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德修斯和孙悟空的冥府之旅看古希腊与儒道佛的生死观差异
汤琼
暨南大学 外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作者简介] 汤琼(http://orcid.org/0000-0001-8574-5957)女,暨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

摘要

冥府游历是东西方文学中常见的神话母题。无论是在古希腊人天真的叙事中,还是东方人古老的传说中,英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故事俯首可拾。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和中国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都有相似的英雄冥府游历情节,通过对东西方英雄相似的冥府游历故事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从来就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我们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 《奥德赛》; 《西游记》; 冥府游历; 生死观; 人本主义; 英雄
doi: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15.05.231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iews on Life and Death between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Based on the Underworld Wandering of Odysseus and Sun Wukong
Tang Qio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A study on ancient Greek epic Odyssey and the Chinese Ming Dynasty magic novel A Journey to the West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s both a time-honored subject and a brand-new one. It is time-honored because these two works are famous classic literary works that are widely spread on the occidental and the oriental nations. Researches on these two works present a splendid sight, yet the cross-cultural study areas still need to be explored. It is brand-new because we want to study the subjec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by setting up a communicative bridge between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that of ancient Greek.

Odyssey and A Journey to the West are two great literary works written in different times by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yet they demonstrate striking similarities in various themes including the heroes' overseas wanderings and underworld wanderings. From the horizontal view, the two works own similar circuit narrative style and plot. The heroes of the stories made mistakes, they need to do the meritorious deeds to atone for his crime. With the arrangements and guidance of the Gods and Goddesses, the heroes travel abroad and fight for their lives, and can always narrowly escape death and finally return home. From the vertical view, these two works present us the life of the Gods, Man and spirits and three divisions of the heaven, the human world and the underworld. The two works are also 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facts, with strong flavor of fairy tales. Both of them had their script stories settled after many years of word of mouth and correction.

Underworld wandering is a popular myth motif in the worldwide literature.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underworld wanderings of Odysseus and Sun Wukong, we endeavor to explore the huge gaps behind the surface, the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life and death between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We can see from this comparison that under many circumstances the literary typology and literature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nations are interwoven with each o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nations' literature has never been closed and self-content with old practice, but rather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taking in the essence of all other foreign cultures like a big sea embracing hundreds of small creeks.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s have been in clos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ever since the medieval times. Not totally imitating the other but rather absorbing its culture's highlights, the two civilizations during the contact created their own national features. Our ultimat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ancient cultures is to serve the needs of today's cultures. Through such study and research, 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5000 years' constant development. As literary workers, we should get deeply rooted in our tradition and merge its valuable spirit of life into the modern society, while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Keyword: Odyssey; A Journey to the West; underworld wandering; views on life and death; humanism; heroes
一、 引 言

马克思说, “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 136,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文学。神话史诗《奥德赛》和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英雄海外漂泊、冥府游历等叙事结构以及神、人、魔三层垂直空间的建构上就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突破时代、地域、语言障碍, 去寻觅各民族文学共通的“ 诗心” , 很多学术流派都有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用加拿大文化人类学家弗莱的原型理论解释, 神话史诗《奥德赛》和神魔小说《西游记》中隐藏了诸多神话母题, 如英雄历险母题、冥府游历母题等。用历史类型学家的理论解释,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即便没有相互接触和直接联系, 但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类似的遭遇, 也有可能在文学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历史类型学派代表人物俄罗斯文学家日尔蒙斯基认为:一定的文学类型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按人类历史进步的规律, 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要经历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大体相似的背景下, 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的现象。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部分原因来自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部分原因则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2]83。《奥德赛》和《西游记》诸多主题和情节相似的原因符合历史类型学派的理论。

《奥德赛》和《西游记》都取材于一定的历史事实, 都成书于特定社会的转型时期。《荷马史诗》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希腊人正处于从氏族公社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型期。《西游记》成书于明嘉靖年间, 封建统治日趋没落,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程朱理学“ 灭人欲” 的理论受到质疑, 阳明心学崛起。心学这股文化新思潮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 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有学者称这股新思潮为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恰逢西方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之时, 所谓文艺复兴追求的就是古希腊式的个性自由与解放。从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的契合来看, 正是相似的历史机遇造就了东西方文学相似的审美倾向和文学创作思维。

