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6-01-2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气象专题 
气象专题
一例伴随阵风锋的强对流系统模拟分析   收藏
徐亚钦, 翟国庆,范瑜越, 夏园锋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9.  
摘要( 210 )     PDF(5330KB)( 126 )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较好地模拟了2009年6月5日一次严重影响浙江的伴随阵风锋的强对流过程. 在得到与实况较为接近的中尺度特征后,对模拟的强对流系统特点、环流结构和气流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为前倾槽型强对流天气,高空冷平流叠置在低层暖低压之上具有明显的位势不稳定层结. 在强对流系统爆发移入浙北后,主要分为前后2个伴随阵风锋的对流系统,2条阵风锋处辐合强度的相关性较好,该阵风锋主要由经向风引起,伴随明显的气压扰动. 强对流后侧的低层强辐散气流伴随着大的水平强风速区,在前方形成了明显的阵风锋. 后侧雷暴前沿中高层部分干冷气流卷入前侧雷暴的后部并下沉,促使空气更强烈地下沉流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前侧雷暴层辐合,形成更强的阵风锋.前侧雷暴后部下沉到近地面的部分气流流向后方,又促进了后侧雷暴的低层辐合,从而构成雷暴之间的一个垂直环流.从气流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部分上升和下沉气流的运动,同时在2个雷暴系统间的一支环流也进一步证实2个系统间的气流交换作用.
浅谈台风“凤凰”生成及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收藏
尹先龙, 曹新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0-16.  
摘要( 228 )     PDF(1668KB)( 112 )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8号台风“凤凰”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积云对流潜热和海面感热3种热力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对流凝结潜热释放是台风“凤凰”维持和发展的主要热力因子,积云对流潜热释放不但使台风中心增暖并使台风中间层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促使台风加强和发展;海面感热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使海面风及对流层涡度增强,可能是台风初始低压的形成机制;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在台风发展过程中虽然值较小,但其通过影响台风眼区的垂直下沉气流,可促使台风暖心低压进一步发展.
强台风“菲特”的移动路径及强度分析   收藏
吴舒婷,李苗苗,符生辉,王建东,许 姝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7-24.  
摘要( 264 )     PDF(6282KB)( 126 )
对强台风“菲特”进行高低层形势场分析,对其移动路径的预报和台风强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发现,“菲特”主要受中低层引导气流的影响.利用日本静止卫星MTSAT的反演产品分析了“菲特”的强度变化情况,得到“菲特”在登陆后垂直风切变在10~15 m·s-1,不利于其强度的维持或发展.
影响台州的台风及其降水分布特征分析   收藏
裘杭培, 李恭彪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25-33.  
摘要( 265 )     PDF(2805KB)( 101 )
普查1951~2012年台风资料,对期间影响浙江台州的台风年月际变化、生成源地及常见影响路径、降水量地理分布特点及不同台风路径的降水量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州的台风有较明显的年、月际变化特征;台风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主要影响路径类型有5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台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与台风登陆前后的移动路径密切相关.
台州1981~2010年内陆局地性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收藏
汪卉卉, 承志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33-38.  
摘要( 199 )     PDF(3298KB)( 130 )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分析1981~2010年台州市局地暴雨的时空分布,并进行天气分型,对平均形势和典型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台州局地暴雨日约占总暴雨日数的1/3,月际变化显著;局地暴雨总体上呈北多南少分布;(2)5~6月暴雨主要由西风带类造成,8~9月主要由东风带造成,7月各类暴雨均有发生.热带系统、移动低槽、南海台风是引发台州局地暴雨最多的系统.局地暴雨对于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的要求比大暴雨要低得多.各型范围暴雨和局地暴雨在850 hPa形势场上有较明显的差异;(3)越大的降水其局地性越强:局地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占总的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日数比例逐级上升.
2015年7月浙江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收藏
符仙月,周烨堃,黄娟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39-43.  
