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方法

  • 陈玉梅 1,2,3
  • 付欢 4
1. 暨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2. 暨南大学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2; 3. 暨南大学 政务大数据开放与社会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 4. 深圳市保险同业公会,广东 深圳 518046

最近更新:2021-06-30

DOI: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19.02.144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非传统安全是我国近20年来重点关注的安全领域。对以中国非传统安全及相关主题为关键词的4 003篇中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从研究机构看,国内致力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机构主要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但还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合作格局;从作者分布看,国内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交互性,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之间也缺乏合作,而国外研究者的网络密度相对于国内学者要高;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与突现词分析图谱来看,国外研究主要着眼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细分领域,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四条演进路径,即高阶政治安全研究(1999—2004年)、低阶政治安全研究(2005—2009年)、软性安全研究(2010—2014年)、安全范式以及安全场域研究(2015年至今)。

引 言

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外交政策与安全战略不再以军事安全为重心,全球化成为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新的不安全因素却越来越困扰人类安全,生态环境恶化、金融风暴、恐怖主义、传染病、网络安全、跨国有组织犯罪、毒品泛滥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发展、国际安全,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形式各异的危机与风险,我国开始将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风险的应对纳入国家执政能力与议程建设的范

1]89-90。其中,研究话语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演进过程,通过全面比较国内外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体系建立、发展和演进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理论的体系构建与发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检索来源,以“非传统安全”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19年12月26日,剔除报纸后共获取3 064篇文献,并以Refwork形式导出。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并不限于国内,必须基于国际视野,因此也需要对英文文献进行广泛检索。但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英文文献很少直接使用“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y”作为主题词,而是将其细化到非传统安全领域下的各个具体语境,比如农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因此,本文采用了多个主题词,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平台进行搜索。而在Web of Science所有数据库中所查到的论文最多只能导出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等几项,不符合CiteSpace的运行要求,为此,本文查询英文文献时,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进行检索,以“SU=security study+China+Chinese”为检索表达式,共检索出939篇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英文文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导出内容选择“全记录与引用的文献”。

CiteSpace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款文献分析软件,运用计量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来对文献进行知识挖掘,并提供多维度的、多元化的、分时的动态展

2]2。本文将以上 3 064篇中文文献和939篇英文文献(总计4 003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后,从研究机构、学科、作者、关键词与聚类以及突现词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绘制出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发展的知识图谱,并结合当下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演进方向和知识拐点进行分析比较,梳理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体系建立、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理论的体系构建与发展。

国内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图谱分析

国内最早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王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文中第一次引用了“非传统安全”的概

3,紧接着《世界经济与政治》从1998年开始将“非传统安全”列入期刊选1]91[4。1999年,傅梦孜在《现代国际关系》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论述非传统安全的文1]91[5。2003年,《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非传统安全论析》等一系列代表性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学术界开始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6-7。2005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首次以主题栏目形式推出“非传统安全研究”栏目,此后不定期推出并延续至今,延揽了包括这一领域的权威巴瑞·布赞、罗丝玛丽·福特在内的几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环境安全等重大因素的关系,做了极有新意和深度的剖。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论文累计超过4 000篇。

图1中可以发现,国内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相关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

。2014年与2015年,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文献数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关注,这表明非传统安全与我国国家安全发展紧密相关。

图1 国内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论文的年度发文数量

(一) 国内研究的学科分布分析

对3 064篇中文文献进行CNKI自带计量化分析,可得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学科分布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Excel中可获得学科分布图(见图2)。相关研究学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公安、军事、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同时还涉及教育、安全生产、法制等方面。

图2 国内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

(二) 国外研究的学科共现分析

对939篇英文文献进行数据处理后,将其导入CiteSpace进行学科分析。首先选取节点类型为学科,然后以一年为时间切片,并选取2000—2019年,可绘制出学科共现图谱(见图3)。国外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Business & Economics(商业与经济)、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logy(环境科学与生态)、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Economics(经济)、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通常也涉及Agriculture(农业)、Management(管理)、Area Studies(区域研究)、Engineering(工程)、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Government & Law(政府与法律)等相关学科。

