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气象专题 
气象专题
2013年一次江淮气旋引发的暴雨过程预报技巧探讨   收藏
何彩芬, 顾小丽, 杜 坤,金 靓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4.  
摘要( 220 )     PDF(1461KB)( 194 )
分析了2013年高考期间(6月7日~8日)的一次暴雨过程,对其预报技巧进行探讨.此次暴雨过程是江淮气旋东移所致,高空冷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低层横向切变使地面气旋发展,槽上冷平流使槽发展加深.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低压的东南象限、700 hPa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轴的左前侧,强降水区还与低层暖湿舌北侧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相吻合.做高考决策预报服务过程中,当数值预报出现严重分岐时,可通过分析上游的天气系统来确定数值预报初始场的可靠性,从而得出预报结论.
干侵入对2013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的作用   收藏
钱卓蕾, 张建海, 沈玉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5-13.  
摘要( 205 )     PDF(5655KB)( 126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6~8日发生在浙江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环流背景、湿度场、风场及动力热力等方面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低涡的有利形势下配合干冷空气入侵产生的.干侵入主要有2种表现形式: 对流层高层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中层由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中低层30°N 以北的下沉支向暴雨区输送干冷空气.干侵入对干层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干层有利于加强对流的不稳定性,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锋区,冷空气活动强烈.对湿位涡的分析表明,干侵入对应高层湿位涡的下传.
宁波市连续3次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收藏
郭宇光, 何彩芬, 陈有利, 钱燕珍, 顾思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4-20.  
摘要( 210 )     PDF(9619KB)( 150 )
利用NCEP/NCAR 4times daily格点资料、探空和人工测站实况观测等资料,分别从大尺度形势场、水汽、温度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12月中下旬到2013年1月初宁波市连续3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次降雪过程的大范围形势场在中高纬度上基本相同,但第1次过程南支槽强度明显偏弱.3次过程的冷空气影响路径分别是西北路、西路和东路.(2)中低层的水汽输送为第3次过程的持续性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3)后2次过程都满足了降雪的基本温度条件,且有明显的逆温层.2012年12月29日降雪过程的雨雪相变临界温度为2 ℃.
湖州地区2次“7.17”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收藏
向华, 张喜亮, 孙建明, 梁明珠, 程胜, 王珏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21-26.  
摘要( 241 )     PDF(3615KB)( 108 )
利用湖州市中尺度自动站资料、风廓线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和2012年7月17日湖州地区发生的2次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2次“7.17”特大暴雨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1)副高位置偏高,其西南侧热带气旋活跃,提供强盛偏东气流,与槽前的西南气流汇合,在副高边缘形成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天气背景.(2)偏东气流的加强对于特大暴雨的触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判断夏季特大暴雨爆发时段的一个关键信号.(3)三面环山的喇叭口地形导致气流强烈辐合,为暴雨的维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抬升机制,地形增幅作用明显.(4)冷空气侵入到中层和完全控制整层可以分别作为判断强降水开始和趋于结束的标志.
2011年长江中下游暴雨发展与位涡、干侵入的诊断分析   收藏
陆琛莉, 华克亮, 潘士雄, 何斌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27-33.  
摘要( 197 )     PDF(3973KB)( 166 )
基于NCEP的FNL资料,对2011年6月18~19日长江中下游出现的一轮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轮暴雨过程分别与对流不稳定层结和地面气旋发展有关.应用位涡理论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大气湿斜压发展,MPV1负中心下滑触发中低层不稳定层结,产生对流不稳定强降水,实况强降雨区与低层850 hPa MPV1负中心对应较好.低层锋区冷空气下滑,气旋发展,遇地形作用,暴雨增幅.高层位涡增强东移,引导低层位涡越山发展;高层干空气南下侵入中低层气旋上空,转为上升气流,一方面增强了低空气旋的发展,使不稳定降水增加;另一方面,产生的次级环流又使气旋发展持续,从而强降水维持.
2012年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的成因分析   收藏
沈 晓 玲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34-40.  
