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发现的颜真卿撰《康阿义屈达干墓志》是一方唐代突厥世族的粟特人墓志。康阿义屈达干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关联着唐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动乱,对唐王朝而言,他是外族忠臣的代表。《康阿义屈达干墓志》记述的康氏的名字和族源,涉及突厥内乱与康氏归朝、康氏与安史之乱、康氏与代宗幸陕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民族问题。颜真卿为康氏撰写墓志与康氏之子康没野波在平原之战中保全颜真卿有关。
2021年上半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策划的“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展览,展出了新出土康阿义屈达干墓志,这是一方唐代突厥世族的粟特人墓志。康阿义屈达干出身于突厥贵族,位至默啜可汗宰相。因突厥内乱以致国灭,康阿义屈达干入唐为官。安禄山赏识其勇猛善战,奏请唐玄宗将其收于自己的部下。安史之乱爆发,康氏与其四子降唐为唐朝将领;唐代宗流亡陕州,康氏又率子扈从。康阿义屈达干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关联着唐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动乱,对唐王朝而言,他是外族忠臣的代表。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为检校刑部尚书颜真卿所撰,颜真卿在文章与书法上都堪称大家,其诗歌也很著名,这篇墓志不仅是颜真卿的重要佚文,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复检《颜鲁公文集》,颜真卿还为康阿义屈达干撰写神道碑,碑志相参,康氏的事迹与安史之乱的重要史实可以相互补充。鉴于康阿义屈达干在唐代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兹将其墓志进行整理并公布,对其中涉及的相关史实进行初步释证,以供学术界利用与研究。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于2021年上半年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因为墓志新见,先根据拓片释录如下: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
承务郎前太子通事舍人刘伯卿书
公讳阿义屈达干,柳城柳城人也。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都督讳颉斤□□之曾孙,可汗驸马都知兵马使讳染府君之孙,默啜可汗衙官知部落讳颉利发府君之元子也。少以信行闻于国中,弓矢绝伦,有胆略,长于计画,年廿三为阿史那颉佚施默啜九可汗宰相,曰屈律出,每以正道匡谏默啜,默啜敬惮之,初以见谗退归,后知非罪,复追为屈律出。自毗伽伊然登利之后,乌蒸米施可汗为拔悉密□击走,蕃中大乱。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诸贵人并部落五千余帐,马羊廿余万□□国家。玄宗大悦,特令庙见,御花萼楼赋诗宠宴之。拜左威卫中郎□,□阳节度使安禄山闻其勇略,密奏充部落都督,仍请为先锋使,累破契丹。迁右□□□将军、范阳经略副使、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及禄山构逆,公欲与诸子□□,为贼刺史康节所告,坐诛者廿余人。公之诸子皆出奔,贼贳而不问。至德二年,□□子背庆绪自邺郡城投于今上,先帝嘉之,欲宠以高位,实封公□□。辞焉,拜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寻封清河郡公,策勋上柱国。其四子皆拜大官,因□公及。伯曰今镇军、太仆卿、射生散将屈须弥施;叔曰云麾、左大金吾、射生散将英玉,并位供奉;仲曰开府、太常卿、殿前衙前射生兵马使、姑臧子没野波;季曰骠骑、鸿胪卿、殿前射生使、清河郡公英俊。东随故太尉李光弼于太原河阳,皆以勇毅雄果,三军慴服,立殊勋于当代。上之东幸也,四子从焉。公以体重不得时去,方欲自杀,没野波妻阿史那氏扶公上马,遂及乘舆于陕州。上深嗟感之。二年冬十有二月癸未,薨于上都胜业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五。二月九日,赠夏州都督兼开府仪同三司官。夫人清河郡太夫人石氏,左卫中郎将珍之孙,左金吾大将军三奴之女。雅有闺范,闻于六姻。不幸以天宝十五载春三月八日,先公而薨。永泰元年春二月壬申,合祔于万年县之长乐原,礼也。呜呼!公之志业,简在帝心;公之赤诚,贯于天地;公之阀阅,已见神道之碑;公之群子,尽登将帅之任。尊荣无比,当代一家,不□至乎!敢篆幽础,式旌洪伐。铭曰:
