				 
																																																																																																																																																
																					| [3] | 
																					孟凡君. 认知神经美学对“意象”“幻象”研究的启示——泽基神经美学研究再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80-. | 
																				 
																																																																																																																																																
																					| [4] | 
																					金健人. 论汉语语形的美学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40-. | 
																				 
																																																																																																																																																
																					| [5] | 
																					黄擎 杨艳. 《传奇》的回旋叙事与张爱玲的反线性发展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3): 182-. | 
																				 
																																																																																																																																																
																					| [6] | 
																					樊艳梅. 真实与想象之间——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梦与梦思[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5): 28-. | 
																				 
																																																																																																																																																
																					| [7] | 
																					胡可先 武晓红.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42-63. | 
																				 
																																																																																																																																																
																					| [8] | 
																					[马来西亚]罗国安   [马来西亚]沈紫娟. 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比兴中的自然物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1): 100-127. | 
																				 
																																																																																																																																																
																					| [9] | 
																					杨雨蕾. 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6): 110-. | 
																				 
																																																																																																																																																
																					| [10] | 
																					陈刚  黎根红. 格式塔意象重构:话剧翻译美学之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83-. | 
																				 
																																																																																																																																																
																					| [11] | 
																					吴晓  曹苇舫. 论作为意象符号系统的诗歌存在形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3(2): 88-. | 
																				 
																																																																																																																																																
																					| [12] | 
																					吴晓 . 诗歌意象的符号质、系统质、功能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2): 1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