摘要( 212 )     PDF(5145KB)( 132 )
利用NCEP1×1资料和实况雨量资料,对2012年梅雨期首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与典型梅雨的环流形势不同,是西风槽和台风“古超”、“泰利”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纬度西风槽提供了有利于暴雨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而“古超”东侧的东南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向低涡及切变线输送,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2)强降水过程的不同阶段,水汽来源也不同.前期水汽来源于东海和南海,由低空偏南风和东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降水集中期水汽由台风“古超”东部环流与副高之间的东南风从西太平洋和东海向暴雨区输送,“泰利”的作用较小,后期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由西南风急流提供.(3)降水前期为锋前暖区降水,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后期有弱冷空气侵入,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加剧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并加强了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使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侵入前,强降水发生在MPV1 2个负值区之间的正值区和MPV2的负值区内,随着弱冷空气的侵入和“古超”外围环流的推进,大气层结变得不稳定,斜压性增强,强降水主要发生在MPV1的负值区和MPV2的正值区内.
近海和登陆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数值预报释用方法   收藏
孙军波, 钱燕珍, 张程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41-46.  
摘要( 249 )     PDF(1016KB)( 183 )
基于数值预报的释用技术,将支持向量机(SVM)回归方法应用于近海和登陆热带气旋(TC)的路径预报.从气象要素预报场与TC中心相关联的极值网格区域导出的中心相关点,以及TC线性外推位置,组成相关因子,建立预报模式,用来预报12,24,36,48,60和72 h之后的TC位置.应用GFS数值预报资料对2009和2010年14个TC进行实际业务应用检验,6个时次的距离绝对值误差分别为69.3, 106.4, 134.6,169.0,222.4和264.4 km;距离标准误差为63.1,89.2, 80.1,84.1,104.6和 124.1 km.前48 h模式预报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结果相近,72 h预报优于中央气象台预报,所有时次预报的涡度中心位置均优于GFS模式直接输出,表明此技术可以作为台风路径预报的另一个工具,投入业务应用.
台风“菲特”引发湖州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收藏
孙建明, 张喜亮, 向华, 程胜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47-55.  
摘要( 228 )     PDF(3703KB)( 276 )
利用MICAPS资料和中小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10月6~8日台风“菲特”影响湖州地区时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大暴雨降水分3个阶段:台风“菲特”外围云带中的强降雨、台风本体范围及边缘的暴雨和台风“菲特”减弱后的倒槽和北上近海转向的台风“丹娜丝”外围东北气流的叠加暴雨.分析可知,东北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高能高湿的能量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场.天荒坪山区朝东北开口并由东北向西南多级收缩抬升的地形为暴雨的增幅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分析了几种可能产生暴雨增幅的成因机制.
1211号台风“海葵”登陆后长久维持机理探讨   收藏
黄玲琳, 李洪权, 向华, 程胜, 魏丽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56-61.  
摘要( 211 )     PDF(1923KB)( 163 )
利用2.5 °×2.5 °的NCEP再分析资料、实况监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垫面、冷空气作用和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对典型个例1211号台风进行了分析,寻找登陆台风(TC)强度变化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中低空急流既是“海葵”主要的湿能源,也是动能来源之一,中纬度强锋区向“海葵”靠近使TC的动能机制得到持续加强,加强了对流,从而加强了降水的潜热释放,为变性后TC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海葵”登陆后最大的垂直风切变一直分布在TC南北两侧,这样的对称结构对TC垂直环流的维持更加有利,宽广的湿垫也为TC登陆后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
Benford定理在地闪数据中的应用   收藏
冯志伟, 樊荣, 胡雷雷, 朱兵兵, 朱奎荣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62-65.  
摘要( 194 )     PDF(1082KB)( 129 )
自然界数据库中的首位非零1~9数字并不等概率出现,其出现概率符合对数分布,即Benford定理.概述了Benford定理及其适用范围,在研究浙江省闪电定位系统的2007~2012年监测数据时,发现正闪和负闪的每日地闪频次的首位数字占比情况非常符合Benford定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 6和0.997 9).正闪雷电流幅值的首位数字占比情况与Benford定理相当吻合(相关系数为0.997 9),但负闪雷电流幅值的首位数字占比却与定理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0.704 9),首位数字“1”的占比明显偏低,推测原因可能为负闪的探测效率明显低于正闪,特别是幅值为十几千安的负闪探测效率可能很低.提出了可把Benford定理引入到气象数据统计软件中进行气象数据质量评估、异常数据探测等研究的设想.
宁波地区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风险区划   收藏
石湘波, 胡余斌, 王焕邦, 郑玲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66-71.  
