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清末,在浙江东部地区流行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唱新闻”,亦称“锣鼓书”“余姚雀咚咚”“三北新闻”“北仑唱新闻”“讨饭唱”等,在宁波象山及其周边北仑、鄞县(今鄞州区)、镇海、慈溪、奉化、宁海、余姚一带尤为普遍,同时流传于舟山的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地,说唱艺人多为盲艺人。
浙东“唱新闻”的说唱艺术可谓源远流长,远可上溯至南
时至今日,浙东地方志及相关著述只是笼统地记载“唱新闻”说唱艺术起源于南宋象山人“唱朝报”或清末“讨饭唱”,其简略论述所依赖的资料多是民国时期的残缺文献。《象山县志》“曲艺”类目记载的“唱新闻”起源于清末的“讨饭唱”,其稳定的说唱模式形成于民国初年。“民国初,溪沿村盲艺人花眼定等人念中加唱,形式遂趋定型。……民国时,宁波艺人偶来本县说唱走书。
现当代学者没有精准考证“唱新闻”的起源及其与古代歌谣、邸报(朝报)之渊源。人们普遍认为,“唱新闻”曲艺的起源已无从考证。“唱新闻与画新闻这两种新闻传播形式不知发源于什么时候,在邸报和小报以前或以后,都无法进行考据。
浙东地区有深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历史渊源,歌谣和戏剧等口头传播活动和曲艺形式发轫最早,为“唱新闻”说唱艺术的问世提供了土壤和环境。而古代歌谣具有新闻要素,浙东古代歌谣即孕育了“唱新闻”曲艺;南宋时期,浙东象山人“唱朝报”之传统则催生了“唱新闻”的基本形式并推动其流传;清末民初,浙东“唱新闻”说唱艺术的盛行,丰富了其主题内容与多种表达形式,推进了该曲艺的多重形式表达。本文从中国古代新闻活动起源与浙东地区戏剧和歌谣发展的层面来探索“唱新闻”曲艺的由来,对浙东“唱新闻”说唱艺术的渊源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在“唱新闻”的说唱曲目、曲调等论述基础上深入探讨“唱新闻”曲艺流传的比较优势与保护措施,为深入研究古代歌谣与浙东“唱新闻”艺术及社会民情提供参考。
“唱新闻”的说唱艺术是浙东人民创造的艺术化口头传播形式,其说唱内容以新闻事件为主。“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密不可分,浙东人诵唱歌谣之传统奠定了“唱新闻”说唱艺术产生的基础。人类口头传播时期的歌谣往往具有现代新闻的元素,信使、喊叫者和游吟诗人曾经是文字传播和有形报刊出现之前新闻的主要传播者。新闻传播不要求辞藻华丽,但华丽的辞藻加上节奏和韵律等音乐元素有利于传播具有价值的新闻事
浙东“唱新闻”曲艺的起源与流传有其深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和新闻传播之传统。“浙省地处中国东南,在中国之文化历史上,素占优越之地位。滨海如杭甬各地,尤得风气之先,新闻事业之萌芽,远在咸丰四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从事新闻事业者,又多能本其思想言论,播为事业,凡海内外所有国人编刊发行之新闻纸,浙省人士,鲜不参与,此诚中国新闻史之光荣,亦浙省文化之卓可称述者也。
浙东靠近海洋,气候适宜,商业与农业并重发展,发达的经济为地方文化和说唱艺术的孕育和流传奠定了物质基础。“浙省拥有钱江甬江椒江瓯江运河五大河流之地域,自满清咸同之季,以迄今滋,历年七十,新闻先进,颇能出其所学,与封建势力,社会恶魔,以及邻邦帝国主义,肉搏奋斗。以论成绩,在新闻界之中,自当无忝厥职。
自古以来,浙东民风较保守强悍,民众生活上较为求真务实。“浙西以文,浙东以武,浙西之人多活泼,浙东之人多厚重。
浙东地区是中国文人聚集之地,浙东文人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术服务于社会,这与“唱新闻”的主要功能相契合。浙江人身上特有的“智性文化”和“诗性文化
宋代浙江曲艺兴盛之时,其曲艺形式有讲史书、小说、说经、说诨话、诸宫调、鼓子词、陶真、涯词等,专业艺人进行表演,“南戏肇始,实在北戏之先
作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原生态形式的歌谣为“唱新闻”说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土壤。古代歌谣具有现代新闻的元素,按此推理,“唱新闻”必然源于民间流传的歌谣(民歌与民谣)。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很多时候统称为歌谣。“人类之意念,随感而兴,或由景物之接触,或由时事之感发,或言不能达意,或意有不能尽宣者,则假天籁之音,发而为歌谣。
古代歌谣具备社会新闻的雏形和某些特征。唐尧时代的《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实为古代舆情之嚆矢。《帝纣时谚》曰“车行酒,骑行炙,百二十日为一夜”,商纣王荒淫无道,时人以歌讥之,此为社会记事之雏形。谚语“日没胭脂红,无雨必有风”,其实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感知,犹如今天报刊的天气预报,“假天籁之音以相语告,实今日新闻纸天气报告之滥觞
