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新发现颜真卿撰《康阿义屈达干墓志》释证

  • 胡可先
浙江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 杭州 310058

最近更新:2022-06-13

DOI: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1.10.111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新发现的颜真卿撰《康阿义屈达干墓志》是一方唐代突厥世族的粟特人墓志。康阿义屈达干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关联着唐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动乱,对唐王朝而言,他是外族忠臣的代表。《康阿义屈达干墓志》记述的康氏的名字和族源,涉及突厥内乱与康氏归朝、康氏与安史之乱、康氏与代宗幸陕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民族问题。颜真卿为康氏撰写墓志与康氏之子康没野波在平原之战中保全颜真卿有关。

2021年上半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策划的“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展览,展出了新出土康阿义屈达干墓志,这是一方唐代突厥世族的粟特人墓志。康阿义屈达干出身于突厥贵族,位至默啜可汗宰相。因突厥内乱以致国灭,康阿义屈达干入唐为官。安禄山赏识其勇猛善战,奏请唐玄宗将其收于自己的部下。安史之乱爆发,康氏与其四子降唐为唐朝将领;唐代宗流亡陕州,康氏又率子扈从。康阿义屈达干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关联着唐代两个最大的政治动乱,对唐王朝而言,他是外族忠臣的代表。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为检校刑部尚书颜真卿所撰,颜真卿在文章与书法上都堪称大家,其诗歌也很著名,这篇墓志不仅是颜真卿的重要佚文,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复检《颜鲁公文集》,颜真卿还为康阿义屈达干撰写神道碑,碑志相参,康氏的事迹与安史之乱的重要史实可以相互补充。鉴于康阿义屈达干在唐代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兹将其墓志进行整理并公布,对其中涉及的相关史实进行初步释证,以供学术界利用与研究。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释录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于2021年上半年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因为墓志新见,先根据拓片释录如下:

唐故特进行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清河 郡 开国公康公墓志铭并序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

承务郎前太子通事舍人刘伯卿书

公讳阿义屈达干,柳城柳城人也。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都督讳颉斤□□之曾孙,可汗驸马都知兵马使讳染府君之孙,默啜可汗衙官知部落讳颉利发府君之元子也。少以信行闻于国中,弓矢绝伦,有胆略,长于计画,年廿三为阿史那颉佚施默啜九可汗宰相,曰屈律出,每以正道匡谏默啜,默啜敬惮之,初以见谗退归,后知非罪,复追为屈律出。自毗伽伊然登利之后,乌蒸米施可汗为拔悉密□击走,蕃中大乱。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诸贵人并部落五千余帐,马羊廿余万□□国家。玄宗大悦,特令庙见,御花萼楼赋诗宠宴之。拜左威卫中郎□,□阳节度使安禄山闻其勇略,密奏充部落都督,仍请为先锋使,累破契丹。迁右□□□将军、范阳经略副使、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及禄山构逆,公欲与诸子□□,为贼刺史康节所告,坐诛者廿余人。公之诸子皆出奔,贼贳而不问。至德二年,□□子背庆绪自邺郡城投于今上,先帝嘉之,欲宠以高位,实封公□□。辞焉,拜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寻封清河郡公,策勋上柱国。其四子皆拜大官,因□公及。伯曰今镇军、太仆卿、射生散将屈须弥施;叔曰云麾、左大金吾、射生散将英玉,并位供奉;仲曰开府、太常卿、殿前衙前射生兵马使、姑臧子没野波;季曰骠骑、鸿胪卿、殿前射生使、清河郡公英俊。东随故太尉李光弼于太原河阳,皆以勇毅雄果,三军慴服,立殊勋于当代。上之东幸也,四子从焉。公以体重不得时去,方欲自杀,没野波妻阿史那氏扶公上马,遂及乘舆于陕州。上深嗟感之。二年冬十有二月癸未,薨于上都胜业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五。二月九日,赠夏州都督兼开府仪同三司官。夫人清河郡太夫人石氏,左卫中郎将珍之孙,左金吾大将军三奴之女。雅有闺范,闻于六姻。不幸以天宝十五载春三月八日,先公而薨。永泰元年春二月壬申,合祔于万年县之长乐原,礼也。呜呼!公之志业,简在帝心;公之赤诚,贯于天地;公之阀阅,已见神道之碑;公之群子,尽登将帅之任。尊荣无比,当代一家,不□至乎!敢篆幽础,式旌洪伐。铭曰:

