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用双钢板-混凝土单元轴心受压组合效应
Composite effect of steel-concrete-steel elements underaxial compression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8-02-6
Received: 2018-02-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蒋亚军(1994—),男,硕士生,从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orcid.org/0000-0001-8847-5788.E-mail:
为了研究核电用双钢板-混凝土(SCS)结构在轴压荷载作用下钢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从材料泊松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双钢板-混凝土单元中钢板与混凝土的应力重分布规律,总结钢混组合效应下的2类应力状态和混凝土受侧向约束的特点,采用轴压试验进行论证. 研究表明:钢板与混凝土的应力重分布规律取决于2种材料泊松比的相对变化,对于单轴受压的SCS单元,在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钢板处于平面压-拉应力状态,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应力状态并存在“约束强化效应”.
关键词:
The stress re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concrete in steel-concrete-steel (SCS) element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Poisson’s effect of material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posite effect between the steel and concrete in SCS structur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Two kinds of stress state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concrete, and the lateral constraint stresses of concrete were found from the composite effect. Then the axial compression test results of SCS element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re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 steel plates and concrete depend on the relative change of the Poisson’s ratio of the two materials. The steel plates are in compression-tension plane stress state and the concrete is in triaxial compression stress state in the limit state of bearing capacity when the SCS element i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The " confinement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concrete is found in SCS element subjected to axial compression.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蒋亚军, 陈思佳, 黄城均, 宋晓冰.
JIANG Ya-jun, CHEN Si-jia, HUANG Cheng-jun, SONG Xiao-bing.
双钢板-混凝土(steel-concrete-steel,SCS)组合结构是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承载力高、施工便捷、延性和抗震性能优越、抗冲击等特点. 即使是在灾害荷载作用下,钢板也能发挥延展特性,包裹并固定开裂的混凝土,使整体结构在破坏后期仍然可控[1].
SCS组合结构被应用于核电站屏蔽厂房及内部结构模块的建设中[2]. 这一类工程结构中无典型的梁、板、柱等构件,因此对于结构受力性能的分析多从单元层面开展.
SCS组合单元是由位于外侧的两层钢板与中间的混凝土构成的夹心结构,我国《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送审稿)中规定“核电工程用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配钢率宜大于1.4%,小于4.0%”. 钢板与混凝土之间通过栓钉和对穿体系连接,保证两者协同工作. 核电用双钢板-混凝土单元的构造特点如下:栓钉间距小,对穿钢配钢率大.
轴心受压是SCS组合单元最基本的受力形式之一. 从构造方面考虑,相较于研究更充分的钢筋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双钢板-混凝土构件中钢材对混凝土的约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钢板和对穿体系可以在平面内和平面外2个方向对核心混凝土提供不同程度的约束.
本文通过理论和试验2个方面,研究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及其对单元轴心受压承载能力的影响,为我国正在编制中的《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提供依据.
1. 理论分析
1.1. 基本假定
如图1所示为核电站屏蔽厂房中典型的SCS单元,为了便于理论与试验分析,作出如下假定.
图 1
1)钢板和混凝土满足无相对滑移的变形协调条件.
2)栓钉间距与钢板厚度的比值足够小,可以保证钢板不发生局部屈曲失稳.
3)钢板为平面应力状态,且为满足Prandtl-Reuss的理想弹塑性材料.
4)混凝土开裂损伤前、后均视为连续材料,假定裂缝、应力与应变均弥散(平均)分布.
1.2. 钢板和混凝土的泊松效应
当SCS单元单轴受压时,由于泊松效应的存在,受压变形将引起钢板和混凝土的侧向(与压力垂直方向)变形.
在通常情况下,钢板在屈服前的弹性泊松比
式中:
图 2
式中:
由图2可知,2种材料泊松比的相对大小随着压应变的增大而发生变化. 在钢板与混凝土共同变形的协调条件下,两者在平面内与压力垂直方向的应力状态(或者应力重分布规律)将取决于2种材料的相对泊松比变化.
式(2)、(3)是在混凝土始终处于单轴受压状态下的试验结果,式(3)中包含了混凝土微裂缝发展的影响,此时的泊松比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泊松比. 因为混凝土的泊松效应与自身的损伤程度有关,在讨论混凝土的泊松效应时,应力历史和应力状态不容忽视.
1.3. 钢板和混凝土的应力状态
为了统一表述,建立如图3所示的SCS单元坐标系及应力符号规定. SCS单元平面内是指由Ⅰ方向和Ⅱ方向所构成的平面(即钢板所在平面),其中Ⅱ方向为单元轴心受压方向. Ⅲ方向为单元平面外方向,即设置对穿体系的方向. 材料的应力、应变均以受拉为正,受压为负.
