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

——基于“理念—制度—技术”的分析框架

  • 吴巨慧
  • 刘子涵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最近更新:2024-01-05

DOI: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2.12.286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理念、制度和技术作为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主要向度,为解读师资队伍建设过程提供了系统性视角。基于“理念—制度—技术”的分析框架,哈佛大学等10所世界顶尖大学在理念上以自主化与专业化理念促进教师发展,以绩效与自由理念推进高校学术治理成效,以多元与包容理念推动社会公平,追求教师、高校、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在制度上以严格、公正为目标建立人事管理制度,以教师为中心营造组织文化,形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耦合的制度架构;在技术上以指导项目与咨询服务内驱教师的资本积累,以数字技术外促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机整合了以社会互动为特征的传统技术以及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技术。面对世界顶尖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我国高校应树立以师为本与开放包容互嵌的建设理念,完善并规范与人本化相呼应的建设制度,采用教学共同体引导和数字技术支持相融通的建设技术,不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创新活力。

教师不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驱动国家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力量。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

1。显然,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战略手段之一,肩负着促进知识生产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核心使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这一重要论述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构建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真正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而服务,成为不可回避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多集中于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教师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提升手段等主题,侧重分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或路径。王刚和李锦平研究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内的具体内涵和现实困境,认为应当通过下移管理中心、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等方式来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型高校教师管理体3。鲍威等学者针对我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成效和问题开展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考核机制不成熟等问4。石纬林和王轶关注大数据时代,分析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师资管理质量赋5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多维度复杂概念,其本质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若干元素结合成的自运行系

6,应当基于多重视角进行概念梳理和系统化研究。然而既有研究多从理念、制度或技术等单一、零散的视角开展论述,鲜有研究从国际视野出发,将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与“理念—制度—技术”这三种核心逻辑和关键要素进行整合,从多维、立体、系统的视角分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鉴于此,本研究以“理念—制度—技术”的耦合分析框架为切入点,基于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结果,选择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10所世界顶尖大学进行多案例研,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深入分析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我国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资队伍创新活力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制度—技术”分析框架

治理现代化具有价值导向、关系规范和技术工具的复合含

7。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内嵌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活动,也同样符合“理念—制度—技术”的底层建设逻辑。置身于治理现代化和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具体场景,“理念—制度—技术”贯穿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既能全面体现师资队伍系统治理的要素组合,又能确切描绘建设进程的特征规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以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制度体系为保障,以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结构性功能系统。其中,理念作为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先导,始终引领着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技术在价值层面的具体呈现。制度建设能够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和保障功能,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稳定持久的政策保障。技术是世界顶尖大学在理念指导和制度保障下所运用的建设工具,展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行动路线。总体来看,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是在建设理念的指导与技术工具的辅助下,将潜在的建设制度优势转化成实际建设效能的过程。因此,理念、制度和技术是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主要向度,也是解读师资队伍建设过程的三个重要维度,分别回答了坚持什么样的价值遵循、构建何种制度体系、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的问题。三个维度既存在形态上的独立性,又在内部逻辑上相互塑造与支撑,为审视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整合性的分析框架。

(一) 理念是引领师资队伍建设行动的价值先导

理念是组织的信仰、价值观、思想、文化目标等方面的总体表达,反映了个人或组织的使命、信念和行为准则,对导航组织战略和提升组织绩效具有重要作

8。在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中,理念作为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行动的价值导向,同时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供给、高校师资队伍的制度建设方向和技术实施路径,以及高校组织的使命实践成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理念能够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为教师提供符合高校建设理念与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的成长平台,提升实际的专业发展体验与效果;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中观层面来看,建设理念的渗透有助于保障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的科学化,使师资队伍建设路径遵循一定教育规律,同时发挥导向、引领等功能来实现教师发展的制度保障,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从践行社会使命这一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工作的重任,适切的建设理念有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技术与服务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二) 制度是支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的关键保障

制度是组织的行为规则体系,一方面约束着组织及其相关者的行为,同时也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与资