图3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学科共现图谱

英文文献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是将其细化到非传统安全的各个领域,如经济、环境生态、国际关系、农业、管理等。这样的研究细化了非传统安全的分支,也更加具体地阐述了有关中国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各类问题。可见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多学科、多元化的交叉学科领域,以多学科的学术思维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也已成为国外研究的趋势。

(三) 国内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将CNKI所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选取1999—2019年,并以一年为时间切片;各时间切片阈值为Top50,表示提取了时间切片中排名前50位的数据来生成最终的网

3]109;选取节点类型为作者。由此得到国内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4),其中网络的密度值是0.001 6,Network:N=179,E=25,即一共179个节点,25条连线。节点越大代表该作者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发表的文章越多,越具有核心地位。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则反映合作关系的强3]109

图4 基于CNKI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4可见,国内从事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作者主要有余潇枫、刘跃进等学者,文章发表数量位居前10位的学者还包括金磊、徐华炳、门洪华、徐晓林、谢贵平、廖丹子、李佳、夏立平等(见表1)。但共现图谱中总共只形成了25条连线,说明各位学者之间联系少且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作者群。例如,余潇枫教授是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他的节点最大且连线最多也比较粗,与他产生关联的有谢贵平、李佳、廖丹子等人,且这三位学者的成果均位列前十,他们大多是余潇枫教授的学生或同事,这也反映出在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中,大多是同师门、同机构的合作研究,还未形成全国范围内开放、合作的格局。

表1 国内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作者发表文章数量前十位及其频次
序号作者频次序号作者频次
1 余潇枫 34 6 徐晓林 5
2 刘跃进 21 7 谢贵平 5
3 金磊 7 8 廖丹子 5
4 徐华炳 7 9 李佳 5
5 门洪华 6 10 夏立平 4

(四) 国外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将Web of Science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选取2000—2019年,并以一年为时间切片;各时间切片阈值为Top50;选取节点类型为作者。得到网络的密度值是0.014 8,Network:N=47,E=16,即一共47个节点,16条连线,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反映合作关系强度(见图5)。从中可发现Hui LI、Xiucheng DONG、Yuchi ZHU三个较大节点,而其他作者节点相差不大,这说明国外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尚无核心作者。但是国外文献作者的网络密度要高于国内文献作者的网络密度,这说明国外文献作者之间的联系相较于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献的作者之间更加紧密。

图5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根据图谱节点进一步发现,国外文献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作者大多是国内研究学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内学者对中国国情与安全发展相较于国外学者会研究得更深入些,而国外期刊也需要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成果,这表明世界也想要了解中国。

(五) 国内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将CNKI所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选取1999—2019年,并以一年为时间切片;各时间切片阈值设置为Top50;选取节点类型为机构,形成国内研究机构共现图谱(见图6)。其中网络的密度值是0.002 3,Network:N=129,E=19,即一共129个节点,19条连线。其节点越大,说明该研究机构在中国非传统安全领域发表的文章越多、贡献越大,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反映合作关系的强弱。

图6 基于CNKI的国内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谱分析可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是最主要的研究机构。而根据密度值0.002 3,可以发现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较少,大多都是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进行合作研究。比如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同属于浙江大学,它们的联系就非常紧密。核心研究机构参见表2。研究机构在分布上是不平衡的,核心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西部地区较少。

表2 国内核心研究机构列表
序号机构频次序号机构频次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5 11 中国人民大学 8
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34 1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8
3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25 13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7
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4 14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7
5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中心 22 15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7
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18 16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7
7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14 17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6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0 18 国防大学 6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10 19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6
10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8 20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6

(六) 国外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将Web of Science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选取2000—2019年,并以一年为时间切片;阈值设置为Top50;选取节点类型为机构,形成国外文献研究机构共现图谱(见图7)。其中网络的密度值是0.027 7,Network:N=109,E=163,即一共109个节点,163条连线。