摘要( 267 )     PDF(3279KB)( 133 )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多普勒、风廓线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浙江2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诊断分析. 这2次过程差异显著,分别是较大范围短时暴雨和冰雹大风过程.短时暴雨发生在西风槽与位于日本的台风对峙形势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水汽条件好,中尺度云团不断原地生成并滞留;冰雹大风过程发生在副高边缘,东风波西移形势下,0 ℃层高度适宜,风垂直切变弱,风廓线雷达低层水平风速增大. 但两者也有共同点,从风廓线雷达的探测数据看,高度及垂直风速均可以较好地体现降水的开始和结束. 因此,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天气形势、雷达资料和物理量场对区分不同类别强对流天气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014年8月发生于温州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收藏
司 波,朱 景,徐沐阳,李传祥,陈 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44-49.  
摘要( 257 )     PDF(3819KB)( 86 )
对2014年8月19日08:00至20日08:00温州市大暴雨过程做技术总结. 通过对500 hPa环流分析,利用欧洲中心850 hPa和1 000 hPa细网格风场产品以及雷达拼图、实况雨量分析发现,该次过程为高空槽和低层偏南风急流控制下的系统性强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该次降水过程分为19日白天和夜间2个时段,19日白天的暴雨过程由低层850 hPa中尺度辐合线所造成,辐合线上,有较强的风速辐合.19日夜间的暴雨过程由1 000 hPa风向和风速的辐合造成.该次降水过程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强、累计降水量大.通过分析各家模式降水产品,总体来说,各家对于此次降水强度和落区的把握均较差,即使中尺度系统的位置预报正确,但对极端短时强降水(如3 h降水≥100 mm)的预报尚有较大误差.
台风“麦德姆”引发浙江暴雨的成因分析   收藏
郭巧慧, 沈 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50-55.  
摘要( 240 )     PDF(3451KB)( 135 )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常规自动站资料对台风“麦德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对其在浙江中南部和西部造成的暴雨成因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外围气流为麦德姆移动路径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2)暴雨区上空较强的水汽通量、高温高湿的湿能量积聚、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持续长时间的上升运动都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根据湿位涡分析,本次过程是一次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均存在、以对流不稳定为主的台风暴雨过程.暴雨区发生在MPV1负值中心附近,尤其700 hPa的MPV1值指示效果最好,且降水强度与该值有正相关性,中低层深厚的MPV1负值区配合其高层正值区有利于暴雨发生,此外MPV2表征的大气斜压性也与降水强弱呈正相关关系.
台风“苏迪罗”引发温州的一次强对流降水分析   收藏
张 灵 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56-61.  
摘要( 290 )     PDF(2403KB)( 176 )
利用温州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日本0.5°×0.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台风“苏迪罗”造成温州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短时强降水发生在2015年8月8日5:00至10日12:00,尤其是8日18:00至9日9:00最为激烈,表明8日夜里至9日上午温州有明显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短时强降水大部分具有局地性,仅8日19:00至9日5:00达小范围等级;短时强降水中心主要位于平阳、文成、泰顺和苍南4县交界处、瑞安和文成交界处以及泰顺东南部与福建交界处,南雁荡山最容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其次是洞宫山,括苍山最少;5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中心主要位于南雁荡山的平阳、文成、泰顺和苍南4县交界处,其次是北雁荡山,洞宫山、括苍山和海岛都无5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10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雁荡山以及南雁荡山的迎风坡;温州南部上空大气接近中性层结或弱不稳定,且低层大气水汽含量很高,在地形作用下,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仍可促发显著的短时强降水.
东南沿海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收藏
张 灵 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62-67.  
摘要( 211 )     PDF(3874KB)( 100 )
应用自动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4日发生在东南沿海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鞍形场低层东南风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和对流层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相互交汇是此次大暴雨发生的触发因子,大暴雨期间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等θse线较稀疏且陡立,大气对流稳定度较低,有利于湿斜压涡度发展,大暴雨发生在600 hPa上MPV、MPV1和MPV2正负过渡带附近,MPV1下负上正垂直叠加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湿位涡在900 hPa以下具有MPV1为负、MPV2为正的特征,当800 hPa以上MPV1正大值区变弱和900 hPa以下MPV2由正大值变为负大值时,大暴雨过程基本结束.