研究相似文学现象中的差异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研究对象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奥德赛》和《西游记》的主人公虽然有相似的海外漂泊、下冥府经历, 但背后所折射的文化精神却是不同的, 本文试图以奥德修斯和孙悟空的冥府之旅为切入点来探讨古希腊文化和儒道佛文化背景下生死观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讨的古希腊社会生死观是指古典时期也即荷马时代的生死观。《荷马史诗》描绘了古希腊人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时期过渡的社会全貌, 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宗教仪式、殡葬习俗及家庭生活都有生动的描写。《荷马史诗》是现今留存的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社会唯一文字史料, 这一时期也被学界称为“ 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对古希腊人来说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荷马对人神关系的处理成为后世希腊人的处世准则。恩格斯说, “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 — 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1] 22 。基于上述原因, 我们将《荷马史诗》所表达的生死观当作古典时期希腊社会的生死观并不为过。

而中国自唐宋以降直至五四运动前这一千三百多年间, 儒、道、佛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并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长期存在。本文所讨论的生死观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社会儒、道、佛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时代, 宗教在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几千年来, 儒家的仁、礼精神一直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主旋律。而道家清静无为、淡泊明志的思想历来是中国文人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文人雅士往往寄情于山水, 在大自然中修心养性, 忘却烦恼, 道家的学说给予人们的心灵以退路和慰藉。正如林语堂所说:“ 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 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 道家旁观、微笑。” [3] 67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它教育人们一心向善的道德准则与儒家“ 人之初, 性本善” 的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处, 因此很快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到了唐代, 佛教寺庙已遍布中华大地。隋唐以后的皇帝实行三教兼容政策, 给儒、道、佛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南宋孝宗皇帝提出“ 以佛治心, 以道治身, 以儒治世” (① 转引自刘谧《三教平心论》卷上,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这种安邦治国的思想和观念在后世得到发扬光大。《西游记》鲜明地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吴承恩在书中借孙悟空之口称“ 孔圣人是儒教之尊” , “ 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 , “ 佛如来是治世之尊” 。孙悟空和唐僧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宗教印记, 他们虽都皈依了佛门, 但满口却是儒家仁义道德。整部小说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出, 儒家的政治理想、道教的清静无为、佛教的情寂空明跃然纸上, 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画卷。本文的生死观比较正是从两部作品主人公的冥府之旅展开。

二、 孙悟空和奥德修斯的冥府之旅

冥府历险是东西方文学中常见的神话母题。从古希腊神话、圣经传说到佛教经典, 我们都能找到英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故事。神话以故事的象征形式表达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它是特定社会的文化载体, 起着传承古史、宣扬社会道德伦理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奥德赛》和《西游记》都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载体。奥德修斯和孙悟空都曾下过冥府, 然而他们冥府历险所折射的文化精神是不同的。

在《奥德赛》里, 奥德修斯和同伴被羁留在美发神女基尔克那里, 奥德修斯祈求神女助他回家, 神女要奥德修斯必须去冥府, 找到盲先知特瑞西阿斯的魂灵, 向他打探回家的路并请他预言未来。在《西游记》里, 孙悟空三下冥府, 而尤以第一次下冥府最能凸显主人公的生死观念。孙悟空在花果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中产生了忧患意识:“ 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 不惧禽兽威严, 将来年老血衰, 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 一旦身亡, 可不枉生世界之中, 不得久住天人之内?” [4]253 他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得长生不老术后仍担心被阎王索命, 在睡梦中魂魄被索命小鬼勾去阴司, 一时发怒, 索性杀到森罗殿, 将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一笔勾销。

