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比较语境中的误读与发明——推求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学者重建中国美学的若干策略 | 
  					 
  					  															
						 | 
					 
   					  														 
				
				
					
						
							
								
									
										
											
                        					 
												
													
													    | 
													    	
									 | 
								 
								
																										
													    | 
													    		                            						                            																	    摘要  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将西学作了有意无意的误读式援引、转换或整合,并指向发明中国问题,这种不免有所取舍的操作,或许可理解为这些学人为了创设发明中国问题之语境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和解释的策略.有意思的是,庞德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学者也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来取用东方资源的,在资源的选择和取用目的上都受到他们自己理论目标的牵引而未必做到忠实.东西方学者在比较视野中对对方资源的取用和援引策略,形成了某种互文的效果,可以让中国人更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传统的某些特出的好处.以体为尊,在比较中互相发明,是比较语境的本质所在. 
																										     | 
													    
													    	
															 | 
														 
												  		
												        
												        														
															| 关键词 :
																																																																比较语境, 
																																																																	误读与发明, 
																																																																	庞德, 
																																																																	海德格尔, 
																																																																	徐复观, 
																																																																	叶维廉, 
																																																																	高友工, 
																																																																	方东美 
																																  
															 | 
														 
																																																								
														
															| 
															    															        
															    															    															 | 
														 
														 																											    														
													 												
													
													
													
												 
												
												
												
												
													
														
															
																
																																																																																																										
																					| [1] | 
																					江海全. 论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时间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 133-143. | 
																				 
																																																																																																																																																
																					| [2] | 
																					蔡祥元. 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海德格尔意义观——兼论现象学与自然主义的视域差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6): 216-. | 
																				 
																																																																																																																																																
																					| [3] | 
																					钱兆明 欧荣. 缘起缘落: 方志彤与庞德后期儒家经典翻译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 124-132. | 
																				 
																																																																																																																																																
																					| [4] | 
																					朱耀平. 感受质、意识体验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25-133. | 
																				 
																																																																																																																																																
																					| [5] | 
																					徐献军. 海德格尔与计算机----兼论当代哲学与技术的理想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1): 155-163. | 
																				 
																																																																																																																																																
																					| [6] | 
																					张节末  袁靖. 诗学中的''并置''----从西方到东方的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6): 36-48. | 
																				 
																																																																																																																																																
																					| [7] | 
																					[英]罗纳德·布什.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同化: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中的''观音''想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3): 40-73. | 
																				 
																																																																																																																																																
																					| [8] | 
																					吴宗杰. 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2): 17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