图 3
在SCS单元轴心受压加载过程中,在平面内,钢板是否屈服,混凝土的损伤程度都将影响2种材料泊松比的相对变化,进而影响Ⅰ方向钢板与混凝土的应力状态. 在单元平面外方向(Ⅲ方向),由混凝土泊松效应引起的变形将受到对穿体系的约束,则混凝土平面外始终处于受压应力状态(
1)第一类应力状态(初期).
在SCS单元单轴受压加载初期,因
图 4
2)临界应力状态.
3)第二类应力状态(极限).
经过临界应力状态后,混凝土的泊松比大于钢板的泊松比,混凝土的侧向变形受到了钢板的约束. 此后,钢板将处于一拉一压的应力状态,混凝土在平面内将处于双向受压应力状态,直至SCS单元达到极限承载力,该应力状态称为第二类应力状态,如图4(c)所示.
1.4. 关于组合效应的推断
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泊松比是分析双钢板-混凝土单元轴心受压组合效应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钢板和混凝土的应力重分布规律. 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应力状态,钢板处于平面压-拉应力状态.
对于钢板而言,根据von Mises屈服准则可知,钢板在压-拉应力状态下,主压方向无法达到单轴抗压强度
对于混凝土而言,当单元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混凝土因侧向变形分别受到了钢板和对穿体系的约束而处于三轴受压应力状态. 笔者判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有所提高,发生“约束强化效应”.
2. 双钢板-混凝土单元轴心受压试验
2.1. 试验目的
为了进一步清晰地认识SCS单元轴心受压过程中钢板和混凝土的组合效应,将钢板与混凝土各自的受力行为从单元中独立出来进行分析.
在国家重大专项资金的资助下,本研究团队针对双钢板-混凝土单元进行一系列不同压拉比的试验. 选取其中轴心受压SCS单元的试验结果来说明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作用过程,同时验证前文得出的钢板与混凝土应力重分布规律及混凝土存在“约束强化效应”的推论.
2.2. 试件设计与测点布置
轴心受压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单元试件如图5所示. 试件主要包括竖向压力传递区、水平拉力传递区(用于双向拉-压试验)和测试区3大部分. 竖向压力传递区包括上、下2部分,为了保证压应力均匀传递至测试区且不先于测试区破坏,每部分由4根双钢板-混凝土短柱组成;短柱之间采用厚度为16 mm的木板进行间隔;短柱内增设十字形钢板进行加强. 水平拉力传递区是为了对SCS单元进行不同拉压组合试验而统一设计的试件样式,在轴压试验中不发挥作用,故不作详细介绍. 测试区为试件中部800 mm×800 mm的区域,混凝土厚度为
图 5
图 6
如图7所示,为了测得加载过程中SCS单元应变变化,在测试区前、后侧钢板上分别布置4个线位移传感器(两横两竖,精度为0.001 mm),对应方向4个线位移传感器测得应变的平均值为该方向的平均应变. 在对穿钢筋上布置有应变片,用于测量对穿钢筋的应变.
图 7
2.3. 材性参数和试验加载
试件的主要材料特性参数如表1所示.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强度
表 1 SCS单元主要材料参数
Tab.1
混凝土 | 钢板 | 对穿钢筋 | 栓钉 | |||||||||
| | | | | | | | | | |||
42 | 260 | 310 | 2.95 | 2.04×105 | 360 | 10 | 150 | 8 | 75 |
试验在笔者研究团队设计的拉-压加载试验装置上开展,通过10 MN的作动器对SCS单元试件施加轴向压力. 为了保证压力均匀传递至测试区,在加载装置的上、下两端分别设计两级传力体系,如图6所示. 竖向荷载以增量的形式施加,每级荷载为300 kN,初期采用荷载控制,在接近SCS单元轴压承载力时改用位移控制.
2.4. 试验结果分析
图 8
图 9
根据1.1节的基本假定可知,钢板与混凝土满足无相对滑移的变形协调条件. 当试件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混凝土的压应变达到约4.7×10−3,远远超过素混凝土的峰值压应变2×10−3,说明轴压SCS单元中的混凝土受到了约束.
从承载力方面来看,SCS单元单轴受压承载力为9 380 kN,大于钢板的单轴抗压承载力1 463 kN和混凝土的单轴抗压承载力6 989 kN之和8 452 kN. 考虑到钢板提供的抗压承载力相对混凝土而言较小,单元承载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应该来自于混凝土抗压承载能力的提高.
由此推断,由于双钢板-混凝土单元的构造特点,使得单轴受压SCS单元中的混凝土存在一种“强化”效应,这种效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为了分析单轴受压SCS单元中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及其对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从单元中分离得到钢板与混凝土各自的受力行为.
