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摘要 是什么"机制"使得"人"在物种竞争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而结成今天的人类社会?根本性的原因是基于"信誉"的社会交往秩序的确立.考古研究表明,人类的始祖来自于东非高原.350万年以前的四足猿社会的社会交往效率很低,但是之后生活在东非的脸部扁平的两足猿的社会生活非常和谐,这是因为社会交往效率的改进.晚近的考古发现表明,社会交往效率的提高比石器的出现更加重要,重要的考古证据来自于"圆片"--4万年前的土鸡蛋蛋壳打磨的小圆片的出土,有学者指出,这些圆片是用于交往的礼物,因为礼物的交换,可以保障社会系统的稳定,由此,早期的人类可以比单独的群体更能够适应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使得社会和人类得以繁衍.两足猿与其他同时代的动物相比,在体质上更加软弱,但是,由于他们具备基于语言交往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社会关系,这让他们因为结成群体而获得了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与此相伴随的是,由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重大改变,猿人的脑容量从500立方厘米逐渐增大到1400立方厘米以上,这使"猿人"获得了符号交往能力.由此,两足猿的生存优势主要凸显于社会交往方面.早期人类交往得以拓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层的发育、语言和符号能力的发展.人类史发展的轨迹是:交往效率的改善;单刃石器的制造;手的劳动习惯的确立;社会交往范围的拓展和脑容量的增加以及两足猿的走出非洲.信誉的确立,形成了广泛的社会交往潜力和信息网络,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结构发生突变,人类产生了语言能力,人类社会由以繁衍. |  |  
															| 关键词 :
																																																																社会交往, 
																																																																	礼物, 
																																																																	信誉, 
																																																																	语言, 
																																																																	符号能力, 
																																																																	脑容量, 
																																																																	合作 |  
															|  |  
													
														
															| 
																																																																																																										
																					| [1] | 张雨欣, 刘传磊, 马九杰, 王成军. 未来乡村建设:要素嵌入与政社合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53-65. |  
																					| [2] | 周义凯, 刘海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兼述虚拟言语社区的地位和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124-137. |  
																					| [3] | 王娅婷, 张慧玉. 中国法律法规中语言权利的历时演进研究:1949—2022[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4): 86-99. |  
																					| [4] | 麻玉琦, 张蔚文. 府际合作能否改善城市资本错配?基于网络嵌入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0): 81-96. |  
																					| [5] | 方一新, 卢鹭. 近十余年从语言角度考辨可疑佛经成果的回顾与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2): 5-28. |  
																					| [6] | 付祥喜. 土白入诗:新月诗派对新诗语言的探索与试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45-58. |  
																					| [7] | 吴庆军. 京味文学英译的京味再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1): 118-131. |  
																					| [8] | 李哲罕. 从拉丁语两次兴衰看语言文字由“厚”到“薄”的发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 160-168. |  
																					| [9] | 胡伟斌, 黄祖辉. 集体产权改革与村庄信任增进:一个实证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8): 28-46. |  
																					| [10] | 郭沁. 粉丝崇拜及其多因性心理机制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8): 70-84. |  
																					| [11] | 谢俊涛. 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形音厘定及其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6): 112-119. |  
																					| [12] | 程工, 刘家琪. 论语言学在亚洲文明研究中的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87-99. |  
																					| [13] | 王艺臻, 王小潞. 汉语字谜神经加工过程与建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00-109. |  
																					| [14] | 沈骑, 赵丹.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语言文字规划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5-19. |  
																					| [15] | 朋文欢, 黄祖辉, 傅琳琳. 农户分化对合作社长效减贫效应的影响与政策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31-4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