民国时期,在浙东乡间,人们直接称“唱新闻”为“唱歌”。多数唱新闻从业者为盲人,以本地方言诵唱,所唱的新闻多为民间可歌可泣之事迹。人们传颂至今耳熟能详的传统民间故事基本通过“唱新闻”流传下来。“当时大概在没有新闻纸记载的时候,除掉宦海升沉的官报,科举中试的捷报外,其他凡是民间所发生的事情,是没有方法能听得到的,他们所能够听见到,而现在还在传诵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就是在这辈‘唱新闻’的人们的口里所念出来的新闻罢了。
南宋时,浙江农村的曲艺活动十分普遍,当时浙东一带兴盛的草根曲艺文化为“唱新闻”说唱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媒介环境。12世纪前后在温州产生的南戏,标志着“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正式登上中国的戏曲舞
中国说唱文学是以文学为主、韵文散文兼用,或讲或唱、含音乐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发端于战国末期,以荀子《成相篇》为始祖。“成相”即中国先秦民间说唱艺术,“相”指成相的曲调,由六句组成一章,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态,属于兼有叙事与抒情的民谣。“成相”这种说唱文学利用民间歌谣之曲调与形式,展示政治思想、宣扬治乱方略,是有别于士大夫文学的通俗文学,反映民间百姓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南宋象山“讨饭唱”(“唱新闻”)具备说唱文学的基本功能。“唱新闻”与其他说唱艺术均以普通民众为受众,以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为主题进行加工传唱。其内容广泛而现实,主要由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和时兴小调构成,用乡音俚语演唱。表演者根据新闻内容来编排歌词形式和乐曲风格,听众对新闻曲调做出评判。说唱文学涉及佛经、小说、俗文化等领域,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也具有新闻功能,唐代兴盛的敦煌说唱文学所体现的就是“唱新闻”形式,“开始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场、寺院、变场、街头闹市等)和演出时间,出现以演出谋生敛财的专业艺人(词人、俗讲僧、市人等),也有一批听众,具备大众传播的雏形,而说唱文学的内容也涉及当时政治、社会甚至军事等方面,说唱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归为唱新闻之列
中国古代新闻活动的原生态形式邸报(朝报)为“唱新闻”说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发源于汉唐时期的邸报在宋朝达到鼎盛。邸报源于《起居注》《月表》《月历》《时政记》之类,又称为杂报、朝报、条报;清初改称为京报,亦称塘报、驿报,还可以称为宫门抄、辕门抄、谕折汇存之
源于汉唐的邸报得益于宋代政治文化制度而兴盛。“宋因唐制,各州镇亦设进奏院于京师,始由州镇福人为进奏官……乃当时中央与各道传递文报之大概,因交通与印刷之进步,较唐代为周至。且朝事公布,见之诏令,是邸报之发行,俨若国家之制度矣。通政使曾改名承进司,后世有称报馆记者为大通政者,盖本此。
南宋时期,邸报开始记录若干社会新闻。据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载:“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居越,荣邸近属也。所居尝独毁于火,于是乡人呼为‘王火烧’。同时有黄瑰者,亦越人,尝为评事。忽遭台评,云其积恶以遭天谴,至于独焚其家,乡人有‘黄火烧’之号。盖误以王为黄耳。
南宋时期,邸报的销售与流传出现商业化萌芽,浙东一带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计开始沿街叫卖复制的邸报即朝报,“唱朝报”行当随之出现。如姚公鹤所述:“卖朝报为塘驿杂役之专业,就邸钞另印以出售于人,售时必以锣随行,其举动颇猥鄙,而所传消息,亦不尽可信,故社会轻之,今乡僻尚有此等人。
浙东“唱新闻”题材广泛,内容多是劝人为善、鞭笞丑恶,表达方式呈现多模态,所采用的曲调呈现多样化。为迎合听众口味,“唱新闻”选择“杂而实”之内容,宣扬质朴的古今故事,用土语土调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唱新闻”采用词调、哭调、慈调、赋调和地方小调等多种曲调。
最初从事“唱新闻”的艺人除了盲人、乞丐,还有穷人家的孩子,只有家境贫穷而无力供养孩子的贫困人家才将孩子送去说书学艺。这些说唱艺人靠说唱谋生,本质与行乞者无异,走街串巷寻找听众。说唱艺人所接触的人群形色各异,这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盲半文盲的中国人习惯于从专业说书人那里获取新闻,说书人愿意把最近发生的大事、江洋大盗、行刑和火灾之类的社会新闻融入其讲述的内容中,使他们的说唱更加活泛生
