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例丝虫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分析
收藏
沈翰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1-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1
摘要(
201 )
PDF(523KB)(
56
)
浙江省吴兴县南浔地区为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民普遍患有丝虫性淋巴管炎(以下简称流火),且不少患者已进入晚期象皮肿阶段,严重地影响生产。为了进一步探讨流火和象皮肿的发病机制以寻求控制流火复发和治疗象皮肿的有效方法,兹就1960年3~5月间南浔地区580例流火患者的资料,包括单纯流火者378例及伴象皮肿者202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
|
马来丝虫病海羣生短程疗法的疗效观察
收藏
沈翰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2
摘要(
176 )
PDF(198KB)(
59
)
浙江省丝虫病南泽基点研究组于1959年7~9月份,用海群生短程疗法治疗南泽地区及湖州市三天门农场的早期马来丝虫病患者391例。
|
|
丝虫病诊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收藏
张鸿典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10-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3
摘要(
165 )
PDF(543KB)(
59
)
丝虫病的诊断方法很多,包括临床、病理学、血清学及实验室检查等;治疗方面有锑剂、砷剂及海群生,常用的海群生又有长程、中程和短程等疗法。对这些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何具体掌握和运用,给以怎样的评价,是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乃就丝虫病诊治方法中存在问题较多或各方面意见尚未一致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
|
|
343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疗效观察
收藏
宣祥林, 周爱华, 骆龙江, 俞永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14-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4
摘要(
209 )
PDF(512KB)(
94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于冬春季,多发于儿童。杭州市传染病院自1962年12月至1963年5月共收治343例,兹着重将治疗情况分析如下:一般情况343例中男性179例(52.2%),女性164例(47.8%)。其中以1~10岁者为多,计176例(51.3%)。
|
|
沪苏杭地区血液病学术座谈会记要
收藏
金宏义, 王振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18-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5
摘要(
230 )
PDF(496KB)(
64
)
沪苏杭地区血液病学术座谈会于1963年12月6日至7日在杭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上海、苏州、杭州从事血液病工作的代表60余人。天津、湖南、贵阳等地部分血液病工作者也应邀出席。
|
|
154例传染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收藏
陶秉(火西), 金宏义, 周朗生, 竺正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19-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6
摘要(
230 )
PDF(123KB)(
57
)
传染性肝炎之流行迄今尚未控制,目前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虽经过全国性肝炎会议初步订出了统一诊断标准,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遇到困难,以致造成一些误诊或漏诊。本文系报导×厂于1959年初至1963年3月,4年来所流行之传染性肝炎154例(计黄疸型50例、无黄疸型104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超声波、结合肝脏活检及治疗是否正规及时等几方面之相互关系来观察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之异同点,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病例是按临床材料参考1961年华东肝炎会议的肝炎诊断标准划分的(1)。
|
|
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94例临床分析
收藏
王宗瀛, 孙琼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23-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7
摘要(
191 )
PDF(402KB)(
75
)
兹将我院1961年9月至1963年8月经血液纯培养证实为葡萄球菌败血症94例作临床分析。
|
|
从病理形态学来看硅肺发病机制问题
收藏
张琪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27-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8
摘要(
384 )
PDF(442KB)(
63
)
硅肺是指长期吸入含游离SiO2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职业病。有关硅肺的发病机制问题,文献报导很多。
|
|
尘肺结节的类型及其发病机制
收藏
徐英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31-3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09
摘要(
221 )
PDF(1254KB)(
56
)
本文材料包括人体材料10例和大白鼠222例。粉尘有石英、氟化钙、硫酸钡、腊石和矾石五种。其中除硫酸钡是因病人在作支气管造影时注入外,其余都是动物实验,粉尘悬液(含粉尘25~50毫克)由气管内注入。
|
|
不同PH液对硅肺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收藏
张琪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31-3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0
