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收藏
夏强,钱令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51-55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1
摘要(
467 )
PDF(578KB)(
750
)
缺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恢复血流再灌注在挽救心脑缺血患者生命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损伤,降低了再通手术成功率,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炎症、自噬、凋亡等诸多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事件,相互之间交叉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机制相对应,防治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策略从单一的针对某一机制的药物治疗,发展到了缺血预处理、远距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联合用药干预及常压高氧联合溶栓治疗等,针对多个损伤机制的综合防治手段.
|
|
西红花酸部分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及其机制
收藏
陆建锋,厉旭云,沈春红,陆源,李芝,叶治国,王琼,夏强,王会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59-565.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2
摘要(
356 )
PDF(415KB)(
215
)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crocetin,CCT)血管舒张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M6240C型多道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灌流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变化.结果:CCT(10-9 ~10-4mol/L)对苯肾上腺素(PE,10-5 mol/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CCT(3×10-9~10-4mol/L)对苯肾上腺素(PE,10-5 mol/L)预收缩的去内皮血管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但内皮完整组血管舒张作用比去内皮组更明显,两者相比,在10-8~10-4mol/L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CT对高浓度KCl(6×10-2mol/L)预收缩的血管环无明显的舒张作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10-4 mol/L)或前列环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5 mol/L)预处理,对CCT诱导的内皮完整动脉环舒张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ATP敏感性K+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3×10-6 mol/L )预处理后,CCT的舒血管作用均无显著变化(P >0.05),但Ca2+ 激活K+通道抑制剂四乙胺(5×10-3 mol/L )或电压敏感性K+通道抑制剂4-氨基吡啶(10-3 mol/L)预处理,可明显减弱CCT引起的无内皮血管舒张作用(P<0.01).结论:CCT对大鼠胸主动脉具有部分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的机制,与其促进内皮一氧化氮合酶或环氧合酶途径,从而增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生成有关;其内皮非依赖性舒血管效应的作用机制涉及Ca2+激活K+通道或电压敏感型K+通道的激活.
|
|
乙醛脱氢酶2和线粒体渗透转换参与乙醇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收藏
李正红,姜翠荣,夏满莉,叶红伟,关宿东,高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66-57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3
摘要(
336 )
PDF(365KB)(
271
)
目的:探讨乙醇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是否与促进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的生成和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有关.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局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复灌120 min复制心肌缺血/复灌模型.测定心室动力学指标和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RT-PCR测定左心室前壁心尖组织线粒体ALDH2 mRNA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缺血/复灌相比,乙醇后处理明显促进了左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的恢复,降低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LDH的释放和心肌梗死面积,ALDH2 mRNA表达增高.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开放剂苍术苷减弱了乙醇后处理的作用,抑制了心室动力学指标的恢复,LDH释放增多,梗死面积增加,同时ALDH2 mRNA表达降低.结论:乙醇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的生成和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有关.
|
|
大鼠CLP与LPS两种败血症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变化的比较研究
收藏
夏满莉,王敏,柴荣奎,徐策,王会平,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72-57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4
摘要(
840 )
PDF(286KB)(
240
)
目的:探讨两种败血症模型对大鼠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变化影响的异同.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手术20 h致腹膜炎诱导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 6 h诱导败血症模型;在体颈动脉插管和心室内导管术,测定颈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动力学指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张力.结果:①CLP组大鼠的死亡率为65.2%,LPS组大鼠均存活;②CLP组和LPS组大鼠的血压均显著降低,且CLP组降幅更大(P<0.01);③CLP组和LPS组大鼠的左心室动力学指标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在HR与LVDP两项指标上,CLP组降低程度比LPS组更为明显(P<0.01);④两种模型的内皮完整和去内皮主动脉环对KCl和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性均下降(P<0.01),且LPS败血症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两种败血症模型对大鼠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均产生不良后果;CLP败血症在心室动力学方面恶化更加显著;LPS败血症在血管张力方面恶化更加显著.