“唱新闻”内容多是当地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与轰动性社会新闻,经过“唱新闻”艺人的改编后带有戏剧色彩,但并不妨碍民众从中获取实用信息。“唱新闻”艺人的知识水平、阅历及文采有限,但是在遣词造句上更贴近生活,在新闻选题上与下层百姓感同身受。他们不仅向听众传播新闻,还用朗朗上口的语调分析新闻,因此“唱新闻”所传唱的新闻事件及其睿智语录得以广泛流传。中国历史上总是涌现出大量从未见报的政治话题,每当出现精彩的段落或睿智的评论时,人们争相传播,这些评论就会传诵一时。假如评论中有朗朗上口的谚语、精彩的双关语或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美韵文,它们还会在统治者死后流传很长时
“唱新闻”的经典曲目包括《光棍调》《打养生》《劝赌》等用小调说唱社会新闻的小曲目(开场书),以及《三县并审》《拆鸳鸯》《双兰英》《邬玉林》等大曲目(当家书)。1949年以后,“唱新闻”艺术家叶荣彪、董顺发创作了《互助合作好》《黄继光》《爬雪山过草地》《军民鱼水情》《抗美援朝》《把余粮卖给国家》《人人拥护四十条》《共产党员夏正才》《女共青团员夏秀娣》等现代曲目。这些“唱新闻”曲目忠实地记录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状和时代热点,对于后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社会现实具有借鉴意义。
“唱新闻”有其完整的曲艺流程与系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与现代报刊记录的社会新闻相同。从文学上说,它是以韵文为主、散文为辅的韵散兼用体;其唱腔音乐属曲牌体。演出方式以唱为主,白口为辅,唱句多为五字、七字齐言句;必要之时,也间用长短句,通常一韵到底。声腔以新闻调为主,新闻调文体为七字(包括增减)奇言对偶句式,每段句数不限。乐体为语音化、有节拍、吟诵性单唱句的重复和变
“唱新闻”多是一人演唱,也有两人对唱的。按照演唱地点和层次分为唱门头、唱船头、唱灯头、唱场子等形式。沿街到居民墙门天井唱几支小曲和短篇小书,兜几个钱,类似乞讨,叫“唱门头”;在轮渡航船上为旅客解闷演唱的叫“唱船头”;赶集、赶庙会开场演唱的叫“唱灯头”;少数名艺人进书场唱大书,叫“唱场子”。正如张静卢所言,“他们所唱的,都是民间所发生的一桩可歌可泣的事件,原原本本,有系统的,从事件的开始,以迄于终了,和现在的新闻纸上所记载的社会新闻一般
“唱新闻”艺人在演唱前往往先击打几番,俗称“闹场”,随后开始演唱。开头往往先唱一个引子即“书帽子”:“天上星多月勿明,河里鱼多水勿清。山上柴多草勿兴,天下介大出新闻。新闻出在象山城,象山城东梅华村。”书帽子拖腔一完,即转入正书。正书里有说有唱,有时边唱边用鼓槌或锣片有节奏地轻轻叩打鼓壳或小锣。唱罢一段,再敲几番锣鼓,接下去说
浙东“唱新闻”的曲家和演员出于生计的考虑,流动性很强,其创作或者演出大都在异地完
浙东地区“唱新闻”作为俗文化范畴的曲艺表现形式,起源于古代歌谣与南宋时期底层民众叫卖朝报即“唱朝报”行当。原生态的歌谣与朴素的朝报叫卖声,构筑起“唱新闻”说唱艺术所根植的丰厚文化底蕴,进而决定了唱新闻艺术口口相传的比较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唱新闻”传承至今,所依赖的正是自身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比较优势。同时,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相比,其说唱艺术流传过程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起源与传播形式来看,民歌与“唱新闻”都发源于歌谣,都属于口头传播和俗文化的曲艺形式。民歌发源于普通民众的叙事与抒情,经久不衰。在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里,个人即兴口占(即兴作诗词),表达个人情感或叙述事件,唱过即完,没有保存的机会。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喜欢激情奔放、原生态的“野音”,即民间歌
从传播内容来看,“画新闻
由于“唱新闻”替代品的普及,至今并没有太多的“唱新闻”代表作保存下来。“‘唱新闻’,现在乡间还是有的,不过已经失了他的意义,在听的人们,只晓得听他的唱句和腔调罢了;实际这辈‘唱新闻’的人,也没有新编的新闻,陈陈相传,于是乎变做了故事的歌唱了。‘卖新闻’到现在还常常见到,就是在中国新闻纸最发达的上海,也还可以碰到,假使你留意;不过卖画而兼唱歌,信口开河,买的人们,多因听其唱而买其画罢了。
作为浙东地区口头传播和俗文化的曲艺形式,“唱新闻”是原生态的活态文化,是代代艺人走街串巷、流浪漂泊、说唱卖艺、口传心授流传而来。随着时代的迁移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唱新闻”逐渐丧失其口头传播阶段信息传递之功能,而演变为口头历史资料留存下来,成为当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意义来说,“唱新闻”都是中国新闻事业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浙东“唱新闻”说唱艺术影响深远,衍生多种地方剧和曲艺形式。宁波甬剧是清乾隆后期在“唱新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优秀地方剧种,现在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甬剧继承“唱新闻”的演唱内容,该剧名在很长时期内叫“串客”“宁波滩簧”,包括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曲调和从乱弹班中来的“快二黄”“慢二黄”及地方小调等。