2014年台州“3.19”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收藏
甘晶晶,杨万裕, 鄢志波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68-73.  
摘要( 283 )     PDF(4570KB)( 66 )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浙江省台州地区2014年3月19日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冬末春初,前倾槽、地面弱冷空气东移南下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2)台州地区高温高湿、不稳定层结、地形抬升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为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基础;(3)受到地形强迫抬升的影响,对流云团由西向东进入台州后加强发展,对流单体移向前方近地层的偏东气流,与对流单体后部的下沉气流相结合,使得对流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4)雷达回波图上,多个时刻出现了高悬的强回波、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等具有典型冰雹特征的信号;径向速度图上,风暴前侧的强上升气流和风暴顶的辐散特征比较明显,后侧的拖曳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产生的强辐散与局地瞬时大风的出现密切相关.
浙江省2012年早春异常连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收藏
何〓馨, 燕荣江, 蔡晓芬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74-78.  
摘要( 246 )     PDF(1983KB)( 82 )
以2012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浙江省的一次长连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资料对连阴雨形成的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1)2012年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地区的阻高明显偏强,冷空气、南支槽与副高的稳定维持且20 d基本没变,为浙江省形成连阴雨天气提供了必要的环流背景;(2)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吹来的偏南风为连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3)动力结构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气流的上升运动和涡度式抽吸作用的强弱在雨势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低层辐合区和高空辐散区的强度变化与雨势变化相一致.
台风强度研究综述   收藏
郑 峰, 曾智华, 雷小途, 陈联寿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79-87.  
摘要( 690 )     PDF(1567KB)( 372 )
台风强度变化,尤其是强度的突变(突然加强和衰亡)是台风预报的难点.然而,由于缺乏对强度变化机理的认识,没有足够高的分辨率对现有数值模式表达强度变化精细的物理过程,近年来台风强度业务预报进展缓慢.研究表明,台风强度主要受3类因子影响,即大尺度环境场(如风垂直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VWS))、海洋强迫(包括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容量(Oceanic Heat Content,OHC))以及台风自身的结构(含内核强对流变化(Density of core convection,DCC)以及内核变化).三者间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现象.
永嘉县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警指标探讨   收藏
吕江山, 侯球锋, 周 佳, 黄 菁, 叶延君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88-92.  
摘要( 215 )     PDF(1321KB)( 104 )
利用1971~2013年永嘉县夏季高温资料,建立高温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对出现危害性高温时的预警指标作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永嘉县夏季高温天气具有显著的局地性特征,且高温多集中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本地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当本站处在副高脊线附近,高空下沉气流明显,低层在暖脊或暖中心附近,中高层为西南(或偏西)气流时,容易出现危害性高温;危害性高温出现时,天况稳定、云量偏少、日照时数较长、能见度较好、风速较小,且以西南风居多.
台州市夏季高温特征和短临预报探讨   收藏
汪卉卉,承志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93-99.  
摘要( 186 )     PDF(2263KB)( 106 )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逐日模式预报资料分析台州市夏季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短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台州各地夏季高温日数呈现了一定的年际、地域变化特征.年际变化南部小,中北部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州高温日先减少后增加,夏季高温日存在10~16 a的年际振荡周期,南部洪家、温岭2站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明显的2~5 a周期振荡;高温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极端高温分布总体上由内陆向沿海递减.(2)浙江省气象台数值预报系统平台提供的WRF、NCEP、T639、ECMWF和JAPAN5家模式,以ECMWF和NCEP为最佳;各家模式预报都习惯性偏低,其中最高温预报偏低比最低温预报偏低明显;低温、高温预报应分别根据月份和日照情况调整模式误差.(3)根据模式预报和当日实况气温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预报当天高温,预报误差较小,即在上午8:00就可较准确地判断当日最高气温.