|
|
急性岛叶梗死增加心电图异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
收藏
荆朝晖,楼敏,王季华,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77-58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5
摘要(
375 )
PDF(451KB)(
465
)
目的:探讨急性岛叶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对梗死后心电图(ECG)改变及心血管负性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的影响.方法:连续登记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从发病到入院小于48 h的首次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99例,排除既往心脏病等病史.根据磁共振上岛叶累及范围,分大面积岛叶梗死、微小岛叶梗死和对照组,对比左右侧梗死的临床特征和梗死后48 h内ECG及6个月内CVE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CG异常和CVE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岛叶梗死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占71.8%,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左侧岛叶梗死患者窦性心动过缓(P<0.01)和心脏猝死(P<0.05)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右侧岛叶梗死后房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P=0.079).随着岛叶梗死范围的扩大,梗死后窦性心动过缓(P<0.01)、新发房颤(P<0.05)和心脏猝死(P<0.05)的发生率随之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面积岛叶梗死明显增加梗死后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OR=4.660,95%CI:1.646~13.195;P=0.004).结论:急性岛叶梗死易引起ECG异常改变和心脏猝死,左侧岛叶梗死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提示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岛叶梗死的受累范围越大,其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发生越多,需引起临床注意.
|
|
MicroRNA-338与靶蛋白eiF4E3的相互作用研究
收藏
何谦益,彭国平,刘伟霞,罗本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83-588.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6
摘要(
278 )
PDF(360KB)(
183
)
目的:分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icroRNA-338的关键靶蛋白,并探讨MicroRNA调控其靶蛋白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croRNA-338的可能靶蛋白,根据所预测靶蛋白的mRNA 3′UTR二级结构(RNA structure 4.6 软件预测)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确定关键靶蛋白.通过双荧光酶报告系统检验microRNA-338与靶蛋白3′UTR的相互识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eiF4E3的表达变化.结果:eiF4E3可能是microRNA-338的关键靶蛋白,且其与microRNA-338识别的局部RNA二级结构保持不变.细胞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萤火虫荧光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而海肾荧光在实验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eiF4E3的表达无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croRNA-338可以识别eiF4E3 mRNA的3′UTR,但对eiF4E3的表达水平并无显著影响.在microRNA识别其目的靶蛋白mRNA后存在影响microRNA与靶蛋白mRNA相互作用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很可能与mRNA的三级结构有关.
|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心肌缺血/复灌电生理的影响
收藏
徐海潮,钱令波,茹筱晨,缪海锋,叶治国,王会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89-59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7
摘要(
325 )
PDF(321KB)(
361
)
目的:研究传统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or)对SD大鼠缺血/复灌(I/R)诱导的心肌电生理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释放复制局部缺血/复灌模型,测定Ator对心肌缺血/复灌前后的心室电生理学参数:舒张期兴奋阈(DET),有效不应期(ERP)和室颤阈(VFT)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浓度Ator明显延长离体大鼠心脏的ERP,低、中、高浓度Ator均明显抑制了缺血/复灌诱导的DET、ERP和VFT的下降,而L-NAME取消了这些由Ator介导的心肌电生理学效应.结论:阿托伐他汀减轻了缺血/复灌引起的心肌电生理改变,其机制可能与激活一氧化氮通路,延长ERP、提高DET和VFT以增强心肌电生理稳定性有关.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分支形态的影像学及流态功能改变
收藏
王丽华,张文普,姜卫香,钱玉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594-601.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8
摘要(
364 )
PDF(635KB)(
244
)
目的:利用MDCT的CTPA图像和超声肺动脉测压数据,模拟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状态下的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分支内流动状态;了解肺动脉分支直径随压力变化的情况和敏感度.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进行胸部心电门控CTPA检查,同时收集超声心动图测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近端双期血流参数.对CTPA原始图像分别进行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薄层MPR重建,测量肺动脉分支的直径和长度;利用坐标网格,生成二维网格,导入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二维流态模拟.结果:共进行13例COPD患者研究,CTPA显示,主肺动脉分叉前和左、右肺动脉近端直径在收缩期均较舒张期小.右上叶前段动脉舒张期直径较收缩期增大,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的长度在收缩期和舒张期都无显著性差异,而主肺动脉右肺动脉的弯曲度和跨度间距在舒张期均较收缩期增大.COPD比较正常对照组的右肺动脉近端、远端及左肺动脉近端,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直径均增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舒张期仅主肺动脉分叉前出现直径增大;收缩期后基底段动脉,左后基底段动脉COPD组较正常变细;两组间长度未见显著性差异.流态分析显示,COPD舒张期高压场较正常组扩散的趋势更明显,影响范围更大.右下叶动脉出口压力收缩期最高,舒张期也较左下叶动脉高,是所有动脉出口中承受压力最高且波动最大者,出口流速变化差异最大.结论:利用CTPA重建MPR图像和相关模拟软件结合,是研究肺动脉分支内血流变化的可行方法.CTPA测量右肺动脉远端直径可能成为肺动脉高压诊断的新指标.