9。在学术工作日益建制化、组织化的当10,高校致力于依托制度框架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文化支持,发挥制度对教师信念价值和行为表现的正向驱动力,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有序、规范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形塑人们互动行为的一系列约束,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11]1-2。在组织机构中,正式制度即成文的法律、规则和合约,具有强制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正式制度建设涉及教师聘任、晋升、发展等人事管理的诸多领域,能够为师资队伍的规范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非正式制度是通过代际传递和长期交往自发形成且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11]31,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文化性的“非正规约束”,以文化为主要形式对正式制度进行补充与支12。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组织文化集中反映着大学独有的文化属性和内在特13,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主要依赖具有价值传递属性的组织文化对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产生的隐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文化与教师个体的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科研生产力等工作态度和行为密切相14-16,良好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助于强化高校教师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文化保障。

(三) 技术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直接因素

技术是治理现代化考察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和评价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和成效的关键维度。所谓技术是指治理主体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策略、手段、工具或方

17,主要具有两方面现实功能:一是以技术的辅助手段促进建设理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在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中,技术作为连接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的桥梁与纽带,能够通过自身的中介机制将建设理念具象化为实践路径和实现方式。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埃卢(Jacques Ellul)所说,生活中的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行为与梦想都需要以技术作为实现渠18]20。在此过程中,技术为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必要支撑。二是以技术的应用质量判断建设成效。运用何种技术有效适配当前的组织场域,进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体建设能力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质量。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高校师资队伍普遍采用导师指导、讲座学习、培训项目等传统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和转化上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技术工具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对传统技术进行升级,大数据、智能化平台等现代化手段的出现推动着师资队伍建设向智能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

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19世纪以来,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世界顶尖大学通过着力推行和完善教师聘任与晋升机制、设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等战略选择,对教师教育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立足世界顶尖大学的治理实践,可以发现世界顶尖大学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贯彻“理念—制度—技术”三要素的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从理念引领、制度构筑和技术支持三方面铸就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生态(图1)。该系统中,世界顶尖大学在理念上追求教师、高校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在制度上以正式的人事管理制度和非正式的组织文化建设共同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质量进程,在技术上有机整合以社会互动为特征的传统技术以及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技术,形成了理念自上而下引领、技术自下而上使能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fig

图1  基于“理念—制度—技术”框架的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一) 理念引领:教师—高校—社会的协同发展

在西方社会的价值伦理、道德规约和文化架构的影响下,民主、绩效、自由等文化观念渗入高等教育领域中,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价值遵循。在此背景下,世界顶尖大学将个人发展、竞争自由、多元包容的理念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价值及维系原则,以促进教师、高校、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

1 以自主化与专业化理念促进教师发展

世界顶尖大学以发挥高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功效性为目标之一,注重教师个人自主化、专业化发展。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首先遵循了公民治理理论,即提倡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替代官僚中心的行政主导模式,重视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价值,认为教师不仅是被管理者,也是自治者、参与共同体,更是学生专业发展的主导者和掌控者。例如耶鲁大学在各个学院设立了常务理事委员会,由长聘正教授、学院院长、校长、教务长等主体组成,为教师提供参与大学管理工作的平台,同时赋予教师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力,使其有权通过委员会和既定程序参与聘任、晋升等学校教育政策的决

19]2-6,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耶鲁大学社区成员的角色,维护和推进生产、传播与保存知识的使命,将教师从具有依附属性的个体转化为具有自由意义的共治者。与此同时,世界顶尖大学尤其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践行促进教师人力与技能增值的重要理念,以促进教师有效提升个人专业性。例如剑桥大学在员工评审和发展(Staff Review and Development)中提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支持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通过定期开展一对一对话,帮助教师明确个人长期的专业发展目标,建立强大而有效的工作机制,致力于将剑桥大学打造成教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想场20

2 以绩效与自由理念推进高校学术治理成效

世界顶尖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内蕴“绩效”与“自由”共生的理念,使高校具有强化科研产出和保障学术自由的双重功能,在推动高校学术治理规范化的同时,最大限度激发学术创新活力。世界顶尖大学的绩效理念符合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性原则,即竞争效能逻辑,这亦是世界顶尖大学以评聘制度提升学术产出质量的关键媒介。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大学所面临的绩效问责压力和财政压力倍增,以绩效竞争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和聘任制度在世界顶尖大学中盛行,“学术卓越”成为多数世界顶尖大学聘任和晋升的主导理