□穆康侯,敬明其德。逢天僤怒,乱我宗国。胥命来朝,秉心泉塞。禄山伺隙,密表署职。□日俞哉,汝与是力。黾俛从事,崎岖畏逼。父子脱身,举家死贼。思明朝义,还乣是殛。□跸陕郊,往来孔棘。阽危致命,人网弗肃。方究尊荣,贻谋燕翼。云如不淑,与善斯忒。□浐流东,青门跱北。此焉宅兆,允谓劳息。同穴之诗,古人所恻。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墓志高80厘米,宽80厘米,四刹刻有花纹。志文行书,30行,满行32字。志盖箓顶,篆书“大唐故特进清河郡开国公康公墓志铭”16字。志盖拓片为80×78厘米,墓志拓片为99×98厘米(包括四刹),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亦为颜真卿所撰,收于《颜鲁公文集》卷六,题为《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仪同三司兼夏州都督康公神道碑》。为节省篇幅,不加抄录。碑志涉及唐代种族与政治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的翻覆情况,碑志对照,旁稽典籍,有助于加深对唐代特定时期种族与政治问题的研究。

康阿义屈达干的姓名和族源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云:“公讳阿义屈达干,柳城柳

人也。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都督讳颉斤□□之曾孙,可汗驸马都知兵马使讳染府君之孙,默啜可汗衙官知部落讳颉□发府君之元子也。”颜真卿所撰的康氏神道碑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1]卷六,1B康阿义屈达干的姓名、族源在学术界引起过讨论。

(一) 姓名问题

墓志称墓主之名为“阿义屈达干”,神道碑也称“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岑仲勉《突厥集史》录此碑,注云:“文称‘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按‘达干’是官号,则其名只为‘阿义屈’而已。

2]854按,岑氏的说法并不准确,尽管“达干”是突厥中的重要职位,大约与外交有关,但仍然不能否认“达干”为康氏名字的组成部分。《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第四》载:“(开元)十四年正月,突厥遣其大臣临河达干康思琮来朝。3]卷九七一,11407又载:“五月……突厥遣其大臣临河达干康思琮来朝3]卷九七一,11408;“(开元十九年十月)突厥遣其大臣苏农出逻达干等二十四人来朝3]卷九七一,11409;“(开元二十一年)四月,突厥大使乌鹘达干来朝3]卷九七一,11409;“九月,突厥遣其大臣牟伽伊难达干等十三人来朝3]卷九七一,11409。可知开元时期,突厥派遣达干来朝者就多达五次。康氏墓志与神道碑都称“公讳阿义屈达干”,盖将官号连书,总谓其名。

揆之康阿义屈达干先世,盖亦将官名融为姓名。彭建英认为:“康公的名字构成,按语源可分为两部分。‘阿义’显系粟特语之音译,而‘屈’应为突厥语‘kül’的对译,其在碑文中的翻译和适用规则应与阙特勤之‘阙’的情形类似;‘达干’本是突厥官号,或有‘达官’之异写,为突厥常见官号。

4]11-12进而认为康公名讳中“达干”之号,是因为他久任该职而将官名移入人名,成为名字的一部分。追溯到康氏先世,也是如此。其曾祖名“颉利,与第一突厥汗国末代可汗颉利之汗号相同;其祖父名“染”,应为“染干”之缺,染干是第一突厥汗国启民可汗之本名;其父名“颉利发”,应该是他在突厥所任之官号。从其曾祖到康氏本人,在其名字的去取上都表现出对突厥的极大认同,故而将官号移入人名,使其成为名字的一部分。

康阿义屈达干名字构成非常复杂,除了人名与官号的关联,还有粟特和突厥的因缘。荣新江认为:“由康姓来看,康阿义屈达干是进入漠北的康国粟特人,虽然是北蕃十二姓之贵种,从曾祖开始就有了‘颉利’这样的纯突厥语的名字,一直到他本人名字中的‘屈达干’(kül tarkan),都表明深受突厥影响。但因为其祖孙数代一直任‘部落都督’,所以仍以部落形态保存其粟特人的本来面貌。‘阿义’是其本名,当译自某个粟特人名。这个粟特部落在康阿义之前一直在北蕃,即漠北之突厥汗国中。

5]277要之,康氏源于康国,屈达干受到突厥的影响,阿义译自某个粟特人名,这一名字的内涵包括了家族、种族、民族与职官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 族源问题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言:“北魏、周、齐以来北蕃部族入居中国者亦复不少,北蕃有十二姓,其中即有康姓一部落,柳城康姓,当即此辈。

6]13注释又称:“凡此诸辈,其先世疑俱为臣属北蕃突厥之康部落种人,后魏以降,入居中原也。6]31但这一结论受到一些学者的反驳,如钟焓在《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一文中提出:“神道碑所宣扬的康氏‘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不过是康氏及其家人为抬高康姓一门的血统和地位而作的粉饰之辞,因为在第二汗国之前的东突厥何曾有过十二姓的提法?7]79-80尹勇又提出新的说法,认为“康阿义屈达干祖上当为上述高车(丁零)十二大土著蕃酋之一。这样看来,对康阿义屈达干的族源等问题,学界具有很大的分歧。我们根据颜真卿所撰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和神道碑,结合出土文献对其进行梳理,虽然不一定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对拓展墓志的研究范围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实际上,康阿义屈达干墓志涉及四个关键问题:西域康氏、北蕃十二姓、柳城、胡人。

