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摘要 长期来流行的把价值创造完全归之于活劳动贡献的观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商品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应区分物化劳动的两种形态即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两者在性质、功能和价值补偿方面各有差别,在价值创造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而生产工具由于能替代人的劳动,它同活劳动一样,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  |  
															| 关键词 :
																																																																活劳动, 
																																																																	物化劳动, 
																																																																	商品价值, 
																																																																	市场经济, 
																																																																	科技进步,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  
															|  |  
													
														
															| 
																																																																																																										
																					| [1] | 史晋川, 叶斌. 中国特色法律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5-16. |  
																					| [2] | 王历荣, 陈湘舸. 百年创新,百年奋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4-27. |  
																					| [3] | 王杰 何艳珊. 走向现代治理的文艺政策——改革开放40年的文艺政策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解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2): 5-. |  
																					| [4] | 陈建军陈怀锦刘月. 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4): 130-141. |  
																					| [5] | 黄宝忠. 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成长的社会生态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5): 103-121. |  
																					| [6] | 陆文聪 余新平.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4): 5-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