21。在此背景下,哈佛大学等高校制定了严格的终身聘任标准,要求教师具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创造性成就和影响力,同时在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重大而持久的贡22]3。世界顶尖大学在发挥评价体制、聘任制度的竞争功能的同时,将保障学术自由等衍生价值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之中,形成竞争与自由相伴共生的二元建设理念。世界顶尖大学不断重申教师言论自由与学术自由理念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优先地位,保障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享有不受外界干扰的自主权。耶鲁大学言论自由委员会认为,限制言论自由同时剥夺了他人发表观点和听取观点的权利,是对知识自由的双重打击,一所大学必须尽一切可能在高校内部保证教师充分的思想自由与学术自19]5。剑桥大学则致力于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师发展全程,为教师提供激励、包容的发展环境,激发高校教师的内生活力。

3 以多元与包容理念推动社会公平

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构建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基本样态密切相关。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盛行加剧了社会排斥与不平等现象,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层差异、宗教偏见等价值冲突导致国际社会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面临重大挑战。对此,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DRC)特别关注贫困人口、女性、青年等极易被边缘化群体的权益,提出了确保各阶层人口都有机会发展与成长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理

23,呼吁建设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由此,世界顶尖大学坚持多元包容的基点,强化教育作为共同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致力于为代表性不足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公平待遇和充分参与的机会,为促进社会正义、消除不平等及推动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而服务。例如剑桥大学以多元、包容、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招聘和选拔方式的基本遵循,提出了“不受歧视”(freedom from discrimination)的使命宣24,旨在尊重和保护受聘者的个性特征与观念信仰,保障师资队伍结构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为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多样化发展,发挥师资队伍建设对社会公平的服务性功能,世界顶尖大学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法律与政策,倡导构建背景多元的教职工团体。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据《加州公平就业实践法案》(California Fair Employment Practices Act),制定了平权法案,主张最大限度地为女性、特定族裔群体、残疾人、退伍军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教职申请机会,并表明不会因个人性别、种族、宗教、年龄、身体情况等特质在教师招聘方面歧视弱势群25

(二) 制度构筑: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相互耦合

世界顶尖大学通过构建和完善引进、选聘、晋升、考核管理等正式制度,同时优化组织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逐渐形成了兼具效用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效用理性体现在世界顶尖大学通过规范控制和技术控制,运用一系列管理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效能;价值理性则强调从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共同推动制度建设向人本主义的回归,以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地位驱动教师在实践中主动遵循和维护正式制度。对世界顶尖大学而言,两种理念分别表现在组织结构层面上的正式制度的建立,以及在文化场域层面上的非正式制度的优化,两种价值取向的制度通过动态耦合与相互补充,共同支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系统的稳定发展。

1 以严格、公正为目标建立人事管理制度

随着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世界顶尖大学将聘用制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建立了以终身教职制度为核心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为吸引、聘任和激励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正式制度保障机制。在终身教职制度的影响下,世界顶尖大学普遍将教师群体划分为前终身教职教师群体(pre-tenured faculty)和后终身教职教师群体(post-tenured faculty),并依据教师的职业发展进程构建人事管理制度体系。针对前终身教职教师群体,世界顶尖大学的师资引入制度遵循开放性入选和比较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保障师资的宽范围来源供给的同时坚持以能力主义为导向的聘任标准,严控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例如帝国理工大学出台了包容性聘任制度(inclusive recruitment),以相互包容和追求卓越为理念遵循,在学科期刊、学会和网站上发布招聘广告,从候选人数据库邀请意向候选人,以及在学术共同体中征求候选人提名等方式拓宽师资引入渠道,广泛吸引全球范围内与岗位适配的人才。在资格审查阶段,帝国理工大学设立了专业知识、心理水平、工作能力等多维测试,辅以口头汇报、面试、会议讨论等方式,对候选教师的学术水平、能力结构、岗位适切性予以严格审

26。在聘任阶段,为提升教师聘任制度的过程科学性与结果公正性,世界顶尖大学授予院系教师招聘委员会引进人才的权力,要求招聘委员会遵循工作规范和道德规范,通过开展评聘培训制度、实施利益相关者回避制度等来强化评聘程序的规范性。例如康奈尔大学的教师发展和多样性办公室专门举办关于“有效的教师招聘实践”和“有效的学术面试”的工作坊,帮助委员会成员明确评审标准、招聘流程和相关政策与法律,以专业性的姿态引入合适的杰出人27。为规范教师从前终身教职教师向终身教职的过渡流程,康奈尔大学建立了严格的任命标准以及规范的审查程序,以保障教师晋升过程的公正性与规范性。康奈尔大学认为终身教职的基本标准是“能够出色地履行该职位的职责,并有希望继续取得非凡的成就”,并规定终身教职的晋升须遵循申请、商议、委员会投票的公开流程,由已经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组成评审委员会,从科研、教学、咨询、服务等方面严格评估终身教职候选人的工作质量及非学术影响,以投票形式决定晋升结28