1.西域康氏

墓志记载康阿义屈达干出于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则其为西域人。近年来西域康氏墓志颇有出土,笔者共搜集到十一方:

《康业墓志》:“君讳业,字元基,其先康居国王之苗裔也。

8]82墓主为北周人,卒于天和六年(571)六月五日。

《康子相墓志》:“君讳子相,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出自康居,仕于后魏。为颉利发,陪从孝文,粤自恒安,入都瀍洛,积德重胤,重于州闾。

9]91

《康老师墓志》:“君讳老师,其先康国人也。以国为姓,燕齐赵魏之流;因官命族,司马司徒之号。……曾祖保,康国王第九子也。

10]124

《康阿达墓志》:“公讳阿达,西域康国人也。其先盖出自造化之初,藤苗大唐之始,公即皇帝之胄胤也。盘根万顷,王叶千寻,宗继皇基,枝连帝业。祖拔达,梁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萨保。

11]124

《康宜德墓志》:“君讳宜德,字有邻,西域康居人也。原夫上图景宿,实列天街之野;□物土,还分古月份之城。然则贝玉珠玑,必资于外域;虬龙鸾凤,亦□于中都。由是百代衣冠,变高胡之骨气;先王礼乐,嗣伯禹之家声。

12]336

《康氏墓志》:“夫人康国人,首领之女也,以本国为氏。夫子即安国之首领。

13]231-232

《康婆墓志》:“君讳婆,字季大,博陵人也,本康国王之裔也。高祖罗,以魏孝文世,举国内附,朝于洛阳,因而家焉,故为洛阳人也。

11]96

《康达墓志》:“君讳达,自文则河南伊阙人也。十六代祖西华国君,东汉永平中遣子仰入侍,求为属国,□以□为并州刺史,因家河□焉。

11]503

《康敬本墓志》:“君讳敬本,字延宗,康居人也。元封内迁家张掖郡。酋率望重,播美河西。

14]234

《唐敦墓志》:“夫人讳敦,其先康居国人也。晋太始年中,奉表献真珠、宝物,因留,子孙遂为河南洛阳人焉。

15]262

《康瑗墓志》:“夫人讳媛,本族西国,后因输质,枝叶相传,飘寄年多,今为洛阳人也。

16]443

以上十一方墓志所载康氏都是康国人。《新唐书·西域传》:“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17]卷二二一下,6243说明康国为昭武九姓之一。《康业墓志》《康敬本墓志》《康敦墓志》都称“康居国人”,康居国是汉代西域古国,《汉书·西域传》载:“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18]卷九六上,3891-3892到了唐代,称为康国。西域康氏来源于康国,以国为氏。公元六世纪初,昭武诸国相继臣属于西突厥;唐高宗时期,又臣服于唐朝。上述十一方墓志中的康氏都来源于康国,可与《康阿义屈达干墓志》相印证。

2.北蕃十二姓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云:“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都督讳颉斤□□之曾孙。”证之神道碑:“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

1]卷六,1B碑后铭文称:“北方之强欤,十有二姓强哉矫。部落之雄者,康执兵柄缅乎眇。1]卷六,6A所述相同。邵说《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安禄山牧羊小丑,本实姓康,远自北番,来投中夏。思顺亡父波主,哀其孤贱,收在门阑。比至成立,假之姓氏。19]卷四六五,4623-4624是说安禄山本来姓康,来自北蕃,这也是康氏来自北蕃的重要证据。但称康氏为“北蕃十二姓贵种”,则仅见于康阿义屈达干的墓志和神道碑。

然“北蕃十二姓”之来源以及其中的康姓,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说:“北蕃有十二姓,其中即有康姓一部落,柳城康氏,当即此辈。

6]13钟焓《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一文则提出疑义:“北蕃十二姓究竟何指?康氏一族是否真能名列其中?要解决这些疑问还需对牵涉史料周密甄别。但不少学者却仅凭上述碑文所说,便匆忙得出了北蕃十二部即有康氏一部的结论。这未免显得有些轻率。7]78并且进一步解释说:“实际上神道碑中所宣扬的康氏‘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不过是康氏及其家人为抬高康姓一门的血统和地位而作的粉饰之辞,因为在第二汗国之前的东突厥又何曾有过‘十二姓’的提法?其他史料也反映出‘突厥十二姓’在当时确实是一面很耀眼的招牌,像《李光进碑》中也说:‘公阿跌氏,出于南单于左厢十二姓。代有才杰,继为酋帅。’7]79-80这样的说法与上文所引新出的十一方西域康氏墓志相印证,志主都来源于康国或康居,并没有“北蕃”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和神道碑所说的“北蕃十二姓贵种”属于抬高门第的粉饰之辞。除了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之外,有关史料并没有将康氏归入突厥姓氏之列。

