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波辐射对兔脑电定量和心率的影响
收藏
姜槐, 叶国钦, 汪行华, 华金中, 李宁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59-26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1
摘要(
224 )
PDF(524KB)(
47
)
微波辐射对动物脑电图影响的实验研究国外曾有不少报道。他们大多用肉眼观察脑电变化,并未采用脑电定量分析技术,并且不同作者如Bertharion(1)及Асабаев(2)所报道的微波对脑电图作用的阈值近千倍之差。
|
|
关于八角枫碱心血管系统作用的若干实验观察
收藏
章元沛, 杨秋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62-26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2
摘要(
170 )
PDF(976KB)(
62
)
八角枫碱是一种双相型肌松药,近年巳在临床试用(1)。过去我们曾报告猫静脉注射八角枫碱可出现短时间的血压上升,兔静脉注射八角枫碱后有一过性的窦性心动过缓(2)。临床应用八角枫碱时也可见到血压稍升与某些心律变化(1)。
|
|
八角枫碱对外围及中枢性化学感受装置的影响
收藏
余应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67-26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3
摘要(
204 )
PDF(938KB)(
92
)
八角枫碱为从八角枫科(Alangiaceae)植物华瓜木[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须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双相型神经肌肉接点阻断作用。它在静脉给药时有一过性呼吸激动现象发生。其发生原理,我们推测,可能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地引起,及/或通过某些中枢性感受装置而引起。
|
|
八角枫碱对膈肌的松弛作用及应用新斯的明对抗的实验研究
收藏
丁辰, 金中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70-27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4
摘要(
244 )
PDF(769KB)(
84
)
从中草药中提纯的八角枫碱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均有良好的肌松作用(1)。此药可使一般骨骼肌及呼吸肌停止收缩,其作用机理是阻断神经肌接点的传导,属双相型肌肉松弛剂(2,3)。在兔及小鸡的实验中,八角枫碱引起呼吸麻痹可被新斯的明对抗(2)。为探索八角枫碱仅仅引起一般骨骼肌松弛而保留膈肌自主收缩的条件,并观察大剂量八角枫碱引起膈肌麻痹时新斯的明的对抗效应,我们做了下述实验。
|
|
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的制备
收藏
赵忠良, 杨鸿椿, 马瑶, 林舜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74-2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5
摘要(
258 )
PDF(490KB)(
62
)
早在1890年就开始内毒素的研究,近年来国外对纯化内毒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等方面都有详细报道(1~5),国内也有报道(6,7)。我们在1975年开始制鲎细胞溶解物试剂中,曾参照Boivin的改良法从大肠杆菌O55B5菌株中提取脂多醣用于鲎试剂敏感性的测定。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收藏
曹学华, 李绪琼, 黄天威, 鲍行豪, 李岩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77-28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6
摘要(
231 )
PDF(497KB)(
57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七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免疫诊断新技术。此法系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及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显色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它可以敏感地检测寄生虫病人血清中微量抗体或抗原。国外巳广泛应用于各种人体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其中以血吸虫病的报道最多。国内应用于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已有一些报道(1~3)。
|
|
舌体裂纹对胃脘痛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收藏
钟达锦, 陈宝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82-28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7
摘要(
261 )
PDF(191KB)(
62
)
舌诊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舌质舌苔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变化规律,因而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并巳成为中医在临床上必用的诊断方法。笔者在学习中医过程中,发现潘泽候老中医十分重视患者舌体裂纹的变化,以此推断是否有胃脘痛的存在。在潘老经验的启示下,1978年我们曾对106例胃脘痛患者的舌体裂纹作过初步报告,引起同道的重视。近两年来我们又继续进行了观察,目的在于探索两者的关系,找寻规律,为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10例肺癌临床分析
收藏
王一丁, 刘敬东, 刘银, 严美玲, 黄文礼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84-28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8
摘要(
193 )
PDF(252KB)(
54
)
