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 Vol. 45 Issue (5): 617-624, 646  DOI:10.3785/j.issn.1008-9497.2018.05.014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马仁锋, 候勃, 陈鹏, 窦思敏. 浙江海洋企业时空集聚区位特征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 45(5): 617-624, 646. DOI: 10.3785/j.issn.1008-9497.2018.05.014.
[复制中文]
MA Renfeng, HOU Bo, CHEN Peng, DOU Simin. A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agglomeration of locations of Zhejiang marine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 2018, 45(5): 617-624, 646. DOI: 10.3785/j.issn.1008-9497.2018.05.014.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7D010002);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G17098)

作者简介

马仁锋(1979-), ORCIDhttp://orcid.org/0000-0002-2987-5594,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规划与城市研究, E-mail:marfxf@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12-31
浙江海洋企业时空集聚区位特征研究
马仁锋 , 候勃 , 陈鹏 , 窦思敏     
宁波大学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滨海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主体是海洋企业及其形成的各种群落.基于信用浙江获取2万余家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热点、缓冲区和邻近分析等方法刻画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结构、空间集聚及其演化,以期从微观视角揭示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扩散的区位特征,进而诊断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以服务于浙江海洋战略决策.研究结果:(1)通过集聚区位识别发现,浙江省海洋企业总体呈明显的中心集聚和外围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分布程度较高.其中宁波市三江口、舟山本岛西南部滨海地区、杭州市区为海洋企业分布的核心集聚区,嘉兴市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绍兴市区形成了22个次级海洋企业分布集聚区;(2)浙江省不同类型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但均以宁波、舟山、杭州3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其他滨海市形成不同产业的次一级集聚区;(3)浙江省海洋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指向性,即海洋企业多分布于海岸线、工业园、港口、城市中心邻近地.
关键词: 海洋经济地理    海洋产业    港口城市    海洋企业区位    宁波    
A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agglomeration of locations of Zhejiang marine enterprises
MA Renfeng, HOU Bo, CHEN Peng, DOU Sim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iqu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Marin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economy of coast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main body of marine economy is the marine enterprises and their various cluster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Credit Zhejiang of more than 20 000 sea-based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 this paper applies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hot spot analysis, buffer zone analysis and proximity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marin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 so as to reveal the location features of the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al of marine industry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 from a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shows obvious central agglomeration and external dispersion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Among them,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hree rivers in Ningbo, the coastal area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Zhoushan, and the urban area in Hangzhou form the core agglomeration area of marine enterprises while Jiaxing urban area, Wenzhou urban area, Taizhou urban area and Shaoxing urban area form 22 subordinate gathering areas; (2) The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marin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show som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marine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municipal districts in Ningbo, Zhoushan and Hangzhou are the core agglomeration areas, while the other coastal cities in Zhejiang form sub-level agglomeration area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3) Zhejiang marine enterprises have shown obvious selectivity on location, that is, marine enterpris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districts of coastline, industrial parks, ports and urban centers.
Key words: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    marine industry    port city    location of marine enterprises    Ningbo    

海洋产业, 指在海洋及其邻近空间进行的各种经济性活动中,直接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及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1].海洋相关产业,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间接利用海洋资源,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海洋产业可分为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分属海洋经济的核心层与支持层,而海洋相关产业则属外围层[2].根据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的概念,将海洋企业定义为在海洋及其邻近空间进行的各种活动和直接或间接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及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全球海洋统计数据缺乏微观标准,西方学者尝试用投入产出法精细刻画小区域海洋产业的经济社会效应[3-4].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海洋产业分为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2大类34小类,即海洋企业统计口径.由于我国各地对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加之部分行业数据缺失,致使海洋企业统计数据的获取困难.鉴于此,国内学界在研究海洋产业分布等议题时,主要采用一、二、三产业产值及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等面状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环渤海经济区[5]、长三角经济区[6]、海峡两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7]的海洋产业分布、集聚或行业结构等.鲜见以市级、县级为单元分析海洋企业集聚的研究,然而滨海县正是中国海洋产业增长高地和最有机会形成集聚的区位.