康阿义屈达干先世在突厥任职,其祖为突厥可汗驸马,其父为突厥可汗衙官,自己在突厥为阿史那颉佚施默啜九可汗宰相,从其家世经历来看,他对突厥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加之康氏之子没野波妻阿史那氏属于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康氏家族与突厥就有了高度的融合。康氏将其先世攀附“北蕃十二姓贵种”以抬高门第,符合突厥时期贵族阶层的社会心理。我们拿安禄山来比较一下。安禄山本姓康氏,为康国人,其母为突厥人。据唐人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所载,其母无子,祷神应而生禄山。该书又记载一段安禄山与哥舒翰的对话:“翰母尉迟氏,于阗女也。禄山以思顺常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拜,以其不忘本也,敢不同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

20]卷上,84这就说明,突厥的血统要高于一般胡人的血统,故而哥舒翰婉转说安禄山是胡人,激怒了安禄山。由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康阿义屈达干墓志》称“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贵种部落”,而“北蕃十二姓”中并没有康姓,新出土墓志发现的西域康氏均来源于康国,故而康阿义屈达干之先世为康国人应无可疑。但因突厥盛时,其地位远高于其他部落,康阿义屈达干先世又曾为突厥可汗驸马和属官,康阿义屈达干还担任了突厥的宰相,因而将自己的族系冒认为突厥。

也有学者认为康阿义屈达干是粟特人,在突厥担任要职。这是因为康阿义屈达干先世源于康国,康国又是粟特人的故乡。荣新江认为:“天宝初,突厥第二汗国内乱,又使得一些原在突厥境内的粟特胡人归降到河北地区,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颜真卿《康公神道碑》所记康阿义屈达干的事迹。

5]101彭建英认为:“任突厥‘达干’一职的粟特人亦多见史载。如前述康阿义屈达干,其祖上历任突厥官职且多为要职,其家族似与突厥可汗关系非同寻常,其祖父及其子均曾与可汗氏族阿史那氏联姻。康阿义任突厥‘达干’一职,且曾任默啜可汗宰相。4将康氏直接确定为粟特人,而后逐渐突厥化,这一论点对研究康阿义屈达干也颇有启发。因为康氏的先世属于粟特种系,来源于康国,长期在突厥为官,突厥灭亡后又归顺唐朝。

3.柳城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和神道碑都称其为“柳城人”,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柳城的起源与沿革,《通典》等史籍有较为明晰的记载:“营州,今理柳城县。殷时为孤竹国地。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后魏置营州。后周武帝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大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郡。

21]卷一七八,4176据此可知,柳城在唐以前一直是北方重镇,一度成为北方民族政权的都城。历史上,柳城或为民族政权区域,或为汉族政权管辖,在政治、军事、交通、地理、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柳城在唐代是营州都督府治所,《旧唐书·地理志》载:“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诸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22]卷三九,1527又云:“营州上都督府,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领柳城一县。……柳城,汉县,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22]卷三九,1520-1521唐代经营柳城的过程,《旧唐书·宋庆礼传》有所记载:“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及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22]卷一八五下,4814柳城为胡人居住区,更是康氏由西域内移后的集聚地。

康氏居于柳城的记载,除康阿义屈达干外,最典型者要数安禄山。安禄山本姓康氏,唐营州柳城胡人,因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是夜赤光傍照,群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炽落其穹庐。怪兆奇异不可悉数,其母以为神,遂命名‘轧荦山’焉。少孤,随母在突厥中。母后嫁胡将军安波注兄延偃。……禄山年十余岁,贞节与其兄孝节相携而至,遂与禄山及思顺并为兄弟。乃冒姓安氏,名‘禄山’焉。

20]卷上,73《旧唐书·安禄山传》也称其“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22]卷二〇〇上,5367。是知安禄山本来是营州柳城康氏,十余岁时冒姓安氏,取名为安禄山。安禄山受到唐玄宗宠幸,被封为“柳城郡开国公”。《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七载六月,赐实封三百户,并赐铁券,封柳城郡开国公。诏曰:‘……骠骑大将军兼羽林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御史大夫,范阳郡大都督府长史,柳城郡太守,持节范阳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兼平卢节度使,支度、营田、陆运、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及平卢、河北转并管内采访等使,上柱国柳城县开国伯安禄山……可柳城郡开国公,仍赐实封三百户,并赐铁券,余如故。’20]卷上,78-79唐代封爵与郡望相结合,安禄山来源于西域康氏,并具备中原汉族郡望的特点,而因为他居于柳城,封爵时也就将柳城作为其族属的来源。

4.胡人

由《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可以引出胡人归唐后族居地域的重要问题以及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柳城是安禄山等胡人的族群居住地区,幽州是安禄山的军事驻扎地区。柳城在长城外,幽州在长城内,二者也都是安史之乱的策源之

