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医学中骨组织工程相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收藏
赵士芳;朱赴东;何福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465-4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1
摘要(
268 )
PDF(186KB)(
183
)
在口腔医学中,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集中在牵引成骨、骨组织工程以及口腔种植体等几个方面,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临床上面临的难题和未知因素还很多,要解决这些难题任重而道远.
|
|
不同表面处理的种植入早期表面沉积物的分析研究
收藏
何福明;陈松;赵姗姗;刘丽;王小祥;赵士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472-47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2
摘要(
268 )
PDF(644KB)(
218
)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表面处理的种植体在植入早期表面沉积物的差异及其骨组织反应.方法:将表面经双重酸-双氧水-热处理和双重酸处理的种植体分别植入兔子胫骨内,然后,采用带能谱分析的扫描电镜观测2、4、8周带种植体的骨组织.结果:植入2周后在两组种植体表面均沉积富含钙磷层;4周时这层结构大部分消失,但双重酸-双氧水-热处理组可见较多的骨生成细胞附着在种植体表面并形成新骨.8周时两组种植体表面均附着一些新骨,但以双重酸-双氧水-热处理组相对较多.结论:两组种植体在植入早期表面均可形成富含钙磷层.
|
|
成骨细胞中NO及c-fos对流体剪切力的响应
收藏
朱赴东;赵士芳;童晓艳;方进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479-48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3
摘要(
323 )
PDF(235KB)(
241
)
目的:研究NO及c-fos对不同流体剪切力作用时间的生理响应.方法:分离新生SD大鼠颅盖骨中的成骨细胞并分成三组,分别使用含10;FBS、0.3 mmol/L L-NMMA和0.1 mmol/L SNP的DMEM培养液预处理24 h,加载大小为1.2 Pa的剪切力.每组在加载剪切力0 min、10 min、15 min、30 min、60 min后分别测试c-fos mRNA、NOS的表达.结果:c-fos mRNA表达在水平剪切力加载15 min时明显增高(P<0.05),在使用L-NMMA后明显降低(P<0.05),而使用SNP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c-fos和NO参与了力学刺激引发细胞响应的过程,特别是在外界信号刺激引起的信息传递级联反应中起重要的偶联作用.
|
|
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兔下颌持续前导后髁突的表达
收藏
詹静;吴慧玲;冯剑颖;谷志远;刘丽;吴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485-49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4
摘要(
300 )
PDF(341KB)(
177
)
目的:探讨兔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表达与髁突改建的关系.方法:60只8周龄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动物每日24 h戴用咬合前导矫正器.实验动物分别在第3天、1周、2周、4周、8周及12周时处死并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髁突组织内BMP-2和Smad1/5、4、6的分布和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灰度测定.结果:BMP-2和Smad1/5、4、6主要在髁突软骨过渡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中表达,钙化层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也可见BMP-2和Smad1/5、4、6的表达.实验组兔髁突软骨BMP-2和Smad1/5、4、6的表达强度在早期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髁突骨组织改建的活跃程度同步.结论:下颌持续前导后,Smad1/5、4、6作为BMP-2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与下颌髁突适应性生长改建关系密切.
|
|
微型双皮质双偶支抗种植体夺牙齿移动中的支抗作用
收藏
武建潮;黄吉娜;赵士芳;徐学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491-49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5
摘要(
276 )
PDF(210KB)(
255
)
目的:观察微型双皮质种植体双侧支抗对狗后牙近中移动的影响,评价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beagle犬5只,在一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两牙根近抗力中心处植入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实验侧),另一侧相对部位植入相同直径的微型单皮质支抗种植体(对照侧).对第四前磨牙施加100 g近远中方向力.实验侧用2根相同的钛镍螺旋弹簧双侧加载,对照侧用1根钛镍螺旋弹簧单侧加载.测量加载前、加载间隔2周时第一磨牙中央尖到第四前磨牙牙尖距离(M1-P4),尖牙牙尖到第一磨牙中央尖的距离(CA-M1),尖牙牙尖到种植体颊侧端距离(CA-IB).加载3个月后,测量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结果:单皮质支抗种植体有1颗初期稳定性较差,在1周内松动脱落,5颗双皮质支抗种植体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保持稳定.双皮质侧第四前磨牙近中位移为(3.92±0.22)mm,单皮质侧为(2.03±0.15)m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组织切片显示:种植体骨界面未见炎性细胞,两组种植体骨结合相似.结论: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双侧正畸支抗,在前移后牙时能提供双侧加载力点.