利用信用浙江网采集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名录与地址,通过GIS软件与高德地图POI属性匹配构建海洋企业矢量数据库,以滨海县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探析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集聚现象、集聚规模以及集聚区位特征,以期利用企业数据得到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集聚的相关经济地理学议题的答案,揭示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演变与现状,预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服务浙江海洋战略决策.

1 研究区、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沿海陆域小省和海洋大省,拥有全国10%的海域面积、20%以上的海岸线、40%的岛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鉴于行政区毗连特征,以浙江滨海市(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为研究区,2017年7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5%以上.作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浙江滨海7市海洋企业集聚时空过程直接关系到全省陆海统筹与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受研究数据获取困难和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等制约,以浙江滨海的27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以2014年1月浙江省行政区划为准,忽略2014年12月富阳改市设区、2015年7月洞头改县设区、2016年宁波奉化改市为区及江东区被撤销等变动.

1.2 数据采集与处理

浙江省海洋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信用浙江网(www.zjcredit.gov.cn),利用爬虫程序按照“海”“港”“船舶”等关键字获取相关企业4万余家,剔除名不副实以及研究区域外的企业,最终筛选出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23 550家.企业信息包括名称、地址、营业范围、法人代表等,据此建立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据库.将获取的企业名称与地址在高德地图(http://lbs.amap.com/console/show/picker)中进行坐标拾取,以获得海洋企业的空间坐标,校对坐标信息后获得地理空间坐标.借助ArcGIS10.2软件矢量化23 550家海洋企业并在浙江省滨海地区地图中完成企业点状数据标注,建立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矢量数据库,将其与海洋企业数据库相互链接,最终得到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空间数据库.

1.3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尺度将海洋产业集聚研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空间层次,由此导致海洋产业集聚的行为主体不同,研究方法和数据也略有差异(见表 1).研究产业集聚主要有定性分析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和定量分析的区位熵、产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H指数、基尼系数、投入产出、主成分、DO指数、M函数等方法.其中,DO指数与M函数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估产业集聚程度与尺度、出现集聚的产业、集聚是偶然还是必然等,但这2种算法对数据要求均较高[8].

表 1 不同尺度海洋产业集群研究的方法与数据 Table 1 Methods and data of marine industry cluster research on different scales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企业、海洋产业等仍无相关系统统计数据,鉴于此,学界对海洋产业集聚研究仍以区位熵等传统方法为主.本文从微观角度运用海洋企业空间数据库,采用核密度及热点、多环缓冲区、平均最邻近3种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结合空间属性数据进行集聚度定量分析,以揭示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扩散的区位特征.

(1) 核密度及热点分析方法,对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整体分布状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初步判别海洋企业的主要集聚区域.

(2) 圈层距离多环缓冲区分析,以研究区域的特定地理位置为中心点,以不同的距离做多环缓冲区分析,获取不同距离范围内海洋企业的分布数量与空间分布,为平均最邻近分析提供定量测算数据.

(3) 采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法进一步定量分析和刻画浙江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首先测量每个海洋企业与其最近邻海洋企业之间的距离,然后计算所有最近邻距离的平均值.若该平均距离小于假设随机分布中的平均距离,则将所分析的海洋企业分布视为集聚态;若该平均距离大于假设随机分布中的平均距离,则将海洋企业视为分散态.平均最近邻比率(ANN)为观测平均距离除以期望平均距离,ANN=DO/DE,其中DO为实测要素与其最近邻要素质心距离的平均值,DO=$\sum\limits_{i = 1}^n {{d_i}/n} $DE为要素随机分布平均距离,DE=$0.5{\rm{/}}\sqrt {\frac{n}{A}} $,其中, di为海洋企业i与其最近邻海洋企业的距离,n为市域海洋企业数量,A为所有海洋企业包络面积.ANN大于1,为随机分布;小于1,为集聚分布.