图7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谱分析可见,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北京师范大学)、Peking Univ(北京大学)、China Agr Univ(中国农业大学)、Xiamen Univ(厦门大学)、Chinese Acad AgrSci(中国农业科学院)、Zhejiang Univ(浙江大学)等高校或机构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有关中国非传统安全的文章较多,并且中国科学院占据核心地位。与国内研究机构的密度值相比,国外研究机构的网络密度值为0.027 7,远高于国内,说明在外文期刊上,这些发表文献的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也更多。与以上国外文献作者多是国内学者一致,研究机构以国内研究机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研究机构更关注中国问题,能够抓住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国内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分析

CiteSpace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与聚类分析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

8]248,并进一步通过突现词分析来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演变趋势。这样也有助于发现某个领域中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或多个话题或专题。

(一) 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软件将CNKI所导入的3 064篇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将时间区间选为1999—2019年,并以一年时间为切片;时间切片阈值设置为Top50;选取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形成可视化图谱后将其进行关键词聚类(见图8)。其中,网络密度值=0.018 7,Network:N=521,E=2 536,即一共形成521个节点,2 536条连线。其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国内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出现的频次越高,研究热度也就越高。另外,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Modularity Q=0.382 8,该值越大,则说明网络得到的聚类越好。一般Q的取值区间为0—1,Q>0.3通常意味着所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可见,国内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的网络社团结构很显著。

图8 基于CNKI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另外,图中Mean Silhouette=0.445,表明其聚类成员的相似性较高。Cluster ID为聚类后的编号,编号在图中显示为#0、#1……#8,聚类的规模越大(也就是聚类中包含的成文数量越大),则编号越

2]102

通过对3 064篇施引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发现一共形成了#0—#8等9个聚类簇,编号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安全合作”“总体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安全”“人的安全”“非战争军事行动”“北美洲”“国际安全”“领域”“高等教育”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内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主要集中这九大方面。

另外,整理汇总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关键词(见表3),可以观察到“非传统安全”“国家安全”是该知识图谱中频次最高的两个节点。此外,“传统安全”“中国”“非传统安全威胁”“新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频次位居前列的关键词,也显示了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热点。而对非传统安全来说,研究的焦点是非战争现象,或者说是非军事武力的和谐与发展问题。与此相应,非传统安全凸显的是以价值来应对安全挑战的模式,形成的是“发展—和谐—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式路

9

表3 国内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前20位及其词频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
1 非传统安全 726 11 东盟 79
2 国家安全 24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 78
3 传统安全 205 13 安全合作 77
4 中国 187 14 非传统 68
5 非传统安全威胁 105 15 合作 57
6 新安全观 93 16 上海合作组织 50
7 总体国家安全观 92 17 恐怖主义 48
8 安全 89 18 安全观 43
9 美国 82 19 一带一路 43
10 全球化 79 20 文化安全 41

(二) 国内文献研究前沿突现词分析

研究前沿这一概念最早由普赖斯在1965年提出,他认为研究前沿的形成主要依赖文章频繁地被研究者所引用。而对文章被研究者所引用的数量也有规定,大约是40—50篇文章即

10]511。所以,某一领域内所形成的研究前沿一般是由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在短时间内突增而体现出来的,甚至在这些术语获得足够的引用之前就已形11]73

所谓突现,是指文献被引频次的变化率,这与突现词最先出现的文章被引用的频次无任何关

12]370,而是要从大量主题词中把频次突然发生变化的词甄选出来。突现词就是这些变化率高的主题词,能实时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对突现词在某一领域的出现和结束时间进行探讨与分析,就可以辨别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演13

基于CiteSpace 5.5软件中的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本文分析了所有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及其学术术语的突现情况,总共获得57个突现词(见图9),这为分析国内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图9 国内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前57个突现词及其演变

依照突现词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国内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演变趋势与研究前沿的转变。研究前沿通常会随时间推移而有所改

