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脈高压症175例的手术疗效分析
收藏
黄德贍, 李煜善, 李彥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49-5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3.02.001
摘要(
204 )
PDF(483KB)(
52
)
我科自1957年2月至1963年3月共治疗门脉高压症175例,现将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并重点讨论手术疗效等问题。
|
|
肠扭转101例临床分析
收藏
丁岳樑, 章士勤, 方璧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53-5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2
摘要(
213 )
PDF(267KB)(
92
)
肠扭转是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国内统计,占7,335例急性机械性肠梗病因之第四位(10.21%)。我科在1953~1962十年内共收治肠扭转101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占同时期急性肠梗阻总数之7.2%,占我科入院总数之0.53%。
|
|
两侧性腎囊脂肪肉瘤尸检一例报告
收藏
吕益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56-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3
摘要(
260 )
PDF(1054KB)(
50
)
脂肪肉瘤系较少见的肿瘤,国内曾报告过数例活检材料(1~4),但尸检材料尚未有报导。本教研组在1962年解剖一例,肿瘤原发于二侧臀囊并引起肺部转移。
|
|
麻醉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临床分析
收藏
李天助, 袁中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57-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4
摘要(
224 )
PDF(224KB)(
67
)
我科自1960年5月至1961年12月在麻醉下用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10例,疗效较好。本文对其中曾经观察和随访的82例加以分析,并初步探讨用推拿治疗本症的机制。
|
|
40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探讨
收藏
江让, 袁中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59-6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5
摘要(
195 )
PDF(319KB)(
61
)
我科自1958年至1961年共收治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40例,其中治疗效果满意者6例,4例早期获得诊断,2例晚期确诊;疗效不满意者33例,23例晚期确诊,仅10例早期获得诊断;死亡1例。
|
|
肾上腺合并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6例晚期血栓闭塞性脈管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收藏
冯懿正, 陈惠尔, 黄德赡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62-6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6
摘要(
209 )
PDF(451KB)(
63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脉管器质性疾病。目前治疗法均针对促进小动脉的舒张与侧枝循环的形成,但疗效多不一致。
|
|
耳源性脑脓肿26例临床检讨
收藏
徐怀三, 王辉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65-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7
摘要(
166 )
PDF(321KB)(
78
)
耳源性脑脓肿虽为中耳炎的颅内并发症中较少见者,据国内各家统计占2.2%(1)。但其病死率仍高,我科过去统计耳源性脑脓肿的病死率占耳源性顱内并发症的20%,占脑脓肿的55.6%(2)。
|
|
上消化道梗阻病例讨论
收藏
冯懿正, 黄德赡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67-6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8
摘要(
239 )
PDF(509KB)(
88
)
病历摘要患者(住院号45386)男,51岁,职员,诉上腹部间歇性疼痛两年余,一月来伴持续性呕吐,于1962年11月15日来院求治。
|
|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8例临床分析
收藏
陈垓, 蔡祖楠, 吴燮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69-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09
摘要(
249 )
PDF(297KB)(
118
)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或称为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是一种单侧急性阵发性眼压增高,同时伴有轻度睫状体炎的眼病。1929年Terrien及Veil首先记录此病,并指出裂隙灯检查对其诊断的重要性。
|
|
小白鼠脱脚病的流行及其实验观察
收藏
何南祥, 余乾炎, 张恩惠, 程祥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72-7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0
摘要(
238 )
PDF(316KB)(
100
)
小白鼠脱脚病(或称鼠痘),首先于1929年在英国一实验室小白鼠群内发现,Marchal(1)曾予以详细描述,并证明其病原是一种病毒。以后,Burner(1945)和Mc Carthy (1948)等(2,3)对此病毒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现其与牛痘病毒在许多性貭上极为相似。
|
|
259例正常人肝脏超声波探查
收藏
金士冠, 周绍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75-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1
摘要(
186 )
PDF(194KB)(
48
)
目前临床上检查肝脏大小尚缺乏较全面的检查方法,我们对259例正常人肝脏进行超声波探查,试图摸索正常人肝脏较接近立体大小之正常值范围。检查对象主要系本校学生,绝大部分为20~25岁的青年,并有少数年龄较大之教职员工;经体格检查均属正常,亦无肝脏疾病及其它慢性病史者。