2 浙江省海洋企业分布的时空演变 2.1 浙江省海洋企业发展概况

分析发现,浙江省滨海地区新增海洋企业的数量变化与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的5个阶段[15]大致相吻合(见图 1). 1949—1989年浙江省新增294家海洋企业;1990—1999年新增836家,海洋企业数量10 a间增加了2倍;2000年后,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量增速明显加快,2000—2005年新增2 018家,2006—2010年新增4 043家,2011—2015年新增4 480家,新增数最多,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图 1 1949—2014年浙江省新增海洋企业和员工数量情况 Fig. 1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newly involved enterprises and staff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1949 to 2014

企业员工人数随浙江滨海地区新增海洋企业数变化,但变化情况有所不同(见图 1). 1949—1989年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员工为59 835人,1990—1999年新增海洋企业员工数达480 907人,2000—2005年、2006—2010年新增海洋企业员工数分别为376 995和142 352人. 2011—2015年新增海洋企业员工数锐减,只有79 906人. 2011—2015年新增海洋企业数量最多,但新增员工人数却较2000—2005年、2006—2010年2个时段大幅减少.这可能和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升级转型有关,传统海洋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强,需要大量员工,而新兴海洋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弱,对科技的依赖加强.

2.2 浙江海洋企业的空间集聚

图 1可知,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量较少且增长缓慢,1990年快速增加,特别是2000年后海洋企业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基于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量的增长速率,按1949—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5年4个时段对其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图 2所示,1949—1989年,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量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舟山、温州市区,呈简单聚集. 1990年后,海洋企业数量迅速增多,但仍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空间集聚,只在部分区域显现空间集聚现象,如宁波的海曙、江东、江北区交界地带,海洋企业分布密集且开始出现集聚;与此同时,杭州市区也出现了海洋企业聚集现象.此外,宁波市海港地区及舟山市西南滨海地区,海洋企业也开始聚集. 2000年后,海洋企业数量激增,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不断强化,杭州市区、舟山市区、宁波市区海洋企业集聚,且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嘉兴市区、绍兴市区、台州市区、温州市区海洋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多,逐渐形成集聚趋势,海洋企业在城市中心和临港的分布要多于其他地区. 2010年后,此类集聚特征更加明显,城市中心及临港附近成高集聚区.

图 2 不同时间段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分布 Fig. 2 Distribution of marine enterprise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3 浙江省海洋企业集聚区识别及区位分析 3.1 浙江省海洋企业集聚区的识别

为更准确地分析浙江省海洋企业的空间分布,利用构建的浙江海洋企业空间数据库进行核密度热点分析(见图 3),以探测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空间分布的集聚情况.

图 3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核密度热点 Fig. 3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of Zhejiang marine enterprise in the coastal region
3.1.1 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分布模式

利用平均最近邻法分析得到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平均最邻近比率为0.154 446,<1,Z检验值为-248.237 55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总体呈明显的中心集聚和外围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较高.

3.1.2 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集聚区的识别

通过核密度分析(见图 3)发现,浙江省滨海地区共有26块海洋企业集聚区,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态势,海洋企业主要分布在宁波市区、舟山本岛和杭州市区,海洋企业数分别为3 950,3 507和1 371家,占各市海洋企业数的76.65%,80.22%和89.61%,3市海洋企业数占浙江省海洋企业总数的54.70%.宁波市的江东、江北和海曙区交界地带,舟山本岛西南部滨海地区,杭州市区海洋企业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为海洋企业的核心集聚区.其四周还形成了次核心集聚区,集中程度由核心集聚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除宁波、舟山、杭州市区外,嘉兴、温州、台州、绍兴以及一些县域形成了22个次级海洋企业集聚区.

3.2 浙江省主要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

从企业数量看,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设备制造业、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海洋企业数占海洋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从企业员工数量看,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设备制造业、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海洋企业员工数占总数的绝大部分.运用平均最近邻距离(见表 2)分析发现,以上海洋企业的最邻近指数均小于0.15,Z检验值均小于-30,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以上行业属于显著集聚模式,即这些海洋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十分显著.

表 2 浙江省主要行业海洋企业最近邻距离分析 Table 2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analysis on the main types of Zhejiang province marine enterprise

