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 
													    
													    	
															 | 
														 
												  		
												        
												        														
															| 关键词 :
																																																																书院, 
																																																																	精舍, 
																																																																	理学, 
																																																																	祠堂, 
																																																																	进士科, 
																																																																	江万里, 
																																																																	朱熹, 
																																																																	南宋 
																																  
															 | 
														 
																																																								
														
															| 
															    															        
															    															    															 | 
														 
														 																											    														
													 												
													
													
													
												 
												
												
												
												
													
														
															
																
																																																																																																										
																					| [1] | 
																					毕梦曦. 朱熹对程颐中和学说的继承与重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157-168. | 
																				 
																																																																																																																																																
																					| [2] | 
																					慈波. 新巧之外:《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与朱熹、吕祖谦的文理之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4): 38-48. | 
																				 
																																																																																																																																																
																					| [3] | 
																					连凡.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史定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2): 67-84. | 
																				 
																																																																																																																																																
																					| [4] | 
																					陈野. 艺术图像意义的创生、叠加与汇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04-117. | 
																				 
																																																																																																																																																
																					| [5] | 
																					王宇. 朱熹“宁宗嫡孙承重”说与庆元党禁的走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3): 46-61. | 
																				 
																																																																																																																																																
																					| [6] | 
																					费君清, 楼培. 从戴复古“不甚读书”的争论看南宋诗风的演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3): 72-83. | 
																				 
																																																																																																																																																
																					| [7] | 
																					肖朗.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10-127. | 
																				 
																																																																																																																																																
																					| [8] | 
																					段国重, 顾明栋. 超验主义主体思想与儒家角色伦理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57-166. | 
																				 
																																																																																																																																																
																					| [9] | 
																					许和亚. 南宋浙东文派的崛起及其文学史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147-160. | 
																				 
																																																																																																																																																
																					| [10] | 
																					汪潇晨. 南宋科举政策变化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6): 29-41. | 
																				 
																																																																																																																																																
																					| [11] | 
																					来晓维, 刘慧梅. 闲暇与幸福的关系:一个被遗忘的德性伦理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4): 144-153. | 
																				 
																																																																																																																																																
																					| [12] | 
																					屈文生, 王孜政.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与世界秩序的形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166-181. | 
																				 
																																																																																																																																																
																					| [13] | 
																					邵鹏 虞涵 张馨元. 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至2019年文献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26-. | 
																				 
																																																																																																																																																
																					| [14] | 
																					肖朗 李宇亮. “将青年导向德性”:培根青年教育思想新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6): 18-. | 
																				 
																																																																																																																																																
																					| [15] | 
																					张兴武. 论词科选才与南宋四六文的振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5): 34-4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