|
|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组织中c-fos和OPG及OPGL的表达
收藏
葛巍立;谢志坚;何剑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496-50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6
摘要(
299 )
PDF(282KB)(
253
)
目的:探讨在机械张力作用下骨细胞将生物力学信号转变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牵张区新生骨组织中c-fos、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PGL)的分布和表达.结果:在牵张中期和末期c-fos的表达为强阳性,明显强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组织.牵张中、末期和固定期2周组织OPG的表达为强阳性,在固定期4周、6周组织中逐渐减弱.OPGL仅在固定期6周组织中有较弱表达,其余各时间点均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在下颌骨牵张新骨形成改建过程中,c-fos与机械力刺激关系密切,OPG能促进新骨形成,而OPGL则与骨改建有关.
|
|
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内微丝骨架重组异常
收藏
蒋燕灵;林茂芳;赵广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01-50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7
摘要(
287 )
PDF(262KB)(
219
)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人胚成纤维细胞(HF)微丝骨架影响及与病毒复制状态的可能关系.方法: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内β型肌动蛋白(β-actin)、球状肌动蛋白(G-actin)和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病毒即刻早期抗原(IE);微丝骨架探针观察HF细胞内感染状况及微丝骨架变化.结果:HF细胞CMV感染率大于95;,IE抗原主要位于细胞核.受染细胞变粗、变圆,甚至脱壁,呈时间依赖性.与未感染组相比,CMV感染后细胞内β-actin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G-actin水平在感染24 h后增加(0.941±0.061 vs 0.714±0.119,P<0.05),但在感染后72 h、96 h却下降(0.218±0.035、0.230±0.055 vs 0.714±0.119,P<0.05);F-actin水平在感染后24 h、72 h、96 h呈渐进性下降(0.256±0.021、0.127±0.032、0.026±0.008 vs 0.373±0.050,P<0.05).受染细胞内微丝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融合,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CMV引起HF细胞内肌动蛋白质、微丝骨架形态及重组异常,可能有助于其侵袭宿主细胞并进一步活化及复制.
|
|
10-23 DNA enzyme对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体外转录产物的切割活性
收藏
侯伟;沃健儿;刘克洲;李敏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07-51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8
摘要(
340 )
PDF(190KB)(
298
)
目的:探讨10-23 DNA enzyme对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体外转录产物的特异切割活性.方法:设计并合成3种能针对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开放阅读框A1816UG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分别命名为DrzBC-7、DrzBC-8和DrzBC-9.应用体外转录的方法获得相应的底物RNA,观察DrzBC-7、DrzBC-8和DrzBC-9对其的体外切割效应.以DrzBC-9为例,观察不同浓度的MgCl2对体外切割效率的影响,根据Lineweaver Burk作图法,计算相关的酶动力学参数Km、Kcat和Kcat/Km.结果: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用于切割反应的底物RNA,其大小为300 nt.在特定的切割条件下,DrzBC-7、DrzBC-8和DrzBC-9均能对相应的底物RNA进行有效的切割,切割产物分别为109 nt和191 nt.以DrzBC-9为例,在切割反应体系中缺乏MgCl2时,未见有切割反应.MgCl2浓度在150 mmol·L-1时达到最高切割效率,再提高MgCl2的浓度,切割效率未见明显增大.酶动力学参数Km、Kcat和Kcat/Km分别为1.4×10-9 mol·L-1,1.6 min-1和 1.1×109 mol·L-1·min-1.结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的10-23 DNA enzyme在体外对相应的转录产物有特异切割作用.
