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Vol. 28 Issue (3): 340-346    
论文     
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
郑云飞  刘斌  松井章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郑云飞(浙江大学 农史研究室, 浙江 杭州 310029)      
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00)      
松井章(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      
宇田津彻朗(日本宫崎大学)      
藤原宏志(日本宫崎大学) 
 全文: PDF(342 KB)  
摘要: 植物硅酸体分析是研究作物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了解新石器时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以及栽培稻系统的历史变迁,我们从浙江省南庄桥遗址5~12层中采集了16份土样和8份陶片及红烧土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14份土样和6份陶片中发现了稻的硅酸体,分别属于马家浜文化(B.C. 4500~B.C. 3800)和良渚文化(B.C. 3500~B.C. 2000),说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从距今6000年左右起就已经栽培水稻了.对发现的稻硅酸体进行形状解析结果显示,伴随历史的发展稻硅酸体的长、宽、厚增大,形状系数b/a 减小;在4个形状特性的分布上看到同样的趋势,表明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稻的硅酸体有一个向大尺寸、尖长型方向变化的过程.根据稻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我们认为遗址早期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正在分化的多样性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走上大量栽培粳稻的道路.
出版日期: 2002-05-13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引用本文:

郑云飞  刘斌  松井章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28(3): 340-346.

链接本文:

https://www.zjujournals.com/agr/CN/Y2002/V28/I3/340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