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J4  2005, Vol. 39 Issue (4): 547-551    
论文     
半纤维素水解液中抑制物对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影响
方祥年(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7) 
黄 炜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7) 
夏黎明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7)
 全文: PDF 
摘要:

以木糖为底物发酵生产木糖醇,考察了葡萄糖、阿拉伯糖、果糖等半纤维素糖类对木糖醇发酵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起始木糖质量浓度为100 g/L.当发酵液中乙酸与糠醛的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 g/L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通过调节半纤维素水解液的起始pH值从4.0到6.0,可有效减轻乙酸对发酵的抑制作用.适量的K+、Mg2+、Na+等微量元素和H2PO4-离子对酵母具有较强的代谢调控作用,其中以Mg2+的影响最为显著.无机盐质量浓度在0~4 g/L内有利于木糖醇发酵.以合成培养基为底物发酵生产木糖醇,与半纤维素水解液的发酵结果相比,两者的动力学曲线较为符合,为进一步研究木糖醇发酵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木糖醇发酵半纤维素水解液玉米芯抑制物    
出版日期: 2005-04-20
作者简介: 方祥年(1972—),男,湖北黄梅人,讲师,博士生,从事生物工程研究.通讯联系人: 夏黎明,教授,博导.E-mail: xialm@cmsce.zju.edu.cn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方祥年
黄炜
夏黎明

引用本文:

方祥年 黄炜 夏黎明. 半纤维素水解液中抑制物对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影响[J]. J4, 2005, 39(4): 547-551.

FANG Xiang-Nian, HUANG Wei, JIA Li-Meng. . J4, 2005, 39(4): 547-551.

链接本文:

http://www.zjujournals.com/xueshu/eng/CN/        http://www.zjujournals.com/xueshu/eng/CN/Y2005/V39/I4/547

[1] 邵雪峰, 冯飙, 胡楠, 黄元凯, 朱子钦, 蒋平, 范利武. 糖醇及二元共晶混合物储释热特性的非等温测试[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 52(1): 50-58.
[2] 陶亮亮, 赵杰, 夏黎明. 重组里氏木霉产漆酶及其对染料金橙Ⅱ的脱色[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 48(10): 1879-1883.
[3] 唐月, 朱明乔, 黄霖, 王萌, 陈新志. Au/TS-1催化剂上葡萄糖氧化[J]. J4, 2013, 47(6): 1114-1119.
[4] 陈惠滨, 王晓萍, 吴宏伟, 朱岩, 郦雅平. SPR检测器在流动分析系统的应用[J]. J4, 2011, 45(8): 1480-1484.
[5] 宋文路, 程军, 谢斌飞, 周俊虎, 岑可法. 脂肪预处理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研究[J]. J4, 2010, 44(3): 476-481.
[6] 沈雪亮, 范永仙, 汪钊. 外循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酯酶生产及应用[J]. J4, 2010, 44(2): 320-325.
[7] 程军, 俞聪, 宋文路, 等. 微光波对水葫芦水解糖化的促进机理研究[J]. J4, 2009, 43(7): 1337-1343.
[8] 王征科, 胡巧玲, 吕佳, 等. 脱脂棉纤维增强壳聚糖棒材[J]. J4, 2009, 43(7): 1312-1315.
[9] 范骜 夏黎明. 克莱伯氏菌非厌氧发酵产1,3-丙二醇[J]. J4, 2009, 43(3): 491-494.
[10] 张同军 侯迪波 曹丙花 周泽魁. 两种晶体己醛糖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J]. J4, 2008, 42(4): 579-582.
[11] 陈明 王周芳 夏黎明. 固定化基因重组酵母发酵木糖产乙醇[J]. J4, 2008, 42(2): 290-293.
[12] 沈雪亮 夏黎明. 共固定化发酵纤维素水解液产乳酸的研究[J]. J4, 2007, 41(5): 823-826+863.
[13] 周俊虎 戚峰 程军 谢斌飞 刘建忠 岑可法. 不同来源污泥对稻草发酵产氢影响的研究[J]. J4, 2007, 41(5): 761-764+822.
[14] 吴绵斌 郑宝华. 南方红豆杉叶中活性多糖的分离与纯化[J]. J4, 2007, 41(4): 696-699.
[15] 丁兴红 夏黎明 薛培俭. 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木糖醇的关键因子[J]. J4, 2007, 41(4): 68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