2 以教师为中心营造组织文化

世界顶尖大学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推行了广泛积极的支持举措,基本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文化氛围,有效强化了教师的组织归属感,并致力于将组织的共同价值体系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人事管理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世界顶尖高校部分院系主要展现了以下特征:第一,建设以交流与合作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为教师构建多元、畅通的沟通渠道。在以自由竞争为导向的高校场域中,来自专业、学科、大学的问责压力使得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成为必然。教师群体需要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共享与合作共同推进所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为提升教师的社会互动活力,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正式与非正式并存的双元沟通渠道,包括基于院系委员会的正式会议沟通,以及午餐会、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等非正式交谈和互动,以加强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群体内与群体间的交流与反

29。第二,注重营造尊重与包容的组织氛围,为教师的学术自由提供宽松的文化支持。世界顶尖大学重视和认可所有教师的贡献和观点,以自由争鸣,多元并存的开放原则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力免受大学内外行政权力的过度压制。斯坦福大学在1974年通过了学术自由声明,鼓励教师广泛表达观点,力求教师在自由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30。耶鲁大学则规定校内成员在校时可自由交流,并致力于推动相互尊重与包容的校园文化,赋予教师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19]5,支持教师自主追寻学术真理和使命。第三,倡导和坚持公平与责任的组织文化,为教师学术诉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公平公正的资源配置环境。例如斯坦福大学要求院系公平分配和传达晋升领导岗位的机会,定期追踪和审查教师招聘、任命、工作量、晋升、挽留辞职和辞职等方面的年度指标,实施薪酬年度审查程29,为教师提供公平竞争的组织文化环境,避免竞争失范导致资源配置公平缺失的学术生态扭曲现象的产生。

(三) 技术支持:传统技术—数字技术的互动交融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决定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核心要义,因此以多元化技术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策略。世界顶尖大学依托以社会互动性为核心的传统技术,以及以多元异步化、共享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技术,共同服务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形成了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专业发展技术链。

1 以指导项目与咨询服务内驱教师的资本积累

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学术性、教育性和创造性特征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应兼具社会性与人文化。因此,世界顶尖大学以社会性互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手段,注重发挥导师等重要他人的引导作用,以指导项目、咨询服务等方式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推动教师个人资本的积累优化以及专业水平的内生发展。导师指导项目是在世界顶尖大学被广泛使用的教师发展工具,已被证明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

31。导师、同事、领导作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其作用是促进教师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等结构性资源的积累,有效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32。世界顶尖大学首先建立了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项目,即由资深教师担任的职业导师扮演指导者、保护者、建议者等多重的角色,为初任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议与咨询服务,帮助其在学术职业阶梯上找到立足点。斯坦福大学认为,职业导师主要履行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两方面的职能,前者指的是帮助初任教师为职业成功和晋升做好准备,后者则是增强初任教师的效能感、归属感和身份意识,从能力发展和身份认同两方面建立对话空33。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对一职业项目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短期与长期目标,其短期目标是帮助初任教师熟悉行政制度、融入校园文化、建立社交网络等,同时为初任教师的学术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辅助教师平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长期目标在于指导初任教师实现个人学术职业的卓越成就,最终获得职业晋34。为丰富指导项目的内涵,世界顶尖大学开展了同伴互助式的团队指导项目,在充分考虑学科归属和个人特性的基础上由系内外若干名导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指导一名青年教师,以改善一对一指导视角单一的弊端。例如康奈尔大学实施了基于教师合作和经验分享的同伴指导,要求处于相同职业阶段的青年教师群体聚集起来讨论特定科研和其他问题,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为同伴提供专业技能方面的帮助和支35。为进一步加强院系中层管理资源的支持和反馈作用,世界顶尖大学为每位前终身教职教师提供了问题诊断式的咨询服务,以情景化、交互式的方式,为教师及时提供问题诊断和意见反馈。与职业指导不同的是,提供咨询服务主体为院系领导或院系领导代表,帮助诊断前终身教职阶段教师的年度表现,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申请终身教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例如斯坦福大学规定院系领导每年要根据晋升标准对初任教师的工作表现作出反馈,关注教师的学术成果质量和生产力、教学质量、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成功申请终身教职的可能性分析以及学术发展建议30。哈佛大学则鼓励教师就任何教学相关问题申请一对一咨询,共同讨论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回顾个人成就和工作进展、制定教师发展目标、阐释学校和院系对教师的发展期望以及明确教师应当具备的核心能36