我科自1974年12月至1978年8月,用日本Olympus BF-B2型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进行了600例检查。其中210例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
|
|
应用前臂和胸大肌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
收藏
李世骐, 吴求亮, 吴希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87-28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09
摘要(
299 )
PDF(378KB)(
57
)
口腔颌面部常因炎症、创伤或肿瘤切除等造成严重的组织缺损,影响患者的面容和功能。过去多用游离植皮、带蒂皮瓣和皮管加以修复,但需多次手术,而且修复范围较小。1973年Kaplan首先报道应用腹股沟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1)但术后3周失败。以后Harii(2)(1975)和Harishina(3)(1976)先后作了同样的手术。
|
|
100例新生儿正常眼轴的超声回声图测量
收藏
余义昌, 史如意, 周绍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90-29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0
摘要(
317 )
PDF(172KB)(
73
)
超声波应用于临床诊断以来,在眼科方面亦取得了很多经验,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
|
嗜酸粒细胞与癌(综述)
收藏
李绪琼, 张怡瑾, 朱永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92-29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1
摘要(
590 )
PDF(280KB)(
44
)
嗜酸粒细胞首次为Tones(1846)所发现,Ehrlich(1879)首先对嗜酸粒细胞进行染色,并根据该细胞内的颗粒对酸性染料有较强的亲和性而命名为嗜酸粒细胞(1)。此后,不少学者相继致力于该细胞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以求深入了解嗜酸粒细胞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
|
6周/秒棘——慢波综合(综述)
收藏
肖绪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95-29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2
摘要(
272 )
PDF(264KB)(
53
)
6周/秒棘——慢波综合是一种少见的,临床意义较含糊的脑电图现象。最早为Walter(1950)及Gibbs and Gibbs(1952)作为一种独立的脑电图现象加以报道。Walter指出这种发放的特点是低电位的,主要见于额、中央区,他称之谓棘——慢波幻像(Wave and Spike Phantom)。Gibbs andGibbs也有报道,认为它是一种小型的痫性发放(1b)。
|
|
急性放射性复合伤一例报告
收藏
高慎永, 沈文华, 钱剑华, 包金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298-29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3
摘要(
196 )
PDF(295KB)(
66
)
患者王××(住院号130534),男性、30岁,某按装工程处X线金属探伤工,工龄5年。因背部溃疡伴白细胞减少1年半于1980年5月14日入院。
|
|
TOURETTE综合征(附12例报告)
收藏
水泉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300-30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4
摘要(
167 )
PDF(278KB)(
46
)
Tourtte综合征(国内称多发性抽动综合征或秽语——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身体多部位突发的肌肉抽动和不自觉发声等特征性症状。国内凌氏等于1977年首先报告11例(1)。现将我院自1974年以来所见的12例报告如下。
|
|
高压氧治疗中并发急性氧中毒五例报告
收藏
包永善, 汤中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302-30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5
摘要(
395 )
PDF(888KB)(
79
)
人在高压下吸入高浓度氧气,在短时间内引起机体功能和结构上的病理改变称为急性氧中毒。
|
|
十二指肠乳头异位胰腺三例报告
收藏
王家骅, 潘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306-30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6
摘要(
229 )
PDF(197KB)(
67
)
在正常胰腺解剖部位以外与正常胰腺不相连接的胰腺组织称为异位胰腺或称迷走胰腺。异位胰腺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多数病例不引起任何症状,仅于手术或尸检时被发现。
|
|
外伤性膈疝(附4例报告)
收藏
朱家光, 严志焜, 朱士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307-3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7
摘要(
214 )
PDF(274KB)(
71
)
在下胸及上腹部钝器伤时,因外伤膈肌破裂而引起腹内脏器进入胸腔,这类创伤多见于生产或交通事故中。
|
|
肠重复伴异位胰腺一例报告
收藏
胡伯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1 (6): 309-3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1981.06.018
摘要(
173 )
PDF(612KB)(
53
)
肠重复是肠道先天性畸形,呈圆形或管状,有完整的肌层和粘膜层,与正常肠道共壁或分离。病理上分为囊肿型、憩室型和双管型。异位胰腺是存在于胰腺正常解剖位置之外并与正常胰腺不相连接的胰腺组织,亦属于先天性畸形。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空肠或回肠的肌层、粘膜下或浆膜下,为黄色或淡红色分叶状结节。这类病例临床较少见,两者同时存在尤属罕见。我科治疗1例,现报道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