“小热昏”说唱艺术是“唱新闻”曲艺形式演变的代表。“小热昏”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后来又被卖梨膏糖的从业者改造后发展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起初是人们促销商品、赖以谋生的一种辅助手段,其中不乏自娱自乐的成分,但总体而言其娱乐性是从属于商业性的。著名表演者杜宝林尝试将这种说唱兼备、贴近民众的曲艺形式移植到卖梨膏糖这种小买卖上来。这种边卖梨膏糖边说唱的曲艺形式不仅更为灵活,而且收入比“卖朝报”高出不少。在继承“说朝报、唱新闻”的基础上,说唱者注重时效性和新闻性,坚持说唱艺术的民间性与群众性。杜宝林以“小热昏”作为艺名,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摆脱了卖梨膏糖商贩性演唱的属性,促进了这种说唱艺术向着独立的形式过渡。他不满足于像以前卖梨膏糖的商贩那样,只是简单地唱几首小曲或者说些小笑话(卖口)来吸引顾客,而是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说唱表现形式,把说唱新闻和生活趣事融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具备一定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更具吸引力的演出节目,并且产生“锣先锋”“卖口”“说唱”“长篇”(亦称“送客”)等表演程式,为以后“小热昏”曲种的成熟打下了基
随着时代变迁,“唱新闻”逐渐失去了其传递信息的功能,从“唱新闻”变成讲故事,听众主要奔着其腔调而去。传承人叶胜建把二胡等乐器引入“唱新闻”表演,提升了表演效果;现代艺人在“唱新闻”中加入黄梅戏等剧种的曲调,让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北仑区大碶街道物色了一位年轻的文艺爱好者跟着老艺人学“唱新闻”,由当地民间文艺工作者专门为“唱新闻”编写曲目,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作品《吕金凤救夫》等新作不断问世。
早期从事“唱新闻”的艺人多为盲女瞽男、乞丐和穷人家的孩子,奔波漂泊于各地卖艺,类似乞丐,大部分表演者看不到所学唱的曲目,都是通过师傅口口相传而习得。为了讨生活,终年奔走在乡村街巷,只有少数表演水平较高的艺人才有可能进入书场演出。
20世纪50年代,宁波从事“唱新闻”的艺人有四五十人,著名的有北仑的顾阿火、严梅芳,江东的李游泉,奉化的毛东祥,象山的叶云彪,等等。80年代,“唱新闻”的内容有所调整和充实,除唱老戏外,还增加新编的现代剧目,宣传党的政策,提倡婚事新办、计划生育以及晚婚晚育等,深受听众的喜
“唱新闻”作为文化瑰宝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亦积极推动其保护工作。“唱新闻”的传承基地象山县文化馆相继邀请曲艺专家马来法、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等探讨“唱新闻”的创新,从编剧到谱曲,从演员到导演,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手法打造精品,使《长年葱》等“唱新闻”作品焕发新生,在市、省乃至国家级展演中频频获奖。
各类社会机构积极推出各种保护措施。“唱新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叶胜建率学徒100余人加入“唱新闻”传唱队伍,每年下基层巡演60余场;文峰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级“唱新闻”青少年传习基地;宁波14岁女孩蒋晗朦师从北仑唯一“唱新闻”继承人应振爱学习“唱新闻”。“唱新闻”及其传承焕发出一定的生命力,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并加以保护,能够为“唱新闻”这种传统曲艺注入新活力。
在任何历史时期,人们都渴望了解社会上或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为人们传递消息的信使从来都受到重视。“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圣经》)这则谚语充分证明新闻及其流传的价值所在。在报纸普及之前,“唱朝报”和“唱新闻”成为传递社会新闻的媒介之一,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民众无法获得社会新闻的缺陷,让底层民众能够了解社会动态,将社会重大事件传播到乡野田间。这是“唱新闻”最大的历史价值所在。
