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摘要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喻,代指事件或情况的结果.其中后者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者.副词"好歹"既可表时间,也可表语气.从认知角度看,概念结构的隐喻是时间副词"好歹"产生的根本机制,而转喻则是语气副词"好歹"形成的内在动因.语气副词"好歹"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歹"出现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二是"好歹"的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  |  
															| 关键词 :
																																																																好歹, 
																																																																	转喻, 
																																																																	隐喻, 
																																																																	语法化, 
																																																																	主观化 |  
															|  |  
													
														
															| 
																																																																																																										
																					| [1] | 韩书安. “鸢飞鱼跃”:一个理学隐喻的生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2): 152-160. |  
																					| [2] | 黄华新, 祝文昇. 科学论证中的隐喻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9): 104-113. |  
																					| [3] | 毛立平. 清代女性自杀案件的司法审理与性别隐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106-119. |  
																					| [4] | 王忻. 汉日词语型流行语的词汇化、构式化、语法化的演变路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148-160. |  
																					| [5] | 陈新宇. 韦尔纳茨基的思维格局及其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70-. |  
																					| [6] | 史文磊 谷雨. 说汉语介词的一种从句现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42-. |  
																					| [7] | 黄华新 洪峥怡. 从句法到语用:隐喻的真值条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3): 120-. |  
																					| [8] | 李莹  莫雷 史大鹏 张学新. 不同性质汉语隐喻句认知加工的fMRI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6): 8-. |  
																					| [9] | 张俊阁. 汉语否定处置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5): 182-190. |  
																					| [10] | 王天翼王寅.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4): 52-62. |  
																					| [11] | 王小潞  冯骏. 隐喻加工脑区的关联因素[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34-146. |  
																					| [12] | 张国清 张翼飞. 亚当.斯密和文明社会的四个隐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5-. |  
																					| [13] | 庄孔韶  方静文.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18-. |  
																					| [14] | 黄华新 韩 玮. 现代汉语主观位移句的认知理据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4): 47-56. |  
																					| [15] | 刘海涛. 语言网络:隐喻,还是利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2): 16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