|
|
高甲状腺素时快速心房激动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收藏
郑良荣;宋俊贤;陈君柱;宋勇;张庆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12-51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09
摘要(
238 )
PDF(138KB)(
186
)
目的:研究高甲状腺素水平时快速心房激动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起搏组(n=10)、甲亢组(n=14)和甲亢起搏组(n=12).在基础状态和快速心房起博后2、4、6 h,分别测定各组基础起搏周长为200 ms、150 ms、130 ms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结果:起搏组快速起搏2、4、6 h后的AERP明显小于基础状态和对照组(P<0.01),甲亢组的AERP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甲亢起搏组快速起搏2、4、6 h后的AERP明显小于基础状态(P<0.01)和甲亢组(P<0.05).起搏组快速起搏2、4、6 h后的AERP200-150和AERP200-130明显小于基础状态和对照组(P<0.01),甲亢组和甲亢起搏组的AERP200-150和AERP200-13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但甲亢组和甲亢起搏组的AERP200-150和AERP200-13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甲状腺素水平及在此基础上的短时间快速心房激动可引起心房电生理重构.
|
|
抗人间充质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收藏
廖志雄;沈建根;来晓瑜;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17-5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0
摘要(
285 )
PDF(280KB)(
191
)
目的:制备抗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单克隆抗体,为鉴定、分选hMSCs奠定基础.方法:以多供体hMSCs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建立了5个能分泌抗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该组单抗能与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对所检测的人间充质和非间充质来源的组织和细胞均未见交叉反应,5个单抗的相对亲和力分别为:ZUB1 1×106、ZUB4 1×105、ZUC3 1×106、 ZUE12 1×105、ZUF10 1×105;表位分析:ZUB1、ZUE12、ZUF10针对相同的表位,ZUC3和ZUB4则分别针对不同的表位.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分离培养的hMSCs阳性表达率为ZUB1 87.39;、ZUB4 88.07;、ZUC3 88.12;、ZUE12 69.89;和ZUF10 83.67;.结论:5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人间充质干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为深入研究hMSCs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
大鼠蛋白聚糖Ⅱ重组腺病毒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早期病变保护作用的研究
收藏
吴芳;姚航平;董凤芹;李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23-52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1
摘要(
275 )
PDF(229KB)(
195
)
目的:构建大鼠蛋白聚糖Ⅱ(DCN)重组腺病毒载体(Ad-DCN),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用RT-PCR技术从大鼠肾脏组织mRNA中扩增获得全长DCN基因;将DCN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与腺病毒骨架质粒在BJ5183-AD-1细菌中同源重组,并转染至Ad293细胞,扩增病毒后,用病毒空斑形成实验检测病毒滴度,并用MTT、RT-PCR、Western blot对其活性及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本实验构建的Ad-DCN滴度可达1×109 pfu·ml-1,能在CHO细胞中高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DCN蛋白;表达产物能拮抗TGFβ1对CCL-6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GFβ1+表达产物DCN处理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TGFβ1单独处理组和TGFβ1+Ad-lacz处理组[(0.5252±0.04 vs 0.2826±0.02、0.2918±0.02)OD,P<0.05],但TGFβ1+表达产物DCN处理组细胞增殖率仍低于未处理组[(0.9332±0.08)OD,P<0.05].结论:本实验构建的DCN重组腺病毒能高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DCN蛋白.
