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短篇报道  论著  短篇报道  论著  综述 
论著
日本产砂引草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   收藏
吴永江, 井上谦一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1
摘要( 218 )     PDF(186KB)( 62 )

作者对日本产砂引草叶进行了分析,并从其中首次分离得到了黄酮甙化合物A和化合物B。根据光谱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A为4'、5、7-三羟基黄酮醇-3-0葡萄糖甙,化合物B为3'、4'、5、7-四羟基黄酮醇-3-0-葡萄糖甙。

K+浓度和二氮嗪对4-氨基吡啶诱发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   收藏
徐建华, 顾森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2
摘要( 268 )     PDF(235KB)( 59 )

4-个氨基吡啶(4-AP)能诱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高K+(150mmol/L)和低K+(2.7mmol/L)均能抑制4-AP诱发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用含EDTA (乙二胺四乙酸钠)的无钙孵化液处理除去胞浆内Ca2+后,4-AP仍可引起肥大细胞释放一定量组胺,此不受K+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的影响。结果提示,4-AP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需有适当的K+浓度,二氮嗪并不能抑制4-AP所引起的大鼠肥大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本文进一步为肥大细胞上存在K+通道提供实验依据。

阿司匹林-聚天冬酰胺共价复合物的合成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收藏
刘向东, 陈启琪, 吴永江, 徐宗藩, 单达先, 吴美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7-1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3
摘要( 328 )     PDF(268KB)( 73 )

作者选用α、β-聚(3-羟丙基) DL-天冬酰胺[α、β-poly (3-hydroxypropyl) DL-asparmide](PHPA)这一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作为载体,将阿司匹林(ASA)通过羧酸酯键与之结合成阿司匹林-聚天冬酰胺共价复合物(ASA-PHPA)。将该复合物完全水解后,用紫外分光亮度法测定水解产物水杨酸的含量。由此得出该复合物中阿司匹林的接入率为40.7%(W/W)。我们还对该复合物在pH=7.4,离子强度μ=0.5的磷酸缓冲液中的释放作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复合物释放8天后即以零级动力学平稳地释放,平均释放速率以水杨酸计算为2.22±0.25μg/10mg高聚物·天。

哈氏棒和狄克氏钉联合治疗脊柱骨折脱位   收藏
徐少文, 陈颢, 王祥华, 戴雪松, 徐君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11-1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4
摘要( 333 )     PDF(223KB)( 73 )

作者将哈氏棒与狄克氏钉结合应用治疗31例脊柱骨折脱位,认为两者的结合应用不仅充分作用于脊柱后柱,亦部分作用于脊柱前、中柱,增加了哈氏棒的水平作用力和抗旋转能力,有益于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和固定,使手术相对节段化,操作简便和安全性良好。

改良环钳斜吻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收藏
熊启星, 章希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14-1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5
摘要( 267 )     PDF(169KB)( 97 )

本院自1991年始采用改良直肠结肠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1例,效果良好。消除了闸门综合症,无吻合口漏,由于采用了四壁分别牵引,直肠内翻满意,巨大直肠尤为适用。

T管滑脱或拔除致胆汁性腹膜炎   收藏
江献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16-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6
摘要( 356 )     PDF(240KB)( 221 )

T管滑脱或拔除后引起的胆汁性腹膜炎,目前临床上仍时有发生。我院近两年来共收治此类病人12例。其中10例经腹腔穿刺置管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剖腹置管2例中1例死亡。本文对T管滑脱或拔除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还指出开发新型T管的重要性。

短篇报道
右房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收藏
马量, 倪一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18-1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7
摘要( 192 )     PDF(83KB)( 63 )

1病例摘要女,47岁。活动后心悸一月。查体:面部及双下肢无明显浮肿,颈静脉充盈,叩诊心界向右扩大,心音低,心律齐,心率约84,未闻及明显杂音,肝脾肋下未及。

论著
氟卡胺对老年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收藏
王建安, 刘柱柏, 戴有鼎, 伍碧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19-2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8
摘要( 175 )     PDF(168KB)( 58 )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氟卡胺对20例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但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双盲、交叉、安慰剂对照。结果发现,应用安慰剂时Ei/Ai比值为0.96±0.24;而用氟卡胺时Ei/Ai比值为0.78±0.23(P<0.01)。表明,氟卡胺能显着降低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

颈椎前路减压三种植骨融合法比较   收藏
陈维善, 徐侃, 斯永乐, 徐少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21-2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09
摘要( 275 )     PDF(245KB)( 106 )

应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法(Cloward法、类Robinson法和撑开植骨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通过手术前后影象学资料比较及临床疗效观察,对各手术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提示,前二种术式术后椎间高度和椎间孔变小、颈椎前屈增加,而撑开植骨术能使椎间高度和椎间孔增大,并能维持颈椎生理弧度。三种术式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7%、69%、80%。作者认为撑开植骨法优于其他术式。

CA125测定对鉴别盆腔肿块疾病的临床意义   收藏
叶书珍, 何洪成, 吕卫国, 易化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24-2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0
摘要( 244 )     PDF(248KB)( 163 )