摘要( 222 )     PDF(1255KB)( 256 )
根据宁波地区ADTD闪电定位系统2010~2012年的地闪监测数据、雷灾资料以及2012年宁波地区人口及GDP数据,选取年平均地闪密度、单位面积雷灾频数、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人员易损、经济易损6项指标,在详细分析宁波雷灾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波各县地区雷灾易损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得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海曙区为雷灾极高易损区,经济发达的江东区以及工业基地镇海区为高易损区,江北区为中易损区,鄞州区、北仑区、象山县、宁海县、奉化市为低易损区,慈溪市和余姚市为极低易损区.
基于单体合成法外推的舟山海域雷电预警方法   收藏
陈淑琴, 陈佩佩, 徐哲永, 李云, 陈梅汀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72-78.  
摘要( 237 )     PDF(2354KB)( 180 )
为了研究舟山海域雷电预警方法,综合分析舟山雷达探测资料、闪电定位仪探测的地闪资料及人工观测资料,得到了舟山海域雷电发生时的一些雷达数据特征.发生雷电时,组合反射率强度一般要达到40 dBz以上,主要集中在45~55 dBz, 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加,雷电发生的概率逐步增加, 60 dBz以上是100%.用回波顶高减去0 ℃层高度作为相对顶高,统计雷电发生概率,发现相对顶高在5 km时雷电发生概率很低,相对顶高达6 km时大部分样本都发生雷电, 8 km以上全部发生雷电.分别统计了在不同相对顶高情况下, 不同CR的雷电发生概率,建立了舟山海域雷电预报模型,采用基于风暴追踪信息的单体合成法进行外推, 建立舟山海域雷电预警系统,并进行了试运行,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2014年2月浙江省2次降雪天气对比分析   收藏
王武军, 邬方平, 俞芳芳, 郑健, 徐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79-87.  
摘要( 173 )     PDF(3809KB)( 166 )
通过对浙江省2014年2月2次降雪的高低空形势、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的诊断分析,以及实况与模式预报的对比,结果表明:2次过程都是冷暖气流交汇产生的降雪,都有充分的水汽和上升运动配合,不同的是第1次过程中低层存在逆温,范围广;第2次过程虽然集中在浙中北地区,但中低层存在切变,降雪强度更强.通过对前期天气形势数值模式与实况的对比,修正模式对影响系统的强度和移动路径的预报偏差.除了常规探测手段,多普勒雷达可以辨识低层急流、切变、冷暖平流以及水汽情况,可以作为探空资料的有力补充.降雪带来的道路结冰对现代城市影响越来越大,对低层温度的预报可以为道路结冰预报提供参考.
2014年春季舟山海域海雾特征分析   收藏
陈梅汀, 唐跃, 徐哲永, 曹宗元, 周昊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88-95.  
摘要( 207 )     PDF(2301KB)( 183 )
基于常规资料、浮标站海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4年春季发生在舟山海域的浓雾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海雾按环流形势可分为倒槽型、高压后部型和弱高压底部型;春季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但也有平流蒸发雾;能见度的改变对气温的升降和气温露点差的增减极敏感,能见度转差的时刻与气温下降及气温露点差变小的时刻较一致,反之亦然;雾的维持和消散与逆温的建立和破坏有密切的关系,冷却雾的逆温层比蒸发雾低,且逆温较其更明显;春季海雾常发生在降水前夕或降水间歇,出现浓雾的前一天夜里,通常能见度转差,已有测站出现1~2 km能见度.海气要素特征:气海温差为-1.1~2.6 ℃,相对湿度在80%以上,气温露点差在0~3 ℃,东南风和偏东风居多,平均风力多在2~5级;中尺度模式WRF对倒槽型和高压后部型的海雾预报较准确,但对弱高压底部型预报能力较弱,预报浓雾起始和消散时间存在一些偏差.
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发布系统设计   收藏
庄科旻, 赵科科, 胡利军, 许皓皓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96-100.  
摘要( 400 )     PDF(1056KB)( 254 )
政府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越来越重视,对气象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宁波市气象局开发了气象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发布系统.该系统采用了WebGIS软件ArcGIS Srever 和Oracle数据库,结合J2EE平台、Struts架构和Adobe的FLEX技术进行开发,把地理信息与各种气象数据结合起来直观显示,方便预报员在短时间内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预报,发布预警信号.
浙北地区不同梅雨年型环流结构差异对比分析   收藏
李文蜜, 潘星海, 唐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01-106.  