荷马和吴承恩笔下的冥府有几分相似, 但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所处的社会风貌, 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在《奥德赛》里, 冥府“ 为雾霭和云翳所笼罩, 明媚的太阳, 从来不可能把光线从上面照耀他们, 无论是当它升上繁星密布的天空, 或者是当它重又从天空返回地面, 凄凉的黑夜为不幸的人们不尽地绵延” [5]194。古希腊人傍海而居, 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 凡间的死者去冥府必须要渡过冥河, 在那里船夫卡戎将亡灵摆渡到冥府。冥府的大门由三头恶狗看守, 宙斯的儿子弥诺斯手握黄金权杖, 是冥府的宣判官。在冥府里, 奥德修斯看到了因在阳间作恶而受到惩罚的代坦塔洛斯和西绪福斯。代坦塔洛斯因泄露神灵的秘密而在冥府承受酷刑。“ 他站在湖水里, 湖水直淹到他的下颌, 他虽然焦渴欲饮, 但无法喝到湖水, 每当他躬身欲喝口湖水时, 那湖水便立即退逸消失……茂繁的果树在他头的上方挂满果实……但当他伸手渴望把它们摘取时, 风却把果实吹向昏沉沉的云气里。” [5]217西绪福斯因诡计多端欺骗神明而被罚做苦役, 他每天周而复始地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 “ 但每当他把石块推过山巅时, 骗人的巨石向回滚落到山下。他只好重新费力地向山上推动石块, 浑身汗水淋淋, 头上沾满了尘土” [5]217

在《西游记》里, 冥府处于荒郊野岭没有人迹的地方, 那里阴风飒飒, 黑雾漫漫。凡间的死者由青衣鬼使摇动幢幡领进阴司, 阴司的主宰是地藏王菩萨, 他的森罗殿有十个殿王和判官, 两旁伺立着牛头、马面。在阳间犯了罪孽的人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一个个紧缚牢栓, 被赤发黑脸鬼打得哭爹喊娘, 永世不得翻身。不孝敬公婆的泼妇被扔到奈何桥下, 任铜蛇铁狗争餐, 永无出路。

奥德修斯在冥府找到了盲先知特瑞西阿斯, 先知预言:奥德修斯可以逃脱灾难, 艰难归返, 但将失去所有同伴, 到家后还会再遭灾难, 狂妄的求婚人向他妻子求婚, 消耗他的家财, 但他终会用计谋杀死所有求婚人, 和妻子团聚。

发现和探索那些决定未来命运的神意, 无疑是对人生变化的一种探寻和追问。冥府之行加深了英雄对自身的认识, 认清了会死的凡人和不死的神明之间的区别, 体现了英雄对自身命运的急切追问和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从古至今,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归何处去”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即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在死亡面前仍旧显得那么脆弱和无能为力。生死之谜是困扰我们几千年的难题, 对它的解释是决定人们人生态度、人生目标的基石。把握住人生方向、认清自我, 是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不倦的追寻。古人试图用各种方法来解释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在科学的“ 逻格斯” 没有产生前, 古希腊人就是通过神话来认识世界。奥德修斯的冥府之旅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深切渴望。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前刻有一句传世名言:“ 人啊,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 认识你自己” 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认识自己是心灵逐步净化和磨炼的过程, 这种心灵的净化和磨炼必然要经受各种挫折和考验, 这是奥德修斯下冥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心理学理论把“ 我” 分成三部分:自我、超我、本我。人的意识能触及自我和超我的一部分, 对最重要的本我却无法触及。人不可能完全认识自己, 但人对自己的认识可逐渐深入,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以适应对征服自然的需要。古希腊哲学这种勇于探索和征服的冒险精神促进了后世科学和真理的发展。

在《西游记》里, 孙悟空下冥府的目的是要与天地山川齐寿, 因此他一见小鬼来勾魂, 不禁大怒, 一棒将小鬼打成肉酱, 径直杀向森罗殿。逼得判官拿出生死簿, 将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和猴类的名字一笔勾销。

从奥德修斯和孙悟空下冥府的目的我们可看出中西民族在对待生死问题上的巨大差异。古希腊人理性直面死亡, 中国古人面对死亡采取回避或逃避的态度。孔子说:“ 子不语怪力乱神” ; “ 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 先进》)。道家看待死亡简直是浪漫的逃避和遁世, 他们热衷于炼丹和追求长生不死。佛教则教人视一切为虚空, 不执着于生死。下面将就东西方古典时期的生死观逐一比较。