12]370,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研究前沿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图9可以看出,从1999年至2019年这20年间,学者们最初关注的是全球化、恐怖主义、国际合作、中国、美国等国际政治安全问题,其次是国际安全、全球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的安全等安全边界,之后逐渐聚焦文化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安全意识等具体形式的“软”安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转向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安全、国家治理、风险防范等安全观念与安全模式构建问9]59。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大致经历了从高阶政治安全研究到安全语境与范式研究,再到安全场域的具体化研究,最后进入安全观念转变与安全模式构建研究的演进过程。

(三) 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分析

分析图9所展示的突现词的演变情况可以发现,1999年,“全球化”的突现率较高,为9.925 7,这表明全球化在1999年是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关注的前沿,并且持续被关注了8年左右。而到了2000年,“非传统”“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些突现词成了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最新研究前沿,并且持续时间都比较长,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基础。这表明我国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初期,对高阶政治的研究比较多。

2000—2004年,国内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逐步深入和细化。2002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安全”“东亚”“军事安全”“综合安全”“东南亚国家联盟”等话语逐渐增多。到了2004年,“非传统”“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突现率降为0,退出了研究前沿,而“新安全观”“国际政治”“石油安全”“地区安全”“军事”等则进入了新的研究前沿。

2005年,“多边主义”“构建”“危机管理”“政治”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新前沿。到2006年,“安全”“综合安全”“地区安全”“构建”的突现率下降为0,“中国外交”“和谐世界”“东北亚”则成了新的研究前沿。

2007—2009年,“概念”“国防动员”“非战争军事行动”“战略”“和谐社会”“环境安全”“多样化军事任务”“国际合作”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而“全球化”“经济”“东亚”“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安全观”“国际政治”“石油安全”“军事”“多边主义”“危机管理”“政治”“中国外交”的突现率下降为0,退出了研究前沿。

2010—2011年,国内非传统安全的研究逐步深入与细化,“和谐世界”“国防动员”“和谐社会”“环境安全”的突现率骤降,退出了研究前沿,而“对策”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2011年,“东北亚”“国际合作”的突现率下降为0,退出了研究前沿,“大学生”“国防教育”“文化安全”则成了新的研究前沿。这表明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逐渐转向软性安全研究与低阶政治研究。

2012—2015年,“国家利益”“海上通道”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而“非战争军事行动”“多样化军事行动”的突现率下降为0,退出了研究前沿。2013年,“美国”“公共安全”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2014年,“习近平”“网络安全”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国家利益”突现率骤降,退出了研究前沿。2015年,“印度”“安全化”“南海问题”“一带一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安全”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文化安全”“海上通道”“美国”“公共安全”的突现率下降为0,不再是研究前沿。

2016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北约”“印度洋”“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安全治理”“高校”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前沿,“大学生”突现率下降为0,退出了研究前沿。

2017年至今,“国际警务合作”“命运共同体”成了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南海问题”“意识形态安全”“印度洋”突现率下降为0,退出了研究前沿。目前,“习近平”“网络安全”“印度”“安全化”“一带一路”“总体国家安全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北约”“全球治理”“安全治理”“高校”“国际警务合作”“命运共同体”这些关键词的突现率大于0,将代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研究前沿,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发展空间。这表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全球治理的思想,追求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提高国际与本国安全成了非传统安全研究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一带一路”的突现率分别高达32.932 2和16.828 4,说明未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一带一路”将是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重点。

国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比较分析

西方非传统安全问题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非传统安全概念正式提出,90年代中后期非传统安全概念开始逐步出现在各类文献中。2001年发生的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头号国家安全危机,近几年来频发的恶性恐怖袭击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概念也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空前高

14。客观上讲,国际上非传统安全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特定的研究名词,常常包含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国际安全研究中,不少国家把非传统安全直接等同于与国家安全相对的人的安全,但非传统安全和相关议题在各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 国际非传统安全研究理论的发展

从演进脉络来看,20世纪90年代国际安全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学派。其中现实主义安全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主张均势安全论、霸权安全论、地缘安全论等倾