|
|
基于CT影像的肺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数值研究
收藏
张文普,阚丽丽,王丽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02-60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09
摘要(
393 )
PDF(541KB)(
448
)
目的:定量研究肺动脉(PA)内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寻求其与肺动脉高压(PAH)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结合临床测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CT影像数据,对肺动脉及其分支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真实的肺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立体几何结构;针对重建后的肺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几何模型,主肺动脉入口条件采用Womersley脉动速度分布,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求解了心动周期内肺动脉及其分支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心动周期内不同时期的流场、压力和壁面剪切应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正常成人在心脏收缩期,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分支压力均较舒张期高,收缩期右肺动脉压力明显高于左肺动脉,右叶间动脉压力较左侧高;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的流速有显著性差异,右肺动脉远端流速远大于左肺动脉;在收缩期,右肺动脉分叉前近端血流形成高壁面剪切力场.结论:右肺动脉近端和右叶间动脉是承受压力较大,最早出现改变的阶段,对于早期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应着眼于此段动脉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
|
rAAV2VEGF165与rAAV2ANG-1联合转染促猪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研究
收藏
朱成楚,陈仕林,刘玉清,唐礼江,林仙方,包卫光,马德华,朱广球,周文娟,周仪林,杜丛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10-61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0
摘要(
353 )
PDF(577KB)(
178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 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确认LCX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16只动物随机均分为:单纯注射转染VEGF165组(组Ⅰ,n=4) 、单纯注射转染ANG-1组(组Ⅱ,n=4)、联合注射转染VEGF165与ANG-1组(组Ⅲ,n=4)和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组Ⅳ,n=4).各组在胸腔镜下,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 ANG-1、rAAV2 VEGF165,剂量为5×1011 vg(virus/genome).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LISA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分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功能变化.3个月后取注射部位心肌,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微小动脉生成情况.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6周,所有动物均出现LCX完全/次全闭塞,或LCX支配区域的心肌缺血.Ⅰ、Ⅲ两组猪体内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从基因转染后第7天开始上升,并于第1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尤以Ⅰ组分泌水平为高;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Ⅱ、Ⅲ两组猪体内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的变化与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类似,尤以Ⅱ组分泌水平为高(P<0.01);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Ⅲ中VEGF165与ANG-1蛋白水平变化同步.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基因治疗后3个月,组Ⅲ VEGF165、ANG-1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组Ⅳ(P<0.01),组Ⅲ与组Ⅰ间VEGF165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 >0.05),组Ⅲ与组Ⅱ间ANG-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3个月后,组Ⅲ左心室室腔缩小,心肌收缩力增强,LCX及其分支较基因转染前增粗、迂回,左回旋支发出侧支,左回旋支远端重新有造影剂充填.组Ⅰ、Ⅱ则有不同程度心肌收缩力增强,充盈改善,但均较组Ⅲ改善幅度小,回旋支见少许造影剂充填,但较组Ⅲ明显少,组Ⅳ处理前后无明显改变.超声检查显示,模型建立术后6周,左心室下壁及后壁变薄,局部运动减弱、不协调,收缩异常;基因转染后1个月、3个月,组Ⅰ、组Ⅱ、组Ⅲ心功能都较转染前有明显改善,组Ⅳ无明显变化;组Ⅲ 的EF与FS改善程度要明显好于其他各组.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组Ⅲ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Ⅰ、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Ⅳ的心肌内毛细血管数目很少.应用α-SMA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小动脉形成,结果提示,基因转染3个月后组Ⅳ心肌中小动脉密度最低,其余各组心肌中均有较多的小动脉新生,尤以组Ⅲ最为显著.结论: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及完成心肌内注射切实可行,在胸腔镜下建立的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心肌内注射rAAV2 VEGF165 、rAAV2 ANG-1可以有效地转染小型猪心肌组织,外源基因长期稳定表达,同时ANG-1能协同VEGF165作用,从而显著地提高其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生成,促进有效侧枝循环形成并改善心功能.
