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作为埃尔诺首要的记忆媒介,文字是具有阶级属性的记忆书写武器,构成其记忆的实在性;图像处于前文字状态,无论是精神性的视觉意象或印象画面,还是物质性的照片图像,皆是记忆的坚实内核,最终通过文字而显明;地点具有“第三空间”的性质,是其回忆的坚固依托,在触发、催生、理清其记忆书写的同时展露阶级区隔与身份认同。正是依托具有社会性、象征性、触发性、空间性与纪念性的记忆媒介,埃尔诺构建了蕴含自我、集体与时代的社会人类学式的记忆空间,重构了自二战到当下以“我”为代表的法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史,实现了政治介入、纪念逝者往事、塑造与获得不朽声望的记忆功能,从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埃尔诺新自传文学。
|
|
| 关键词 :
安妮·埃尔诺,
新自传文学,
记忆媒介,
文字,
图像,
地点
|
|
出版日期: 2025-10-08
|
| [1] |
孙福轩, 王倩龄. “文”义之争与章太炎、刘师培的辞赋批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 55(8): 93-105. |
| [2] |
史烨婷. 莫迪亚诺小说与勒-唐封面画关于记忆书写的图像学映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 55(5): 53-61. |
| [3] |
孙菱羲, 许云和. 《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的伎艺形态与立乐之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1): 14-28. |
| [4] |
陈野. 艺术图像意义的创生、叠加与汇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04-117. |
| [5] |
贾维维. 转轮王的七宝[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18-134. |
| [6] |
李哲罕. 从拉丁语两次兴衰看语言文字由“厚”到“薄”的发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 160-168. |
| [7] |
程工, 刘家琪. 论语言学在亚洲文明研究中的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87-99. |
| [8] |
边田钢. 试论古文字资料对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3): 175-. |
| [9] |
金健人. 论汉语语形的美学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40-. |
| [10] |
于东兴. 中国语言政策规划: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22-. |
| [11] |
陆俭明. 关涉国家安全的语言战略实施中语言文字基础性建设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3): 57-. |
| [12] |
莫小不. "隶定古文"及古玺印释文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5): 43-. |
| [13] |
丁治民. 赵谦《声音文字通》卷数及性质考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67-. |
| [14] |
陈辉. 耶稣会士对汉字的解析与认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4): 77-. |
| [15] |
屠友祥. 索绪尔"符号学"设想的缘起和意图[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5): 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