三、 冥府之旅凸显的生死观差异
(一) 古希腊人对死亡的认命与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差异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都是人中豪杰, 他们相貌堂堂, 身材高大健美, 气质高贵不凡。英雄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代表了古希腊人对人性、人体美的最高理想。然而即便是盖世的英雄也难逃死亡的宿运。荷马说:“ 凡人的生活啊, 就像代生的树叶一样, 当秋风吹扫, 把枯叶刮落地上, 然而当春的季节回临, 新叶又会重绿树干生长, 人同此理, 新的一代崛起, 老的一代死亡。” [6]135 人要敬畏神明, 以神明为榜样, 但永远成不了神, 如果人不自量力就会受到神的惩罚。基于这种神学论的认识, 后世西方人鲜有追求长生不死者。事实上, 奥德修斯曾有过获得永生的机会, 神女卡吕索普对他一往情深, 允诺他只要留下来陪她, 就会让他长生不死, 永不衰朽。但聪明的奥德修斯去过冥府, 清楚自己的命运和归宿, 不做非分之想。荷马在《奥德赛》里曾提到过凡人奥里昂和黎明女神相爱, 结果被处女神阿尔特弥斯用箭射杀。凡人伊阿西昂和美发女神德墨特尔结合, 被宙斯用雷电劈死。奥德修斯正因为能审时度势, 认清自己, 不随意越雷池才能获得善终。

而追求长生不死却是贯穿《西游记》全书的主题之一, 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西天途中的各色妖魔, 追求长生不死是永恒的话题。孙悟空离开花果山云游天涯, 就是为了要学长生不老术。唐僧师徒西天得道后都被升为天上的神仙, 终获永生。取经路上各种妖魔不择手段都想吃唐僧肉, 因为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长生不老是人、妖都渴望达到的终极目标。这种对生命永存的期盼与《西游记》所处的时代有关, 《西游记》成书的年代是儒、道、佛融合的年代。道教的核心教义就是追求长生不死, 具体表现在对不死药的追求、炼丹术的盛行以及仙境乐园的幻化上。在道教升仙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幻想通过修心养道与天地齐寿, 或服食灵丹妙药使生命永恒。道教对死亡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浪漫美丽但不合实际的逃避。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 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 道家的黄老思想为历代帝王所追捧。在历史上, 秦始皇曾派方士和三千童子去海外寻求不死药。到汉代, 张修、张道陵把追求长生的神仙方术与修道养生的老庄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祖宗, 称“ 太上老君” 。汉武帝虽然在思想领域独尊儒术, 但本人却痴迷炼丹求仙。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讽刺汉文帝不关心苍生, 只关心长命百岁:“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代是道教发展最兴盛的时期, 因为皇帝和老子同姓, 为了显示血统的高贵和“ 君权神授” ,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家经典《老子》作注, 把老子的思想作为修身治国、成仙得道的理论根据。

道教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还表现在对现实的逃避和对极乐仙境的虚拟幻化上。对极乐仙境的追求、奇方异域的幻化在《西游记》里比比皆是。孙悟空为了救活镇元大仙的人参树, 先后拜访了海上三星栖居的蓬莱仙境, 东华帝君所在的方丈仙山以及瀛洲九老居住的瀛洲海岛, 这些神仙都是绿野仙踪, 童颜鹤发, 他们的住处都是奇山异石、美轮美奂。文学通过丰富的想象为人们提供了浪漫虚幻的世界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对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的宣泄和排解。

好生恶死是人的自然天性。希望永生于人间是出于对自然、对人世的无比眷恋, 然而长生不死终究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水中月、镜中花而已。从东西方人文传统表现出来的生死观差异中可以看出, 西方人对待死亡更加理性, 后世西方君主中少有追求长生不死者, 而中国历代帝王都有追求长生不死者, 可以说是前仆后继。学者陈中梅认为, 通过这种东西方生死观的比较, “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展示东西方文化分道扬镳的例证” [7]44。古希腊神话虽然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但透过古希腊人这种理性的死亡观, 我们确实可以看出“ 逻格斯” 的光辉已闪耀其中, 后世西方理性的思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从这种理性的文化摇篮中诞生。

