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摘要 吴宓的"一多"观念须结合他的思想体系性来考察,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评价.这一体系性主要体现在根据其讲义整理的<文学与人生>一书中,虽属潜在,但逻辑清楚,由"知性有限"、"三界现象"、"天人二一"、"万物品级"、"动静构成"和"学术分合"等观念构成.贯通其中的"一多"观念,其理论渊源来自亚里士多德,而不是柏拉图,并有自己的现代特性,在"一多并在"和"相反相成"的原则下,实际规划着"由情入道"或"由情悟道"的哲学重建的道路.这预示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进行着摆脱片面的理性主义或情感主义的重要转折,由此带来吴宓展望的用以克服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缺乏形上追求的弱点的一种可能性. |  |  
															| 关键词 :
																																																																", 
																																																																	一多", 
																																																																	观念, 
																																																																	体系性, 
																																																																	哲学重建, 
																																																																	民族性批判, 
																																																																	现代特征 |  
															|  |  
													
														
															| 
																																																																																																										
																					| [1] | 刘泽华, 彭国忠. 对抗焦虑:词人身份观念的自觉与演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4): 119-131. |  
																					| [2] | 陶然, 沈丹. “文语”与“藩音”:论高丽朝鲜词体观念之声律困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31-44. |  
																					| [3] | 刘丽娴. 近代博览会视角的土山湾美术工艺品创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6): 120-132. |  
																					| [4] | 王先勇. 论古人“以文为词”观念的历史变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136-147. |  
																					| [5] | 毛立平. 清代选秀女制度对旗人女性的意义与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130-138. |  
																					| [6] | 章前明. 英国学派中的基本制度概念与国际社会观念的关联:共识与争鸣[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4): 22-35. |  
																					| [7] | 欧荣. 转型焦虑的新维度:英国“两种文化”之辩再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1): 222-231. |  
																					| [8] | 张正萍. “推测史”与亚当·斯密的史学贡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4): 227-241. |  
																					| [9] | 刘召峰. 物象化、物化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1): 31-. |  
																					| [10] | 储昭根. 观念竞合与国际体系的变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1): 77-. |  
																					| [11] | 沈松勤 楼培. 论叶适墓志文创作的新变与成就[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4): 135-145. |  
																					| [12] | 卢向前, 王春红. 光极堂大选与品令[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4): 88-95. |  
																					| [13] | 金健人 许心宏. 基于文字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3): 77-87. |  
																					| [14] | 原华荣;张祥晶. 生育水平下降的“实在空间”与“观念空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1): 161-. |  
																					| [15] | 王元骧. 文学理论能"告别"吗?[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1): 2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