15。自由主义安全理论倡导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国际机制理论、民主共生理论16。而建构主义安全理论则认为观念、文化、认同和规范等因素是关键,主张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文化认同原则等,这些理念与我国安全维护理念殊途同归。

具体而言包括战略研究、和平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批判安全研究、人的安全研究、女性主义安全研究、后结构主义安全研究、后殖民主义安全研究等不同理论派别。首先在确定安全的指涉对象与责任主体的研究上,可区分为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哥本哈根学派强调安全分析的指涉对象包括民族、文明、环境、公司、个体等,而批判安全研究则认为主体只能是民

17。而通常在不同安全形势下,所对应的责任主体是不一样的。其次对于安全驱动力的理解,认为安全的场域不是不变的,而是安全“施动者”的位置及其影响所决定的一种“权力斗争18-19。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涉及世界多个国家,其安全驱动力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诸如制度化、大国政治、安全理论研究的引领者、政治领袖、学术争论等都会成为重要的安全驱动20

至于安全边界与安全语境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定义,而国际上专门的研究更少,大多是细化到具体的安全领域,比如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等。

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是非传统安全的价值导向。目前大多以国家为中心,以本国利益为导向,而作为中国范式的“和合主义”的最根本价值准则就是“优态共存

21-22。从治理路径看,奥利·维夫提出了“安全化”概23之后,巴里·布赞等进行了相应理论的建24,继而哥本哈根学派开展了安全治理的“去安全化”路径探25。亚洲学者提出了安全治理中的安全化行为体理26,我国学者余潇枫则提出“选择性安全化”与“去安全化”再建构来拓展安全化理27,并研究了“非传统安全共同体”“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和“质量安全共同体”等具体治理路28

(二) 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本文将939篇英文文献导入CiteSpace中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在功能参数区中首先将时间切片的时间范围设置为2000—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选取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每个时间切片的阈值选择Top10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形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0)。其中Network:N=326,E=1 594,即一共形成326个节点,1 594条连线,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研究热度也越高。Modularity Q=0.461 3,Q>0.3,说明所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Mean Silhouette=0.462 4

9]249,数值越大,显示出该聚类成员的相似性越高。

图10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国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国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本文对图10中所展现出来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总结,得到频次为前20位的关键词(参见表4)。

表4 国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文献关键词前20位及词频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
1 China(中国) 297 11 agriculture(农业) 24
2 security(安全) 77 12 system(机制) 22
3 food security(粮食安全) 69 13 investment(投资) 20
4 impact(影响) 51 14 health(健康) 19
5 model(模型) 42 15 growth(发展) 19
6 policy(政治) 42 16 determinant(决定) 16
7 performance(表现) 34 17 risk(风险) 16
8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 33 18 energy security(能源安全) 16
9 market(市场) 28 19 urbanization(城市化) 15
10 management(管理) 25 20 reform(改革) 14

国外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关键词有:China、security、food security、impact、model、policy、performance、climate change、market、management。可见,国外研究并不体现在非传统安全这个关键词上,而是体现在这一领域之内的各个子部分,比如食品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这与国内的研究有很大的差别,但更能具体阐述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现状、进展与问题。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演进分析

通过分析国内外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可以总结出,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四条演进路径。

(一) 高阶政治安全研究

1999—2004年,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是以“全球化”“非传统”“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安全”“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政治”“石油安全”“地区安全”等话语为主的高阶政治安全研究。高阶政治安全主要涵盖了以国家间的合作与关系、各个地区的安全、国际恐怖主义、局部地区军事行动等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政治安全研究。

(二) 低阶政治安全研究

2005—2009年,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是以“多边主义”“构建”“危机管理”“和谐世界”“环境安全”“中国外交”“社会安全”“和谐社会”等为主要话语的低阶政治安全研究。这表明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逐渐转向微观,研究的重心不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的蔓延与打击等,相对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民的安全。