东西方民族在对待死亡的认识上态度迥异, 但在重视养生护生、希望健康长寿方面, 他们的愿望却是共同的、无国界的。道教的炼丹术就是为了长生、养生而炼。在《西游记》里, 太上老君在兜率宫炼“ 九转金丹” , 那金丹用三昧火锻成, 吃了可以化为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躯。孙悟空偷吃金丹后被二郎神打败擒上天宫, 任天兵天将刀砍斧剁, 雷打火烧, 毫毛不伤。道教人士还种植各种奇花异草辅助养生。唐僧师徒取经路过全真教大仙镇元子的五观庄, 镇元大仙种有人参果, “ 果子的模样, 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 手足俱全, 五官咸备。人若有缘, 得那果子闻一闻, 就活三百六十岁, 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4]289。奥德修斯在向山林女神献祭时明确表示:“ 尊敬的涅伊阿德斯神女们, 宙斯的女儿……我会像往常一样向你们敬献礼品, 只要宙斯的赠送战利品的热忱女儿让我延年, 让我的儿子成长且康健。” [5]250奥德修斯和同伴们流落到神女基尔克的岛上, 基尔克调制出一种神药让奥德修斯的同伴服用, 结果他的同伴都变成了摇尾乞怜的禽兽。奥德修斯征服神女后, 要求她把同伴变回人形, 基尔克用药膏给他们逐一涂抹, 结果他的同伴不仅变回人形, 还比原来更加英俊健壮。人类追求健康延年的愿望是永恒的。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们追求各式保健品、补品, 西方人研发出肉毒杆菌、玻尿酸之类的针剂以及通过各种光电科技使自己青春再现, 这不过是基尔克使用魔术回春及道教养生术在现代社会的变体和延续。

(二) 古希腊追求现世欢乐与佛教追求来世欢乐的差异

相比于道教的浪漫逃避, 佛教则教人把一切有形的物质世界看成虚空, 不再执着于生死, 依靠智慧和修心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常住安乐, 自身成佛, 获得涅槃。佛教对于害怕死亡的人来说确能起到一种心灵的庇护和安慰的积极作用。佛教和古希腊宗教生死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死后生活的理解上, 对死后生活的理解也是解读一个民族生死观的重要依据。

神女基尔克要奥德修斯去冥府拜访盲先知特瑞西阿斯, 她告诉奥德修斯, 冥后“ 佩尔塞福涅让特瑞西阿斯在死后仍保持智慧, 能够思考, 其他人则成为飘忽的魂影” [5]190。荷马认为人死后, 鲜活的生命陨灭, 灵魂变成毫无意义的虚影, 没有了英雄在世时的强健, 也失去了智力, 只有喝了羊血后才能暂时恢复思考和说话的能力。奥德修斯在冥府遇见昔日的战友、特洛伊战争中头号大英雄阿基琉斯, 阿基琉斯说:“ 光辉的奥德修斯, 请不要安慰我亡故。我宁愿为他人耕种田地, 被雇受役使, 纵然他无祖传地产, 家财微薄度日难, 也不想统治即使所有故去者的亡灵。” [5]213 脱离了躯壳的灵魂不过是缥缈的虚影、无足轻重的虚存。从史诗中, 我们清楚地看出古希腊人重今生、轻来世的生死观。阿基琉斯情愿耕田种地, 也不愿待在暗无天日的冥府。奥德修斯听了阿基琉斯的表白后, 更加坚定了回家的决心。现世的存在才是切实可以把握的生活, 冥府再风光, 也比不上现世的欢乐。这种生死观念使古希腊宗教呈现出积极入世的特点。