□穆康侯,敬明其德。逢天僤怒,乱我宗国。胥命来朝,秉心泉塞。禄山伺隙,密表署职。□日俞哉,汝与是力。黾俛从事,崎岖畏逼。父子脱身,举家死贼。思明朝义,还乣是殛。□跸陕郊,往来孔棘。阽危致命,人网弗肃。方究尊荣,贻谋燕翼。云如不淑,与善斯忒。□浐流东,青门跱北。此焉宅兆,允谓劳息。同穴之诗,古人所恻。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墓志高80厘米,宽80厘米,四刹刻有花纹。志文行书,30行,满行32字。志盖箓顶,篆书“大唐故特进清河郡开国公康公墓志铭”16字。志盖拓片为80×78厘米,墓志拓片为99×98厘米(包括四刹),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亦为颜真卿所撰,收于《颜鲁公文集》卷六,题为《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仪同三司兼夏州都督康公神道碑》。为节省篇幅,不加抄录。碑志涉及唐代种族与政治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的翻覆情况,碑志对照,旁稽典籍,有助于加深对唐代特定时期种族与政治问题的研究。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云:“公讳阿义屈达干,柳城柳
(一) 姓名问题
墓志称墓主之名为“阿义屈达干”,神道碑也称“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岑仲勉《突厥集史》录此碑,注云:“文称‘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按‘达干’是官号,则其名只为‘阿义屈’而已。
揆之康阿义屈达干先世,盖亦将官名融为姓名。彭建英认为:“康公的名字构成,按语源可分为两部分。‘阿义’显系粟特语之音译,而‘屈’应为突厥语‘kül’的对译,其在碑文中的翻译和适用规则应与阙特勤之‘阙’的情形类似;‘达干’本是突厥官号,或有‘达官’之异写,为突厥常见官号。
康阿义屈达干名字构成非常复杂,除了人名与官号的关联,还有粟特和突厥的因缘。荣新江认为:“由康姓来看,康阿义屈达干是进入漠北的康国粟特人,虽然是北蕃十二姓之贵种,从曾祖开始就有了‘颉利’这样的纯突厥语的名字,一直到他本人名字中的‘屈达干’(kül tarkan),都表明深受突厥影响。但因为其祖孙数代一直任‘部落都督’,所以仍以部落形态保存其粟特人的本来面貌。‘阿义’是其本名,当译自某个粟特人名。这个粟特部落在康阿义之前一直在北蕃,即漠北之突厥汗国中。
(二) 族源问题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言:“北魏、周、齐以来北蕃部族入居中国者亦复不少,北蕃有十二姓,其中即有康姓一部落,柳城康姓,当即此辈。
1.西域康氏
墓志记载康阿义屈达干出于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则其为西域人。近年来西域康氏墓志颇有出土,笔者共搜集到十一方:
《康业墓志》:“君讳业,字元基,其先康居国王之苗裔也。
《康子相墓志》:“君讳子相,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出自康居,仕于后魏。为颉利发,陪从孝文,粤自恒安,入都瀍洛,积德重胤,重于州闾。
《康老师墓志》:“君讳老师,其先康国人也。以国为姓,燕齐赵魏之流;因官命族,司马司徒之号。……曾祖保,康国王第九子也。
《康阿达墓志》:“公讳阿达,西域康国人也。其先盖出自造化之初,藤苗大唐之始,公即皇帝之胄胤也。盘根万顷,王叶千寻,宗继皇基,枝连帝业。祖拔达,梁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萨保。
《康宜德墓志》:“君讳宜德,字有邻,西域康居人也。原夫上图景宿,实列天街之野;□物土,还分古月份之城。然则贝玉珠玑,必资于外域;虬龙鸾凤,亦□于中都。由是百代衣冠,变高胡之骨气;先王礼乐,嗣伯禹之家声。
《康氏墓志》:“夫人康国人,首领之女也,以本国为氏。夫子即安国之首领。
《康婆墓志》:“君讳婆,字季大,博陵人也,本康国王之裔也。高祖罗,以魏孝文世,举国内附,朝于洛阳,因而家焉,故为洛阳人也。
《康达墓志》:“君讳达,自文则河南伊阙人也。十六代祖西华国君,东汉永平中遣子仰入侍,求为属国,□以□为并州刺史,因家河□焉。
《康敬本墓志》:“君讳敬本,字延宗,康居人也。元封内迁家张掖郡。酋率望重,播美河西。
《唐敦墓志》:“夫人讳敦,其先康居国人也。晋太始年中,奉表献真珠、宝物,因留,子孙遂为河南洛阳人焉。
《康瑗墓志》:“夫人讳媛,本族西国,后因输质,枝叶相传,飘寄年多,今为洛阳人也。
以上十一方墓志所载康氏都是康国人。《新唐书·西域传》:“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2.北蕃十二姓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云:“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都督讳颉斤□□之曾孙。”证之神道碑:“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
然“北蕃十二姓”之来源以及其中的康姓,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说:“北蕃有十二姓,其中即有康姓一部落,柳城康氏,当即此辈。