。墓志所载康阿义屈达干在突厥灭亡后举族落籍于柳城,出于对同族之人的信任,安禄山“闻其勇略,密奏充部落都督,仍请为先锋使”,知康阿义屈达干在柳城时担任部落都督,并为讨伐契丹的先锋使。破了契丹之后,“迁右□□卫将军、范阳经略副使、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这时才由柳城徙往幽州,也是因为受到安禄山信任的缘故。营州柳城是粟特胡人的集中居住区,是唐朝“以胡制蕃”政策下发展起来的特殊部落。安禄山属于“杂种胡”,所制者为奚、契丹。柳城胡人聚落在唐初就开始形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柳城郡为营州总管府,七年(624)改为都督府,治柳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夏,契丹攻陷营州,“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19]卷二一一,2135。唐玄宗开元五年(717),营州都督府还治柳城。唐代营州柳城胡人聚落的兴盛与安禄山和康阿义屈达干关系最大。安禄山在开元初期就来到柳城,因为他的影响,柳城就成为集中的胡人聚落区。天宝元年(742)突厥亡国,康阿义屈达干归顺唐朝,率领部落五千余人定居柳城,胡人聚落在柳城更加壮大。柳城胡人是勇猛善战之人,高适《营州歌》就有生动的描绘:“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23]32通过对营州少年游戏行为的描写,表现营州人驭马驰骋的本领和勇敢崇武的精神。这也是安禄山能够借助营州胡人以壮大军事力量的基础。

陈寅恪先生说:“杂种胡即中晋昭武九姓胡,唐人当日习称九姓胡为杂种胡。杂种之目非仅混杂之通义,实专指某一类种族而言也。

24]56关于昭武九姓胡聚落延伸到营州的情况,张广达先生即举康阿义屈达干为例,说明其举族归唐后被安置于营州,仍充部落都督,统领其部落。随着开元五年河北支度营田使宋庆礼在柳城营建营州城,有众多的昭武九姓生活于安禄山、史思明等营州杂胡早年活动的地25]79。昭武九姓以康居首,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安禄山本姓康氏,属于杂种胡出身,康阿义屈达干与安禄山同源,也是西域康氏。由《康阿义屈达干墓志》进一步考察,占籍柳州的胡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昭武九姓。就康氏而言,安禄山与康阿义屈达干是其代表,上面所考的康氏十一方墓志都是占籍柳城的康氏。

突厥内乱与康阿义屈达干归朝

墓志叙述康阿义屈达干的一个重要事迹就是归顺唐朝:“自毗伽伊然登利之后,乌蒸米施可汗为拔悉密□击走,蕃中大乱。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诸贵人并部落五千余帐,马羊廿余万□□国家。玄宗大悦,特令庙见,御花萼楼赋诗宠宴之。拜左威卫中郎□。”

这段记载在神道碑中叙述得更为详细,康阿义屈达干在蕃中部落官至宰相:“二十三,为阿史那、颉佚施、默啜等九可汗宰相。秉心颛一,立言无二,不吐刚以茹柔,必蹈道而履义。可汗每有过失,未曾不极言切谏,蕃中重焉,以比国家之丞相宋璟。初,默啜弟拔悉密时勤尝擎药弑可汗,公窃而藏之,密持示默啜。默啜大怒,将诛之。公以为请,但令归于部落。默啜知公至忠,繇是益加亲信,同列四人,莫与公比。其后,公以孤直,屡见疑谮,遂请退归。可汗察公非罪,寻复追为宰相。

1]卷六,1B-2A尽管受到疑忌,但可汗还是信任他,在其退归后仍然追其为宰相。后遇到蕃中内乱,神道碑记载:“先是,毗伽可汗小杀为其大臣梅录啜所毒,小杀觉之,尽灭其党。既卒,国人立其子伊然可汗。无何病卒,又立其弟登利可汗;华言登利,犹可报也。其母曒,欲谷之女,与其小臣饫斯达干预国政。登利从叔父因左杀右杀,东西分掌其兵马。登利与其母诱斩西杀,尽并其众。左杀惧及,乃攻杀登利,自立为乌苏米施可汗。拔悉密击败之,脱身遁走,国中大乱。1]卷六,2A在这样的背景下,康阿义屈达干归顺了唐朝:“天宝元年,公与四男及西杀妻子、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及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五千余帐,并驼马羊牛二十余万,款塞归朝。朔方节度使王斛斯具以上闻,秋八月至京师。玄宗俾先谒太庙,仍于殿庭引见,御花萼楼以宴之,仍赋诗用纪其事,拜公左威卫中郎将。1]卷六,2B唐玄宗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并且赐宴赋诗,以纪其盛。

有关康氏归顺之事,《旧唐书·突厥传》记载:“登利者,犹华言果报也。登利年幼,其母即暾欲谷之女,与其小臣饫斯达干奸通,干预国政,不为蕃人所伏。登利从叔父二人分掌兵马,在东者号为左杀,在西者号为右杀,其精锐皆分在两杀之下。二十八年,上遣右金吾将军李质赍玺书册立登利为可汗。俄而登利与其母诱斩西杀,尽并其众,而左杀惧祸及己,勒兵攻登利,杀之,自立,号乌苏米施可汗。左杀又不为国人所附,拔悉密部落起兵击之,左杀大败,脱身遁走,国中大乱。西杀妻子及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及阿布思颉利发等,并率其部众相次来降。天宝元年八月,降虏至京师,上令先谒太庙,仍于殿庭引见,御华萼楼以宴之,上赋诗以纪其事。