摘要( 190 )     PDF(2559KB)( 137 )
通过客观分析资料和梅汛期降水量实况,对2005~2013年浙北地区梅汛期降水进行分型,对比分析不同年型大尺度环流及结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00 hPa 上多雨年南亚高压要强于少雨年,当南亚高压主体偏西时,浙北地区降水偏多.500 hPa上多雨年较少雨年588脊线位置明显偏南,少雨年588线的西伸脊点伸展到菲律宾一带,多雨年588线西伸脊点则明显偏东.850 hPa切变线及低空西南急流位置偏南,导致西南急流携带的水汽集聚在浙北地区上空,急流左侧上升运动强,为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梅汛期水汽通量呈狭长带状分布,梯度明显.梅汛期暴雨时期浙北地区低层为正涡度大值区,动力抬升条件明显,对应负散度大值区,低层辐合利于降水发生.
弱冷空气与双台风效应下发生于浙东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收藏
范晓红, 何斌, 宋刘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07-115.  
摘要( 186 )     PDF(4433KB)( 282 )
基于Micaps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资料,结合WRF高精度数值模拟输出的诊断物理量,研究了2013年10月7日20:00至8日08:00发生于浙江东北部的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主要由台风“菲特”残留云系、超强台风“丹娜丝”和北方的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假相当位温及地面风场的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中的不稳定强对流及冷暖空气交汇的形势.垂直螺旋度、湿位涡的分布及演变情况与强降水的移动及强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对应上负下正的垂直分布形势,低层的湿位涡分布与暴雨中心对应较好,对暴雨落区和暴雨中心有一定的指向作用.这对今后预报秋季台风外围大暴雨过程有指示意义.
宁波沿海低空气象要素廓线特征分析   收藏
杜坤, 黄思源, 杨豪, 傅伟忠, 颜宗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16-122.  
摘要( 202 )     PDF(2339KB)( 180 )
利用宁波大榭凉帽山岛的高塔梯度风气象观测资料,分别研究了宁波沿海地区四季的白天和夜间低空(300 m以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的廓线特征.同时以登陆宁波的典型台风“海葵”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台风影响过程中温、湿、风等气象要素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湍流强度和阵风因子等近地层的湍流特性.
雷达估测降水的分段优化算法与误差分析   收藏
卢晶晶, 乐益龙, 何彩芬, 黄旋旋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23-129.  
摘要( 200 )     PDF(1595KB)( 238 )
为提高雷达对强降水的定量估测精度,结合雷达和自动站雨量计降水观测资料,对对流性和台风2种降水类型采用分段优化ZI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统计分析,建立了同时考虑回波强度分段和距离分级的1 h实时优化方案.对对流性降水和台风降水分别以域值40与30 dBz进行回波强度分段,同时在距雷达100 km范围内进行分距离估测,此方法显著提高了强降水定量估测精度,同时又兼顾了运算效率.通过自定义的误差系数对对流性降水个例和台风个例的1 h优化估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估测雨量误差系数基本小于0.5,估测效果明显好于默认ZI关系(A=300,b=1.4)的估测结果.
舟山群岛浮标站和海岛站风力对比分析   收藏
李云, 范其平, 周丽琴, 陈佩佩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30-135.  
摘要( 301 )     PDF(1252KB)( 188 )
利用舟山浮标站和海岛自动站2011年全年测风数据资料,对舟山海域浮标风力和附近非遮蔽高海拔海岛站以及不同海域无遮蔽海岛站、遮蔽海岛站的风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浮标站大风日数比非遮蔽海拔较高海岛站以及传统大风指标站嵊泗明显偏少,比遮蔽海区海岛站多. 2) 浮标站年平均风速小于非遮蔽高海拔站,同嵊泗、西磨盘接近,大于遮蔽海区海岛站. 3) 浮标站大风日数和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秋冬季明显多于春夏季. 4) 对比不同风向的大风过程可得:浮标站与其他海岛站的风速差值不仅与季节变化、海拔高度有关,还与风向密切相关. 5) 浮标站和陆地站风速的日变化明显不同. 6) 对于沿海海面的风力:浮标站的北风代表性较好,南风偏小;另外,西磨盘站也可以作为沿海海面大风预报的一个指标参考站.
2012~2013年宁波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收藏
俞科爱, 胡晓, 徐宏辉, 徐迪峰, 丁烨毅, 陈磊, 孙仕强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36-142.  