2 以数字技术外促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世界顶尖大学根据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将数字技术赋能师资队伍建设手段的创新,在搭建在线学习空间、优化资源分享渠道、服务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共生发力,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路径支持。第一,数字技术将师资队伍建设的场景空间无限延伸,形成了具有可持续、多元异步特征的网络学习空间。世界顶尖大学借助多媒体体系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培训、混合式研学,系统地支持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例如哈佛大学的德里克·博克教学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开设了跨学科、混合研学的学习实验室,旨在为教师优化和创新教学技能与方法提供平台支持。学习实验室以在线学习和实地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团队组建、技能提升、课程评估、动态反馈的课程设计闭环,帮助教师突破学习的时空限

37。第二,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催生出多样态的数字资源及共享方式,为教师自主学习以及学术共同体间的协同式合作畅通渠道。耶鲁大学在数字资源服务方面作出了较好的示范。耶鲁大学首先与普尔乌中心(Poorvu Center)合作制定了数字教育战略,以教学技能的提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旨在为教师提供慕课、混合课程、学术连续性(academic continuity)网站等导航式的在线学习资源和支持性资38,辅助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提升。为进一步促进共同体间的对话,耶鲁大学开设了教学工作坊,基于Zoom在线会议平台等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与同行和领域专家公开对话的机39,支持来自不同背景的教师和学习者参与学习和讨论,更好地践行包容性教学(inclusive teaching)的实践理念。第三,数字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相结合,形成“评价—诊断—反馈”一体化的自主发展模式。例如伦敦大学学院开发了Lecturecast课程录音系统,将其融合至教师教学评估中,通过捕捉课程的全要素、全过程数据,以可视化形式分析课程的观看次数以及学生掌握课程的情40,及时提供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教学问题的准确诊断,便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

当前,我国高校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阶段,师资队伍建设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能否基于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是我国大学面临的艰巨任务。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对于增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活力与创造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此,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在着力中国特色的同时,客观借鉴世界顶尖高校的经验,从理念、制度、技术三方面形成合力,实现一流师资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协同效应。

(一) 树立理念:以师为本与开放包容之互嵌

随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师资队伍的构成和发展取向日益多元。兼顾不同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是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关键路径。然而,区别于世界顶尖大学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横向型权力结构,我国高校是以统一领导为基础的纵向型权力结构,强调科层间的命令与服

41,其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致使“规则”与“自由”之间的价值张力突出,高校往往习惯于以管理者身份干预和推动教师的发展路径与科研产出,而忽视了以服务者身份尊重和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与个性化发展,致使高校存在重科研绩效而轻人文关怀的隐忧。对此,我国高校应遵循以师为本与开放包容的基本原则,从以下几方面深化建设理念:第一,着眼于教师多元性和个性化的利益需求,确立尊重、包容、关怀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将教师群体的地位、利益和需求置于首位,尊重不同类型教师的特殊需求,调整高校教师待遇激励、生活保障、职业规划等相关激励制度,从生活与工作两方面着手,营造多元包容的组织环境,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二,致力于保障教师学术权力的价值目标,坚守中国特色的学术自由理念。通过制定保障制度,高校应从政策层面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作为利益主体实际参与管理制度设计之中,为学术思想的迸发和学术竞争的良性开展营造民主、自由、公正的学术氛围。第三,立足于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设理念。我国高校应深化教师专业成长诉求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有效融合,克服竞争绩效与个人发展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论,通过采取激励措施,开展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人文关怀实践活动等方式,满足教师的个性化与专业化发展,进而反哺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提升。

(二) 优化制度:规范化与人本化之呼应

刚性的正式制度是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系统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尽管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但仍有高校处于建立预聘长聘制度的探索阶