|
|
慢性支气管炎造影观察
收藏
裘敏薌, 章熙道, 姚碧光, 田鲁谦, 李荷君, 毛怡平, 陈克定, 杨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77-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2
摘要(
488 )
PDF(1408KB)(
71
)
作者分析了288例慢性支气管炎造影表现,将所见X綫征归纳为:管腔收缩、串珠状、分叉部斜形收缩、分叉部环形收缩,较大支气管扩张、较小支气管扩张、管壁不规则、管壁呈刺状或憇室状突起、分节状充盈及阻断10种表现。最多见的系管腔不规则,最少见者为串珠状表现。各支的X綫征出现率以上叶各支最多,第六支最少。作者还补充观察了10例呼吸相,5例切肺前后及6例不同时期的变化,发现支气管可随病变的发展改变其位置、大小、形态等,这对估计病变的病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又在上述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分期分型标准;将X綫征表现划为收缩及扩张两型,后者以扩张性表现为主,前者以收缩性表现为主。每一型又可分为功能性改变期,可复性损害期及不可复性损害期三期。最后,作者从分期中引伸出手术指征,阐明手术前应如何考虑截除肺部邻接支气管的改变,然后作出处理决定。
|
|
锑钾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谷丙转氨酶的变化
收藏
宋作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82-8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3
摘要(
169 )
PDF(206KB)(
55
)
1961年我们在以锑钾治疗血吸虫病的过程中,发现有谷丙转氨酶增高的现象。为了进一步阐明谷丙转氨酶增高的临床意义,故对50例血吸虫病(早期20例,慢性期30例)患者在酒石酸锑钾治疗的前、中、后各阶段分别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之活力。今将观察所得,报导于后。
|
|
临床病理讨论
收藏
王辉萼, 刘爱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83-8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4
摘要(
156 )
PDF(339KB)(
53
)
病历摘要患孩(住院号42190)男,6岁,1962年12月24日因右耳流脓8个多月、头痛2个月、恶心呕吐不思饮贪5天住入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8个月以前发生右耳痛,流橙黄色液体,不久变为粘稠臭脓,经当地医院诊治,耳痛消失,而流脓一直未止。
|
|
百乐君引致中毒反应11例临床报导
收藏
宣祥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86-8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5
摘要(
253 )
PDF(97KB)(
48
)
1960年秋,×中学在进行预防性服用百乐君的发药过程中,由于服药剂量过大,致有11例发生中毒反应,出现腹痛、腰酸、腰痛及血尿等症状。兹将临床经过分析如下,俾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
|
|
烃化剂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简介
收藏
方瑞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87-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6
摘要(
389 )
PDF(479KB)(
62
)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近年来发展较快,已应用于临床的抗肿瘤药物按其作用方式来分类,有烃化剂、代谢拮抗物及其他类等。其中以烃化剂较重要。本文系对烃化剂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各类烃化剂的特点概述于下。
|
|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二例报告
收藏
薛品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92-9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7
摘要(
172 )
PDF(239KB)(
64
)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新生儿角貭分离症或Ritter病(1),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的皮肤急性弥漫性化脓菌感染的疾病。本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因此,对获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显得更为重要。
|
|
脊髓型血吸虫病二例报告
收藏
丁德云, 李乃英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93-9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8
摘要(
173 )
PDF(239KB)(
59
)
日本血吸虫病的異位病变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脑部病变为最多,而脑主要是指大脑半球,至于脑干或脊髓则极为少见。本科于1962年上半年内曾收治二例以脊髓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吸虫病,现报导如下。例一、男性,住院号37589,18岁,务农,浙江海宁人,因腰骶部阵发性痠痛3周,二下肢不能动弹及排尿障碍2周,于1962年3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觉轻度发热,全身疲乏,无鼻塞、咳嗽等现象,约1周热自退,继之出现腰骶部阵发性疼痛,不向下肢放射,伴有二下肢无力,排尿困难。入院前2周病情进展,二下肢不能行走,并出现尿瀦留。
|
|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二例报告
收藏
谢丽英, 童钟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3 (2): 95-9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60.02.019
摘要(
209 )
PDF(902KB)(
58
)
1901年Frohlich首先记载本病,其主要特点为肥胖、生殖腺及生殖器萎缩、第二性征缺乏以及代谢降低。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体温改变、嗜睡、智力障碍、以及常有多尿的现象(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