(三) 软性安全研究

2010—2014年,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是以“大学生”“国防教育”“文化安全”“国家利益”“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为主的软性安全研究,主要涉及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网络信息传播等非正式情境中所涵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也更加突出了时代特点,大国之间现今更多的是以经济竞争为核心的软竞争,文化输出与输入、移动通信与网络巨头之间的竞争在当今世界愈加激烈,因此也衍生出一系列安全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关注。

(四) 安全范式以及安全场域研究

2015年至今,在安全范式和安全场域研究方面,主要以“安全化”“一带一路”“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治理”“安全治理”“合作机制”“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安全”等为主。2014年,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将国家安全体系正式纳入党和国家的国家安全总体布局和国家安全理论之中,这意味着在理论维度上实现了国家安全体系的全面化,并把国家安全置于新时代的“场域安全”之中,实现了国家安全观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

28。并且,以“全球治理”“安全治理”“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等研究话语为主的非传统安全范式研究,主要涉及不同逻辑基础的安全研究范式,尤其是以人的安全、社会安全为出发点的建构主义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现实主义安全观、自由主义安全观及建构主义安全观是安全研究的三大范29]61。如余潇枫教授提倡“和合主义”安全观,倡导“和合共建”“共享安全”“安全文明”等安全哲学新理念。

结论与研究局限

(一) 研究结论

从非传统安全理论探索与国际对比分析来看,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已经大致形成了以余潇枫教授为代表的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团队,在安全定义、安全观念、安全范式、指涉对象、安全形势等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其中以“和合主义”范式为价值取向的“优态共存”“共享安全”“广义安全论”等安全哲学新理念十分契合当前世界安全认知的主流意识与现实境况,在推动安全观念转变与安全模式转型、探索非传统安全外交与维护区域非传统安全、促进国际认同安全与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与现实价值。今后非传统安全研究也应当在认识论、问题域及方法论等角度加快实现非传统安全的理论体系化、工作制度化及研判科学化等。通过对2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不难发现:

第一,在20年的时间分布内,非传统安全科研成果大致呈稳定增长趋势,研究热度及受关注度在不断增加,已然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而且,非传统安全研究相关成果质量较高,多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且主要分布在安全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等领域。

第二,从作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国内致力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机构与学者数量众多,但分布较为分散。研究机构主要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但机构之间鲜有合作,这表明我国当前还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合作格局。从作者分布来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余潇枫、刘跃进、徐华炳等学者,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交互性,不同机构研究人员之间缺乏合作,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合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而国外文献展示出来的作者和机构的分布及联系与国内有所不同,虽然目前也尚无核心作者,但国外文献作者的网络密度明显相对于国内文献作者的要高,说明国外文献作者之间的联系相较于国内文献作者之间更加紧密。在英文期刊上,这些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也更多。但在英文期刊上也是以国内研究机构为主,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国情复杂,国内研究机构能够更好地抓住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与突现词分析图谱来看,国内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高阶政治安全研究、低阶政治安全研究、软性安全研究到安全范式与语境研究,再到安全场域的具体化研究,最后是安全观念转变与安全模式构建研究等的演进过程。国内文献所展示出来的关键词以“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国家安全”“中国”“非传统安全威胁”“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安全观”等为主。国外文献所展示出来的高频关键词则有所不同,以China(中国)、security(安全)、food security(食品安全)、impact(影响)、model(模型)、policy(政治)、performance(表现)、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market(市场)、management(管理)等词为主。可见国外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主要着重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子领域,细化非传统安全,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第四,国内外关于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四条演进路径:首先是以“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军事安全”“国际政治”“石油安全”“地区安全”为主的高阶政治安全研究;其次是以“多边主义”“危机管理”“和谐世界”“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和谐社会”等为主要话语的低阶政治安全研究;接着是以“大学生”“国防教育”“文化安全”“国家利益”“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为主的软性安全研究;最后是以“安全化”“一带一路”“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治理”“安全治理”“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安全”等为主的安全范式以及安全场域研究。