副高和南亚高压对2013年夏季浙江省异常高温的影响   收藏
张小泉,王 文, 傅 帅, 陈 健, 朱晓玲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00-104.  
摘要( 240 )     PDF(1419KB)( 157 )
通过分析副高和南亚高压的特征,研究其对2013年浙江省夏季异常高温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浙江省出现60余年最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7~8月全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均破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梅雨期偏短,台风影响程度小,是引发高温的背景条件. 在高温发生的6个阶段中,第4阶段高温持续时间长且强度最大. 2013年夏季南亚高压和副高表现出明显的相向而行特征,偏强偏西的副高和偏强偏东的南亚高压在高低层叠加,控制浙江一带高低层,受下沉气流影响,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同时发现,副高中心强度和高温强度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金华气候异数的对应关系   收藏
刘学华, 黄 艳, 严红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05-110.  
摘要( 288 )     PDF(605KB)( 92 )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68~2015年8月NINO综合指数和金华逐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金华气候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968年以来共发生12次厄尔尼诺事件和10次拉尼娜事件;金华年平均气温以0.033 ℃·a-1的速度上升,尤其是1985年至今呈明显波动增暖趋势,年降水量平均以1.14 mm·a-1的速度增加,且时段性分布特征明显;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年份,金华年降水量偏多的概率大,在长期预测中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厄尔尼诺结束次年年降水量无明显规律可循;拉尼娜事件与年降水量对应关系的规律性不明显,受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影响的年份和结束次年年平均温度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1997~1998年、2014~2015年2次都是强厄尔尼诺事件,金华降水明显偏多,但持续时间不同,发展特点也有很大区别,后者将成为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事件;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至少持续到2015/2016年冬季,2015年金华年降水量偏多已成定局.
基于GIS的浙江金华市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收藏
蔡 敏, 黄艳, 许广浩, 符仙月, 戴红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11-116.  
摘要( 241 )     PDF(1868KB)( 102 )
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深入研究农业气候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前提和基础. 以金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气象数据,提取表征光、温、水等条件的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金华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金华市光、热、水等资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上半年雨热同步,下半年光温优越;呈现热量资源增加、水资源稳定、光能资源减少的气候资源趋势;并且受地形影响,气候资源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热量资源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西南山区迎风坡一带为降水高值区.
1963~2013年金华市霾日气候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收藏
梁 亮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17-123.  
摘要( 203 )     PDF(1111KB)( 116 )
利用1963~2013年金华市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 2.5°×2.5°格点资料对金华市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1 a来金华市霾日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霾日数显著上升,城市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霾日持续时间也日趋显著;冬季霾日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日平均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在5.1~15.0 ℃,是出现霾天气最为有利的温度条件; 2 m·s-1以下风速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 弱风速、地面主导风为偏东风是利于霾形成和维持的风要素条件;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值小于等于2的条件下易产生霾;日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霾发生几率增加,反之则下降.
温州市PM 2.5输送轨迹特征和潜在污染源区分析   收藏
朱 景, 袁慧珍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24-130.  
摘要( 292 )     PDF(2971KB)( 118 )
利用HYSPLIT模式和全球再分析资料模拟2012~2014年温州市大气输送的后向轨迹. 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得到分季节的温州大气输送轨迹、污染潜在源区以及潜在源区污染浓度. 温州地区春、秋、冬季节容易受西北、偏北、西南等内陆气流影响,来自偏北、西南方向的短轨迹由于移动缓慢、扩散能力差,PM 2.5的浓度值高;夏季主要受较为清洁的海洋性气流影响,PM 2.5的浓度值低. 影响温州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集中在3块区域:西北及中原地区、华北地区和江西福建浙江周边区域. 其中西北、华北平原地区污染贡献最大,输送轨迹经过这一区域的大气浓度最高.

浙江北部重污染过程污染物输送条件分析   收藏
李怀川, 吴贤笃, 叶子祥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31-137.  