而源于印度的佛教则以出世解脱为最高追求。佛教把人世看成痛苦的大千世界, 要解除痛苦就要抛弃产生痛苦的根源— — 人的肉身, 才能到达极乐世界。佛教重来世, 生与死都是苦, 所谓苦海无边, 人要摆脱生死的束缚, 不再执着于生死, 达到涅槃。佛教传入中国后, 与儒教、道教相融合, 其本土化的过程是不断接受中国文化洗礼与选择的过程, 同时也是以神奇怪诞的想象丰富中国文学宝库的过程。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很多神魔志怪小说就是儒、道、佛思想相融的具体表现。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不实的, 文学艺术中的故事看似虚而不实, 但只要来源于生活, 写出人的真性情, 就有艺术的真实性, 就是好作品。《西游记》就是以幻传真的光辉典范。它以历史人物为依托, 却又超越历史, 以看似荒诞的虚构和大胆的想象寄托作者的爱恨情仇, 达到劝世的目的。《西游记》除了描写孙悟空下冥府外, 还多次写到灵魂不灭、离魂游历的故事。如唐太宗魂游冥府、刘泉冥府献瓜果、李翠莲借尸还魂、乌鸡国国王被害井底后三年还阳等。其中尤以第十、十一回对唐太宗地府还魂的描述最为详细。太宗的魂魄在冥府偶遇故人崔判官, 崔判官在生死簿上为太宗多加了二十年阳寿, 阎王命崔判官送太宗还魂, 太宗发现阴司有去路, 无来路, 幽冥阴山背后是十八层地狱。“ 不忠不孝, 非礼非义, 作践五谷, 明欺暗骗, 大斗小秤, 奸盗诈伪, 淫邪欺罔之徒, 受那些磨烧舂锉之苦, 煎熬吊剥之刑……” [4]115阴司最后一段路叫六道轮回之所。僧尼道俗, 飞禽走兽, 都各进其道, 奔走轮回之下。“ 行善的, 升化仙道; 尽忠的, 超生贵道; 行孝的, 再生福道; 公平的, 还生人道; 积德的, 转生富道; 恶毒的, 沉沦鬼道。” [4]112 六道轮回之所集中体现了佛教的生死观和伦理观。唐太宗以一个君王的身份看到了阴司里的种种酷刑和报应, 为回到人间造福人民, 劝告世人行善积德做好铺垫。描写地狱的惨状正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恐惧, 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而选择皈依佛教。佛教通过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来规范社会道德,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功能, 它使人警惕犯罪而一心向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柱之一。不过佛教的因缘宿命论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消解人的斗志, 宣扬人在宗教面前的消极顺从和不抵抗。

(三) 古希腊自由精神与儒家忠孝精神的差异

无论是西方英雄直面死亡, 还是东方英雄回避死亡, 有一点是共通的, 他们对死者的怀念和宽容是相似的。东西方人都怀着同样的虔诚超度亡灵。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头百姓, 他们都尊崇死者为大, 如果不尊重亡灵, 孤魂野鬼会给在世的人招来灾难。

《荷马史诗》对古希腊的丧葬风俗有很多描述。奥德修斯在冥府第一个遇到的是刚死去的属下埃尔佩诺尔的魂灵, 他因醉酒从高处跌落摔死, 奥德修斯忙于其他事务, 还未来得及安葬他的遗体。埃尔佩诺尔的魂灵嘱托奥德修斯, 在起程返回故乡前务必将他安葬, 千万不要让他做孤魂野鬼。他还警告奥德修斯, 如果他的遗体得不到礼葬, 神明会惩罚奥德修斯, 让他在阳世不得安生。《奥德赛》最后一章对英雄阿基琉斯的葬礼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阿基琉斯的死惊天地、泣鬼神, 他的葬礼盛大隆重。天上的九位缪斯女神、他的母亲塞提斯和众海洋仙女一起为他哭祭, 她们齐唱挽歌, 一连17天不分昼夜地哭悼。第18天, 战友们穿上铠甲, 宰杀了许多牛羊为他祭祀。希腊人为他建造了巨大而光辉的陵墓供人们凭吊。

《西游记》里, 崔判官告诫太宗返回阳间后务必做个水陆法会, 以超度无主的冤魂。“ 若是阴司里无抱怨之声, 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 俱可一一改过, 普谕世人为善, 管叫你后代绵长, 江山永固。” [4]113唐太宗在化生寺举行水陆法会, 文武百官前呼后拥, 后妃国戚紧紧相随, 化生寺内幢幡飘舞, 宝盖飞辉。玄奘率领1 200名高僧高颂真经, 超度亡灵, 水陆法会持续了14天。《西游记》第73回还描述了平民的祭奠活动。唐僧师徒在黄花观遇到化身道士的蜈蚣精, 唐僧和八戒、沙僧喝了蜈蚣精的毒茶中毒, 悟空误以为师父中毒身亡, 正伤心悲切, 遇到前来点化的黎山老母。黎山老母化身丧夫的民妇到丈夫坟前祭奠, “ 她身穿重孝, 左手托一盏凉浆水饭, 右手执几张烧纸黄钱。一步一声, 哭着走来” [4]815。这引得悟空更加伤心, 妇人可以烧纸钱报答丈夫, 自己却两手空空, 无一物酬报师父。