42,还未形成规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基于世界顶尖大学的制度建设经验,我国高校的外部行政逻辑与内部管理逻辑应以公正、科学的制度规则为手段,保障人事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程序合法性。一方面,明确师资选拔标准和聘任程序,公开招聘文件,邀请多方主体监督招聘过程,在每一环节给出明确的评审指南和指导意见,以摆脱利益和人情的干扰,保证招聘过程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将招聘权力适当下放至院系组织,发挥学院层面的引导功能。各院系可成立教师招聘委员会,在整合学校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各院系教师招聘经验的基础上开设培训工作坊。培训院长、系主任等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参与教师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新教师招聘工作,完成好一流师资招聘的“守门人”责任。此外,应注重发挥人本化的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与支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活动存在严重的唯绩效主义,过于强调运用技术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而忽视了对教师增强制度认同感和组织承诺的需要,导致教师人事管理等正式制度对教师发展的支持功能失灵,反向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创新性发展。面对正式制度对促进学术创新的失灵现象,我国高校理应回归非正式制度的建设与优化,将组织文化的嵌入作为制度优化的目标,平衡制度的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注重营造合作、尊重、平等和互助透明的组织文化氛围以及自由、创新的教师发展环境,努力开发学校和院系的文化资源,使组织文化转化为教师的共同信念,提升高层次人才凝聚力。

(三) 创新技术:教学共同体引导和数字技术支持之融通

基于世界顶尖大学有效融合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双元路径,我国高校可探索以教学共同体引导技术为主、数字技术支持为辅的多元化专业发展支持模式,双向度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一,注重发挥资深教师、卓越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以数字技术的介入创新教学共同体的建构形式。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依托专家讲授式、经验交流式和听评课式三种技术路径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

43,以上三种模式在认识论上具有技术理性的倾向,本质仍然是由教育理论研究者、资深教师等专家以理论讲授或经验分享等形式向青年教师单向度传导专业知识,使得教师成为低话语权的接收者。我国高校应根据教师的学科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实行互动式的一对一导师传帮带机制,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同时,可依托数字技术突破交流空间界限,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域创建数字化教师团队,将集中面授式培训转化为个性化的分布式在线学习,吸收借鉴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经验,引导与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其二,创新资源供给模式,拓宽资源获取渠道。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仍面临数字技术利用浅层化、数字资源匮乏化等困境,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亟待更新优化。我国高校应从技术层面推进信息资源的汇总、分类和管理,根据教师学习需求,整合与补充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专业发展资源网站,同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有效管理,促进高质量资源的积累、循环与再生。其三,以数字技术驱动高校教师评价方式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准与客观的数据参考。受制于传统评价手段的操作复杂性以及结果主观性,高校教师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客观、精确地实44。对此,我国高校可将大数据赋能教师评价改革,结合在线教学平台的活动数据,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个人行为等成长信息进行全过程记录和分析,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嘉诚对本文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2022年1月26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2022年10月13日。 [百度学术] 

2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5月29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2023年7月13日。 [百度学术] 

3

王刚、李锦平: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224-227页。 [百度学术] 

4

鲍威、戴长亮、金红昊等: 《我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现状、问题与挑战》,《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第21-27页。 [百度学术] 

5

石纬林、王轶: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7期,第137-141页。 [百度学术] 

6

管春英、王加栋: 《基于三摆藕合模型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优化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125-130页。 [百度学术] 

7

常大伟: 《理念、制度与技术: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审视》,《档案学通讯》2022年第2期,第13-19页。 [百度学术] 

8

Selvarajan T. T., Ramamoorthy N. & Flood P. C. et al.,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philosophy in promoting firm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a causal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 18, No. 8 (2007), pp. 1456-1470. [百度学术] 

9

孙华: 《大学之范:理念与制度》,《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第2期,第5-13页。 [百度学术] 

10

阎光才: 《大学教师行为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归因——立足于偏好的研究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第56-68页。 [百度学术] 

11

美]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 [百度学术] 

12

邓大才、王墨竹: 《非正式制度与治理:一个比较研究框架——前沿理论、中国实践与研究前景》,《理论探讨》2023年第1期,第36-47页。 [百度学术] 

13

黄炳辉、杨文海: 《高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路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3期,第43-45页。 [百度学术] 

14

Yavuz M.,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culture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Vol. 4, No. 5 (2010), pp. 695-701. [百度学术] 

15

Nebojša P., Marija I. & Črnjar K.,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 the selecte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tudies in Business & Economics, Vol. 15, No. 3 (2010), pp. 168-184. [百度学术] 

16

Köse M. F. & Korkmaz M., “Why are some universities better? an evaluation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Vol. 38, No. 6 (2019), pp. 1213-1226. [百度学术] 