康阿义屈达干先世在突厥任职,其祖为突厥可汗驸马,其父为突厥可汗衙官,自己在突厥为阿史那颉佚施默啜九可汗宰相,从其家世经历来看,他对突厥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加之康氏之子没野波妻阿史那氏属于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康氏家族与突厥就有了高度的融合。康氏将其先世攀附“北蕃十二姓贵种”以抬高门第,符合突厥时期贵族阶层的社会心理。我们拿安禄山来比较一下。安禄山本姓康氏,为康国人,其母为突厥人。据唐人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所载,其母无子,祷神应而生禄山。该书又记载一段安禄山与哥舒翰的对话:“翰母尉迟氏,于阗女也。禄山以思顺常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拜,以其不忘本也,敢不同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
也有学者认为康阿义屈达干是粟特人,在突厥担任要职。这是因为康阿义屈达干先世源于康国,康国又是粟特人的故乡。荣新江认为:“天宝初,突厥第二汗国内乱,又使得一些原在突厥境内的粟特胡人归降到河北地区,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颜真卿《康公神道碑》所记康阿义屈达干的事迹。
3.柳城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和神道碑都称其为“柳城人”,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柳城的起源与沿革,《通典》等史籍有较为明晰的记载:“营州,今理柳城县。殷时为孤竹国地。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后魏置营州。后周武帝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大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郡。
柳城在唐代是营州都督府治所,《旧唐书·地理志》载:“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诸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康氏居于柳城的记载,除康阿义屈达干外,最典型者要数安禄山。安禄山本姓康氏,唐营州柳城胡人,因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是夜赤光傍照,群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炽落其穹庐。怪兆奇异不可悉数,其母以为神,遂命名‘轧荦山’焉。少孤,随母在突厥中。母后嫁胡将军安波注兄延偃。……禄山年十余岁,贞节与其兄孝节相携而至,遂与禄山及思顺并为兄弟。乃冒姓安氏,名‘禄山’焉。
4.胡人
由《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可以引出胡人归唐后族居地域的重要问题以及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柳城是安禄山等胡人的族群居住地区,幽州是安禄山的军事驻扎地区。柳城在长城外,幽州在长城内,二者也都是安史之乱的策源之
陈寅恪先生说:“杂种胡即中晋昭武九姓胡,唐人当日习称九姓胡为杂种胡。杂种之目非仅混杂之通义,实专指某一类种族而言也。
墓志叙述康阿义屈达干的一个重要事迹就是归顺唐朝:“自毗伽伊然登利之后,乌蒸米施可汗为拔悉密□击走,蕃中大乱。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诸贵人并部落五千余帐,马羊廿余万□□国家。玄宗大悦,特令庙见,御花萼楼赋诗宠宴之。拜左威卫中郎□。”
这段记载在神道碑中叙述得更为详细,康阿义屈达干在蕃中部落官至宰相:“二十三,为阿史那、颉佚施、默啜等九可汗宰相。秉心颛一,立言无二,不吐刚以茹柔,必蹈道而履义。可汗每有过失,未曾不极言切谏,蕃中重焉,以比国家之丞相宋璟。初,默啜弟拔悉密时勤尝擎药弑可汗,公窃而藏之,密持示默啜。默啜大怒,将诛之。公以为请,但令归于部落。默啜知公至忠,繇是益加亲信,同列四人,莫与公比。其后,公以孤直,屡见疑谮,遂请退归。可汗察公非罪,寻复追为宰相。
有关康氏归顺之事,《旧唐书·突厥传》记载:“登利者,犹华言果报也。登利年幼,其母即暾欲谷之女,与其小臣饫斯达干奸通,干预国政,不为蕃人所伏。登利从叔父二人分掌兵马,在东者号为左杀,在西者号为右杀,其精锐皆分在两杀之下。二十八年,上遣右金吾将军李质赍玺书册立登利为可汗。俄而登利与其母诱斩西杀,尽并其众,而左杀惧祸及己,勒兵攻登利,杀之,自立,号乌苏米施可汗。左杀又不为国人所附,拔悉密部落起兵击之,左杀大败,脱身遁走,国中大乱。西杀妻子及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及阿布思颉利发等,并率其部众相次来降。天宝元年八月,降虏至京师,上令先谒太庙,仍于殿庭引见,御华萼楼以宴之,上赋诗以纪其事。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禄山属于同一族源,归顺唐朝后,首先得到安禄山的重视,密奏其为都督,后来又投奔肃宗,对安史之乱的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安禄山与康阿义屈达干