摘要( 222 )     PDF(4836KB)( 128 )
对2013年12月23~28日浙江省空气重污染的发生、发展及由浙江北部向南部地区的近距离输送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选取和上述过程天气形势场相似的2013年1月11~14日浙中北局部重污染过程(无污染物输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浙江南部地区因受北部污染物异地输送影响发生重污染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台州、温州于2013年27日先后发生的空气污染,主要由浙北地区污染物通过偏北气流异地输送造成,重污染源向下风方向输送污染物除了需要较强的气流外,还需要由弱下沉气流、逆温层、低层弱辐散或无辐散等物理量场配合的利于污染物聚集输送的通道.
2个SVM霾识别预报模型的对比试验   收藏
郑朝霞, 张行才, 季致建, 邱小伟, 方桃妮, 周 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38-141.  
摘要( 204 )     PDF(562KB)( 101 )
支持向量机方法(SVM)是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法,应用该方法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十分有效.基于2013~2014年金华站的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SVM分类方法建立2个金华SVM霾识别预报模型,即初始模型和订正模型,并对其8种核函数最优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初始模型的正样本分类Ts评分在0.45以上,均高于订正模型,故初始模型分类结果较为理想,可以给实际霾日识别预报提供参考;(2)初始模型的分类结果优于订正模型,且前者的漏报次数明显少于后者,究其原因可以发现14:00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条件对当日是否为霾日的判断非常重要,即14:00前后是灰霾出现比较频繁的时段.
影响2010年浙南洞头沿海赤潮过程的气象因素分析   收藏
符生辉,王忠东,吴舒婷,何华玲,顾亚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42-146.  
摘要( 219 )     PDF(1864KB)( 148 )
以浙南洞头沿海海域的一次赤潮过程为例,对其爆发过程中气象因素影响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对洞头沿海赤潮发生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气象因素对赤潮灾害的发生和消亡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气温、降水、风和气压等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对赤潮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此次过程中,风的要素对赤潮过程的影响最为突出.同时高空环流形势的转折变化,也直接影响这次赤潮过程的发生、发展.当环流形势稳定时,赤潮生物的海洋生存环境就稳定,赤潮得以持续;反之,当大气环流状态改变时,赤潮发生、发展过程也会受到影响.
基于高分辨率数值产品的浙中雷电潜势预报分析   收藏
黄 艳, 蔡 敏, 严红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47-152.  
摘要( 195 )     PDF(2319KB)( 115 )
综合考虑预报因子的季节特征和时域特征,基于高分辨率数值产品(T639)的二次计算,选取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沙氏指数SI等对区域性雷电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的若干对流参数和物理量,融合消空法和多格点指标叠加法,开发了用于浙江中部金华地区3~9月未来24 h的雷电潜势预报方法,试报效果良好,并且对区域性雷雨大风和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自动化运行后具有重要的业务参考价值.

台州市台风气象灾害评估方法探讨   收藏
杨万裕,翁之梅,刘汉华,高岭花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53-157.  
摘要( 174 )     PDF(621KB)( 80 )
通过分析1984~2010年影响浙江省台州市的台风灾害资料,以新构建的台风规范化灾情指数评估台州历史台风的灾情等级,比较符合台州市的实际灾情状况.结果表明:台风规范化灾情指数预报模型拟合率较高,拟合误差1级准确率达到了88.00%以上;新指数模型计算简单,评估效果较好,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定量化、科学化的灾情评估和灾后灾情评估产品.

CINRAD/SB雷达伺服系统典型故障分析   收藏
陈 鑫, 邵伟军,季晓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s1): 158-160.  
摘要( 204 )     PDF(484KB)( 77 )
介绍金华CINRAD/SB天气雷达天线、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根据金华新一代天气雷达伺服系统出现的故障记录以及报警信息,分析故障原因,确定故障部位,给出解决方案及注意事项,为雷达机务人员在碰到类似问题时快速确定故障位置并解决故障提供参考,共享雷达维护维修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保障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