20世纪80年代前,“唱新闻”曾经是海岛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岱山“唱新闻”艺人在汲取舟山说唱新闻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曲调创新,广大渔民喜闻乐见,其娱乐功能不容忽视。“唱新闻”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传播形式,吸取田头山歌和对山歌的表演特色,随性而唱,活泼生动地反映劳动人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面貌,把千百年来曲艺精华发扬光大,不断涌现反映新时代生活特点的作品。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宣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保护式微状态下的浙东“唱新闻”曲艺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张利民、吴健编著: 《象山唱新闻》,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 [百度学术]
象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象山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百度学术]
孙悦湄: 《宁波象山曲艺“唱新闻”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研究》,《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第152-158页。 [百度学术]
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编: 《鄞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百度学术]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宁波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百度学术]
张静庐: 《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 [百度学术]
美]米切尔·斯蒂芬斯: 《新闻的历史》,陈继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百度学术]
项士元: 《浙江新闻史》,杭州: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年。 [百度学术]
匪石: 《浙风篇》,《浙江潮》1903年第4期,第1,4页。 [百度学术]
聂付生: 《浙江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百度学术]
姚公鹤: 《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6号,第196-200页。 [百度学术]
李调元: 《剧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百度学术]
黄天鹏: 《中国新闻事业》,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 [百度学术]
杨荫深: 《中国俗文学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 [百度学术]
美]柏德逊: 《中国新闻简史(古代至民国初年)》,王海、刘栗杉、丁洁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百度学术]
Wang Y. P., 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4. [百度学术]
管翼贤纂辑: 《新闻学集成》,北京:中华新闻学院,1942年。 [百度学术]
林语堂: 《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百度学术]
黎传绪: 《中国说唱文学之祖新探——荀子〈成相篇〉在中国说唱文学史的价值和地位》,《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1-75页。 [百度学术]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 [百度学术]
姚公鹤: 《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百度学术]
刘大培: 《钱塘拾遗》,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年。 [百度学术]
Britton R. S., 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912,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66. [百度学术]
王鲁彦: 《童年的悲哀及其他》,上海:亚东图书馆,1931年。 [百度学术]
王鲁彦: 《愤怒的乡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百度学术]
陈建一: 《杭州小热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百度学术]
浦江县前于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前于村志》,北京: 方志出版社,2004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