康阿义屈达干归顺唐朝之后,受到了安禄山的重视,墓志云:“安禄山闻其勇略,密奏充部落都督,仍请为先锋使,累破契丹。迁右□□卫将军、范阳经略副使、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这一事件在神道碑中记载得更为详细:“属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潜怀异图,庶为己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公既不得已,僶俛从之。四载,以破契丹功,迁右威卫将军,俄拜范阳经略副使。五载,又破契丹功居多,拜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玄宗嘉之,玺书慰勉,盈溢箧笥。
一是康阿义屈达干与安禄山同属胡种,为同一族源。前文已述,安禄山本姓康氏,后来改为安氏。《新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开元初,偃携以归国,与将军安道买亡子偕来,得依其家,故道买子安节厚德偃,约两家子为兄弟,乃冒姓安,更名禄山。
二是安禄山当时是唐玄宗亲信,故其请求得到了玄宗的允诺。如前所述,根据《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及神道碑,康氏归顺唐朝,受到了玄宗的厚待,玄宗于花萼楼赐宴赋诗,并授予其官职。神道碑又载,安禄山“潜怀异图,庶为己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公既不得已,僶俛从之
(二)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史之乱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是其墓志记载的重点:“及禄山构逆,公欲与诸子□□,为贼刺史康节所告,坐诛者廿余人。公之诸子皆出奔,贼贳而不问。至德二年,□□子背庆绪自邺郡城投于今上,先帝嘉之,欲宠以高位,实封公□□。辞焉,拜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寻封清河郡公,策勋上柱国。”神道碑对这一过程的记载可与墓志相互印证:“十四载冬十一月九日甲子,安禄山反范阳。公以天子有命,陷身凶逆,举家见质,自拔莫由。既至东归,公泣血吁天,次于寤寐,欲与诸子逃归国家。为贼刑(邢)州刺史康节所告,遂被收系,兼奏被诛者二十余人。公之四子,各奔于外,贼恐众情不安,贳之而后出。至德二年,阖门二百余口,被安庆绪胁至安阳。属今上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今尚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朔方之师、诸节度、回纥之众,东收二京。公率四子及孙侄等十余人,冒死南奔,至汲郡,为从者所告,家人歼焉。二子没野波、英俊挺身行前;二子屈须弥施、英正持满殿后。没野波妻阿史那氏为公控马,登于西山。至高平界,遇贼蔡希德,以精骑三百遮路邀击。没野波、英俊策马奔之,杀余四十先人,生擒四人。冬十有一月七日,投今上行营至焉。帝闻而嘉之,欲以开府仪同三司处公,仍加实封。公固辞乃受,因以为金吾卫大将军,加特进,增封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
墓志记载康阿义屈达干的最后一件事是扈从代宗幸陕:“上之东幸也,四子从焉。公以体重不得时去,方欲自杀,没野波妻阿史那氏扶公上马,遂及乘舆于陕州。上深嗟感之。”神道碑也叙述说:“广德元年,上幸陕州,公之诸子皆当扈从。公以体貌环硕,难于举动,方与之死诀。没野波妻为公介马,扶奔华州。公虑不免,谓左右曰:‘我若为贼所得,无累我儿子乎。汝曹何不杀我。’众人感惧,叫然皆哭,遂竭力舁公至于行在。上深嗟赏之,方极尊荣,以终宴喜。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代宗幸陕事件:“吐蕃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渭北行营将吕日将战盩厔西,破之。又战终南,日将走。代宗幸陕,子仪退趋商州。高晖导虏入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擅作赦令,署官吏。衣冠皆南奔荆、襄,或逋栖山谷,乱兵因相攘钞,道路梗闭。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选二百骑度浐,或绐虏曰:‘郭令公军且来!’吐蕃大震。会少将王甫与恶少年伐鼓噪苑中,虏惊,夜引去。子仪入长安,高晖东奔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杀之。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走,天子还京。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云:“永泰元年春二月壬申,合祔于万年县之长乐原。”墓志撰于安葬之前,应在永泰元年(765)正月或稍前,故墓志题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神道碑未言撰作时间,然据《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766)二月,“乙未,贬刑部尚书颜真卿为峡州员外别驾,以不附元载,载陷之于罪也