滨海地区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主阵地,不同行业的海洋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宁波、舟山、杭州3市为海洋企业核心集聚区,其他滨海区域为不同产业的次一级集聚区.具体分布见图 4.(1)海洋船舶企业在舟山港口和宁波沿岸分布密度极高,在湖州市区、嘉兴市区、象山县东南部、台州市区和温岭市江河入海口则形成次一级集聚分布区. (2)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分布广泛,主要集聚区位于宁波、舟山、杭州市城区以及台州和温州的滨海地区. (3)海洋工程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市区及临港地区、舟山沿岸港口附近及小岛和温州市滨海地区. (4)海洋技术服务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及临港地区和舟山滨海地区只初具集聚规模. (5)海洋交通运输企业分布广泛,在杭州、宁波、舟山市城区形成一级集聚区,在嘉兴、温州、台州市城区形成二级集聚区. (6)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沿海县、市分布甚广,但未形成大规模集聚区域,只在舟山市、宁波象山及温州市的滨海地区小范围聚集. (7)海洋金融服务企业和涉海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和舟山城区,其他县城区也有分布,但未形成集聚规模. (8)涉海装备制造企业在宁波市、舟山市、温州市滨海地区以及杭州市区形成了集聚态势,海洋旅游业分布较为零散,未形成显著集聚区.

图 4 海洋企业数量分布 Fig. 4 Distribution of marine enterprises
3.3 浙江省主要海洋企业集聚的区位特征

通过对全部海洋企业和主要海洋行业企业空间分布分析知,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在市际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杭州、舟山、宁波市区呈集聚分布态势,在已开发岸线的滨海县域,海洋企业也呈集聚分布.进一步测算浙江省滨海地区的海洋企业伴随距离(城区、海岸线、高新区、高教区、港口、省级工业园区)和累积企业数量及其比重(见表 3)发现,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具有显著的区位分布指向性,即海洋企业多分布于距离海岸线、工业园区、港口、城市中心较近的区域(见图 5).分析缓冲区发现,由于海洋企业的海洋特性,浙江省海洋企业倾向于沿海岸线分布,离海岸线越近,海洋企业数量越多.在距离海岸线7.5 km的区域内,海洋企业数量累积达到峰值,超过7.5 km后,海洋企业数量开始减少.在离工业园区7.5 km范围内,海洋企业数量占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总数的57.90%.在距离主要港口7.5 km的范围内,涉海企业集聚分布,距离超过7.5 km后涉海企业数量开始递减.在距离高教区10 km范围内的涉海企业占总数的35.4%.在距离高新区10 km的区域内涉海企业的数量占总数的24.39%.而以浙江滨海地区26个县市的政府所在地作为城市中心做邻近分析,发现在距离城市中心10 km的区域内涉海企业的数量占总数的60.33%,城市中心分布趋向性也较明显.

表 3 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分布指向性的缓冲区解析 Table 3 Buffer zone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al orientation of marine enterprises in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图 5 浙江海洋企业分布三维堆积图 Fig. 5 Three-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of Zhejiang marine enterprise
4 结论 4.1

浙江海洋企业的空间分布总体呈明显的中心集聚和外围扩散并存的特征,且集聚程度较高.浙江省滨海地区涉海企业集聚度北部明显高于南部,海洋企业主要分布在宁波市区、舟山本岛和杭州市区.具体而言,宁波市三江口地区、舟山本岛南部滨海地区、杭州市区海洋企业的集聚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海洋企业空间分布的核心集聚区.此外,在嘉兴、温州、台州、绍兴市区以及一些县域形成了22个次级企业分布集聚区.

4.2

浙江省不同类型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以宁波、舟山、杭州3市的市辖区为核心集聚区,在其他滨海市形成不同产业的次一级集聚.海洋船舶企业在舟山港口和宁波沿岸的分布密度最高,湖州市区、嘉兴市区、象山县东南部、台州市区和温岭市的江河入海口区域为次一级集聚分布区;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集聚区主要位于宁波、舟山、杭州市区以及台州和温州的滨海地区;海洋工程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及临港地区、舟山沿岸港口附近及远离陆地的小岛和温州市滨海地区.海洋技术服务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及临港地区和舟山滨海地区只初具集聚规模;海洋交通运输企业分布广泛,在杭州、宁波、舟山市区形成一级集聚区,在嘉兴、温州、台州市区形成二级集聚区;其他海洋企业也多分布在宁波、舟山、杭州3市的市辖区,但尚未形成集聚区.