17

何水、高向波: 《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素与推进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21年第4期,第16-22页。 [百度学术] 

18

Ellul J.,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0. [百度学术] 

19

Yale University, Faculty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2021. [百度学术] 

20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taff review and development,” https://www.hr.admin.cam.ac.uk/staff-review-and-development, 2023-04-23. [百度学术] 

21

王思懿、姚荣: 《美国高校教师评聘标准如何走向多元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22年第4期,第97-105页。 [百度学术] 

22

Harvard University, Tenure-Track Handbook,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22. [百度学术] 

23

Naila K., “Women’s economic empower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labour market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ttps://www.lse.ac.uk/gender/assets/documents/research/choice-constraints-and-the-gender-dynamics-of-lab/Women%27s-economic-empowerment-and-inclusive-growth.pdf, 2023-03-05. [百度学术] 

24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Recruitment policy,” 2021-11-01, https://www.hr.admin.cam.ac.uk/recruitment-policy, 2023-04-23. [百度学术] 

25

Office of Academic Recruitment Services, “Search Chairs & Search Committee Members Guide to Faculty Recruitment,” https://aps.ucsd.edu/_files/oars/Search_Committee_Recruitment_Guide.pdf, 2023-04-29. [百度学术] 

26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nclusive recruitment,” https://www.imperial.ac.uk/human-resources/recruitment-and-promotions/recruitment/inclusive-recruitment/, 2023-04-15. [百度学术] 

27

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Faculty workshops,” https://facultydevelopment.cornell.edu/faculty-workshops-on-teaching-and-working-in-a-diverse-campus/, 2022-07-16. [百度学术] 

28

Office of the Dean, “The faculty handbook,” https://theuniversityfaculty.cornell.edu/the-new-faculty-handbook/4-tenure-track-promotions, 2022-07-16. [百度学术] 

29

The 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Diversity and Engagement, “CREATEngagement toolkit,” https://facultydevelopment.stanford.edu/diversity-equity-inclusion-and-belonging-programs-and-resources/createngagement-toolki, 2022-07-21. [百度学术] 

30

Stanford University, “Faculty handbook,” https://facultyhandbook.stanford.edu/faculty-handbook/chapter-4-core-policy-statements#statement-on-academic, 2022-07-21. [百度学术] 

31

Schmidt J. A. & Wolfe J. S., “The mentor partnership: discovery of professionalism,”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Journal, Vol. 17, No. 3 (1980), pp. 45-51. [百度学术] 

32

Hudson P., “Mentoring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rowth for both’ mentor and mente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Vol. 39, No. 5 (2013), pp. 771-783. [百度学术] 

33

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Diversity and Engagement, “Mentoring for early career faculty members,” https://facultydevelopment.stanford.edu/faculty-development/all-faculty/mentoring/mentoring-early-career-faculty-members, 2022-08-01. [百度学术] 

3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Faculty mentoring,” https://blink.ucsd.edu/faculty/mentoring/index.html, 2022-08-01. [百度学术] 

35

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Faculty workshops,” https://facultydevelopment.cornell.edu/faculty-workshops-on-teaching-and-working-in-a-diverse-campus/, 2022-07-16. [百度学术] 

36

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pport for general education,” https://bokcenter.harvard.edu/gen-e, 2022-07-03. [百度学术] 

37

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rning Lab,” https://bokcenter.harvard.edu/learning-lab, 2022-07-06. [百度学术] 

38

Yale Poorvu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online at Yale,” https://poorvucenter.yale.edu/strategic-resources-digital-publications/teaching-online-yale, 2022-08-20. [百度学术] 

39

Yale Poorvu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workshops,” https://poorvucenter.yale.edu/Graduate-Postdoc-TeachingWorkshops, 2022-08-20. [百度学术] 

40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rena Centre, “Teaching toolkits,” 2019-08-01, https://www.ucl.ac.uk/teaching-learning/publications/2019/aug/evaluating-your-teaching, 2022-08-20. [百度学术] 

41

劳凯声: 《创新治理机制、尊重学术自由与高等学校改革》,《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第10-17页。 [百度学术] 

42

王涛利、蒋凯: 《中美高校预聘长聘教职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八所高校的制度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0期,第53-60页。 [百度学术] 

43

石君齐、叶菊艳: 《论“实践—引导—反思”取向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第81-87页。 [百度学术] 

44

蔡韩燕、杨成: 《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23年第1期,第91-98页。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