|
|
吡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早期病变保护作用的研究
收藏
王剑勇;沈建国;孔静霞;阮圆;张晓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29-53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2
摘要(
276 )
PDF(339KB)(
223
)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后,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灌胃(20 mg·kg-1·d-1),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自来水.每隔2周测量血糖1次.8周后取视网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TSP-1、MKP-1的变化.结果:成模8周时,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和糖尿病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体重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早期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的大鼠视网膜各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和MKP-1表达,并以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为明显;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TSP-1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513.2±16.8、461.4±32.4和382.7±18.7,MKP-1 mRNA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897.2±23.1、834.2±18.8和471.0±25.4,内参照GAPDH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868.4±13.2、857.4±26.8和846.7±23.2,各组间TSP-1和MKP-1 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TSP-1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调节信号传导通路中MKP-1变化途径.
|
|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后大鼠海马CB1受体表达及病理变化
收藏
江佩芳;朱涛;夏哲智;赵正言;江克文;杨翠薇;水泉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35-54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3
摘要(
296 )
PDF(317KB)(
207
)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大麻素CB1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并观察海马的结构改变.方法:4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环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睡眠剥夺组和环境对照组又分为1 d、3 d和5 d 3个时点,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REM睡眠剥夺模型.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并观察海马的病理变化.结果:睡眠剥夺1 d组CB1受体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环境对照组、睡眠剥夺3 d及5 d组显著升高(P<0.05),而睡眠剥夺3 d组较睡眠剥夺1 d及5 d组显著降低(P<0.05),睡眠剥夺5 d组较睡眠剥夺3 d组显著升高(P<0.05).光镜与电镜观察显示睡眠剥夺1 d组神经元轻度固缩,染色质轻度边聚,睡眠剥夺3 d及5 d组有神经元凋亡.结论:REM睡眠剥夺可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睡眠剥夺早期CB1受体表达反应性增高而后降低,至晚期出现一定程度恢复.
|
|
大鼠肝细胞组织化培养用于药物Ⅰ和Ⅱ相代谢研究
收藏
裘虹霞;苏关关;汤晓;孟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41-54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4
摘要(
287 )
PDF(187KB)(
202
)
目的:比较大鼠肝细胞在单层贴壁、胶原凝胶包埋和聚球体三种培养方式下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及β-萘黄酮(BNF)对酶的诱导作用,考察组织化培养大鼠肝细胞的药物代谢能力.方法:大鼠肝细胞经三种培养方式培养一定时间后,分别加入非那西丁和7-羟基香豆素(7-H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葡萄糖化7-羟基香豆素(7-HC GLUC)和硫酸化7-羟基香豆素(7-HC SULF)的浓度,分别用于表征Ⅰ、Ⅱ相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以BNF作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分别考察它对Ⅰ、Ⅱ相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情况.结果:单层贴壁培养肝细胞Ⅰ相药物代谢酶活性在第5天已检测不到,Ⅱ相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在第7天已低于检测下限.在胶原凝胶包埋和聚球体两种培养方式下,大鼠肝细胞的Ⅰ和Ⅱ相酶活性在第7天还能保持初始值的32;~50;,且肝细胞聚球体的对乙酰氨基酚生成速率到第7天仍维持第1天的96;.肝细胞培养1~3 d,肝细胞聚球体培养Ⅰ相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比单层贴壁培养高2.7~3.9倍(P<0.01,P<0.05).BNF处理后,三种培养模型的Ⅰ相酶的活性都有2.5倍左右的提高(P<0.05),而Ⅱ相酶的活性增加并不明显.结论:在保持药物代谢酶活性方面,肝细胞的胶原凝胶包埋和聚球体培养方式比单层贴壁培养方式更优,可能成为研究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更合适的体外模型.