4.3

浙江省海洋企业区位上存在明显的分布指向性.滨海地区的海洋企业趋于在海岸线、港口、工业园区、高新区、高教区、城市中心及其附近分布.以距离海岸线2.5 km等距划分,涉海企业主要分布在距离海岸线5 km的范围内.以浙江滨海地区的92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为中心,发现在离工业园区5 km范围内涉海企业数量较多,随着距离增加, 涉海企业数量逐渐减少.以浙江滨海地区各市主体海洋港为中心,距离港口7.5 km范围内涉海企业数量较多.此外,高教区、高新区、城市中心及其临近区域内的涉海企业数量也多于其他地区.

浙江省海洋企业的区位指向性明显但内部缺乏集群联系,且在结构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仅宁波、舟山、杭州3市海洋企业总数就占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总数的72.64%,由此可见,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滨海地区海洋企业虽呈集中分布态势,但大多为空间上的集中和集聚,只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海洋产业内部缺乏集群联系.此外,研究发现,浙江省滨海地区港口及岸线附近的海洋产业仍以利用海洋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传统产业为主,而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科教资源绝大多数位于城区及其周围,港口及岸线附近分布极少.我国海洋产业正处于由海洋资源依赖型向海洋科技转型的阶段,浙江省滨海地区城镇数量较少,无法吸引较大规模的海洋企业或海洋服务企业,不利于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群发展.

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对资金与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若港口及岸线海洋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的联系较弱,则无法较好地获得海洋金融与海洋技术的支持,不利于海洋产业的长远发展.在全国培育特色小镇之际,浙江省可以借此契机加强滨海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以特色小镇作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吸引海洋服务企业进驻,进而促进浙江省滨海地区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仁锋, 李加林, 赵建吉, 等. 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J]. 地理研究, 2013, 32(5): 902–914.
MA R F, LI J L, ZHAO J J, et al. Progress on the research of maritim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layout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5): 902–9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QSIQ, China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Marine and Relate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GB/T 20794-26)[S].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007.
[3] LU C A. Spatial econometrics in RSUE: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7, 37(4): 450–456. DOI:10.1016/j.regsciurbeco.2006.11.009
[4] WOOLDRIDGE J M.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5] 盖美, 张丽平, 田成诗. 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3, 33(4): 22–28.
GAI M, ZHANG L P, TIAN C S.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arities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in Bohai Sea economic zon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4): 22–28.
[6] 高源, 韩增林, 杨俊, 等. 中国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46–951.
GAO Y, HAN Z L, YANG J, et 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marine industries and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l Sinica, 2015, 35(8): 946–951.
[7] 杨迺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途径研究[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4): 27–31.
YANG N Y. Ways of the north bay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J].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1(4): 27–31.
[8] 袁海红, 张华, 曾洪勇. 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318(9): 38–50.
YUE H H, ZHANG H, ZENG H Y. Measuring loc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its dynamics-Using Beijing firm-level dat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 318(9): 38–50.
[9] 黄瑞芬, 苗国伟. 海洋产业集群测度——基于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比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 2010, 28(3): 132–138.
HUANG R F, MIAO G W. Measure of marine industry cluster-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Bohai sea economic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J]. 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2010, 28(3): 132–138.
[10] 徐胜, 杨娟. 山东省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 2012, 30(1): 101–106.
XU S, YANG J.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arine industry cluster of Shandong province[J]. 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2012, 30(1): 101–106.
[11] 马仁锋, 李加林, 杨晓平.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经济地理学视角[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MA R F, LI J L, YANG X P. Zhejiang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12] 李青, 张落成, 武清华. 江苏沿海地带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变动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10(4): 106–110.
LI Q, ZHANG L C, WU Q H. Study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marine industry in coastal Jiangsu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4): 106–110.
[13] 王颖, 阳立军.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 27(6): 67–70.
WANG Y, YANG L J.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in Zhoushan Islands[J]. Human Geography, 2012, 27(6): 67–70.
[14] 刘曙光, 赵明, 王百峰. 青岛市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 海洋信息, 2007, 24(3): 117–121.
LIU S G, ZHAO M, WANG B F. Analysis of ocea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Qingdao city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J]. Marine Information, 2007, 24(3): 117–121.
[15] 王颖, 阳立军. 新中国60 a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J]. 经济地理, 2009, 29(12): 1957–1962.
WANG Y, YANG L J.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marine economy of Zhejiang in the past 60 years[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12): 1957–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