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人本安全概念问世十余年来,各种论者从定义表述、概念内涵、价值基础、实际应用等方面对其价值做了大量探讨.批评者认为其宽泛含混,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安全主体的界定顾此失彼,且过于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易遭利用,又往往在普世主义的旗帜下陷入"文化中心主义"的泥淖.辩护者则坚称其综合性的应用价值、时代效用与对女性的关注,认为应将其视为一种安全理论而非政策议程,故不必将其改造为操作性工具,其定义也因而有必要保持宽泛特征,以更具包容性和普适性.这些论争可概要划分为针对"人本安全的理念价值"及"UNDP的人本安全界定与阐释"两个方面的分歧,它反映了国际社会不同主体在安全内涵的主观感知和价值判断上存在的差异.
|
|
关键词 :
人本安全,
非传统安全,
人类发展
|
|
|
[1] |
陈玉梅, 付欢.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29-47. |
[2] |
余潇枫 周冉. 安全镶嵌: 构建中国周边信任的新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1): 150-. |
[3] |
顾国达 尹靖华.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测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6): 35-49. |
[4] |
余潇枫 廖丹子. “现代民防”: 安全治理新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2): 98-107. |
[5] |
余潇枫 林国治. 论"非传统安全"的实质及其伦理向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6): 104-. |
[6] |
余潇枫. 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2): 5-. |
[7] |
潘一禾. 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2): 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