作者对270例有盆腔肿块的患者进行了血清CA125放射免疫测定。测定结果,盆腔良性肿块CA125阳性率30.53%,均值21.18u/ml;恶性肿瘤阳性率88.64%,均值564.85u/ml,两者差异非常显着。卵巢恶性肿瘤和盆腔内异症虽然阳性率均较高,各为88.64%,68.00%,但二者增高幅度截然不同。同时测定盆腔良、恶性肿块患者腹水或腹腔液33例,二者差异非常显着,且腹水CA125浓度远远高于血清。作者认为后穹窿穿刺腹腔液测定CA125,可作为鉴别盆腔肿块方法之一。本文提示,在有盆腔肿块的疾病中,测定血清或腹水(或腹腔液) CA125对鉴别盆腔良恶性病变有较大实用价值。

大剂量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止血作用   收藏
何忠良, 张昌铭, 朱家光, 徐世伟, 陈芳, 秦光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27-2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1
摘要( 207 )     PDF(240KB)( 53 )

作者将3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用药组。所用抑肽酶为国产制剂,每例应用总剂量为6万u/kg。观察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并测定血中PC、Fib、FD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剂量国产抑肽酶有明显的止血效果,用药组比对照组出血量、输血量分别减少50%左右,并证明抑肽酶是通过抑制纤溶等因素起止血作用的。

80例右肺中叶肺不张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   收藏
林小莉, 刘富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29-3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2
摘要( 626 )     PDF(175KB)( 137 )

对80例右肺中叶不张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病因中非特异性炎症占57.5%,肺癌31.9%,肺结核8.9%。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狭窄、新生物、粘膜增厚等,诊断为炎症和肺癌者与最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0%和88.0%。因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右肺中叶不张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对其中30例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者进行纤支镜下局部治疗,仅8例痊愈。建议对右肺中叶不张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且病程超过3个月者,应及早手术切除。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CT鉴别诊断   收藏
周先勇, 杨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31-3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3
摘要( 1054 )     PDF(162KB)( 177 )

作者将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19例前列腺癌的CT与病理检查进行对照,探讨两者的鉴别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CT表现为前列腺体积增大、轮廓规则,部分病例可见低密度影;增大前列腺突入膀胱内,"肿块"呈中央型,边缘光整有时可呈两侧对称"双峰征"。前列腺癌CT表现为前列腺增大,且失去正常轮廓;累及精囊腺表现为精囊腺不对称,膀胱精囊腺角消失或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膀胱表现为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凸入膀胱内多呈偏侧型肿块,边缘不光整。盆腔内淋巴结直径>15mm,后腹膜淋巴结直径>10mm可认为前列腺癌转移。

先天性髋关书脱位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及预后   收藏
朱建, 洪景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33-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4
摘要( 364 )     PDF(171KB)( 50 )

作者在1982年~1992年间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3周岁以下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后并发股骨头坏死51例、计59髋。对其中48例、55髋坏死股骨头X线片的变化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做了定期随访观察。并对此并发症的诊断、防治和预后进行讨论。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收藏
陈正形, 徐少文, 何荣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35-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5
摘要( 266 )     PDF(271KB)( 75 )

作者治疗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均采用后正中切口、后方入路方法进行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作者认为采用后正中切口、后方入路手术方法可以同时处理椎管内侧隐窝狭窄等并存的病变,还能在直视下追寻和松解神经根全长;术中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有时还难以暴露突出的椎间盘,需作椎间盘关节全切除;术中应暴露上一节段神经根而不是下一节段的神经根。

短篇报道
先天性女性尿道下裂与上裂2例报告   收藏
朱选文, 史时芳, 魏克湘, 李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37-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6
摘要( 384 )     PDF(184KB)( 121 )

女性尿道下裂与尿道上裂均为罕见的先天性尿道畸形,常伴有尿失禁或影响生育。我院收治女性尿道下裂与上裂各1例,分别予重建延长尿道和尿道成形术。1病例摘要例1,女性,27岁。

论著
腹主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收藏
潘松龄, 沈来根, 李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38-3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7
摘要( 401 )     PDF(187KB)( 109 )

作者治疗腹主动脉瘤16例,其中手术治疗12例。作者认为腹主动脉瘤直径达6cm应手术治疗,直径小于6cm者,如出现伴随症状或在0.5年以内瘤体直径增长超过0.7cm、1年内增长超过1cm时,也宜手术。不能密切观察的患者,手术指征宜放宽,直径达5cm者也可选择手术治疗。本组术后死亡4例,其中择期手术2例,死因与术前存在的心脑血管病变有关;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2例,死因与误诊误治有关。

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收藏
陈关福, 汪兰君, 俞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40-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8
摘要( 223 )     PDF(181KB)( 72 )

作者报告28例非恶性肿瘤患者行腮腺全叶切除术,并取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插入手术后的凹陷区,并与32例未作肌瓣插入者对照。结果证明:肌瓣插入组与对照组在预防术区的凹陷畸形和味觉性出汗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

儿童臀肌挛缩症57例病因和治疗分析   收藏
杨利平, 洪景辉, 张如荣, 朱建, 金晓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41-4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19
摘要( 256 )     PDF(193KB)( 142 )

臀肌挛缩所致步态异常是小儿跛行的一大原因,作者治疗儿童臀肌挛缩症57例,就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作一分析探讨,以期引起重视,及时预防和治疗,减少跛行的发生。

综述
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   收藏
徐继红, 章元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6 (1): 43-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96.01.020
摘要( 350 )     PDF(365KB)( 209 )

青蒿属菊科植物,其中具有抗疟作用者为黄花蒿(ArtemisiaannuaL.)。我国首先在黄花蒿中分离出有效单体青蒿素。随着青蒿素抗疟作用的证实,国内外又开展了其衍生物的合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