22]卷一九四上,5177-5178《新唐书·突厥传》记载:“伊然可汗立八年,卒。凡遣使三入朝。其弟嗣立,是为苾星伽骨咄禄可汗,使右金吾卫将军李质持册为登利可汗。明年,遣使伊难如朝正月,献方物。……可汗幼,其母婆匐与小臣饫斯达干乱,遂预政,诸部不协。登利从父分掌东西兵,号左右杀,士之精劲皆属。可汗与母诱斩西杀,夺其兵,左杀惧,即攻登利可汗,杀之。左杀者,判阙特勒也,遂立毗伽可汗子,俄为骨咄叶护所杀,立其弟,旋又杀之,叶护乃自为可汗。天宝初,其大部回纥、葛逻禄、拔悉蜜并起攻叶护,杀之,尊拔悉蜜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于是回纥、葛逻禄自为左右叶护,亦遣使者来告。国人奉判阙特勒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帝使使者谕令内附,乌苏不听,其下不与,拔悉蜜等三部共攻乌苏米施,米施遁亡。其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率五千帐降,以葛腊哆为怀恩王。三载,拔悉蜜等杀乌苏米施,传首京师,献太庙。其弟白眉特勒鹘陇匐立,是为白眉可汗。于是突厥大乱,国人推拔悉蜜酋为可汗,诏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以兵乘其乱,抵萨河内山,击其左阿波达干十一部,破之,独其右未下,而回纥、葛逻禄杀拔悉蜜可汗,奉回纥骨力裴罗定其国,是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明年,杀白眉可汗,传首献。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自归,天子御花萼楼宴群臣,赋诗美其事,封可敦为宾国夫人,岁给粉直二十万。17]卷二一五下,6054-6055突厥因内乱而灭国,举国归附唐朝。新、旧《唐书》的文字记载与《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及神道碑所载事实基本相同。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史之乱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禄山属于同一族源,归顺唐朝后,首先得到安禄山的重视,密奏其为都督,后来又投奔肃宗,对安史之乱的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安禄山与康阿义屈达干

康阿义屈达干归顺唐朝之后,受到了安禄山的重视,墓志云:“安禄山闻其勇略,密奏充部落都督,仍请为先锋使,累破契丹。迁右□□卫将军、范阳经略副使、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这一事件在神道碑中记载得更为详细:“属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潜怀异图,庶为己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公既不得已,僶俛从之。四载,以破契丹功,迁右威卫将军,俄拜范阳经略副使。五载,又破契丹功居多,拜左武卫大将军,仍充节度副使。玄宗嘉之,玺书慰勉,盈溢箧笥。

1]卷六,2B-3A安禄山之所以密奏康阿义屈达干为部落都督,而且得到玄宗同意,至少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是康阿义屈达干与安禄山同属胡种,为同一族源。前文已述,安禄山本姓康氏,后来改为安氏。《新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开元初,偃携以归国,与将军安道买亡子偕来,得依其家,故道买子安节厚德偃,约两家子为兄弟,乃冒姓安,更名禄山。

17]卷二二五上,6411何健民《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云:“安禄山盖为胡与突厥混种也。就其本姓言,应为康国人;就其居地言,得为奚、契丹、靺鞨诸种。但当时谓奚、契丹为两蕃,此胡字似指西域。……吾终疑禄山为康、突厥混种,其父经由突厥、奚、契丹至于柳城,故能‘通六番语’也。26]155唐代安氏本出于安国,《新唐书·西域传》:“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大城四十,小堡千余。募勇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武德时,遣使入朝。贞观初,献方物,太宗厚尉其使曰:‘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其王诃陵迦又献名马,自言一姓相承二十二世云。是岁,东安国亦入献,言子姓相承十世云。17]卷二二一下,6244-6245而安禄山并非出于安国的安氏。康国“昭武九姓”首称安氏,《新唐书·西域传》载“康者……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17]卷二二一下,6243,安禄山也并非姓此安氏,而是后来由康氏改为安氏,因此,其族源与康阿义屈达干相同。

二是安禄山当时是唐玄宗亲信,故其请求得到了玄宗的允诺。如前所述,根据《康阿义屈达干墓志》及神道碑,康氏归顺唐朝,受到了玄宗的厚待,玄宗于花萼楼赐宴赋诗,并授予其官职。神道碑又载,安禄山“潜怀异图,庶为己用,密奏公充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公既不得已,僶俛从之

1]卷六,2B。这时安禄山能够密奏玄宗,使康阿义屈达干充当其部落都督,并得到应允,说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安禄山听闻康氏勇略,奏为己用,也是扩大自己势力之举。

