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从康德的先天直观到胡塞尔的本质直观,他们的直观有着根本的一致性,既通过先验性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又通过原本直接地被给予的明见性(直观)担保了知识的真理性. 
																										     | 
													    
													    	
															 | 
														 
												  		
												        
												        														
															| 关键词 :
																																																																康德, 
																																																																	胡塞尔, 
																																																																	先天直观, 
																																																																	本质直观 
																																  
															 | 
														 
																																																								
														
															| 
															    															        
															    															    															 | 
														 
														 																											    														
													 												
													
													
													
												 
												
												
												
												
													
														
															
																
																																																																																																										
																					| [1] | 
																					江海全. 论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时间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 133-143. | 
																				 
																																																																																																																																																
																					| [2] | 
																					刘少明. 论马克思对康德先验时间理论的继承和超越[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6): 16-29. | 
																				 
																																																																																																																																																
																					| [3] | 
																					肖朗. 启蒙时代的康德教育学讲座及其教育思想:基于近代德国大学教育学讲座改制的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0-. | 
																				 
																																																																																																																																																
																					| [4] | 
																					邱戈. 交往如何可能:基于哈贝马斯、胡塞尔和列维纳斯的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90-. | 
																				 
																																																																																																																																																
																					| [5] | 
																					朱耀平. 感受质、意识体验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25-133. | 
																				 
																																																																																																																																																
																					| [6] | 
																					张国清 刘腾. 零碎的抑或总体的: 杜威和罗尔斯社会治理理论比较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4): 66-76. | 
																				 
																																																																																																																																																
																					| [7] | 
																					肖朗. 在卢梭与康德之间----裴斯泰洛齐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6): 142-152. | 
																				 
																																																																																																																																																
																					| [8] | 
																					刘正伟  薛玉琴 . 清末民初蔡元培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6): 162-173. | 
																				 
																																																																																																																																																
																					| [9] | 
																					沈国琴. 论赫费道德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及康德自律论之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2): 34-. | 
																				 
																																																																																																																																																
																					| [10] | 
																					范龙.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2): 189-. | 
																				 
																																																																																																																																																
																					| [11] | 
																					沈语冰. 美何以成为道德善的象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06-. | 
																				 
																																																																																																																																																
																					| [12] | 
																					陈本益.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及其美学基础[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3(6): 95-. | 
																				 
																																																																																																																																																
																					| [13] | 
																					张国清. 休谟、康德和现代哲学的日常话语转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2): 47-. | 
																				 
																																																																																																																																																
																					| [14] | 
																					肖朗.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导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30(6): 4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