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1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Kinematic and injury response of reclined PMHS in frontal impacts
1
2020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Seat belt and car seat in a reclined position: a dangerous combination
1
2001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Effects of restraint parameters using PIPER 6y in reclined seating during frontal impact
0
2022
Judgments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riding with a reclined seat in an automobile
0
2004
两种正面碰撞试验中后排女性假人伤害对比研究
1
2013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两种正面碰撞试验中后排女性假人伤害对比研究
1
2013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lumbar spine injuries in frontal crashes
1
2020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Occupant kinematics in simulated autonomous driving vehicle collisions: influence of seating position, direction and angle
1
2017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The effect of reclined seats on mortality in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1
2008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Odds ratios for reclined seating positions in real-world crashes
1
2021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Incidence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injuries for restrained occupants in frontal collisions
1
2006
...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出现,大部分乘员将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乘员乘坐空间设计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出现了许多具有大后倾角度坐姿(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60°)的座椅设计[1-3]. 从碰撞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后倾坐姿一方面显著增加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风险[4-7],导致更严重的腹部、胸部和颈部伤害;另一方面使乘员腰椎沿脊柱方向的受力冲击增大,成倍提高了腰椎伤害的概率. Tang等[8]认为,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风险和腰椎伤害风险成反向关系,一些防下潜的手段可能会增加腰椎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智能驾驶汽车乘员后倾坐姿工况下,乘员下潜伤害与腰椎损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Kitagawa等[9]研究发现,传统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保护智能驾驶汽车中后倾坐姿下的乘员. Dissanaike等[10]研究发现,乘员后倾姿态下的死亡率高于标准坐姿[11],即使在低速碰撞中后倾姿态也会给乘员造成严重损伤[12],Lin等[2]的研究也证明,后倾姿态的乘员更容易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对腹部的损伤. 智能驾驶汽车后倾姿态乘员面临着更高的下潜风险和更严重的腰椎损伤风险,探究其中的损伤机理和本质,以及防下潜与腰椎损伤之间的矛盾关系,对解决后倾姿态下乘员下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the pelvis in the process of submarining using PMHS sled tests
1
2012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Feasibility study of a safe sled environment for reclined frontal deceleration tests with human volunteers
1
2019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Investigation of occupant kinematics and injury risk in a reclined and rearward-facing seat under various frontal crash velocities
1
202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The effect of a moderately reclined seat-back angle on the kinematics of the large-omnidirectional child anthropomorphic test device with and without a belt-positioning booster in frontal crashes
1
2022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Frontal crash seat belt restraint effectiveness and comfort accessories used by older occupants
1
2020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safety belt-to-pelvis interaction
0
2022
Effect of class I–III obesity on driver seat belt fit
1
202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Seatbelt submarining injury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how a cantilever seat pan structure exacerbate submarining
1
2015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Assessment of lap-shoulder belt restraint performance in laboratory testing
1
1989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ccupant retention under far-side impacts: a parametric study
1
2018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C-NCAP 2015后排女性假人下潜研究
0
2015
C-NCAP 2015后排女性假人下潜研究
0
2015
Does obesity affect the position of seat belt loading in occupants involved in real-world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1
2018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Assessment of vehicle and restraint design changes for mitigating rear seat occupant injuries
0
2014
A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advanced belt restraint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obesity for rear-seat occupant protection in frontal crashes
0
2015
Child posture and belt fit in a range of booster configurations
1
2020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Reference PMHS sled tests to assess submarining
1