摘要(
146 )
PDF(125KB)(
53
)
用加强硅尘在体内的溶解与排除,来防治硅肺的问题,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注意。据SiO2的理化特性来看,其溶解速度与所处环境的pH值有关,pH值越大溶解越快。
|
|
以四氯化碳引起肝功能障碍对伤寒杆菌抗原接种后抗体产生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收藏
王纯香, 吕礼, 朱圣禾, 屠宝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32-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1
摘要(
174 )
PDF(125KB)(
104
)
W.P.Havens等以白喉类毒素对慢性肝脏疾患与其他疾病患者进行了抗体产生能力的比较(1),结果发现有慢性肝脏疾患者,其抗毒素的产量增高。我们鉴于可以引起肝脏功能障碍的疾病比较常见,为了解这些患者对于菌(疫)苗等抗原的免疫能力究竟有否受到影响,乃进行本试验,以四氯化碳破坏家兎的肝功能,再用伤寒杆菌免疫,观察其产生抗体的能力。
|
|
尿中总17酮类固醇测定方法的探讨
收藏
吴果诚, 钟光恕, 林茂芳, 叶耀征, 童钟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34-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2
摘要(
218 )
PDF(223KB)(
74
)
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是临床上探测睾丸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活性的一种生物化学指标。
|
|
171名正常成人24小时尿总17酮类固醇测定报告
收藏
童钟杭, 钟光恕, 林茂芳, 叶耀征, 吴果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38-3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3
摘要(
395 )
PDF(407KB)(
79
)
尿中17酮类固醇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与睾丸。17酮类固醇在尿中的排泄量通常可视为肾上腺皮质与睾丸的活性指数(1)。因此,测定国人尿中17酮类固醇的正常值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国内仅周启源、陈培恩及胡远峯等(24)在这方面曾作了例数较少的研究。作者等最近曾对杭州地区171名健康成人进行了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排泄量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
|
绍兴柯桥地区稻田皮炎调查和防治报告
收藏
姚继昌, 朱铁城, 陈通, 陈旭东, 赵月朝, 周家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40-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4
摘要(
241 )
PDF(192KB)(
64
)
稻田皮炎系指农民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职业性皮肤病。本病多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尤以夏收夏种期间为多。皮疹形态与病因不一,严重时影响健康,妨碍生产。近年来,上海、湖南和延边等地对本病曾进行调查与防治研究(1)。
|
|
磷32治疗神经性皮炎240例的疗效观察
收藏
郁金声, 高毓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43-4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5
摘要(
247 )
PDF(446KB)(
52
)
神经性皮炎一般认为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性疾患,其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尚不够理想,易于复发。近年来由于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纯粹的β射线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如磷32、锶89、锶90等,因而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其中以磷32的使用较为普遍。应用磷32做成敷贴器治疗神经性皮炎国内报导有多次小剂量敷贴法与分次大剂量敷贴法两种(1,2),但究以何种方法疗效为好,至今尚未定论。因之,将我们自1960年5月至1963年6月间应用磷32治疗神经性皮炎240例,作一初步分析,报导如下,以供参考。
|
|
Vim-Silverman针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收藏
周思文, 林修基, 余心如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46-4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6
摘要(
310 )
PDF(344KB)(
52
)
自1929年Arinkin首创骨髓穿刺以来,骨髓检查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简便而安全的诊断方法。但骨髓穿刺尚有其局限性,如易混入过多末梢血液;不能观察到骨髓组织的眞实结构;以及在一些疾病中不易或不能抽到骨髓液,如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骨髓再生不能或骨髓腔中被异常细胞所充满等。1958年Mc-Farland等以Vim-Silverman针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1),其法较之外科活检简易、安全,且取得的标本不含骨皮质,脱钙之时间可缩短,故近年来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1~2)。
|
|
心房颤动、结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分离、异位结性起搏点以下第二度传导阻滞一例报告
收藏
赵易, 黄令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4 (1): 48-4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4.01.017
摘要(
189 )
PDF(1067KB)(
89
)
病历摘要患者李××,男性,28岁,住院号49884,心电图号58-1070。因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病变、心力衰竭第三度,伴风湿活动,于1958年10月16日住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