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个数量问题而非发展问题,而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口数量所左右.人口和经济的关系,应如维持"自动平衡"的鹰与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民族主义和发展压力,发展的第一性是自然资源而非人力资本.污染转移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假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人与自然在物质上的"零和",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环境与经济倒"U"型关系的存在;人口数量压力是环境退化的独立要素和首要原因.追求"人口红利"所需的人口不减或增长将使中国在人口数量的"泥潭"中陷得更深."常量人口"不作用的"中性"观是统计相关对人口与经济、环境因果关系荫蔽而造成的一种幻觉."分母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庞大规模的人口成为中国大国道路上的绊脚石,并使"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人少是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谷物供应国和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前提."数量与结构并举"意味着16亿或更多人口灾难性的长期维持;减少人口数量是层级/尺度理论关于解决高层级/大尺度系统问题优先性的规定. 
																										     | 
													    
													    	
															 | 
														 
												  		
												        
												        														
															| 关键词 :
																																																																数量与结构, 
																																																																	", 
																																																																	资源经济", 
																																																																	", 
																																																																	人口红利", 
																																																																	环境倒", 
																																																																	U", 
																																																																	型曲线, 
																																																																	", 
																																																																	常量人口", 
																																																																	", 
																																																																	零和游戏", 
																																																																	层级和尺度, 
																																																																	优先性 
																																  
															 | 
														 
																																																								
														
															| 
															    															        
															    															    															 | 
														 
														 																											    														
													 												
													
													
													
												 
												
												
												
												
													
														
															
																
																																																																																																										
																					| [1] | 
																					范龙.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2): 189-. | 
																				 
																																																																																																																																																
																					| [2] | 
																					王勇  孙文. 《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41-. | 
																				 
																																																																																																																																																
																					| [3] | 
																					金普森 许法根.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之内外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5): 94-. | 
																				 
																																																																																																																																																
																					| [4] | 
																					原华荣 周仲高 黄洪琳. 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5): 114-. | 
																				 
																																																																																																																																																
																					| [5] | 
																					李岩. 消费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国"女人味"神话[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3): 183-. | 
																				 
																																																																																																																																																
																					| [6] | 
																					徐为民. 从形容词性语言到名词性语言[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2): 192-. | 
																				 
																																																																																																																																																
																					| [7] | 
																					何嗣江. 订单农业发展中金融创新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6): 120-. | 
																				 
																																																																																																																																																
																					| [8] | 
																					王晓军. 孙中山"三种人划分"思想辨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5): 146-. | 
																				 
																																																																																																																																																
																					| [9] | 
																					蔡罕. 北宋翰林图画院若干问题考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5): 16-. | 
																				 
																																																																																																																																																
																					| [10] | 
																					张弘. 论吴宓思想的体系性及其"一多"观念[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3): 100-. | 
																				 
																																																																																																																																																
																					| [11] | 
																					陈伯海.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5-. | 
																				 
																																																																																																																																																
																					| [12] | 
																					蒋述卓. 多维视野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8-. | 
																				 
																																																																																																																																																
																					| [13] | 
																					曹顺庆. 再说"失语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11-. | 
																				 
																																																																																																																																																
																					| [14] | 
																					张节末. 在比较语境中发现"中国问题"--以王维诗中的鸟、山、花为个案[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16-. | 
																				 
																																																																																																																																																
																					| [15] | 
																					胡晓明. 中国文论的乡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