2.5. 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效应
根据1.1节的基本假定,可以计算得到试件加载过程中钢板与混凝土各自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 钢板采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Prandtl-Reuss材料模型,即在von Mises屈服准则和与它关联的流动法则基础上导出的理想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作为钢板屈服后的刚度矩阵,推导过程可以参考文献[13].
图 10
在获得钢板的应力数据后,根据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得到混凝土在平面内的平均应力轨迹,如图11所示. 混凝土的应力状态与通过泊松效应推测的应力状态吻合. 在SCS单元加载初期,混凝土在平面内为压-拉应力状态,经历临界应力状态(单轴压)后转为双压应力状态. 当单元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混凝土在Ⅰ方向受到钢板的平均约束应力为3.62 MPa.
图 11
在忽略栓钉对于混凝土平面外约束的贡献前提下,混凝土平面外主要受到对穿钢筋的约束. 如图12所示为其中5根对穿钢筋的应力与单元压应变的关系曲线. 可知,在SCS单元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对穿钢筋已经达到屈服强度
图 12
式中:
图 13
图 14
图 14 SCS单元泊松比-压应变关系曲线
Fig.14 Poisson’s ratio-compressive strain relationship of SCS element
在单轴受压的SCS单元中,混凝土存在“约束强化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加载过程中,随着混凝土损伤程度的加剧,侧向变形迅速增大,钢板和对穿钢筋对混凝土形成了侧向约束. 在双向约束状态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3. SCS单元轴心受压极限承载能力
式中:
根据式(5),利用本文试验及相关学者的试验参数,计算各试件的轴压承载力,结果如表2所示. 表中,
表 2 规范公式计算承载力与试验值的比较
Tab.2
文献 | 编号 | | | | | | | | |
文献[15] | SCW-2 | 26.1 | 256(332) | 1 160 | 230 | 4.8(8) | 10 653 | 12 123 | 0.88 |
文献[15] | SCW-4 | 26.1 | 256(332) | 1 160 | 230 | 4.8(8) | 10 653 | 11 433 | 0.93 |
文献[16] | SC-100K | 23.3 | 253(343) | 684 | 320 | 3.2(22) | 10 613 | 11 300 | 0.94 |
文献[16] | SC-67K | 23.3 | 253(343) | 684 | 320 | 3.2(22) | 10 613 | 11 800 | 0.90 |
文献[17] | DSW-4 | 37.4 | 370 | 700 | 166 | 3(8) | 6 630 | 7 780 | 0.85 |
本文试验 | S3-10 | 33.6 | 310 | 800 | 266 | 2.95 | 8 452 | 9 380 | 0.90 |
由表2可知,美国ANSI/AISC N690-12规范和日本JEAC 4618-2009规程计算的轴压承载力
4. 结 论
(1)材料泊松比是分析单轴受压双钢板-混凝土单元受力行为的关键参数,钢板和混凝土的应力状态(或应力重分布规律)取决于2种材料泊松比的相对变化.
(2)对于单轴受压的SCS单元,钢板和混凝土将经历2类应力状态,且极限状态下钢板为平面压-拉应力状态,混凝土为三向受压应力状态,混凝土存在“约束强化效应”.
(3)美国ANSI/AISC N690-12规范和日本JEAC 4618-2009规程中建议的SCS单元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中高估了钢板的抗压能力,低估了混凝土的抗压能力,但总体上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式(5)可以偏于保守地用于对SCS单元轴压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4)在本研究团队对SCS单元已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压拉比的试验基础上,初步推断大压拉等比例加载下的SCS单元中的混凝土存在“约束强化”现象,相关成果正在整理成文.
参考文献
钢板混凝土简支梁抗剪承载模式及承载力分析
[J].
Study on shear resisting pattern and strength of simply supported steel-concrete-steel sandwich beams
[J].
钢板混凝土结构在核电工程中应用的发展状况
[J].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eel plat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J].
Shear strength of steel–concrete–steel composite panels. Part I—testing and numerical modeling
[J].DOI:10.1016/S0143-974X(02)00061-5 [本文引用: 1]
Compressive performance with variation of yield strength and width-thickness ratio for steel plate-concrete wall structures
[J].DOI:10.12989/scs.2013.14.5.473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轴压承载力研究
[J].
Study on axial compres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shear wall with double-skin steel plate
[J].
Effect of shear connectors on local buckling and composite action in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walls
[J].
材料的塑性泊松比 和弹塑性泊松比
[J].
Plastic Poisson's ratio and elasto-plastic Poisson's ratio of materials
[J].
Strength and behavior of steel plate–concrete wall structures using ordinary and eco-oriented cement concrete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局部稳定性轴压试验研究
[J].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cal stability of composite walls with steel plates and filled concrete under concentric loads
[J].
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J].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xial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shear wall with double steel plates and filled concrete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