(二)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史之乱

康阿义屈达干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是其墓志记载的重点:“及禄山构逆,公欲与诸子□□,为贼刺史康节所告,坐诛者廿余人。公之诸子皆出奔,贼贳而不问。至德二年,□□子背庆绪自邺郡城投于今上,先帝嘉之,欲宠以高位,实封公□□。辞焉,拜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寻封清河郡公,策勋上柱国。”神道碑对这一过程的记载可与墓志相互印证:“十四载冬十一月九日甲子,安禄山反范阳。公以天子有命,陷身凶逆,举家见质,自拔莫由。既至东归,公泣血吁天,次于寤寐,欲与诸子逃归国家。为贼刑(邢)州刺史康节所告,遂被收系,兼奏被诛者二十余人。公之四子,各奔于外,贼恐众情不安,贳之而后出。至德二年,阖门二百余口,被安庆绪胁至安阳。属今上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今尚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朔方之师、诸节度、回纥之众,东收二京。公率四子及孙侄等十余人,冒死南奔,至汲郡,为从者所告,家人歼焉。二子没野波、英俊挺身行前;二子屈须弥施、英正持满殿后。没野波妻阿史那氏为公控马,登于西山。至高平界,遇贼蔡希德,以精骑三百遮路邀击。没野波、英俊策马奔之,杀余四十先人,生擒四人。冬十有一月七日,投今上行营至焉。帝闻而嘉之,欲以开府仪同三司处公,仍加实封。公固辞乃受,因以为金吾卫大将军,加特进,增封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

1]卷六,3神道碑中所记归于朝廷的原委较墓志更为详细。康氏占籍柳州,为安禄山所属部落,他也是安禄山的属将,但安禄山谋反,康氏欲逃归国家,为安禄山属官邢州刺史康节告发而被监禁,还有二十余人被诛。到至德二载(757),康氏率四子冒死南奔,投奔肃宗行营,得到肃宗的嘉奖。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属将归顺唐朝的典型实例。

康阿义屈达干与代宗幸陕

墓志记载康阿义屈达干的最后一件事是扈从代宗幸陕:“上之东幸也,四子从焉。公以体重不得时去,方欲自杀,没野波妻阿史那氏扶公上马,遂及乘舆于陕州。上深嗟感之。”神道碑也叙述说:“广德元年,上幸陕州,公之诸子皆当扈从。公以体貌环硕,难于举动,方与之死诀。没野波妻为公介马,扶奔华州。公虑不免,谓左右曰:‘我若为贼所得,无累我儿子乎。汝曹何不杀我。’众人感惧,叫然皆哭,遂竭力舁公至于行在。上深嗟赏之,方极尊荣,以终宴喜。

1]卷六,5A这是康氏参与唐代政治的又一个重大事件。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代宗幸陕事件:“吐蕃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渭北行营将吕日将战盩厔西,破之。又战终南,日将走。代宗幸陕,子仪退趋商州。高晖导虏入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擅作赦令,署官吏。衣冠皆南奔荆、襄,或逋栖山谷,乱兵因相攘钞,道路梗闭。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选二百骑度浐,或绐虏曰:‘郭令公军且来!’吐蕃大震。会少将王甫与恶少年伐鼓噪苑中,虏惊,夜引去。子仪入长安,高晖东奔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杀之。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走,天子还京。

17]卷二一六上,6087-6088宋程大昌《雍录》载“代宗幸陕还京”条:“广德元年秋,吐蕃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入大震关,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冬十月,进寇奉天、武功。诏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出咸阳以御之。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桥。丙子,上跳。丁丑,至华州。戊寅,吐蕃入长安,立邠王孙承宏为帝。辛巳,上至陕。时子仪在南山,已罢兵柄,募兵才得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而东向蓝田,南出自武关,收六军散卒,诸将闻之,皆大喜愿附,比至商州,得兵四千人,军势稍振,奏乞回兵出蓝田,上许之。百姓绐贼曰:‘郭令公自商州来,兵不知多少。’吐蕃大骇,庚寅,悉遁去。壬寅,子仪自浐水入城。十二月丁亥,驾发陕州。甲午,至长安。27]99广德元年,吐蕃入寇,长驱京畿。代宗仓促之间不知所为,只好离开长安,出幸陕州,成为唐代继玄宗之后第二位出逃于外的皇帝。在代宗幸陕的过程中,康阿义屈达干已经年老,又体貌环硕,难以举动,想要自杀以不拖累四子扈从代宗,表现出以死报国的决心。这一段记述也体现了代宗幸陕过程中康阿义屈达干作为外族忠臣的特别举动,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代宗幸陕这一事件的认识。

颜真卿撰写康阿义屈达干墓志的缘由

《康阿义屈达干墓志》云:“永泰元年春二月壬申,合祔于万年县之长乐原。”墓志撰于安葬之前,应在永泰元年(765)正月或稍前,故墓志题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神道碑未言撰作时间,然据《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766)二月,“乙未,贬刑部尚书颜真卿为峡州员外别驾,以不附元载,载陷之于罪也