颜真卿为康阿义屈达干撰志的缘由,墓志没有说明,神道碑中有所表现,与康阿义屈达干之子康没野波关系密切:“没野波居常谦谨,临事勇锐,战则先锋,前无强敌,捉生游奕,所向必摧。九节度之围安阳也,史思明悉众来救,没野波以十五骑过河逆击之,并马刺倒者数人,生擒数十人。后击怀州,思明又自来救,肳(昒)爽之际,侵轶柴篱。没野波领甲骑三十御之,贼军三千(原作王子,据《全唐文》校改)人,一时摧败。真卿之弃平原也,没野波为贼骑将,缓策不追,及闻渡河,然始奔蹑,是以得脱于难,平原人至今称之。
参 考 文 献
颜真卿: 《颜鲁公文集》,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1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百度学术]
岑仲勉: 《突厥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百度学术]
王钦若等编: 《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百度学术]
彭建英: 《东突厥汗国属部的突厥化——以粟特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4-15页。 [百度学术]
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百度学术]
向达: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百度学术]
钟焓: 《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67-84页。 [百度学术]
程林泉、张翔宇、[日]山下将司等: 《北周康业墓志考略》,《文物》2008年第6期,第82-84页。 [百度学术]
王素: 《唐康子相和成公崇墓志中有关高昌与西州的资料——近年新刊墓志所见隋唐西域史事考释之三》,《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第88-100页。 [百度学术]
赵君平、赵文成编: 《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百度学术]
周绍良主编: 《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百度学术]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 《全唐文补遗》第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百度学术]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 《全唐文补遗》第5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百度学术]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 《全唐文补遗》第2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百度学术]
胡戟、荣新江主编: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百度学术]
毛阳光主编: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百度学术]
班固: 《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百度学术]
董诰等编: 《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百度学术]
王仁裕、姚汝能: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曾贻芬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百度学术]
杜佑: 《通典》,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百度学术]
刘昫等: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百度学术]
刘开扬: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百度学术]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百度学术]
张广达: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71-82,128页。 [百度学术]
何健民: 《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39年。 [百度学术]
程大昌: 《雍录》,黄永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百度学术]
司马光: 《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