2015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Effect of various restraint configurations on submarining occurrence across varied seat configurations in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 environment
1
202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下潜损伤及其防护方案
1
202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下潜损伤及其防护方案
1
202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Analysis of 6YO pediatric human body model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to determine submarining across naturalistic seating postures
1
2022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bmarining mitigation with child booster seats
1
2023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Thoracolumbar spine kinematics and injuries in frontal impacts with reclined occupants
2
2020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 [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Mechanisms of using knee bolster to control kinematical motion of occupant in reclined posture for lowering injury risk
1
2017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Submarining sensitivity across varied anthropometry in an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 environment
1
2019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Effects of seat pan and pelvis angles on the occupant response in a reclined position during a frontal crash
1
2021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Submarining sensitivity across varied seat configurations in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 environment
1
2020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Occupant safety effectiveness of proactive safety seat in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1
2022
... 后倾姿态下乘员承受的载荷方向发生变化,有比标准姿态(座椅靠背与竖直方向夹角为25°)更严重的下潜风险[13],但下潜致伤因素和损伤水平尚不明确. 针对汽车座椅靠背直立工况的下潜问题的研究较多,下潜的影响因素包括座椅坐垫角度[14]、座椅靠背角度[15-16]、安全带腹带角度[17-20]、座椅坐垫结构和刚度[21]、安全带腹带的几何参数[22]、安全带固定点位置[23]、安全带预紧器[24-29]、肩带限力器[26]、安全气囊[30-31]和防下潜挡杆[32]等. 此外,乘员坐姿[33-34]、脊柱曲率及骨盆俯仰角[35]、汽车室内环境参数[36-37](如脚踏板和膝盖挡板的位置)、人体体型[38]、腰椎角度和大腿摆放位置[39]也对下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研究座椅靠背后倾工况的下潜问题方面,Richardson等[35]提出后倾工况下骨盆前旋加剧脊柱压迫,后旋可以减小压缩力,但会增大下潜风险;Rawska等[40]发现增加坐垫角度并使用膝部挡板能防止后倾工况的下潜,但坐垫角度增加会增加腰椎屈曲负荷,Kang等[41]开发新的主动安全座椅并开展座椅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主动安全座椅能够有效降低后倾工况的下潜风险以及头部和颈部伤害,有效提高离位乘员的安全性. ...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in frontal impact crashes
1
2012
... 在正面碰撞情况下,后倾姿态乘员的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不同于标准坐姿. 现有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法规和试验用假人仅适于正常标准坐姿,尚无针对后倾姿态的相关评价标准[42]. 支撑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建立恰当的损伤评估方法和安全法规,亟须开展针对汽车中后倾姿态的乘员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的研究. 本研究使用改进的Hybrid III 5th假人模型[43-44]以及下潜评判准则[45],对影响下潜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6种防止乘员在后倾座椅工况中发生下潜的保护方案,通过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分析以及台车碰撞试验验证,分析防下潜与乘员损伤的关系. ...
混Ⅲ碰撞假人有限元模型的改进及应用
7
2013
... 在正面碰撞情况下,后倾姿态乘员的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不同于标准坐姿. 现有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法规和试验用假人仅适于正常标准坐姿,尚无针对后倾姿态的相关评价标准[42]. 支撑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建立恰当的损伤评估方法和安全法规,亟须开展针对汽车中后倾姿态的乘员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的研究. 本研究使用改进的Hybrid III 5th假人模型[43-44]以及下潜评判准则[45],对影响下潜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6种防止乘员在后倾座椅工况中发生下潜的保护方案,通过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分析以及台车碰撞试验验证,分析防下潜与乘员损伤的关系. ...
... 小身材人体更容易发生下潜,为此采用唐亮等[43]改进的Hybrid III 5th女性假人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如图1所示,该假人模型消除了一体式髋部皮肤对髋关节的约束,具有接近真实人体的髋部结构以及合理的碰撞响应,适合作为研究后倾座椅乘员下潜问题的工具. 研究乘员约束系统的防下潜效果须根据合理的下潜趋势判断准则来评估乘员的下潜风险,本研究根据安全带腹带在骨盆上的相对位置(belt position on pelvis, BOP)[45]判断下潜趋势. 在下潜未发生的情况下,BOP准则能够量化不同约束系统设计和在不同碰撞工况下的下潜发生趋势. 定义BOPL和BOPR分别为乘员左侧和右侧的下潜趋势判断指标,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0,表明下潜已经发生,数值越大,下潜趋势就越大. ...
... 以行人髋部模块替换Hybrid III 5th坐姿假人髋部模块的假人为无约束假人. 无约束假人的大腿可以绕着髋部旋转,还可以定位任意后倾姿态,很大程度上近似改进的假人有限元模型. 如图2所示,使用无约束假人进行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台车试验,验证改进假人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在Ls-dyna有限元环境中,座椅靠背角度为23.5°,座椅与台车地板刚性连接,将48 km/h正面碰撞加速度波形加载到台车地板上. 按照FMVSS 208要求,将改进的假人模型定位到座椅上并建立安全带模型约束假人. 安全带与D环间的摩擦系数为0.1,假人与座椅坐垫、假人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3. 如图3所示为在试验和模拟情况下假人碰撞损伤参数,包括头部合成加速度ah、胸部合成加速度ac、胸部压缩量D,以及安全带力Fb的时间历程曲线. 由图可知,在模拟情况中的曲线形状、峰值和脉宽与在试验情况中的基本一致,说明试验与模拟中假人的碰撞响应差别很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台车碰撞试验的结果验证了改进的假人模型的可靠性,也验证了台车碰撞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43]. ...
... 改进假人模型台车碰撞试验的验证[43] ...
... Validation of modified dummy model by sled impact test[43] ...
... 假人碰撞损伤参数[43] ...
... Dummy injury parameters[43] ...