22]卷一一,282。碑文一定撰于颜真卿被贬之前,参以墓志铭撰于永泰元年,则神道碑亦当撰于此年。

颜真卿为康阿义屈达干撰志的缘由,墓志没有说明,神道碑中有所表现,与康阿义屈达干之子康没野波关系密切:“没野波居常谦谨,临事勇锐,战则先锋,前无强敌,捉生游奕,所向必摧。九节度之围安阳也,史思明悉众来救,没野波以十五骑过河逆击之,并马刺倒者数人,生擒数十人。后击怀州,思明又自来救,肳(昒)爽之际,侵轶柴篱。没野波领甲骑三十御之,贼军三千(原作王子,据《全唐文》校改)人,一时摧败。真卿之弃平原也,没野波为贼骑将,缓策不追,及闻渡河,然始奔蹑,是以得脱于难,平原人至今称之。

1]卷六,4颜真卿放弃平原之事,史书有所记载。《旧唐书·肃宗纪》载至德元年(756)十月辛丑,“平原太守颜真卿以食尽援绝,弃城渡河,于是河北郡县尽陷于贼22]卷一〇,244。《资治通鉴·唐纪》载至德元年十月,“尹子奇围河间,四十余日不下,史思明引兵会之。颜真卿遣其将和琳将万二千人救河间,思明逆击,擒之,遂陷河间;执李奂送洛阳,杀之。又陷景城,太守李暐赴湛水死。思明使两骑赍尺书以招乐安,乐安即时举郡降。又使其将康没野波将先锋攻平原,兵未至,颜真卿知力不敌,壬寅,弃郡渡河南走。思明即以平原兵攻清河、博平,皆陷之28]卷二一九,7005。殷亮《颜鲁公行状》也称:“公乃将麾下骑数百,弃平原渡河,由淮南、山南取路,朝肃宗于凤翔行在。初,公之将渡河也,乃谓判官穆宁、张澹曰:‘贼势死尔,若委命待擒,必为其快心,辱国之命也。今将径赴行在,公以为如何?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以励天下,则王纲可振,死亦何恨!如复从事,以责后效,则业不朽矣。’19]卷五一四,5228穆员《秘书监致仕穆(宁)玄堂志》也有记载:“比及于河,公方自拔。他日颜公诣行在所自讼,有立者公之力,无成者己之咎。肃宗嗟叹,以玺书征公。19]卷七八四,8202正好在颜真卿放弃平原突围而出的时候,康没野波为安禄山骑将,对颜真卿网开一面,缓策不追,这也成为他们的生死之谊。颜真卿能够为康阿义屈达干撰写墓志,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康阿义屈达干之子康没野波在平原之战中保全了颜真卿,也对平原百姓有所贡献。这是安史之乱中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正因如此,康阿义屈达干死后,颜真卿应该是受康没野波之请,既为其撰写了神道碑,又撰写了墓志铭。神道碑最后几句“其孤等□穷孺慕,靡所置哀,聿求不腆之辞,庶播无疆之美1]卷六,6A,就是说康氏之子请求颜真卿撰写神道碑,以传播康氏的无疆之美。墓志铭称“公之阀阅,已见神道之碑;公之群子,尽登将帅之任”,也正好与神道碑相呼应。

参 考 文 献

1

颜真卿: 《颜鲁公文集》,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1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百度学术] 

2

岑仲勉: 《突厥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百度学术] 

3

王钦若等编: 《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百度学术] 

4

彭建英: 《东突厥汗国属部的突厥化——以粟特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4-15页。 [百度学术] 

5

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百度学术] 

6

向达: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百度学术] 

7

钟焓: 《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67-84页。 [百度学术] 

8

程林泉、张翔宇、[日]山下将司等: 《北周康业墓志考略》,《文物》2008年第6期,第82-84页。 [百度学术] 

9

王素: 《唐康子相和成公崇墓志中有关高昌与西州的资料——近年新刊墓志所见隋唐西域史事考释之三》,《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第88-100页。 [百度学术] 

10

赵君平、赵文成编: 《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百度学术] 

11

周绍良主编: 《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百度学术] 

12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 《全唐文补遗》第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百度学术] 

13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 《全唐文补遗》第5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百度学术] 

14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吴钢主编: 《全唐文补遗》第2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百度学术] 

15

胡戟、荣新江主编: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百度学术] 

16

毛阳光主编: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17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百度学术] 

18

班固: 《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百度学术] 

19

董诰等编: 《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百度学术] 

20

王仁裕、姚汝能: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曾贻芬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百度学术] 

21

杜佑: 《通典》,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百度学术] 

22

刘昫等: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百度学术] 

23

刘开扬: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百度学术] 

24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百度学术] 

25

张广达: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71-82,128页。 [百度学术] 

26

何健民: 《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39年。 [百度学术] 

27

程大昌: 《雍录》,黄永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百度学术] 

28

司马光: 《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