|
|
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1感染者体内异常免疫激活和免疫重建的影响
收藏
孙健,吴南屏,冯婷婷,冯磊,Norbert Brockmeyer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18-622.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1
摘要(
304 )
PDF(325KB)(
190
)
目的:研究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于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体内异常免疫激活和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德国鲁尔大学艾滋病中心HIV-1感染者55例,在HAART治疗前及HAART治疗后(治疗1、3、5年),检测其外周血中CD4+T,CD8+T,CD8+CD38+T,CD8+HLADR+T细胞和NK细胞数.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治疗前的HIV-1感染者体内CD4+T和NK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均<0.05),CD8+T,CD8+HLADR+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均<0.05).HAART治疗后CD4+T和NK细胞数回升(P均<0.05),但仍低于正常水平(P<0.05);HAART治疗1年,3年和5年的机体CD4+T细胞数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NK细胞数随HAART治疗进程有下降趋势,1年组和5年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CD8+HLADR+T细胞数迅速降低减少(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各组、3年组和5年组间、1年组和5年组间数据皆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CD8+CD38+T细胞数HAART治疗前、后,治疗后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AART治疗能有效升高免疫细胞数,降低体内异常免疫激活水平,一定程度上实现免疫重建,但即使长期HAART治疗也难以使免疫细胞数恢复到完全正常水平;HLADR对于HAART治疗更敏感;长期HAART治疗过程中HIV-1病毒可能通过某种方式继续损害NK细胞.
|
|
STUB1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收藏
赵虹,张惊宇,徐万海,杨子超,赵庆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23-62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2
摘要(
388 )
PDF(347KB)(
199
)
目的:构建人STUB1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针对筛选确定的人STUB1 基因RNAi有效靶点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Age I 和EcoR I 酶切后的pMagic 4.0载体连接,产生短发卡RNA 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并包装成慢病毒颗粒.结果:PCR鉴定与DNA测序证实,合成的含STUB1 shRNA慢病毒载体寡核苷酸链插入正确.STUB1 shRNA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成慢病毒颗粒.结论:成功构建人STUB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以及包装成功慢病毒颗粒,为研究STUB1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提供了稳定感染细胞的载体.
|
|
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
收藏
陈建,李敏伟,张国兵,李菌,王临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28-63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3
摘要(
312 )
PDF(355KB)(
492
)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分别构建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质粒标准品,以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制备标准曲线,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品的熔解曲线均呈单峰,特异性良好,说明基本无非特异性扩增.结论:所建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特异性好,准确度、灵敏度高,为后续研究构建了理想的平台.
|
|
超声造影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收藏
陈燕,蒋天安,敖建阳,黄敏,陈芬,赵齐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34-637.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4
摘要(
334 )
PDF(393KB)(
333
)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超声造影模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肝炎性假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点.结果:21例病灶各期无增强(Ⅰ型);6例病灶动脉期周边细线环状增强而内部无增强,门脉期及后期病灶整体呈无增强(Ⅱ型);2例病灶动脉期呈均匀高增强,后期持续稍高增强(Ⅲ型);3例病灶动脉早期强化并早于肝实质消退,呈快速廓清表现(Ⅳ型).结论:肝炎性假瘤的超声造影有多种灌注类型,病灶各期无增强是其典型表现,特异性较强,而快速廓清型与不典型肝癌难以鉴别,肝穿活检是必要的选择.
|
|
氢气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洪远,陈盛,张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38-643.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5
摘要(
411 )
PDF(424KB)(
279
)
氧化应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最近,氢气被证实在体内具有选择性的抗氧化作用.它能专一性清除毒性自由基:羟自由基(·OH) 和过氧化亚硝酸盐(ONOO-),而保存其他自由基低活性生理功能.在神经系统中,氢气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的机制,在脑缺血缺氧损伤、神经变性、脊髓损伤等疾病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至此,氢气作为一种新型抗氧化剂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
|
实验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收藏
周佳君,丁美萍,刘建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44-649.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6
摘要(
282 )
PDF(415KB)(
228
)
脑积水是一种由于脑脊液吸收、分泌和循环障碍导致脑室系统扩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目前为止,脑积水的病理机制主要分为3种,即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过多;脑脊液吸收障碍和脑积液循环受阻.然而,对于脑积水的病因和分子机制依然不清.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敲除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基因遗传在脑积水的发生中起着主要作用.
|
|
TRPP家族的结构和功能及多囊肾疾病的研究进展
收藏
赵杰,杨巍,罗建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6): 650-656.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0.06.017
摘要(
451 )
PDF(456KB)(
204
)
目的:TRPP亚家族是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有6个疏水跨膜结构,并且在第一和第二跨膜区间有一个大的胞外环,氨基端有2~4个锚蛋白重复区,羧基端则有较大的变异.TRPP包含有TRPP2、TRPP3、TRPP5等.它们在基本结构、激活方式及功能上均不完全相同.TRPP亚家族与多种生理学机制有关,它的结构异常也可以导致多囊肾的形成.该家族通道蛋白还与人类味觉系统密切相关.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关于TRPP亚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多囊肾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希望对此通道和相关功能有更深入地了解,为未来突破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
|