摘要( 296 )     PDF(1204KB)( 356 )
统计分析了2012~2013年宁波城区空气质量指数AQI现状及其与降雨、温度、风、边界层、逆温等20类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秋冬季是宁波污染天气高发期,夏季空气质量较好,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O3;与2012年相比,2013年宁波空气质量状况转差,主要表现为3级以上污染天气明显增多、污染程度明显加重.AQI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显著,特别是与地面风速、边界层水平风速、对流有效位能、降雨量、相对湿度以及连续无雨日数等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0.5).当边界层的水平风速低于6 m·s-1、垂直风速小于0.008 hPa·s-1以及850 hPa湿度在60%以下时,容易出现3级以上的污染天气.降雨量在1 mm以下时,湿沉降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没有明显的作用.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中,预报员需要特别关注PM2.5浓度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等的分析侧重点以及冷空气对空气质量带来正负两方面影响的时间节点等.
杭州湾南岸地区分类别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研究   收藏
江 丽 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43-149.  
摘要( 255 )     PDF(1399KB)( 184 )
根据地面观测和中尺度站资料,选取2007~2012年历史样本,利用杭州站探空资料和NCEP FNL分析资料计算各项对流指标,统计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发生与各项对流指标的关系,分类别筛选出与其相关性较好的对流指标,在考虑对流指标季节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指数套叠法建立起分类别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方程,并于2013年6~8月进行强对流天气试报,得到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新标准下宁波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收藏
顾思南, 周福, 刘建勇, 郭宇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50-155.  
摘要( 249 )     PDF(2526KB)( 368 )
利用1953~2013年宁波地区逐日气温观测资料,根据1981~2010年新30 a标准,分析了宁波市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暖冬、冷冬、酷暑、凉夏的出现次数.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60 a来宁波市的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都表现出增暖趋势,增温最明显的时段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次之,夏季增温幅度最小;极端最低气温升温速率比极端最高气温略快,高温日数增加,低温日数减少,暖冬和酷暑出现的次数远高于90年代以前.气温变化特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增暖是明确的,并具有自身的变化特征.
绍兴霾天气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收藏
张 建 海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56-161.  
摘要( 194 )     PDF(1469KB)( 131 )
利用绍兴市1961~2013年5个气象站的霾观测资料和近年来自动气象站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绍兴市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绍兴霾天气总体上呈西多东少分布,诸暨、柯桥和嵊州是霾天气高频区;霾天气呈冬多夏少的季节分布,11月至次年1月最多;近53年霾天气的频率总体不断增加,其中柯桥站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23 d·a-1,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显著增多,2003年是柯桥站的重大转折点;在霾天气日变化上,7:00起霾出现频率激增,16:00~17:00霾出现频率小幅上升,2个时段分别对应城市早晚高峰,表明汽车尾气排放对霾天气有显著的影响;在霾强度等级上,“轻微”和“轻度”2个等级占87.6%,中度及以上占12.4%;霾天气与风力条件具有很好的反相关性,柯桥站f≥5 m·s-1和f≥10 m·s-1日数与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和-0.396,表明风力条件的变化对霾天气增减趋势有明显影响,降水日数与年霾日之间总体上也呈负相关.
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冬季气候的关系   收藏
程慧萍, 计珩, 居晓燕, 贾晓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62-169.  
摘要( 274 )     PDF(2078KB)( 217 )
利用1960~2004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SMIP2海温资料和我国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考虑到大气在从低纬到中高纬地区的能量传播的桥梁作用,首先对冬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场与同期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进行奇异值分解(SVD),然后分析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场第1奇异向量(SVD1)是全区一致的单极型分布形势,与我国冬季气温和东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当冬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场第1奇异向量处于正位相时,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对应的500 hPa高度场是一个类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North American,PNA)的空间分布形式.同时,500 hPa位势高度场在东亚大陆上空是显著的正异常,使得东亚大槽减弱;地面上西伯利亚高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异常偏弱,对应着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会导致低层异常偏强的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我国东南地区形成辐合,使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异常南风还导致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
大棚设施气象因子对春茭栽培的影响及管理   收藏
范玉芬, 陈政豫, 杨冬晨, 姚良洪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 (s1): 170-174.  
摘要( 188 )     PDF(554KB)( 139 )
通过对棚内外春茭温、湿、光等气象因子的观测和对比,并对大棚内外春茭的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与效益进行了比较,得到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时棚内外的气象指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棚内气象因子变化的规律,以制订大棚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对大棚的调控管理,为推广大棚栽培茭白提供示范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