|
|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价值
收藏
张冰凌;厉有名;陈春晓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47-55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5
摘要(
295 )
PDF(122KB)(
280
)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2A胶囊内镜检查系统对90例经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结果:9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进行92次胶囊内镜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4.57;(87/92),其中急性大量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84.0;(21/25),慢性显性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98.51;(66/67),两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查成功的患者中,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为85.06;,假阴性率17.24;.急性大量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0.95;,假阴性率23.81;;慢性显性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6.36;,假阴性率15.15;,经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小肠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
线立体定位活检诊断乳腺微小病变
收藏
葛玲玉;黄强;刘小蕉;林冰影;许顺良;肖文波;顾亚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51-554.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6
摘要(
317 )
PDF(151KB)(
378
)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位活检对乳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弹射式活检枪和16G活检针,对31例X线发现的乳腺可疑病变灶直接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其中24例随后行外科手术,穿刺活检与手术活检的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4例中乳腺癌8例(33.3;),良性病变16例(66.7;),诊断符合率为87.5;,误诊3例(12.5;).结论:X线立体定位活检是鉴别乳腺微小病变良恶性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
|
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收藏
孟晓华;朱依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55-55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7
摘要(
391 )
PDF(145KB)(
863
)
目的:研究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单侧(54例)和双侧(64例)输卵管切除的不孕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双侧输卵管堵塞的不孕患者(59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基础内分泌值、超促排卵周期中的获卵情况、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妊娠结局.结果:三组患者各项基础内分泌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输卵管切除组的Gn用量、用药天数多于双侧输卵管堵塞组,获卵数少于双侧输卵管堵塞组(P<0.05);单侧输卵管切除组的Gn用药天数多于双侧输卵管堵塞组(P<0.05),其获卵数、总Gn用量与双侧输卵管切除组、双侧输卵管堵塞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侧输卵管切除患者输卵管切除侧获卵数明显少于输卵管未切除侧(P<0.05).三组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优质胚胎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卵管切除术对IVF-ET周期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不引起患者基础内分泌的改变,但降低手术侧卵巢的反应性.
|
|
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颅面特征头影测量的评价
收藏
林军;陈虹;杨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60-56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8
摘要(
301 )
PDF(136KB)(
272
)
目的:探讨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预测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7~27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7例,正常(牙合)女性31名、男性32名,测量其面部骨性结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组,男性后颅底复合体长度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下颌复合体三维长度Go-Gn高于正常组(P<0.01);女性下颌长度指标Cd-Gn、Go-Gn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最密切相关的指标具有性别差异.后颅底长度短的男性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正颌手术来纠正的可能性大;下颌水平支较长的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
|
尿管牵引器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尿道狭窄中的应用
收藏
吕伯东;张士更;黄晓军;胡青;付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64-56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19
摘要(
351 )
PDF(156KB)(
663
)
目的:为减少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并发症,自行设计了可调节性尿管牵引器,用于气囊尿管牵引.方法:采用自制可调节性气囊尿管牵引器对106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术后尿管牵引,其结果与布胶粘贴法和纱布压迫法比较.结果:尿道狭窄发生率气囊尿管牵引器组为2.7;(3/106例),纱布压迫法组为30.4;(7/23例),布胶粘贴法组为6.7;(8/118例),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纱布压迫组尿道狭窄发生率较尿管牵引器组高(P<0.05).结论:采用气囊尿管牵引器进行术后尿管牵引操作简便,并可降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
|
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收藏
蔡永君;孙文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68-57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20
摘要(
321 )
PDF(156KB)(
969
)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功能成熟的T细胞.在体内外Treg通过抗原非特异性或特异性扩增,下调效应性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削弱其增殖能力,来抑制或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程度.Treg为临床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
|
木犀草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芳芳;沈汉明;朱心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73-57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21
摘要(
484 )
PDF(184KB)(
743
)
木犀草素是一种植物黄酮,是抗肿瘤的启动因子.研究证实其对多种实体瘤、腹水癌和白血病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木犀草素还能增敏多种致凋亡因子,具有多靶点抗肿瘤的潜力.
|
|
舌部放线菌病一例临床病理报告
收藏
胡济安;李松英;李怡宁;方进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5): 579-580.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06.05.022
摘要(
247 )
PDF(100KB)(
2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