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书名中的"论"字作"伦理"解、"讨论"解、"杂陈"解、"选择"解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编纂"义是正解.这牵涉到词汇上的本义后见现象:即引申义使用在前,本义大量使用在后.《论语》的"语"字取对话义.此外,《论语》的定名时间在西汉,属于书名的定名在后,成书在前. 
																										     | 
													    
													    	
															 | 
														 
												  		
												        
												        														
															| 关键词 :
																																																																《论语》, 
																																																																	编纂, 
																																																																	西汉, 
																																																																	对话 
																																  
															 | 
														 
																																																								
														
															| 
															    															        
															    															    															 | 
														 
														 																											    														
													 												
													
													
													
												 
												
												
												
												
													
														
															
																
																																																																																																										
																					| [1] | 
																					林家骊, 汪妍青. 论许敬宗的辞章理论与《文馆词林》的编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142-156. | 
																				 
																																																																																																																																																
																					| [2] | 
																					边田钢. 汉语史视角下的《淮南子》校释新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153-165. | 
																				 
																																																																																																																																																
																					| [3] | 
																					加林·吉汉诺夫. 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自由地游弋----巴赫金的理论建构风格[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00-. | 
																				 
																																																																																																																																																
																					| [4] | 
																					瓦列里·秋帕. “共识性对话”——略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之元语言特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10-. | 
																				 
																																																																																																																																																
																					| [5] | 
																					邵培仁 姚锦云. 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4): 56-75. | 
																				 
																																																																																																																																																
																					| [6] | 
																					邱 戈. 从对话伦理想象传播的德性----哈贝马斯、阿佩尔和巴赫金对话思想的比较与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1): 63-71. | 
																				 
																																																																																																																																																
																					| [7] | 
																					[美]戴思哲. 明代方志出版中的财务问题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1): 114-130. | 
																				 
																																																																																																																																																
																					| [8] | 
																					朱水涌 严 昕. 文化转型初期的一种中国想象——论《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精神》、《吾国吾民》的中国形象塑造[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6): 15-. | 
																				 
																																																																																																																																																
																					| [9] | 
																					[德]佩里·施密特-洛伊克尔. 走向创造的佛—耶神学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3): 40-50. | 
																				 
																																																																																																																																																
																					| [10] | 
																					邱 戈. 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2): 82-88. | 
																				 
																																																																																																																																																
																					| [11] | 
																					潘天群. 博弈中的行动对话与认知状态变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5): 13-. | 
																				 
																																																																																																																																																
																					| [12] | 
																					曹顺庆.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23-. | 
																				 
																																																																																																																																																
																					| [13] | 
																					施旭. 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31-. | 
																				 
																																																																																																																																																
																					| [14] | 
																					王志成. 佛教净土、基督教天国与非实在论宗教哲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4): 41-. | 
																				 
																																																																																																																																																
																					| [15] | 
																					毛丹  周展. 恐怖主义: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暴虐主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4): 2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