东西方人都有一整套复杂的丧葬和超度仪式, 这些风俗仪式不仅是表达对逝者的终极关怀, 更重要的是对生者的现世教育, 形成社会道德准则, 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说:“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论语· 为政》)儒家正是通过对先人的生养死葬礼仪规范民族的忠孝之道。

东西方人都强调逝者已矣, 精神永存。人的生命只有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有意义。阿基琉斯得到过神谕, 他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将不会活着返家, 但为了名垂青史, 让子孙后代颂扬他的英雄行为, 他宁愿生命短暂也不愿苟且偷生, 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个性自由的人本主义精神。东方英雄宣扬的精神是尽忠尽孝, 对皇帝尽忠, 对祖先尽孝。儒家的生死观对人死后的彼岸世界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孔子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 先进》)儒家重生不谈死, 关心现世生活, 孔子主张过正常、和平、合乎礼仪的生活。“ 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 (《论语· 颜渊》)体现了中国人知命乐天的生活态度。儒家重视生命, 但并不意味着贪生怕死, 当面临忠孝难全、仁义两难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舍生取义。孟子说:“ 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唐僧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 对太宗表忠心:“ 陛下, 贫僧有何德何能, 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 定要捐躯努力, 直至西天, 如不到西天, 不得真经, 即死也不敢回国, 永堕沉沦地狱。” [4]131儒、道、佛思想的生死观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 强化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模式, 加强了中华民族淳朴仁慈的民风建设。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曾造就了历史上以及文学作品中无数个为维护社会群体利益而甘愿赴汤蹈火的东方英雄。

四、 结 语

比较古希腊和儒道佛社会生死观可以看出, 古希腊哲学以征服自然为首要目的, 它肯定人性, 追求个性自由与张扬, 主张享受现世欢乐。而中国儒家哲学讲求天人合一, 将自身的生命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融合,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人说, 古希腊文明之所以过早地被古罗马所灭亡与古希腊人过分追求现世欢乐和奢华淫逸有关。而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中华文化顺应自然、中庸圆通有关。无论多么强势的外来文化如佛教, 当它遇到讲人伦、重忠孝的中华文化时, 都会不自主地被同化。从《西游记》宣扬的生死观, 我们可看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 从来就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西游记》就是中华文化在吮吸了外来文化的乳汁后成长起来的艺术瑰宝。

唐代政治家魏徵说:“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源泉。” (《谏太宗十思疏》)通过比较,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研究古典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现代文化服务, 作为文学工作者, 我们应立足本土, 在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 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生命精神融入现代社会并发扬光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K. Marx & F. Engels, Selections of K. Marx and F. Engels: Vol. 23,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 [本文引用:2]
[2] [俄]日尔蒙斯基: 《文学流派是国际性现象》, 倪蕊琴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年.
[V. Zhirmunsky, School of Literature Is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trans. by Ni Ruiqin,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3. ] [本文引用:1]
[3] 林语堂: 《中国人》,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4年.
[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Shanghai: Academia Press, 1994. ] [本文引用:1]
[4] 吴承恩: 《西游记》,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4年.
[Wu Cheng'en, A Journey to the West, Harbin: The North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4. ] [本文引用:7]
[5] [古希腊]荷马: 《荷马史诗·奥德赛》, 王焕生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
[Homer, Epic of Homer: The Odyssey, trans. by Wang Huanshe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7. ] [本文引用:6]
[6] [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 陈中梅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年.
[Homer, The Iliad of Homer, trans. by Chen Zhongmei, Nanjing: Yilin Press, 2012. ] [本文引用:1]
[7] 陈中梅: 《神圣的荷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Chen Zhongmei, Holy Homer,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