(二) 研究局限

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分析的深度和数据源的广度上还有提升、拓展的空间。

一方面是对代表性文献和代表性学者缺乏深度分析。对发文不到6篇以上但影响较大的一些学者的学术观点没有进行专门分析,如张蕴岭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重要会议上引入和强调了非传统安全概念,熊光楷、王逸舟在非传统安全的早期研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数据来源还不够全面。首先,检索范围上仅限于国内外主要的中文和英文论文数据库,但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除了海量论文文献,还有大量丛书与学术著作、年度性蓝皮书(比如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合编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以及相关的政策文件、咨询报告、智库成果、网络专文等,这些成果也应该是考察非传统安全研究演变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论文的选取不够全面。目前只限于以“非传统安全”为主题的中文文献,以及以“SU=security study+China+Chinese”为主题的英文文献,其他一些细分领域的相关主题词并未纳入,并且主要选取了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内的文献,没有将其他领域如国际关系、危机管理等领域的论文纳入分析。未来可以创新文献检索办法,进一步扩大文献分析的范围和数量,丰富研究对象,以期获得更进一步的深入、客观而具有指引性的研究成果。

致谢

感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刘蕊同学的帮助,她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分析和新思路,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余潇枫、李佳: 《非传统安全:中国的认知与应对(1978—2008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第89-96页。 [百度学术

2

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 [百度学术

3

王勇: 《论相互依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6期,第62-67页。 [百度学术

4

王逸舟: 《论综合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第5-14页。 [百度学术

5

傅梦孜: 《从经济角度谈对“非传统安全的看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3期,第1-47页。 [百度学术

6

王逸舟: 《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百度学术

7

俞晓秋、李伟、方金英等: 《非传统安全论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第44-53页。 [百度学术

8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242-253页。 [百度学术

9

余潇枫、林国治: 《论“非传统安全”的实质及其伦理向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04-112页。 [百度学术

10

Price D. J.,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 Science, Vol. 3683, No. 149 (1965), pp. 510-515. [百度学术

11

李凤琴: 《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态势:基于1998—2007年CSSCI刊源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大理大学学报》2019年第11期,第69-76页。 [百度学术

12

Chen C., “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57, No. 3 (2006), pp. 359-377. [百度学术

13

李文杰: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81-87页。 [百度学术

14

孟宪生: 《不能忽视整体安全》,《光明日报》2007年6月6日,第11版。 [百度学术

15

刘胜湘: 《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09-215页。 [百度学术

16

刘胜湘: 《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评》,《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9期,第21-28页。 [百度学术

17

刘中民、桑红: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第32-37页。 [百度学术

18

艾喜荣: 《话语与话语之外:安全化理论发展述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6期,第51-69页。 [百度学术

19

Balzacq T., “The three faces of securitization: political agency,audience and contex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 No. 11 (2015), pp. 171-201. [百度学术

20

英]巴里·布赞、[丹]琳娜·汉森: 《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百度学术

21

余潇枫: 《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第8-13页。 [百度学术

22

易佑斌: 《国际关系中的和合主义价值论研究——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蕴》,《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43-48页。 [百度学术

23

Weaver O., “Politics security, theory,” Security Dialogue, Vol. 42, No. 1 (2011), pp. 465-480. [百度学术

24

英]巴瑞·布赞、[丹]奥利·维夫、[丹]迪·怀尔德: 《新安全论》,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百度学术

25

Weaver O., “Ecuritization and desecuritization,” http://s3.amazonaws.com/prealliance_oneclass_sample/YzKXqlKOp2.pdf, 2019-12-14. [百度学术

26

新加坡]梅利·卡拉贝若-安东尼、[新加坡]拉尔夫·埃莫斯、[美]阿米塔夫·阿查亚编著: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段青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百度学术

27

余潇枫、谢贵平: 《“选择性”再建构:安全化理论的新拓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9期,第104-121页。 [百度学术

28

余潇枫: 《中国未来安全的重要议题:质量安全——兼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贡献与完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4期,第52-60页。 [百度学术

29

陈玉梅、付欢: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难题——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量化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第6期,第57-65页。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