混Ⅲ碰撞假人有限元模型的改进及应用
7
2013
... 在正面碰撞情况下,后倾姿态乘员的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不同于标准坐姿. 现有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法规和试验用假人仅适于正常标准坐姿,尚无针对后倾姿态的相关评价标准[42]. 支撑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建立恰当的损伤评估方法和安全法规,亟须开展针对汽车中后倾姿态的乘员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的研究. 本研究使用改进的Hybrid III 5th假人模型[43-44]以及下潜评判准则[45],对影响下潜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6种防止乘员在后倾座椅工况中发生下潜的保护方案,通过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分析以及台车碰撞试验验证,分析防下潜与乘员损伤的关系. ...
... 小身材人体更容易发生下潜,为此采用唐亮等[43]改进的Hybrid III 5th女性假人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如图1所示,该假人模型消除了一体式髋部皮肤对髋关节的约束,具有接近真实人体的髋部结构以及合理的碰撞响应,适合作为研究后倾座椅乘员下潜问题的工具. 研究乘员约束系统的防下潜效果须根据合理的下潜趋势判断准则来评估乘员的下潜风险,本研究根据安全带腹带在骨盆上的相对位置(belt position on pelvis, BOP)[45]判断下潜趋势. 在下潜未发生的情况下,BOP准则能够量化不同约束系统设计和在不同碰撞工况下的下潜发生趋势. 定义BOPL和BOPR分别为乘员左侧和右侧的下潜趋势判断指标,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0,表明下潜已经发生,数值越大,下潜趋势就越大. ...
... 以行人髋部模块替换Hybrid III 5th坐姿假人髋部模块的假人为无约束假人. 无约束假人的大腿可以绕着髋部旋转,还可以定位任意后倾姿态,很大程度上近似改进的假人有限元模型. 如图2所示,使用无约束假人进行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台车试验,验证改进假人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在Ls-dyna有限元环境中,座椅靠背角度为23.5°,座椅与台车地板刚性连接,将48 km/h正面碰撞加速度波形加载到台车地板上. 按照FMVSS 208要求,将改进的假人模型定位到座椅上并建立安全带模型约束假人. 安全带与D环间的摩擦系数为0.1,假人与座椅坐垫、假人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3. 如图3所示为在试验和模拟情况下假人碰撞损伤参数,包括头部合成加速度ah、胸部合成加速度ac、胸部压缩量D,以及安全带力Fb的时间历程曲线. 由图可知,在模拟情况中的曲线形状、峰值和脉宽与在试验情况中的基本一致,说明试验与模拟中假人的碰撞响应差别很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台车碰撞试验的结果验证了改进的假人模型的可靠性,也验证了台车碰撞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43]. ...
... 改进假人模型台车碰撞试验的验证[43] ...
... Validation of modified dummy model by sled impact test[43] ...
... 假人碰撞损伤参数[43] ...
... Dummy injury parameters[43] ...
The effect of constrained hip-joint design on crash dummy responses
1
2010
... 在正面碰撞情况下,后倾姿态乘员的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不同于标准坐姿. 现有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法规和试验用假人仅适于正常标准坐姿,尚无针对后倾姿态的相关评价标准[42]. 支撑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建立恰当的损伤评估方法和安全法规,亟须开展针对汽车中后倾姿态的乘员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的研究. 本研究使用改进的Hybrid III 5th假人模型[43-44]以及下潜评判准则[45],对影响下潜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6种防止乘员在后倾座椅工况中发生下潜的保护方案,通过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分析以及台车碰撞试验验证,分析防下潜与乘员损伤的关系. ...
2
... 在正面碰撞情况下,后倾姿态乘员的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不同于标准坐姿. 现有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法规和试验用假人仅适于正常标准坐姿,尚无针对后倾姿态的相关评价标准[42]. 支撑未来智能驾驶汽车建立恰当的损伤评估方法和安全法规,亟须开展针对汽车中后倾姿态的乘员运动学、生物力学行为和损伤响应的研究. 本研究使用改进的Hybrid III 5th假人模型[43-44]以及下潜评判准则[45],对影响下潜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6种防止乘员在后倾座椅工况中发生下潜的保护方案,通过碰撞车速为48 km/h的正面碰撞有限元分析以及台车碰撞试验验证,分析防下潜与乘员损伤的关系. ...
... 小身材人体更容易发生下潜,为此采用唐亮等[43]改进的Hybrid III 5th女性假人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如图1所示,该假人模型消除了一体式髋部皮肤对髋关节的约束,具有接近真实人体的髋部结构以及合理的碰撞响应,适合作为研究后倾座椅乘员下潜问题的工具. 研究乘员约束系统的防下潜效果须根据合理的下潜趋势判断准则来评估乘员的下潜风险,本研究根据安全带腹带在骨盆上的相对位置(belt position on pelvis, BOP)[45]判断下潜趋势. 在下潜未发生的情况下,BOP准则能够量化不同约束系统设计和在不同碰撞工况下的下潜发生趋势. 定义BOPL和BOPR分别为乘员左侧和右侧的下潜趋势判断指标,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0,表明下潜已经发生,数值越大,下潜趋势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